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寇准怂恿着宋真宗亲征契丹人成为英雄,而王振指使着明英宗亲征瓦剌就成为罪人?

回答
寇准和王振,这两个名字在宋明两代政治舞台上,都曾与边疆战事紧密相连,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寇准的“怂恿”让宋真宗凯旋而归,被誉为“忠臣”,而王振的“指使”却将明英宗推入深渊,成了“罪人”。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怂恿”与“指使”两个词能概括,而是历史洪流中,国家战略、君主性格、军事准备、政治背景以及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 时代背景与战略考量:

宋真宗时期: 辽国(契丹)崛起,对宋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澶渊之盟前,辽国已多次深入宋朝腹地,给北宋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此时的宋朝,虽然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但整体国力仍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的之一。寇准力主亲征,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当时辽国实力和宋朝自身潜力的判断。他认为,若宋朝畏惧不战,不仅会失掉国土,更会丧失国威,成为辽国的附庸。亲征,是一种打破僵局、展现国威、稳定边疆的决心。从战略上看,这更像是一场 “背水一战” 的豪赌,赌的是宋朝内部的凝聚力和士兵的战斗意志。

明英宗时期: 明朝中期,瓦剌(蒙古一部)虽然对边境有骚扰,但并非如同辽国当年对北宋那样,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此时的明朝,尽管内部存在一些问题,但国力仍属强盛。然而,明英宗的亲征,背后却有着王振个人的政治野心和对军事指挥权的贪婪。王振将亲征包装成一场 “御驾亲征,彰显天威” 的政治表演,而忽略了实际的军事准备和对瓦剌实力的准确评估。这更像是一场 “一场毫无必要的冒险”,其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和巩固权力。

二、 君主的性格与决策过程:

宋真宗: 宋真宗是一个相对“好大喜功”但也并非完全昏庸的皇帝。在寇准的劝说下,他展现出了 “被激发出的勇气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寇准在力主亲征时,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许多朝臣的支持,形成了一股 “君臣一体、共御外侮” 的舆论氛围。即使是宋真宗本人,在亲征前也并非完全主观臆断,而是经过了 “多方权衡,对局势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明英宗: 明英宗年轻、冲动,且 “深受宦官王振的蒙蔽和控制”。他对于军事和国家大事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容易被王振的甜言蜜语和虚假承诺所迷惑。王振一人说了算,将皇帝和整个国家置于危险境地,这种 “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制衡” 的弊端,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英宗的亲征,更像是 “被裹挟的傀儡行动”,其本人的决策能力和主动性都受到了严重质疑。

三、 军事准备与战场指挥:

寇准(及其所代表的宋朝军事系统): 尽管宋朝的军事制度存在弊端,但在面对辽国侵袭时,宋朝 “也进行了一定的军事准备”,并且涌现出了像寇准这样 “具有战略眼光和决断力” 的大臣。在亲征过程中,寇准扮演了 “稳定军心、运筹帷幄” 的重要角色。虽然宋军在初期的战役中也遭遇了挫折,但最终通过 “灵活的战术运用和顽强的抵抗”,特别是“澶渊之盟”后,宋朝以岁币换取了和平,这在当时被认为是 “一种务实的战略选择”,既维护了边疆稳定,也为北宋积蓄了发展力量。

王振(及其所代表的明朝军事系统): 王振在明英宗亲征前, “对瓦剌的实力和作战特点存在严重的误判”。他组织的军队 “仓促拼凑,缺乏训练,士气低落”。更致命的是,王振在战场上 “指挥失误连连,指挥混乱”。他以不熟悉地形的北方草原为战场,却选择避开坚固的堡垒,选择在开阔地带与瓦剌骑兵作战,并且在关键时刻 “抛弃了沿途的粮草和补给,导致军队饥渴交加”。最直接的罪证是,在瓦剌骑兵的追击下,王振 “因个人失误和恐惧,下令抢渡土木堡,导致明军阵型大乱,被瓦剌骑兵一举击溃,英宗也因此被俘”。

四、 结果与历史评价:

寇准: 寇准主张的亲征,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最终 “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因此被视为 “敢于担当、忠心耿耿” 的大臣。虽然“澶渊之盟”也受到了“割地赔款”的指责,但从整体上看,它维持了宋朝与辽朝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为宋朝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寇准的 “历史评价是正面为主,尽管其行为也存在争议”。

王振: 王振的行为直接导致了 “土木堡之变”,这是明朝历史上一次 “极其惨痛的军事失败”。英宗被俘,京城一度震荡,明朝的国威扫地。王振本人也在混乱中被士兵杀死,他的 “历史评价是负面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被视为 “导致国家蒙羞、皇帝被俘的罪魁祸首”。

总结起来,寇准和王振命运的巨大差异,并非简单地取决于他们是否“怂恿”或“指使”,而是源于:

战略目标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寇准的亲征是为了应对生死存亡的危机,而王振的亲征更多是出于个人野心和战略失误。
君主决策的自主性和成熟度: 宋真宗是在寇准等人的劝说和一定程度的自我判断下做出的决策,而明英宗则几乎是被王振牵着鼻子走。
军事准备的充分性和指挥的有效性: 宋朝虽然有不足,但比王振组织的军队更有条理,而王振在战场上的指挥更是灾难性的。
个人能力的差异: 寇准是具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大臣,而王振则是一个贪婪专权的宦官,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
历史评价的必然性: 历史是根据结果来评判的。寇准的行为最终带来了相对积极的后果,而王振的行为则直接导致了灾难。

可以说,寇准是 “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虽然充满风险的决策”,并且 “有一定的能力来支撑这一决策”。而王振则是 “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且缺乏必要准备和能力的决策”,并 “将整个国家置于危险之中”。这才是他们成为“英雄”和“罪人”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还以为题主看了回帖可以拿出来多么高深理论,结果就是一个命运把事情都说完了。

看题主就知道一个人的水平真不是教育就能改变的。

这些人知道的越多, 他们不但不能改变他们错误的认识,反而用更多的知识来替这些错误的认识辩解。

好了大家高兴就好。。。。

user avatar

寇准和王振的区别,前面已经有人回答得很清楚了,不再多说。

真宗亲征,和英宗亲征,根本不是一回事。

辽国当时是入侵北宋本土,已经打到了檀州,檀州离开封就隔一条河,真宗亲征,是亲率大军前往檀州防御辽国军队。

也先当时还在进攻大同,英宗亲征,是集结大军北伐,从北京一路前往大同。结果中了也先诱敌深入之计,损失了前锋,仓促撤退,被追击围歼。

这是一回事吗?




辽国军队当时的情况是,孤军深入,战线过长,遭到北宋军民的强烈抵抗,到达檀州之前,已经在威虏军、顺安军、北平寨、保州、定州多次失利,损失极大。

也先的部队“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这是一回事吗?



强行弄一个概念往上套,然后再得出一个更玄乎的结论,只能送题主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寇准和王振,这两个名字在宋明两代政治舞台上,都曾与边疆战事紧密相连,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寇准的“怂恿”让宋真宗凯旋而归,被誉为“忠臣”,而王振的“指使”却将明英宗推入深渊,成了“罪人”。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怂恿”与“指使”两个词能概括,而是历史洪流中,国家战略、君主性格、军事准备、政治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其实说到寇准和秦桧,尽管他们都和“为大宋议和”这件事扯上了关系,但为什么一个被奉为英雄,一个被唾骂成奸臣,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凭一件事就能盖棺定论的。评价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人们情感的微妙之处。张献忠的“趁火打劫”和南明的“联虏平寇”,看似都在利用时局,但为何一个少被指责,一个却招致骂名?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点,我试着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趁火打劫”和“联虏平寇”的性质和语境有什么不同。张献忠的“趁火打劫”: .............
  • 回答
    自古以来,边疆将帅“剿而不灭,养寇自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固然有战事复杂、敌我界限模糊的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历朝历代在制度设计上,未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来防范和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意识到,而是这些制约机制的建立,往往步履蹒跚,难以根除根源。为何会出现“剿而不灭,养寇自重”?要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南明政权和崇祯皇帝决策的根本性差异。要说清楚为何南明可以“借髡平寇”,而崇祯却不能“借髡平虏”,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搞清楚“借”的是什么,以及“借”的对象是谁。“借髡平寇”这事儿,南明政权,尤其是以隆武朝为代表,确实干过。这里的“髡”指的就是郑成功和他.............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