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去寺庙不知道有什么讲究。然后不小心踩了门槛。怎么办?

回答
去寺庙求得一份心安,没想到却因为不小心踩了门槛而心生忐忑。这事儿,确实让人有点手足无措。别急,我慢慢跟你说,咱们一起捋一捋。

关于寺庙的讲究,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和心意。 很多规矩,并不是那么森严刻板,而是希望我们以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来对待佛陀和圣地。

1. 进出门槛的讲究:

你说的“门槛”,在佛教里通常叫做“槛”。它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阻隔,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象征意义: 门槛在很多文化里都代表着“过门”,是进入另一个空间、另一个层次的界限。在寺庙里,门槛更是被视为一种神圣的界限,代表着从凡俗世界走向清净佛国的分隔。它也寓意着需要跨越世俗的烦恼和杂念,才能进入佛法之地。
为什么不建议踩: 踩门槛,在一些人看来,是对佛菩萨的不敬,是对佛门清净地的不尊重。就好比你去别人家,直接跨过门槛进门,而不是抬脚跨过去,总归是有些不礼貌的。

2. 不小心踩了门槛,怎么办?

别太自责,这事儿发生在你身上,肯定会有点担心。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那个“踩”这个动作本身,而是你之后的态度和想法。

别慌,保持平常心: 首先,深呼吸,别让自己陷入过度的恐慌。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小忐忑比实际的“错误”更让人困扰。寺庙的佛菩萨,更看重的是你的真心和善意。
在心里默默忏悔: 你可以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弟子不小心冒犯了,请佛菩萨慈悲原谅。” 这种内心的诚恳和忏悔,比任何外在的仪式都重要。
调整心态,继续参拜: 踩了门槛,虽然不太好,但既然已经发生了,就不要让这件事影响你接下来的参拜。你应该调整心态,带着一份更加恭敬和谨慎的心情,继续你的参拜过程。

3. 接下来的参拜,可以这样更显恭敬:

既然已经发生了这件事,接下来的行为可以让你感觉更心安,也更显你的虔诚。

进殿时,注意跨步: 在接下来的进入佛殿时,一定要注意,抬脚,跨过门槛,平稳落地。动作可以稍微慢一点,感受一下这个跨越的过程。
合掌行礼: 无论在哪里,见到佛菩萨的圣像,都要真诚地合掌行礼。这是最基本的恭敬。
轻声细语: 寺庙是清净之地,说话尽量轻柔,不要大声喧哗。
注意着装和行为: 穿着得体,不要穿过于暴露或花哨的衣服。在寺庙里,尽量避免打电话、嬉笑打闹等行为。
不要随意拍照: 如果要拍照,尽量选择允许拍照的区域,并且不要对着佛像等神圣的地方拍照。
随喜功德: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随喜一些香油钱或者功德箱,也是一种表达心意的方式。

4. 补充一些关于寺庙参拜的小贴士:

让你在以后的参拜中更顺心,也更了解一些基本礼仪:

何时去: 一般来说,寺庙的开放时间是固定的,避开人流高峰期会更清净。但其实,任何时候只要你心怀虔诚,都是可以去参拜的。
如何祈福: 祈福最重要的是心诚。可以向佛菩萨说明你的愿望,但不要有过度的执念,顺其自然,心存感恩。
绕佛: 有些人会绕佛,这是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通常是顺时针方向绕行。
问讯: 在佛像前,可以做一个问讯的礼仪,就是站立,双手合十,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尊敬。
求签解签: 如果抽了签,可以找寺庙里的僧人或者解签师傅帮忙看看,但也要明白,签文只是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行。

总结一下:

你踩了门槛,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算一个小小的“不敬”。但比起那些故意亵渎神明的人,你的无心之失,佛菩萨是能够理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因此而心生愧疚,并且在接下来的行为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用一颗更加恭敬、虔诚的心去对待佛法和寺庙。

别让这点小事成为你拜佛的心理负担。放宽心,带着这份小小的“教训”,今后多一份细心,多一份恭敬,去感受佛法的力量和寺庙的宁静吧。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您就放一万个心吧,那都不算事儿好吗。真正的讲究在下面:

五戒表解 上忏下云法师

不 杀 戒
●释 名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命,是曰杀生。
堕胎胎儿死,犯杀戒。自杀亦犯杀戒,与杀人罪同。

●制 意
一、由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堪入道。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养故,众生皆我过去生中父母故。
四、伤善缘故。此生结冤,后世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应敬不轻,岂可杀害。
六、违背菩萨无畏施故。
七、乖四摄行故。以杀害众生则不得摄化故。
八、杀生夺命,超过盗其所有一切极多极贵之珍宝钱财故。
九、依众生故,乃得成佛,杀生何依。
十、三世诸佛法尔不杀众生故。

●次 第
一、人道应具恻隐之心,菩萨万行,以大悲为本,为存人道及万行之本,先须戒杀。
二、有情所重,莫过性命,为救物命,先制杀戒。

●具 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众生。
二、众生想。
三、起杀心。
四、兴方便。
五、命断。

●轻 重
◎有逆罪、重罪、轻罪之分:
一、杀父母、和尚、阿阇黎、阿罗汉为逆罪。
二、杀人为重罪。
三、杀畜生为轻罪。
◎又就
一、能杀心(痴重、嗔贪次之。)
二、所杀生。
三、所用杀法。
而罪报轻重不同。(注:此指犯戒后果报,不是指犯戒罪)

●开 遮
开缘有三:
一、为救多数之人。
二、为救三乘圣贤,以慈悲心杀害凶徒,宁自犯杀戒堕入地狱,而不令此恶人犯五逆罪。
三、狂乱心(即严重之精神病),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乃名为狂。较此轻者仍为非狂,犯戒则得重罪。

●犯戒果报
◎杀 生
一、堕三恶道。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
四、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五、心怀恐怖。
六、恶梦。
七、众生憎恶。
八、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持戒果报
◎戒 杀
一、戒杀即为修无畏施。
二、慈心增上,烦恼减少。
三、断灭嗔心,蠲除热恼。
四、少病、长命。
五、众生亲近,鬼神守护。
六、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七、解除怨结,广结善缘。
八、无恶道怖,命终生天。
九、于未来世,富贵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发愿,则必往生净土。(以下四戒例此)

●对 治
修慈悲行(参阅三忍三慈)
应起十种心(概分一切众生为十种类,于十种众生发十种心。)
一、安稳心。于恶行众生,欲令住善行故。
二、乐心。于受苦众生,欲令乐具不尽故。
三、慈心。于怨憎众生,不念加报故。
四、悲心。于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故。
五、怜悯心。于享乐众生,欲令不放逸故。
六、利益心。于外道众生,欲令转信佛法故。
七、守护心。于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故。
八、我心。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故。
九、师心。观彼众生,求大乘道,进取积集, 具足功德,我当遵之如师,从学或私淑之也。
十、尊心。观彼众生,求大乘道,进取积集,具足功德,我当尊重恭敬,不可轻视也。

不 盗 戒
●释 名
不与而取他物,名之为盗。
类分多种: 
一、偷取。
二、劫取。
三、骗取。
四、胁取。
五、讹赖取。
六、抵突取。(假借不还)
赌博、偷税等皆犯盗戒。

●制 意
一、业道重故。谓犯偷盗重罪,岂堪入道。
二、犯国法故。古今各国无不禁盗。人天大小乘戒悉制为重。
三、被盗之人,焦虑忧恼,或因之以致失命。
四、违六度,背四摄。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摄众生。今则反盗众生财物,违背彼法故。
五、坏人信心,破灭佛法故。(五戒悉同)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偷盗故。

●次 第
一、约十善业及十恶业,皆先杀次盗。
二、杀盗二罪,先害正报,次损依报。反之,断恶修善,则应先不害正报,次不损依报。

●具 缘
具六缘成犯。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盗心。
四、是重物。(盗五钱,值银八分以上即为重物)
五、兴方便。
六、举离本处。

●轻 重
◎有极重、重、轻之别:
一、盗十方僧物,现前僧物者,其罪重于杀八万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盗三宝物,师长、父母、发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盗国营公有财物者罪重;盗物值八分银者犯重罪。
三、八分银以下中罪、轻罪。
◎又就被盗之人苦恼多少,罪分轻重。

●开 遮
开缘有五:
一、与想。(以为人已与己也)
二、己有想。
三、粪扫想。(极贱,被丢弃之物)
四、暂用想。
五、亲厚想。
菩萨见恶官盗贼,夺他财物,以慈悲心,随力所能,罚治夺取,还所有主,不犯。

●犯戒果报
◎偷 盗: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贫穷下贱,或多资财,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灾。
四、他人失物,于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怀忧恼。

●持戒果报
◎戒 盗:
一、资财盈积,而不散失。
二、多人爱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赞叹。
四、处众无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乐,命终生天。

●对 治
修少欲行
一、菩萨持律仪戒时,乃至梦中尚无偷窃草叶之心,何况醒时而做其事。
二、持摄善法戒时,乃至身命,念念舍与一切众生。
三、持摄众生戒时,慈悲方便,常念饶益,何况得有损盗之事。
四、少欲行。见他财物,无量百千,无有欲心,况有盗事。
五、知足行。谓身虽贫乏,心恒自足,终不他求,如《佛遗教经》少欲、知足二段经文所云。
六、无贪行。谓纵有百千财物,皆为众生而蓄,无有一念向己之心。
七、顿舍行。于一众生,一念顿舍恒河沙数世界,财宝身命。如是念念,永久无己。
八、欢喜行。若见众生,永离贫苦,财富百千,欢喜无量,胜得天乐。
九、深悲行。谓见贫苦众生,悲澈心腑,流泪不止。
十、殊胜行。谓以人天福乐,二乘涅槃,授与众生,非以为足。要令成佛,方为究竟。

不 邪 淫 戒
●释 名
染情逸荡,污秽交遘,名不净行。与己妻(己夫)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净行,是名邪淫。
受五戒居士应严戒之。又居士若自发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优婆塞(夷)。(期间久暂,随自发心。)

●制 意
一、淫欲能系缚众生,不得解脱。令众生造种种业,受生死苦。为众恶之源,生死之本。
二、损自德行故,世人因欲,杀身亡家,伤身败国,无过于此。
三、业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扰乱静心故。谓欲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证菩提。
五、入魔网故。经云,此淫欲者,是众魔境界。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淫欲故。

●次 第
菩萨利生,以戒杀为先,因杀生极为违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为先,因淫念染污净心,障生定慧,引生众恶,受生死苦,极为违背自利故。

●具 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众生。
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与境合。

●轻 重
就心、境、数,罪报轻重不同:
甲、就心,贪心罪重,嗔痴次之。
乙、就境,与尊重之人,亲人犯淫,罪重。
丙、就数:一、暂犯即止。二、数犯乃断。三、数犯数断。四、犯而久续。(前轻后重)

●开 遮
◎开缘有三:
一、若睡眠无所觉知。 
二、若不受乐。 
三、无有淫意。
◎在家居士为化众生,心净如佛,可开方便,否则不可。
◎受八关斋戒日,或受在家菩萨戒居士,于六斋日应戒正淫。
◎若犯手淫,或调戏妇女,或故意摩触,皆犯淫戒中轻罪。
◎出家僧众唯遮无开。

●犯戒果报
◎邪 淫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妻不贞良。
三、得不随意眷属。 
四、淫欲为因,生死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诸苦。以及死生生死,轮回之苦。

●持戒果报
◎戒 淫
一、诸根调顺,永离喧掉,易修禅定,得真实慧。
二、人天尊敬,诸方赞叹。
三、戒邪淫者,未来生中,父母、宗亲、妻子、眷属、孝友贞顺,纯洁无杂。又离于女人所有过失,令诸众生,无复染爱。
四、戒正淫者,当来成佛,得马王阴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脱生死,早证菩提。

●对 治
修净梵行
甲、就心修行
一、修惭愧心
◎惭者,惭自,概分为四:
(一)佛性。 
(二)所学佛法。 
(三)身分。 
(四)人格(宜自尊克己)
◎愧者,愧他,亦分为四:
(一)父母。
(二)师长。
(三)世人讥毁。
(四)刑罚。(宜寅畏报恩)
二、止邪思惟
欲念自邪思惟起,若止邪思惟,欲念自息。
偈曰:
欲欲知汝本 但从思想生
我今不思汝 汝即不得生
三、观心无常
观欲念虚妄,迁流无常,舍之不执。(参阅四念处)
四、观真如心 
观真心无妄,清净无染。舍妄观真,除染复净。
乙、就境修行
◎亲想:观老者如父母,长者如兄姊,少者如弟妹,稚者如子女。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冤想:观淫欲如冤如仇,欺我害我,使我沉沦,令我堕落。急当猛省,觑破身心,俱远离之。
◎尊想:观彼曾为过去父母,具有佛性,即未来佛。
◎不净想:即观身不净。(参阅四念处)
丙、就心境相合修行
心即圆觉妙心,境即寂光真境。心即三观,境即三谛。心境一如,谛观不二。(转念念佛)

不 妄 语 戒
●释 名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曰妄语。
亦摄恶口(骂詈)、两舌(离间语)、绮语(华美浮辞,无义利语。)

●制 意
一、业道重故。妄语之人,不堪入道。
二、诳惑人故。回惑人心,恼害他人。
三、闭善路,开恶端故。欲造恶业,妄语在先。
四、实语益故。言语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脱。
五、鬼神弃故。诸天鬼神,舍弃不护。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妄语故。

●次 第
前三为身业在先,此为语业在次。然语业易犯,且分四种,罪报亦重。

●具 缘
具六缘成犯。
一、是众生。 
二、众生想。 
三、起诳心。 
四、覆实事。
五、言明了。 
六、前人解。

●轻 重
有逆罪、大妄语罪、小妄语罪之分:
一、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及破羯磨僧,破转法轮僧,为逆罪。
二、妄言证声闻菩萨果位,犯大妄语中重罪。
三、妄言见神见鬼,持戒清净,能习禅定,善通三藏,证世间四禅八定,犯大妄语中轻罪。以上三种,淆乱正信,害正法眼,故为犯大妄语。
四、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实有言无,无言实有。皆犯小妄语。

●开 遮
大妄语开缘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说果位,不言自证。
三、若戏笑说。
小妄语开缘:为救护众生剧苦及性命,或为佛法而自无恶心。
绮语开缘有二:
一、为止息他人悲伤、忧愁、恼怒故。
二、为摄护他人令信佛法故。

●犯戒果报
◎妄语
一、堕三恶道。 
二、多被诽谤。 
三、为他所诳。
四、言无人受。 
五、语不明了。
六、种不得果。 
七、口气臭恶。

●持戒果报
◎戒妄
一、口常清净,如优钵罗香。(优钵罗为莲花之一种,其花奇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敬。
三、自心欢喜,人皆欣悦。
四、未来生处,恒闻如意音声。
五、增自威德,得无碍辩。

●对 治
修谛语行
◎离于妄语
常作谛语、实语,乃至梦中不起覆藏之见,诳他之语,何况醒时故作。
◎离两舌语
无破坏心、恐怖心、恼乱心、不破人和好,已破不令增长。不喜离间心,不乐离间心,不乐说离间语。
◎离于恶口
舍离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鄙恶语、令他不喜语、令他嗔恨语、嗔恼语、心热恼语、心火能烧语、坏自坏他语。
广修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和悦语、敬信语、多人喜乐语,所有言语美妙悦耳。
◎离于绮语
常修善思语、实语、义语、法语、毗尼语、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

不 饮 酒 戒
●释 名
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饮料名酒,饮则犯戒。
酒有二种:
谷酒,用五谷所酿造者。
木酒,用花、果、种、根、茎、叶或药草所酿造者。

●制 意
一、失礼仪。酒能令人迷醉,失礼貌威仪。
二、破净戒。醉时能破一切戒品,堕落恶道。
三、失定慧。酒醉乱心,昏失明慧,令人兴奋散乱,痴迷颠倒故。
四、损财利。使人消耗财物,损依报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种疾病,损正报故。
六、生灾祸。引生蹶仆倾跌、斗殴凶杀、车祸等事。
七、三世诸佛法尔不饮酒故。

●次 第
前四为性戒在先。酒戒为遮戒在后。但菩萨戒则酤酒重于饮酒,以损害众生,违背菩萨道故。

●具 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 二、酒想。 
三、有饮心。
四、无重病因缘。
五、入口咽下。饮则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计犯戒罪。

●轻 重
一、自饮犯五戒中酒戒。
二、酤酒酿酒,犯菩萨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饮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
注:今按吸烟,亦应判为不可。

●开 遮
开缘有二:
一、病时遍以诸药治之无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若以酒涂疮(即外科用药酒无犯)。
麴,酒糟不应食。受酒戒者不得吸烟及食五辛。

●犯戒果报
◎饮酒
一、死堕灌口地狱。(酿酒,堕酒河地狱。酤酒,堕酒池地狱。)
二、生于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谛理)

●持戒果报
◎戒酒
一、神志清明,恬静安宁。 
二、善持四重,不犯众罪。
三、来世生人天道中,不堕三途。

●对 治
修明慧行
观察思惟饮酒过患:
一、资财散失,福德渐减。 
二、诸根暗昧,智慧退失。
三、现多疾病,饮食减少。
四、增长嗔心,斗诤杀害。
五、淫欲炽盛,诸欲随增。
六、多失礼貌,形不隐秘。
七、泄漏秘密,事业不成。
八、毁辱父母,不敬师长。
九、父母不喜,眷属嫌弃。
十、不敬三宝,破斋犯戒。
十一、身心散乱,远离静定。
十二、违背正法,多作非法。
十三、善人相远,恶人相亲。
十四、多不遂意,增加忧苦。
十五、旷废光阴,恶习难改。
十六、身坏命终,死堕地狱。

附录
●修三忍法
释义(观法):慈必具忍,忍为慈本,慈忍二心,修法相通。
(一)生忍 (又名:众生忍)
◎观人而忍
一、于人之恭敬供养种种顺境,忍而不执著。
二、于人之嗔骂打害种种逆境,忍而不嗔恼。 (二)法忍(又名:苦行忍)
◎观法而忍
一、于心法:嗔恚、忧愁、悲哀、郁闷等烦恼忍而不执。
二、于非心法: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死,忍而不执。
(三)无生法忍(又名:观察法忍)
◎观空而忍
谛观诸法,缘生性空,安住于无生法理,专注不动。

●修三慈法(修悲喜舍法,亦例同此)
释义(观法)
(一)生缘慈
以慈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母、兄弟、子侄,而常思与乐也。
对治:非理嗔
(二)法缘慈
达法空理,破我相及一异相,转而慈悯众生,常思与乐也。
对治:顺理嗔
(三)无缘慈
佛心不住有为无为,不住三际。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无所缘。而以慈悯故,能普缘一切众生,使获与乐之益也。 
对治:诤讼嗔

●修四念处观法
释义(观法)
◎观身不净
一、五不净观(观自己,自生至死)
(一)种子。(二)生处。(三)相。(四)性。 (五)究竟。(究竟者,自内至外,自生至死,悉皆不净。)
二、九想观(观他人死后腐烂。)
(一)青。(二)肿。(三)坏。(四)血。(五)脓。(六)蛆。(七)散。(八)骨。(九)烧。(烧后归空,转念念佛。)
对治:不执色身为净
◎观受是苦
一、观欲乐享受,为众苦之本。(总观,观全部欲事。)
二、观动念即苦。(别观,现前一念欲心。)
三、观苦受即苦苦,乐受即坏苦,舍受即行苦。
对治:不求五欲乐受
◎观心无常
观妄想心,三际迁流,刹那不住,变幻不实,虚妄颠倒,舍之不执,不认以为真常实在也。
对治:不迷妄心为真
◎观法无我
观色法是四大假合,非我身(内四大)、我境(外四大)。观心法是四蕴(受想行识)集聚,非我真心。
对治:不执诸法为我

●四念处观缘起述义
佛临涅槃,阿难心汲忧海,悲泣不已,阿?楼驮语云:汝为持佛法人,急应请询将来之事,何哭泣为?阿难醒悟,乃以四事请问世尊。
一、佛涅槃后,以谁为师?
二、结集经典,起首当按何等词句?
三、倘有恶性比丘,如何惩治?
四、当依何法修行?
世尊以偈答曰:
波罗提木叉为师。(波罗提木叉即戒)
经首当按如是等。(即:如是我闻,一时……等。)
恶性比丘用默摈。
四念处观为修行。
盖由于凡夫于五蕴上,起四颠倒故,佛乃为说四念处观法,使令破之。
凡夫于色、受、想、行、识,起“净、乐、常、我”四颠倒……佛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破之。
此四念处观法,随于迷惑颠倒,生起次第而说。谓贪欲依于身处而起,故先观身不净。于身生贪,乃因欣求乐受,故次观受是苦。欣求乐受,由于心之不调,故次观心无常。心之不调,由于惑之未断,故次观法无我。
四念处为禅、净、律、密、大小二乘教观行法之基础。虽属定慧二学,然有资助戒学之功能,故应三学相资不可相离也。
又行人由此四念处观,能次第趣入四谛智。
观身不净——趣入苦谛——所有色身,皆为众苦之相故。
观受是苦——趣入集谛——乐等诸受,能生贪爱故。
观心无常——趣入灭谛——若离我心,当无所有,则入寂灭故。
观法无我——趣入道谛——为断所治之法(苦集、三障),修能治法故(道品、三学)。

●受戒与忏悔
受五戒者,须从大僧(比丘、比丘尼)边受。若无大僧,乃依沙弥、沙弥尼受之。
五戒必须尽形寿受。五戒不能悉持,可受一、二、三、四戒。但以总受全分,乃为得戒。
受三皈依者,应随分修学五戒,受五戒者,应随分修学八关斋戒及优婆塞菩萨戒。
三皈为破迷启悟,明慧之源。五戒为断恶修善,行持之本。(参阅述要)
受五戒后,应于每日朝暮诵念五戒戒相。(即:一者不杀生,二者不偷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
病时、遇鬼魅时、遇障难时,亦应诵之。(有愈病、防魔之效。)
若有毁犯,不应覆藏过宿。当于僧前(比丘三人或一人)发露罪相,顶礼忏悔。又应常自礼佛,忏悔罪业,或专礼一佛或八十八佛或千佛等。或修大悲、占察、梵网忏法,亦得灭罪。
责心忏:若意业起杀盗淫妄之心,虽身口未犯,亦当即时呵责己心,不应起犯戒恶念。应即转念念佛。此即责心忏,能使意业清净,身口不犯,防祸未然,亦即转识成智功夫也。

●经论法语
持戒三心(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
一、厌离有为心。
二、求趣菩提心。
三、悲悯众生心。

《楞严经·身识圆通章》撷录——优波离尊者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执身者,执令身口不犯戒也。执心者,执令己心,不犯戒也。)
如来制立三学之次第与意义(原文浅释)
◎唐·南山律祖
夫烦恼惑业,伏断甚难,要须方便,乃可净除。是故如来制立三学,以为对治之法。盖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似杀贼。三学相藉,次第而生。调摄相济,不可相离,乃克伏断惑业,解脱生死。以故行人,务须先学戒律,检点非违,策励身心。若戒律谨严,则三业清净,正定正慧自然得生。
佛制三学之原委(原文浅释)
◎宋·灵芝律师
欲明三学制立之原因,今略叙之,则明其义。夫一切众生,本来皆具真精妙明之心性。心性之体,唯寂唯照。一迷此性,乃翻寂照,而为昏散,则反名此心号曰无明。积成烦恼惑业,计度分别人我。随顺逆境,起贪嗔痴,鼓身口意,造生死业,流转六道,永劫无已。大觉世尊,悲而悯之。为令脱离旷劫生死众苦,应病与药。药分三种:对治内心昏沉散乱,立以定慧。对治身口非法违犯,立以净戒。圣教虽多,不越三学。三学所立,唯依色心。论其生起,则从意(心)而身口(色)。用对治法,则先治身口,而后治意。首先制戒,旨在斯矣。譬如浊水,风激波涌,风波未息,欲使澄清,无有是处。三学次第如理必然,乖违常规,去道远矣!

●犯戒造业之本源
犯戒造业,本无自性,皆由缘生。业缘虽多,不出心境。因境起惑,由惑造业。境是外缘,惑从内起。惑即三毒,由我见生。我见即是虚妄计度(妄想执著),是为恶业之本源。是故犯戒造业,亦名妄业。经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谛求妄业之本,毕竟无有依托之所。但是一心随缘不觉,以不觉故,硁然计我,因而起惑,由惑犯戒造业,业成感果。果即是生死诸苦,由此流浪六道,轮回不息,亿劫无穷,可不哀哉!
既知犯戒造业之业缘,不出心境二种,是故防止犯戒造业,即应依戒远离恶境。(如八关斋戒等所戒之境)以慧转心,以定伏之,使不再起。今以四种料简列之。
无心无境————清净无染。
有心无境————不致犯戒。
无心有境————不致犯戒。
有心有境————心倘迷境起执,即将犯戒造业。

●学律应注意之二点
◎弘一大师
一、律己 慎独
儒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增一阿含经》云:自恣时,佛对众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贤首》云:菩萨常应于他有情不见其恶,唯见其善,是故忍恶于己,推善于人,心恒清净,此为常行。
又他无余善,独有佛性,即是真善。
二、慎言
《菩提资粮论》云:虽由实语死,唯应作实语。
《十地经》云:是菩萨乃至梦中,无心欲作诳他语。

断淫偈 淫欲不断,万劫沉沦。念头方动,天怒地嗔。
戒妄偈 一语真实,三界导师。一语欺妄,万恶由斯。
舍身偈 担荷大法,是名丈夫。觑破壳子,非我非躯。
——清·彭际清居士

●五戒述要

五戒法者,为八关斋戒、优婆塞菩萨戒及沙弥、比丘、瑜伽、梵网一切戒法之根本。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乃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故五戒亦为三无漏学之根本。而性、相、禅、净、显、密诸宗,一切佛法,无不须修戒定慧。故五戒实为修学一切佛法之基础。所以五戒相经,以净饭王为当机,请佛为说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是一切佛法根本,诸佛之父,依之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尊遗教咐嘱,以戒为师,视戒如佛者,实以此故。

复次住持佛法,亦应以五戒为根本。四分所谓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又弘扬佛法亦然。如《楞严经》云: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严净毗尼,宏范三界。毗尼即戒律,而五戒为戒律之纲要。是则住持正法,弘扬佛教,悉应以五戒为根本也。南山律祖云: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圣贤之依止,必宗于戒。故我四众弟子,于五戒法,宜应精详研习,尊重受持,以为解脱生死之津梁,趋证涅槃之要道,恢宏法门之纲宗,弘扬圣教之根本也。

又此五戒法,为人道伦常之规范,凡于五戒无论信受与否,其持犯顺违,关系个人人品、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者,至重且要,静观当今世相可以知之。故为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国家前途计,亦应以五戒为准绳。依之自修,并教育子女,普及社会,以提高国民道德,而复兴国家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去寺庙求得一份心安,没想到却因为不小心踩了门槛而心生忐忑。这事儿,确实让人有点手足无措。别急,我慢慢跟你说,咱们一起捋一捋。关于寺庙的讲究,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和心意。 很多规矩,并不是那么森严刻板,而是希望我们以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来对待佛陀和圣地。1. 进出门槛的讲究:你说的“门槛”,在佛教里通常.............
  • 回答
    走进寺庙,香烟缭绕,梵音低沉,一股宁静而神圣的氛围扑面而来。很多人在踏入寺庙的那一刻,心中都会生出一种想要靠近“善”与“希望”的情感,但这背后究竟是虔诚的祈福,还是内心欲望的投射,甚至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活动,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拜佛祈福: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升华我们说去寺庙是拜佛祈福,更多的是一种对生.............
  • 回答
    那一年,我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了寺庙。窗外是四季更迭的景象,窗内是古老经文的低语。日子缓慢而又充实,没有了都市的喧嚣,没有了往日的烦恼,只有一份近乎原始的宁静。清晨,天还没完全亮,我就被一阵悠扬的钟声唤醒。穿上提前准备好的素衣,赤脚踏上冰凉的青石板,走到大殿前。天空是深邃的墨蓝色,星星点点地闪烁着,空气.............
  • 回答
    最近和几个朋友去了趟寺庙,人是真的多,香火也旺。我们刚进山门没多久,有个朋友就开始忙活起来,一会儿给佛像上香,一会儿又去点酥油灯,再转头又往功德箱里塞钱,嘴里还念叨着“供养有功德”。我看着他忙活得挺起劲,心里却犯起了嘀咕。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这种“供养”挺玄乎的。这年头,谁不图个好呢?可这功德啊,听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你两难的境地,一边是长辈的期望,一边是自己的身份和想法。说实话,这种情况在咱们国家挺常见的,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尤其是在信仰和习俗上,很容易产生冲突。我能理解你现在的纠结。作为共青团员,我们被教育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但同时,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的期望,我们也不能完全不顾。去寺庙磕头拜佛,.............
  • 回答
    关于“什么人不能烧香,以及为什么大师说你不能去寺庙不能烧香”,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个人体质等多个层面。很多人对烧香和寺庙有着特殊的敬畏感,认为它们是与神佛沟通、祈福消灾的途径。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样做,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首先,咱们得说说“不.............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能理解你心里那份想要寻求心灵宁静和精神滋养的冲动,也明白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对,你一定感到很纠结和无助。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一边是你内心的渴望,一边是父母长辈的担忧和反对。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首先,理解父母的反对点至关重要。父母之所以强烈反对,通.............
  • 回答
    在面试过程中,HR让候场半小时后面试官才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反映出公司内部流程、管理态度或文化问题,但需要结合具体细节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和建议: 一、可能反映的问题1. 公司流程不规范 HR与面试官的沟通不畅:HR可能未及时与面试官确认时间,或面试官因临时事务延迟。 面试流程.............
  • 回答
    在比较“去皇马或巴萨当主力”与“北京户口+市中心10套房”或“上海户口+市中心10套房”这两个选项时,需要从职业发展、生活品质、风险与回报、长期稳定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拆解: 一、职业足球路径(皇马/巴萨) 1. 职业成就与收入 收入潜力:顶级联赛(如西甲)的球员薪资通常为年.............
  • 回答
    去德国后考雅思是完全可行的,而且相对来说也比较方便。以下是详细的说明:1. 雅思考点遍布德国各地: 官方认可的考试中心: 雅思考试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和IDP: IELTS Australia共同推广。这两个组织在德国都有设立官方考试中心。 数量众多: 德国拥有非常多的雅.............
  • 回答
    去美国读CS博士(机器人导航、视觉方向)的编程与算法准备指南很高兴为您提供关于去美国攻读机器人导航和视觉方向CS博士的编程与算法准备建议。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充分的准备将极大地提高您申请的成功率和未来的学习效率。 一、 编程方面准备:打牢基础,精通工具在机器人导航和视觉领域,强大的.............
  • 回答
    去国外留学学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的层面非常广泛,需要结合个人情况、留学目的、专业选择、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综合考虑。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是留学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前沿理论与实践: 国外大学通常在某些学科领域拥有更前沿的理论研究和.............
  • 回答
    “去 985 学护理,这真的好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牵扯到个人职业规划、社会认知、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或“不好”的答案,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个人目标来分析。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985”的优势与护理专业的结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去新西兰旅游,绝对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这片被誉为“长白云之乡”的土地,拥有着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户外活动和独特的毛利文化。想要一份详尽的新西兰旅游线路推荐和出行季节建议,那就请往下看吧! 新西兰旅游线路推荐新西兰主要分为北岛和南岛,两者风格迥异,建议至少预留 1014天 的时间来体验南.............
  • 回答
    去律所当律师助理(未挂实习),跟着经验丰富的知识产权律师处理批量案件,对个人的职业发展 非常有好处,并且这种好处会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益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操技能的快速积累 直接接触核心业务: 知识产权(IP)领域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不正.............
  • 回答
    去盈科律师事务所实习,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好不好也取决于你个人的目标、期望以及你所在的部门和带教律师的风格。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盈科律师事务所的背景与优势首先,了解盈科律师事务所的整体情况是评估实习好坏的基础。 规模与知名度: 盈科律师事务所(AllBright Law.............
  • 回答
    去上海发展还是去成都,这是一个很多年轻人都会纠结的问题。这两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和发展机遇,选择哪一个取决于你的个人情况、职业规划、生活偏好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比较,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一、 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 上海: 定位: 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
  • 回答
    “去蹦迪的女孩就不是好女孩吗?” 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刻板印象的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过于片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好女孩”的定义本身是多元且变化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好女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对“好.............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涉及到个人职业发展、人生规划、地域偏好以及对“名校”的定义等多个维度。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你的选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你详细分析,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北京的“211”院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京的“211”院校代表着什么。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最.............
  • 回答
    你好!你的俄语名字是Павла (Pavla),这是俄语中女性名字,意为“小巧的”或“谦逊的”。你的同学们称呼你为Павлик (Pavlik),这其实是Павла的“爱称”或“昵称”。在俄语中,为名字加上后缀“ик”或“чик”是非常常见的,这样做可以使名字听起来更亲切、更友好,就像中文里叫小名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