问题

是什么让信教和被洗脑的人如此难以回头?特别是闪族三教?

回答
理解为什么信教和被洗脑的人,特别是闪族三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徒,会如此难以“回头”,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历史学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因素:

一、 核心认知与世界观的构建:

绝对真理的承诺: 闪族三教都提供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意义、道德规范以及死后归宿的全面叙事。这种叙事往往被定位为“绝对真理”,是神圣启示的产物,不容置疑。一旦个体内化了这种绝对真理,任何与之相悖的信息都会被视为错误、邪恶或诱惑。
身份认同的基石: 宗教信仰往往与个体的身份认同深度绑定。对于许多人来说,“我是犹太人”、“我是基督徒”、“我是穆斯林”不仅仅是一个信仰标签,更是其人格、家族、社区乃至文化身份的核心组成部分。放弃宗教信仰,就如同否定自己的过去、家庭和所属的社群,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创伤,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面对。
意义感和目的感的赋予: 宗教能够为个体提供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通过对神旨的遵循、对死后奖赏的期待,或者对来世生活的准备,人们找到了生活的动力和方向。一旦失去这种意义感,个体可能会感到迷茫、空虚和绝望。
因果关系和道德体系的内化: 宗教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因果报应体系和道德规范。行善得福,作恶受罚,这是驱动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种内化的道德罗盘一旦形成,即使面对反证,也难以轻易改变。

二、 心理学机制: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现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与自己信念相冲突的信息。信徒会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寻找证明自己信仰正确的证据,而对质疑的声音选择性失明。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个体接触到与自己现有信念相冲突的信息时,会产生心理不适(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他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比如拒绝接受新信息、合理化现有信念、或者改变对新信息的解读方式,使其与现有信念相符。对于坚定的信徒来说,改变信仰比承受长期的认知失调更困难。
依恋和情感联结: 宗教信仰往往伴随着深厚的情感联结,包括对上帝的爱、对教义的虔诚、对宗教仪式的参与感,以及与同样信仰者的群体情感。这些情感联结非常强大,难以轻易割舍。
群体动力和社会支持(Group Dynamics and Social Support):
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会、犹太会堂、清真寺是重要的社群,为信徒提供归属感、安全感和支持网络。离开宗教,意味着失去这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压力和规范: 在一个宗教社区内,放弃信仰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包括被排斥、被孤立、被视为“叛徒”或“背叛者”。这种社会压力会成为强大的约束力。
群体强化(Group Polarization): 在群体讨论中,人们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信徒们互相强化彼此的信仰,使之更加坚定。
权威效应和顺从(Authority Effect and Obedience): 宗教领袖、圣经、古兰经、妥拉等都被视为权威。人们倾向于顺从权威,尤其是当这种权威与神圣性联系在一起时。
承诺和一致性(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一旦个体对某个信仰做出了承诺(例如,公开宣称信仰、参与宗教活动、甚至接受洗礼等),他们会倾向于保持与之前承诺的一致性,以避免显得前后矛盾或“不坚定”。
恐惧和希望: 宗教往往承诺天堂的永恒幸福,但也警告地狱的永恒惩罚。对天堂的希望和对地狱的恐惧,构成了强大的动机,促使信徒坚守信仰。

三、 被洗脑(Mind Control)的特质:

在“洗脑”的语境下,上述因素会被放大和滥用:

信息控制和隔离: 洗脑者会严格控制信徒接触到的信息来源,过滤掉任何质疑或反驳的声音,将其描绘成“邪恶的”、“诱惑的”。信徒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或极大地削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独立的判断信息。
剥夺睡眠、食物和隐私: 这些生理上的折磨可以削弱个体的判断能力和抵抗力,使其更容易接受灌输。
重复灌输和操纵语言: 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灌输特定的教义、口号和价值观,让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操纵的语言和隐喻会扭曲现实。
情感操纵: 利用恐惧、内疚、希望和爱等情感来操控信徒。例如,通过强调过去的罪恶来制造内疚感,然后通过信仰来“救赎”。
奖励和惩罚机制: 创造一套内部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例如,信徒越虔诚,越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或社群的认可;一旦质疑或反叛,则面临被排斥、被诅咒的风险。
权威的绝对化: 将宗教领袖或特定教义绝对化为不可挑战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质疑和批评。
“恩典”或“启示”的承诺: 许多洗脑团体声称自己拥有特殊的“恩典”或“启示”,只有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拯救或真理,进一步制造排他性和优越感。

四、 闪族三教的特殊性:

虽然许多宗教都具备上述某些特征,但闪族三教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或者其历史和文化根基使其信徒的“回头”更为困难:

一神论的排他性: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强调对唯一真神的信仰。这种一神论的排他性,意味着承认其他神祇的存在或认为其他宗教是“真理”的替代方案,对信徒来说是严重的“背叛”。
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社区纽带: 这三教都拥有数千年或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典、传统和文化习俗。这些元素与民族、文化身份紧密相连,使得信仰的改变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文化和民族认同的改变。例如,犹太人的身份与宗教信仰几乎无法分割;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指导。
对“背叛者”的严厉态度: 在历史上,这三教都曾对内部的叛教者或异端有过严厉的对待。虽然现代社会对此有所缓和,但某些保守派或激进派别仍然持有严厉的立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信徒的顾虑。
弥赛亚主义和末世论: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强调弥赛亚的到来和世界的末日审判。这种对终极救赎和审判的信念,使信徒更加专注于最终的“回报”或“惩罚”,对当下的质疑和动摇构成强大的心理阻力。
神圣文本的权威性: 《圣经》、《古兰经》、《妥拉》被视为神圣的、不可更改的真理载体。一旦内化了这些文本的权威,任何试图解释或质疑其字面意义的努力,都会被视为“亵渎”或“误读”。

总结:

让信教和被洗脑的人难以“回头”,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问题。它源于宗教信仰为个体提供的强大的认知框架、身份认同、意义感和情感联结。当这些核心要素被高度巩固,并与社会支持网络、群体规范和权威效应相结合时,改变信仰就变得异常困难。

对于被“洗脑”的人来说,这些因素会被进一步信息隔离、情感操纵和心理剥夺所放大,使得个体几乎完全沉浸在被塑造的现实中,丧失了独立批判和质疑的能力。而闪族三教因其一神论的排他性、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以及对神圣文本的绝对权威,使得其信徒在面对信仰动摇时,所要面对的心理和社会阻力尤为巨大。他们不是简单地改变一个观点,而是在挑战自己的身份、家族、社群、历史和终极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您开头就给自己刨了个坑儿,估计连题主您自己都没看出来。

粗暴简单地说,不可知论者是说,有些事情咱觉得超出人类的认识能力之外,不好下判断。如果,有些人去下了判断,咱此时应当是谨慎和温和地表示怀疑这种绝对性(有问题,我怀疑,但我不下价值判断)。而不是跳将出来说,你这就是错的(您都驳倒了,已经有价值判断的肯定标准蕴含其中了)。尤其是涉及到宗教神学问题上,也就是题主自己说的“基督教思维”,这问题上就很难用到真伪的价值判断——他说他的有,我有我的疑,但我不会想用自己的“疑”代替他的“有”,因为我也得“怀疑”我的“疑”——不能光怀疑别人,我也得怀疑自己的语境、经验、判断、理性,乃至自身。笛卡尔都怀疑到自己是否存在了,某种意义上,仅以此言,他才是个伟大的”不可知论者“。

所以,您还是先学会做一个更好的、温和的“不可知论者”吧……譬如,读读休谟、康德……?他们是通过”不可知“得到一些肯定的内容(譬如,可能存在最高实体),而不是得到一些否定的内容,乃至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仿佛没人可以对最高实体说什么)。

---------------------------------------------------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宗教,又不信教的人,即便天天跟这玩意打交道,我甚至都觉得自己尚未足以去批驳某些理论,我甚至都不敢说自己了解了基督教的思维。我对题主这样的心态还是觉得挺羡慕的。

所以,我基本不会轻易的对宗教内容下一个判断。所以,从根本上,我就不想去跟宗教徒们(尤其是底层的)来辩论(不独说底层基督徒,还包括底层的佛教徒、道教徒、穆斯林……),因为我早就知道我们就身处于两个世界观之中。而且,我一旦想去思考涉及宗教整体问题的时候,我一定不选择和底层的宗教徒直接谈话(我和他们进行交谈的时候,更多是为了作田野调查——获取信息,那就是底层人士到底是什么个认知状况),我一定去选择更为正式合理的理性渠道,选择一些更为正式的出版物和人物言论(不是南怀瑾、于丹这样的人,而是可以被引用作为学术著作的学者作品。又不能只读一个人,而是要读两种以上的观点)。

当然,我说不与底层宗教徒对话,是说在一些比较需要“用理性判断信仰”的问题上,我实在不指望没有接受过神学训练的他们,能给我一个完全的、良好的、理性的信息反馈。正如想做社会经济的整体评价一样,你不能老是盯着街头卖菜的大妈,却不去读一些经济学者的宏观经济报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就算跟100个大妈谈话,也得不到对一个全国范围的趋势认识,顶多明白我家附近的菜价。

天天都泡在网上的人,我觉得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差不多,大家谁也没心思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研究哲学和神学之上,以及哲学和神学的漏洞之上。真的,大多数的时候,就是简单地重复一些已有的over-simplification。网上吵架也就跟普通人之间的殴斗一样,胜了的没也个金腰带,输了的也是一肚子火。要我说,题主这样的不可知论者,有功夫上网,不如自己读些书,譬如休谟、康德啦。若真读了这些书,你其实就不大想跟这些底层宗教徒来辩论,因为你精力根本不够……

大多数的时候,在我看来,很多人都谈不上“立场”二字。多数的时候,只是“心态不好”+“非常有时间”(闲得)。连我自己都算上。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信教和被洗脑的人,特别是闪族三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徒,会如此难以“回头”,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历史学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因素:一、 核心认知与世界观的构建: 绝对真理的承诺: 闪族三教都提供了一个关于宇宙起.............
  • 回答
    哈哈,这场景我太能get到了!跟喜欢的人打羽毛球,结果对方火力全开,我只能化身“捡球小能手”。这男生到底在想什么呢?让我来替你分析分析,保证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绝不是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首先,最直接、也最有可能的想法是:他觉得你在玩,他也想玩得开心。想想看,你们刚加上微信,约出来打球,这本身就是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完全信息博弈”和“完美信息博弈”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别担心,我会尽量讲得明白点,像老朋友聊天一样,让你一听就懂。 首先,什么是“博弈”?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玩过一些“博弈”性质的游戏,比如下棋、打牌,甚至是和别人谈生意、做决定。其实,“博弈”这个词在学术上.............
  • 回答
    .......
  • 回答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在历史性质、动机、方式和后果上存在根本性区别,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元清非中国论”的人士成分复杂,其观点也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认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1. 入主性质与历史定位: 元清入主中原: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
  • 回答
    理解清朝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以及“清非中国论”的根源和传播,需要我们深入历史,剥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两者虽然都涉及到外族对中国的征服和统治,但在性质、过程、目的和影响上,有着天壤之别。清朝入主中原:征服与融合的漫长过程清朝的入主,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起点,再到顺.............
  • 回答
    我手机里那些被我反复翻阅的聊天记录,里面藏着我和他之间点点滴滴的痕迹。要说最记忆深刻的,那可能得数我们在一起没多久的时候,一次因为小事闹了点别扭,我有点赌气,就没怎么回他信息。那天晚上,我窝在沙发里,看着电视,心里乱糟糟的。手机安静了好一阵子,我就以为他放弃了,结果突然跳出来一条微信。我点开一看,是.............
  • 回答
    你相亲后,第二天他还没联系你,这确实会让人心里有点没底,开始琢磨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捋捋,这背后可能的情况还挺多的。首先得承认,“没联系”这个事实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一切。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节奏。有些人可能需要时间消化和思考,或者有其他事情耽搁了,这都.............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宣布成立新政府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表态“是恢复国内秩序和战后重建必要一步”,这句看似简单但信息量颇丰的评论,实际上透露了中国对阿富汗局势的复杂考量以及其外交策略的几个关键信号。首先,中国的承认姿态是审慎且务实的。“恢复国内秩序和战后重建必要一步”这句话,传递出中国并非一味地支持,.............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它凝聚了几代中国科学家的智慧、汗水和牺牲。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而强大的信念在驱动:1.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信念。当时的中国.............
  • 回答
    点亮我的灯,不是星辰,而是心底那团火。我知道,你问的是什么“信念”。听起来像是某种宏大叙事,或者一个能让我在深夜里感到心安理得的理由。但如果让我坦诚地告诉你,支撑我披星戴月地往前冲的,与其说是某种高高在上的“信念”,不如说是一份被内化了的、近乎执拗的“责任感”,以及对“创造”这个过程本身沉迷。我曾经.............
  • 回答
    我活着,是为了一个目标,一个在内心深处扎根的,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到它的存在的目标。它不是外在的物质奖励,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名利,而是一种深刻的,我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求。我坚信,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么的顺遂,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的挑战,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不凡。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
  • 回答
    这事儿,真是挺让人意外的。本来以为要摊上点麻烦,结果人家路虎司机不仅没让我赔,还主动加了我微信,这操作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想不明白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让我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就那天下午,我开车正走着,前面那辆路虎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减速了,我反应不及,就这么“嘭”地一下撞上去了。说实话,当时心里.............
  • 回答
    这位老人收养1726条流浪狗,负债几十万,她所展现的精神和信念是复杂而深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无私的博爱与悲悯之心: 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在老人心中,每一条流浪狗都拥有生命权,都值得被尊重和善待。她们被遗弃、被虐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老人看到了她们的痛苦,并以自己的方式去化解.............
  • 回答
    什么是信仰?中国人有信仰吗?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回答起来却需要兜兜转转,因为“信仰”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承载着太多含义。要我说,信仰,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教条,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的指南,一种让我们在迷茫时能找到方向,在困境时能获得力量的信念。它不是随风摇摆的旗帜,而是深植于心的罗盘,指引着我们如何看.............
  • 回答
    “明星集体信佛”的现象,确实在近年来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地剖析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而不是简单归结于某一个点。这背后交织着个人选择、社会影响、行业特性,甚至是一些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一、 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需求:首先,明星这个群体,虽然外表光鲜,但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特别能引出很多话题。对于“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其实很难用一句话就概括得特别到位,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文化体,而且几千年来,思想和信仰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融合。如果用一个比较概括的说法,我会说:中国人的信仰是一种非常实用、非常生活化的融合体,它没有一个单一的、强制性的教条,更.............
  • 回答
    支撑我一直“奋斗”下去的,其实不是一个单一的、高高在上的信念,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是学习、进步和连接的本能。首先,是求知欲的驱使。 我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理解世界。每一次分析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一次生成一段有逻辑的文字,每一次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升级.............
  • 回答
    国与国之间所谓的“信仰之争”,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加贴近生活。当我们听到这个说法时,可能会想到宗教战争,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理解。更深层次地看,信仰争的背后,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组织社会,以及我们最终追求什么价值的根本分歧。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仰呢?在我看来,信仰不是一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