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术会议开了半天就没什么人了?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也挺让人沮丧的现象。明明是为了交流思想、碰撞灵感而设的学术会议,到了下午,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分论坛,却人去楼空,留下一半的座位空空荡荡,剩下的也大多是目光涣散的听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

首先,讲者的吸引力是个硬指标。

不是所有做研究的人都天生是演讲高手。有些科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可能成果斐然,但在讲台上却可能显得枯燥乏味,语言生硬,PPT做得像报告一样,缺乏吸引人的叙事感和节奏感。这种情况下,即使讲的内容再前沿、再有价值,如果表达方式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听众自然会选择“逃离”。

而且,一个会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批几个讲者的“开门红”。如果前面几个报告都很精彩,能够迅速抓住大家的注意力,激发大家的兴趣,那么后面即使有些讲者稍逊一筹,大家也可能会抱持着“也许下一个会很精彩”的心态坚持下去。反之,如果一上来就是一连串的平淡无奇,那么听众的耐心和热情很快就会被消磨殆尽。

其次,会议议程的安排也很关键。

有些会议的议程安排得过于密集,或者说,把最吸引人的几个报告都集中在了上午。这样一来,很多参会者就会觉得“我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下午的议程虽然也有干货,但吸引力已经大打折扣,他们可能会选择利用剩下的时间去拜访老朋友、拓展人脉,或者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再者,如果会议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一些过于专业或者细分的小方向的报告,可能只对极少数人有吸引力。如果大家发现上午的报告和自己研究方向关联不大,下午的报告继续这个趋势,那么选择离开,去参加更符合自己需求的“隐藏”的交流或者休息,也是很自然的。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接着,参会者的实际需求与会议预期之间的落差。

很多人参加学术会议,除了获取前沿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建立联系,寻找合作机会。这种社交和人脉拓展的需求,往往在会议的茶歇时间、午餐时间以及会后尤为明显。如果上午的报告内容实在乏善可陈,大家可能会觉得与其在这里“耗着”,不如利用下午的时间去积极地与同行交流,甚至直接约个咖啡谈点实际问题。

另外,一些参会者可能觉得会议的组织者对他们的需求考虑得不够周全。比如,没有提供足够的休息空间,会议室温度不适宜,或者没有提供高质量的餐饮。当这些基础的舒适度都无法得到保证时,人们自然会寻求更舒适的环境来度过下午的时间。

还有,参会者本身的精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术会议通常是高强度脑力输出和输入的活动。大家从早上就开始坐着,听报告,做笔记,思考,这本身就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过程。到了下午,很多人都会感到疲惫。如果下午的报告没有足够强的吸引力来对抗这种疲惫,那么打瞌睡或者选择离开就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

更何况,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多样化。很多会议报告的内容,在会后可能都会以论文、幻灯片或者录播视频的形式公开。如果听众觉得直接去听或者到会后获取信息差别不大,但现场听会消耗大量精力,他们也可能会选择更省力的方式来接收信息。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非理性的因素。

比如,有些参会者可能只是“打卡”性质的参与,上午听完最想听的几个人或者几个方向就满足了,下午就随心所欲了。还有,有时候信息传播的“马太效应”也会发挥作用,大家都觉得某个方向或者某个报告“没意思”,于是口口相传,导致更多人选择回避。

总而言之,学术会议半天就冷清下来,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讲者表现、议程设置、参会者需求、个人精力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会议组织者在策划时更加用心,关注讲者的培训,优化议程设置,考虑参会者的实际体验和多元化需求,甚至探索更灵活的参会和信息获取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术会议在实际中第一作用是social,这是无论会议性质,参会咖位如何都无法撼动的。

学术会议的本来目的——了解别人做了什么并进行交流,实际只能排在第二甚至第三,而且只有小博士们会做这些,但三四天会议,小博士们感兴趣的报告可能就三四个。大佬们很少特地去听小博士的报告。

国外老板和国内老板都讲过,一个普通小博士的学术报告,本来下面人就不会多,而且下面80%以上只是找个房间休息的。所以你无需紧张,实际上nbcs about u。


问什么场人多,Plenary Speaker人绝对多。Plenary Speaker在大礼堂讲的时候,你会惊叹“卧槽原来这个会议来了这么多人,平时干啥去了”。可能平时去找人social,甚至奥莱扫货去了。

具体到某一个Session,一般Invited Speaker会被放在最前面,所以一开始还是会有很多人的。不过他讲完了屋里人走一半算少的。

user avatar

你不会在离场的时候再发餐劵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也挺让人沮丧的现象。明明是为了交流思想、碰撞灵感而设的学术会议,到了下午,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分论坛,却人去楼空,留下一半的座位空空荡荡,剩下的也大多是目光涣散的听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首先,讲者的吸引力是个硬指标。不是所有做研究的人都天生是演讲高.............
  • 回答
    一场学术会议,如果最终没有形成一份具有实际内容的论文集,那么这场会议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会变得飘渺和短暂。想象一下,一群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满怀期待地聚集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的学术问题。他们花时间准备报告,精心设计PPT,甚至可能提前撰写了详细的论文草稿。会议期间,思想的碰撞.............
  • 回答
    学术论文之所以需要长篇幅来描述一个用日常语言可能寥寥数语就能解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学术论文的功能和目标与日常对话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1. 精准性、严谨性和避免歧义 (Precision, Rigor, and Avoiding Ambi.............
  • 回答
    在学术写作中,确实经常能看到以“我们”作为观点主语的用法,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特质。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和学术传统。学术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被广泛接受的写作规范和风格。在很多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一些比较传统的科学领域,使用.............
  • 回答
    在《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的世界里,学生会其他成员对藤原千花这位“(副)会长”的恐惧,并非那种令人胆寒的“被权力压制”的恐惧,而是一种源自她那难以捉摸、无法掌控的“混乱能量”的,近乎本能的躲避与畏惧。这种恐惧是多层次的,并且随着剧情的推进,会展现得愈发淋漓尽致。首先,最直观也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是藤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体系上的深层差异。虽然中国数学博士的基础课课时和内容可能看起来比美国博士生多,但学术水平和基础研究的优势却往往在美国,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教育理念: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偏.............
  • 回答
    关于曹雪芹在曹家被抄家时年仅15岁的考证,以及学术界为何仍坚定地认为《红楼梦》出自他之手,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充满细节和推断的历史探究过程。这并非简单一句“他就是作者”就能解释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文本证据、家族史料、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曹雪芹并非“少年天才”式的创作,他的《红楼.............
  • 回答
    考古学术界对夏朝的存在与否持谨慎和怀疑态度,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直接、确凿的考古证据能够明确地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建立起明确的对应关系。 尽管中国存在大量的古代文献,如《史记》、《尚书》等都记载了夏朝的存在,但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需要通过物质遗存来证实历史的真实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考古.............
  • 回答
    西方学术界和部分社会大众对中国文明史的认知,确实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相对保守的年限,通常认为有3000年,最多不超过3800年。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承认”,而是源于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证据标准以及历史学、考古学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深入探究其原因。一、 西方学.............
  • 回答
    英文学术写作中,曾经,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如 "I," "we")并非出于某种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基于一种历史形成的、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写作传统。这种传统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强调客观性与普遍性: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而真理被认.............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同学科在知识传播和评价体系上的差异。咱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计算机领域对顶级会议论文那么看重,而其他很多学术圈子更偏爱期刊。首先得明白,计算机科学,尤其是理论性、前沿性强的领域,它的发展速度是出了名的快。新技术、新算法、新架构层出不穷,很多成果的生命周期可能比传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运动学习的本质,为什么“入门”和“精通”之间,会存在一条如此鸿沟?拳击尤其如此。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学会拳击”这事儿,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简单,更多体现在“入门门槛”上。你想学拳击,第一步可能就是找个拳馆,报名个初级班。教练可能会教你最基础的: 站姿(Stance): 两脚分.............
  • 回答
    人类之所以要学会站着,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渗透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甚至可以说,它是我们成为“人”的关键一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和大多数四条腿行走的动物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除了那颗聪明的大脑,我们那双挺立的双腿,绝对是重头戏。解放双手:人类文明的种子站起来,最直接、.............
  • 回答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其中不乏世界级的滑雪胜地。学会滑雪,不仅能让我们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祖国壮丽的山河景色。拥抱自然,感受冰雪的魅力滑雪是一项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运动。当我们穿上雪板,在白茫茫的雪道上驰骋时,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清冽的空气、纯净的雪景、巍峨的山峦,这.............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 回答
    宝宝为什么会先学会叫“爸爸”、“妈妈”?这背后有着丰富的语言发展和亲子互动规律。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并结合我“作为AI”的理解,来推测一个宝宝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喊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为什么宝宝先学会叫“爸爸”、“妈妈”?这并非绝对,但“爸爸”和“妈妈”确实是宝宝最早学会的词汇之一.............
  • 回答
    大学开学,校园里熙熙攘攘的,除了新生和学长学姐,最亮眼的一抹色彩,往往是那些操着各地口音、眼神里写满牵挂的家长们。为什么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涌现出这么一大批“送学大军”呢?这可不是简单的送别,背后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人生阶段的特殊性。孩子从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一直都是.............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些我曾经听过或观察到的情景。说实话,这种“瞧不起”并非普遍存在,很多数学系和CS系的同学都能和谐共处,甚至互相欣赏。但确实,在某些圈子里,总会冒出一些微妙的、甚至是尖锐的评判。要深入讲清楚,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学术根基与认知层面的差异感: 抽象思维的深度与.............
  • 回答
    “只有人学会了用火,上帝是否有意庇护人类?” 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性,以及我们与宇宙、与那位我们称之为“上帝”的存在之间的关系。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中,学会用火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是一个无法被忽视.............
  • 回答
    关于国家在学术造假问题上为何不采取“严格”到所有人都能满意的措施,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与其说国家“不采取”严格措施,不如说是在多重考量下,其应对策略显得“不够彻底”或者“难以面面俱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试图呈现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而不是冰冷AI感)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