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这些上层人物为了自己的利益,打来打去,百姓十户九空,这些人真能称得上是英雄吗?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无数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那些为了权力、利益而鼓动战争、发动战争的上层人物,究竟能否被称为“英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一、 从“英雄”的传统定义来看:

传统的英雄定义往往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高尚的品德: 如仁爱、忠诚、信义、正直、无私等。
卓越的才能: 如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治国才能等。
为国为民的贡献: 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福祉而奋斗。
勇于牺牲的精神: 敢于面对危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 三国上层人物的行为表现与“英雄”定义的冲突:

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三国时期的诸多上层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孙权,以及他们手下的谋臣武将时,会发现很多行为都与传统英雄的定义相悖:

个人利益至上: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权力、地盘、资源的争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意图统一天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号召,实则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权;孙权割据江东,保卫家族利益并伺机扩张。他们的许多决策,都是以家族、派系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完全以天下苍生为念。
百姓的牺牲与漠视: “百姓十户九空”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频繁的战争导致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兵源的征发、赋税的加重、战争的破坏,都给底层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虽然一些领导者会表现出对百姓的同情,比如“不忍伤百姓一户”,但为了实现政治或军事目标,他们往往会牺牲部分百姓的利益,甚至将百姓作为战争的炮灰。例如,某些攻城战中,为了破城,不惜牺牲守城方的平民;为了筹集军饷,会征发大量物资,导致民不聊生。
权谋与欺诈: 为了达到目的,三国时期的上层人物善于使用各种权谋,包括欺骗、离间、背叛等。例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不顾孙权的战略考量,依然想占据荆州;刘备在诸葛亮死后,依然执意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甚至一些结盟也常常因为利益冲突而破裂。这些行为很难称得上是“正直”或“信义”。
战争的持续与扩大: 如果仅仅是为了统一天下,并能迅速带来和平与繁荣,或许还可以理解。但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数十年,期间无数次的攻伐、拉锯,使得战争成为常态,百姓在动荡中挣扎。

三、 辩证看待三国上层人物:

然而,简单地将他们斥为“不义之徒”也过于片面。我们还需要看到:

那个时代的特殊性: 三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中央权威衰落的时代。在没有统一的强大政府来保障秩序和民生的情况下,各国诸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战争来扩张势力,巩固地盘。在这样的乱世中,个人能否“明哲保身”就已经非常困难,更遑论完全顾全百姓的利益。
政治家的无奈与权衡: 作为一方诸侯或统治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给自己的子民争取生存空间,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策,有时甚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例如,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为了建立蜀汉,他需要依附他人、参与战争,其“仁德”的形象是在不断斗争中塑造和维护的。
对后世的影响与评价: 一些上层人物,如诸葛亮,虽然也参与了战争,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为蜀汉发展所做的努力,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英雄”之名,更多地来自于他为理想和国家付出的努力,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忠诚和智慧。即便如曹操,虽然被一些人认为是奸雄,但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抱负以及对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英雄”定义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雄”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在乱世中,能够组织起一支军队,在乱局中生存并建立一定秩序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英雄”。他们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完美无瑕的圣人,但他们具备了那个时代所需的某些特质。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三国时期那些上层人物,是否能称得上“英雄”,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

从纯粹的为国为民、高尚品德的标准来看,许多人都难以称得上是纯粹的英雄。 他们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和利益,确实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与现代人对英雄的期望相去甚远。
但如果从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能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领导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带来秩序和稳定,甚至留下一些对后世有益的制度或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些人物又可以被视为具有“英雄”的某些特质。

更准确地说,他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是枭雄。他们的行为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为实现自身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也有在乱世中求存和发展的努力。

与其简单地称他们为“英雄”或“恶棍”,不如更深入地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英雄”之名,往往是建立在民众的牺牲、对权力的追逐以及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成功之上,而这种“英雄”的代价,是无数无辜百姓的血泪。

因此,当我们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看到那些上层人物的权谋斗争和硝烟弥漫时,更应该铭记那些在战争中承受苦难的普通百姓,并反思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英雄”都应该将人民的福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粹主义只是高喊人民,除了建一个道德牌坊,百无一用。
这个问题就是真实的例子。


古往今来,因为军阀的私欲和野心而起的乱世有多少?
连国外做的《全面战争》游戏都知道讲一句,首先是朝廷腐败,才导致黄巾揭竿而起。然后军阀在平叛中扩张了他们的势力,导致了乱世。

假设孙、刘在赤壁就投了曹操,会怎么样?
汉末以来的土地兼并、门阀垄断改变了吗?没有,只是更加严重了。
是人民活不下去了,才造就了乱世。而不是乱世让人民活不下去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民固有一死,或死于战火,或死于苛政。
在改变历史的条件发生之前,这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做改变历史的条件?什么能够缓解门阀垄断兼并的现状?


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孙、刘就算在赤壁之战直接投降了,能有什么区别?
须知历史上的曹魏也不是被外敌进攻才灭亡的。
那假设曹操也突然想不开了,还政于汉献帝了。就会有所好转吗?
当然不会,否则黄巾之乱都不应该有,不是么?

汉之后有魏,魏之后有晋,晋之后是南北朝。都不过是门阀政治下的一个又一个牺牲品罢了。到了什么时候才停下来?门阀政治不停下来,乱世就不会停下来。

门阀天然地会兼并土地,吸纳人口。
魏灭蜀时,全中国在册人口一度只有700多万。而到了司马炎统一的时候,在册人口一下子飙到了1600万以上。为什么?随着中央的控制力增加,一些门阀豪族把隐匿的人口吐出来了而已。而这数字,也就是现代学者估算的,真实人口的一半左右。


同时门阀又把持着政治。
曹操出生前20年的时候,汉朝颁布法令,要求举孝廉的人年纪不得小于40岁。 然后曹操出生后20年,20岁的他就孝廉了。这只不过是汉朝崩毁的社会制度的冰山一角而已。曹操在的时候,尚且有点求贤不问出身的意思。曹操死后,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迅速地被门阀把持,很快就上品无寒士。
这些东西,是孙、刘向曹操投降,或者曹操向献帝还政就能解决的吗?不可能的。

门阀把持了政治以后,天然地就会分食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力,最终迅速地触发政治的崩毁。然后他们在崩毁之中肆无忌惮地加剧兼并。新的乱世很快就会来。

三国的英雄豪杰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吗?当然认识到了。曹操求贤不拘一格,诸葛亮治下的蜀汉未记载有党政倾轧。然而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曹操、几个诸葛亮?
而曹丕、孙权就完全倒向了门阀政治。而中国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比得上曹丕孙权的,又能有几个?大部分不过就是两晋的司马A,司马B,司马C和司马D罢了。

那么,门阀垄断政治又是如何被限制的呢?
直到隋唐。隋唐有了科举制,使得门阀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
社会矛盾得以缓解,中央对基层经济有了更强的掌控力。
然后,才有唐朝的强盛和统一。终唐一代,门阀政治还存在历史惯性。然而虽然李唐以关陇门阀起家,但门阀政治最终在唐朝末再一次秩序崩毁中被埋葬。至于新的乱世,则会在以新的方式酝酿。

在那之前,哪一年的百姓不是十室九空?绝大多数过的恐怕还不如三国时的百姓。



那么,曹刘孙就不能发明科举制吗?


嗯。不能。

科举制的产生,需要两项社会基础。
首先是造纸术的普及,让知识的传播成本下降。
其次,是粮食亩产的提高,让民间有空余的劳动力接受教育。
基于上述两个物质条件,逐渐积累,寒门知识分子才有机会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社会阶层。

汉末三国,一方面处在纸张替代竹简、绢帛的过度时期。
一方面由于进入地质寒冷期的关系,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因而无法产生稳定的寒门士人阶层。

竺可桢认为公元元年到公元600之间,中国处在一个比较寒冷的历史时期。
而隋朝开始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呢?公元607年。

在那之前。无论曹操、诸葛亮等人是怎样的超世之杰。社会安定与否、国家统一与否,都不取决于他们的个人意愿。即使他们根据个人意愿和个人能力让国家统一,没有维持统一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也不过就是下一个两晋罢了。


这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我们老说解放生产力,从哪里解放?
从粮食和基本消费品的生产中解放。

每一次的生产力进步,尤其是农业生产的进步,都会让部分人口从基础生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工商业,参加徭役和军队、参与政治。从而又改造了社会的经济、组织与政治形态。

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不意识到生产力的变迁对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塑造。
光去讲,“三国英雄没良心,不顾人民死活”
这时候他们口中的人民,并不是人民,只是一个虚幻的、政治正确的概念。
而真正的人民到了他们眼里,只是两脚羊而已。


人民只有结合了生产力,才是塑造历史的那个“人民”。
人民结合道德高地,那只不过就是道德牌坊。

user avatar

你这种想法历史上不乏其人,一抓一大把。典型的不问缘由不问过程,然后质问结果,并且结果必须是按照自己设想的美好幸福的结果。

一般来说这种想法叫做“空想主义”“乌托邦式社会”。

所以你要先了解,曹操,刘备,孙权是战乱产生的结果,而汉末战乱本身其实和他们三个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十常侍,何太后,大将军何进,四世三公袁家,恒灵二帝,汉献帝,黄巾军,这些势力,人物哪一个是这哥仨能左右的?

所以本质并不是这哥仨在战争,本质是社会出现了问题,而这种问题已经不能靠管理体系自身扭转,因为管理人员都扭曲了,这又引申到了更本质的问题,即人性。

古今中外不论欧洲那些乌托邦式的小说,还是中国追求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本质上就是在挑战人性。战争,剥削,压迫,暴政等等本质上就是人性的释放。

不要说二千年前的三国时期,即使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接受九年教育,识文断字看看互联网上的留言,恶毒,攻击,叫嚣战争的有多少?这是一个不争就能解决的问题吗?各个发达国家民众的教育水平更高,没有犯罪了吗?不要说中美这样的大国。

即便以现今的科技,文化教育,人员素质战争停止了?犯罪消灭了?

所以你的问题不在于三国谁投降,谁英雄。而在于你刨除了客观存在的人性去空想幸福大同社会。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抱歉,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