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回答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萨特一生中不断探索、反思和表达的思想集合。如果非要概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开头:“存在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强调人的自由、责任以及个体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创造意义。”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句话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

要深入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得从几个核心概念说起,它们层层递进,共同构筑了他的思想大厦。

1. “存在先于本质” (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tiel)

这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基石,也是最令人困惑却又最核心的论点。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区分“存在”和“本质”。

本质 (Essence): 就像一把椅子,它的本质是“为坐而设计”。在椅子被制造出来之前,它的“本质”(设计图、用途)就已经存在于制造者的头脑中。也就是说,它的“是什么”先于它的“存在”。
存在 (Existence): 萨特认为,对于人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人不是被某个预设的“设计图”或“目的”所创造的。人首先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然后,通过他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才逐渐“塑造”出自己的“本质”。

想象一下,你出生了,你不是被设定为“注定成为工程师”或者“天生就该富有”。你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纯粹的“存在”。然后,你上学、学习、工作、恋爱、结婚、养育子女,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一点点地定义你是谁,你的“本质”就由此一点点地被构建起来。

这带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含义是:人没有天生的使命,没有预定的命运,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人性”框架来束缚你。 你不是被“赋予”了什么,而是你“成为”了什么。

2. 彻底的自由与选择 (La Liberté et le Choix)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可辩驳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那种“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放纵,而是一种更深刻、更沉重的自由。

自由是诅咒 (La liberté est une malédiction): 萨特认为,人是“注定自由的”(condamné à être libre)。这话听起来很浪漫,但萨特的意思是,我们无法不自由,我们必须选择,即使我们选择“不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无数的可能性,而我们必须从中做出决定。
每一次选择都是对“人性”的定义: 因为我们没有预设的本质,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不仅仅是在定义“我”是谁,更是在定义“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萨特说:“当一个人选择的时候,他选择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也是全人类。”(Quand l'homme se choisit, il se choisit pour tous les hommes.) 这意味着,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带着一种普世性的责任,因为你用你的行为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人”的可能性。

这种自由带来了极大的焦虑 (Angoisse)。因为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上帝、自然法则、社会规范)能为你背书,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这种责任感,让你感到沉重,感到在虚无面前的赤裸。

3. 虚无与“无” (Le Néant)

萨特的虚无主义并非是“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什么都不做”的消极态度,而是对“非物”(le nonêtre)的一种哲学思考。

作为“自由”的虚无: 萨特认为,意识(我们人类的“在世”– l’êtrepoursoi)之所以区别于事物(“在是”– l’êtreensoi),就在于意识本身是“虚无”的。事物是“充实”的,它们就是它们所是。而意识则是“不充实”的,它总是“不是”它想要成为的,它永远在面向未来,面向可能性。这种“非是”的特质,正是自由的源泉。
虚无是起点,而非终点: 虚无不是终结,而是我们创造意义的起点。正因为世界本身没有预设的意义,我们才有了创造意义的空间。就像一块空白的画布,虽然它“空无一物”,但正是这份“空”孕育了无限的绘画可能。

4. 他者 (L'Autrui) 与“凝视” (Le Regard)

虽然萨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但他并非孤立的个体主义者。他认识到,我们存在于一个有“他者”的世界里。

“他者”是镜子: 他者(其他的人)的出现,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我们被他者“凝视”时,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眼中的那个自在的我,而是变成了一个被对象化的“物”。
“凝视”带来羞耻感与对象化: 萨特用“凝视”来形容这种被他人审视的体验。当你意识到有人在看你时,你可能会感到尴尬、不自在,你开始从他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将自己视为一个“他物”。这种体验,让你意识到自己被“对象化”了,这是一种对我们纯粹自由的威胁,因为它试图用外在的评价来定义你。
“他者”也是我们认识自身的一部分: 然而,“他者”并非完全负面。正是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我们如何回应他者的凝视,我们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这些都是构成我们“本质”的一部分。

5. 投身与承诺 (L’engagement)

既然我们拥有自由,并且生活在一个没有预设意义的世界里,那么我们必须“投身”。

投身于事业、行动、社会: “投身”意味着积极地参与到生活、工作、社会事业中去,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选择和价值观。萨特认为,存在主义者不是在咖啡馆里空谈理论的人,而是要“投身”到历史的洪流中,用行动来回应世界的召唤。
行动定义存在: 萨特认为,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所思,更是我们所行。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在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选择而付出的努力和行动。

总结一下,萨特的“存在主义”就像一场在荒漠中进行的哲学探险。

你出生了,但没人给你地图,也没人告诉你目的地。
你自己就是地图的绘制者,也是旅途的决定者。
每一步都必须是你自己选择的,没有任何外力为你指引或承担后果。
你感到焦虑,因为这份自由是沉重的。
世界本身是“虚无”的,但这份虚无给了你创造意义的无限可能。
你不是一个人在行走,他者的目光会让你感到审视,但也是这种审视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最终,你的存在价值,取决于你如何在这荒漠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你的“投身”才定义了你的“存在”。

萨特的思想是深刻的,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迫使我们直面自由的残酷与伟大,以及在缺乏预设意义的世界里,我们作为个体的责任和能动性。它不是一种安慰剂,而是一种警醒,一种对我们作为人的根本处境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萨特的存在主义:

1.存在先于本质

2.人是自由的

3.他人即地狱


为了更好理解萨特的哲学观,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那特立独行的爱情观。

萨特最为出名的伴侣也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思想家:波伏娃,也就是女权主义的祖师爷,她的作品《第二性》是现代女权的奠基之作(估计很多微博女权主义者没看过)。

之所以说这段爱情特立独行,是因为他们一致秉承开放式关系,

他们都认为人应当是自由的,爱情应该是选择的结果而不应作为一种束缚,于是他们签订了一种大众不太能接受的契约:

他们是伴侣,但不结婚且允许对方跟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前提是彼此坦诚不会隐瞒,且契约有效期为两年,也就是每两年双方要彼此确认一下这段关系是否要继续。

emmm,虽然听起来很让人费解,但这段关系延续了51年,直到萨特75岁时去世。

这段关系,也是萨特践行自己哲学观点的最好实证。


1.存在先于本质

自在的存在是没有原因,没有目的,纯属偶然和荒谬的,它是一片混沌的巨大虚无。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是人的存在是外部世界获得意义。

——萨特《荒谬人格》

萨特认为,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是虚无,意义(本质)都是人生过程中慢慢构建的。


存在主义的兴起始于科学昌明,神学没落的交替时代,

在此之前,宗教定义了人生,认为人生而有原罪,此一生为赎罪获得神的宽恕而来。

后来科学昌明,尼采说“上帝死了”,价值观陷入了混沌,于是便有了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可以拆解为如下三层:

1.生命有限,每个人都有生命终结的一天。

2.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存在的意义。

3.孤独是永恒的,因为你的内在感受是独一无二,无法真正被他人理解。


萨特的观点其实偏丧,因为不管设定了怎样的意义,我们最终都不会满足,按照萨特的哲学解释是“存在结构会溢出我们所占有的对象”,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欲望会升级也痛苦,

所以知名段子手王尔德是这么批驳人生的:

“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想一下我们的生活,”意义“这个词儿也是我们自己去定义的,我们究竟为何而活,

有的人自认为高尚“我为了改变世界而活”,

有的人则看起来平凡“我只要我的父母孩子爱人健康快乐”

有人的意义是创造,有人的意义是体验,有人的意义只是观察云往哪儿飘,水往哪儿流。

你可以迈入滚滚红尘追名逐利,也可以超然物外只求行万里路,

可以一边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边去追寻至高真理,也可以笑侃“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去发现生活的琐碎。

没有高下,只有不同。

中国古人也有相似的智慧,所以才有那篇文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人是自由的

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不论你是多么渺小,不论你受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萨特《存在即虚无》

萨特主张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出选择,但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生而为人,就需要不断做出选择,选择从事什么职业,选择某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每一个选择都带来某种结果,而我们人生就沉浸在自己选择的结果之中。


当然,我们年少时青涩且混沌,总希望有人帮助自己选出选择,比如我在知乎上回答情感问题,就会有很多人咨询”这个男人值不值得嫁?“”小A和小B我应该怎么选?“

但萨特却认为,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能是自己。

萨特的这个主张实际是师承了尼采,认为并不存在客观的朴实标准,人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内心的价值倾向,也就是价值主观主义。


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下去,逃避选择的人是痛苦的,

比如在父母耳提面命下仓促进入婚姻的人,是把父母的人生观当作了自己的幸福标准,然而这种选择往往会衍生会婚姻的巨大不满。

萨特的哲学理念,除了有一点点丧,还有一点点严苛,因为绝对的自由背后,是绝对的责任,就是你不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还要勇敢承担接下来的代价。

听起来虽然残酷,但越早开悟,越早远离痛苦。


年少时,我特别喜欢这样一段句子,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 《杀鹌鹑的少女》

后来才发现这就是”人即自由“的理念表达,人生真的是自由又残忍呀。



3.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来自萨特的一个剧本,名叫《禁闭》

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森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
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用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与此不谋而合:”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这个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呢?实际上它是上一个观点”人是自由的“的延申,

人是自由的,人能定义自己的价值,掌握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哲学中的”主体性“。

比如当我作为一个个体,用自己的双眼看这个世界时,我是主体,这个世界是客体。

可是,当你开始打量我,阅读我的文章,审视我的观点时,你是主体,我却成为了你的客体。

这时候,我是自由的,你也是自由的,你会审视我,如果我遭受到批判我会还击,这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争夺这个场景中的主体性,都想自己当主体,把对方定义为客体,

于是,战争便开始了。

因为当你审视我,把你当作主体的时候,实际上我就感觉到被物化,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尊严被贬损的情况。


这种困境该怎么解决呢?萨特没说,

尼采提出了”超人说“,认为人类最终可以摆脱人性中自私的束缚,达至崇高的道德;

但萨特是个悲观的人,所以他不相信人类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



总结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始于虚无,终于孤独,中间是一大堆不得不去面对的选择“。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 @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

同名公众号:宏桑(hongsang1989),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萨特一生中不断探索、反思和表达的思想集合。如果非要概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开头:“存在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强调人的自由、责任以及个体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创造意义。”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句话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要深入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
  • 回答
    萨特《恶心》在大陆绝版十年,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出版、审查、市场以及文学思潮的变迁。虽然具体的原因可能难以一一考证,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当时可能存在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绝版十年”这个节点。这通常意味着在某个特定时期,《恶心》这本书无法再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新书,无论是印刷还是.............
  • 回答
    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听着像是极端的悲观论调,也像是在描绘某种令人窒息的境遇。但仔细揣摩,它其实触及了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不安的真相,也因此引人深思。首先,我们要理解萨特所处的哲学背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揭示了人生而自由但又被“抛入”这个世界,没有预设的意义.............
  • 回答
    谈到西蒙·波伏娃,绕不开的便是她那段传奇般的人生,以及她与另一位哲学巨匠让保罗·萨特的复杂关系。这不仅仅是两个思想家的爱情故事,更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缩影,充满了争议、激情与深刻的思考。波伏娃的“轶闻”:一个“非凡”女性的真实描绘所谓的“轶闻”,在波伏娃身上,更多的是对她打.............
  • 回答
    年轻人想在谈吐间展现些深度,自然会倾向于那些听起来“够味”的哲学家。要说哪个最适合“装逼”,还得从思想本身的“包装性”和“出场率”来分析。叔本华:悲观的贵族气质叔本叔,一位自带悲情色彩的贵族。他的核心思想围绕着“生命是一场痛苦的旅程”,因为“意志”永不满足,我们永远在欲望与无聊之间摇摆。这很容易被年.............
  • 回答
    有一些人,尤其是法国哲学界内部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某种程度上“拖了法国哲学的后腿”,或者说,他的哲学虽然影响深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阻碍了某些发展方向。这种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萨特哲学内容、方法以及他个人在法国思想界地位的多方面考量。首先,.............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因为弗利萨军团的层级制度和弗利萨本人的特殊地位是紧密相连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如果换成其他高级干部,遭遇重伤后,待遇会不会跟弗利萨一样。首先,得明白弗利萨为什么能享受到那种“特殊待遇”。弗利萨不是普通的宇宙霸主,他是宇宙帝国的核心,是整个军团的创始人、最高决策者,.............
  • 回答
    弗利萨的魅力,有一部分就藏在他那看似“不起眼”的简洁形态里。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一个角色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花哨或者多么强大,而是它所传达出的某种特质,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弗利萨的“矮小简洁”形态,恰恰就玩转了这个逻辑。你想想看,第一次见到弗利萨,他那小小的、粉红色的、头.............
  • 回答
    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的现任夫人是 切莱·拉马福萨(Tshepo MotsepeRamaphosa)。关于切莱·拉马福萨女士的族裔背景,她是黑人。她出生于南非一个受人尊敬的家庭,其父辈是成功的矿业企业家。切莱·拉马福萨本人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职业成就。她曾在南非大学(University of .............
  • 回答
    作为一名刀客塔,我得说,这次的「乌萨斯的孩子们」复刻活动,简直就是给我来了一剂猛药,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把当初那种震撼和感动。说起来,这活动当年第一次上线的时候,我还是个刚入坑不久的新人,对剧情的理解还比较浅,很多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这次重温,感觉就像是把老电影重新看了一遍,细节上的东西一下子就清晰了.............
  • 回答
    那天,也就是2019年5月15日,魔兽世界的玩家们迎来了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时刻——《艾萨拉的崛起》全新动画“避风港”正式发布了。对于许多玩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短片,更是对即将到来的游戏内容的一次最直观、最沉浸的预告,承载着无数的期待和对艾泽拉斯故事的延续。首先,单从“避风港”这个名字本身就能感受到.............
  • 回答
    2019年5月15日,《魔兽世界》正式上线了名为“艾萨拉的崛起”的全新动画短片:“避风港”。这次的推出,可以说在游戏社群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且相当有意思,尤其是在那个时间点上。首先,从故事叙事的角度来看,“避风港”做得非常出色。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充满恩怨情仇的加基森。我们看到了瓦里安国王和希尔瓦娜.............
  • 回答
    萨菲王朝(Safavid Dynasty,15011736年)与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公元前550330年)相隔约2000多年,两者在时间、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差异巨大。然而,在伊朗历史的长河中,萨菲王朝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态度和看法并非完全陌生,而是通过历史记忆、文化复兴与.............
  • 回答
    说起萨基(Arrigo Sacchi),他的足球风格,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那是一种革命性的、颠覆性的理念,是将足球从一项战术较为松散的运动,推向一个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新时代。要说萨基的风格,我们得从几个核心要素聊起。首先,压迫(Pressing)是萨基足球哲学的基石。在他之前的足球,防守往往是被动.............
  • 回答
    萨德事件以来,围绕乐天的舆论确实出现了广泛的抵制呼声。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萨德是美国部署的,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韩国企业乐天,而不是直接抵制美国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以及民众情绪的宣泄方式。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乐天?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
  • 回答
    萨顶顶的唱功,我觉得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是那种能用简单的“好”或者“不好”就概括的。她的声音条件本身是很不错的,有辨识度,而且音域也比较宽。首先,我们得说说她最鲜明的特点——独特的嗓音和演唱风格。萨顶顶的声音,就像她很多歌曲给人的感觉一样,带有某种神秘、空灵甚至有点飘渺的特质。她的声音不是那种力量.............
  • 回答
    关于乐天集团支持“萨德”部署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企业利益以及韩国国内的政治气候等多个层面。虽然公众普遍认为乐天集团是“迫于政府压力”才出让了星州高尔夫球场,但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更深层次的考量。一、 韩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与“国家利益”的考量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 回答
    萨沙的《蒋介石指挥的长征》一书,作为一部在海外出版的军事历史类作品,其问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叙事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上那场波澜壮阔的军事和政治事件。要评价这本书,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其史料运用、论证逻辑、叙事风格以及它所带来的历史解读新意。首先,从史料的运用来看,萨沙.............
  • 回答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萨利机长》和《空中浩劫》关于哈德逊河奇迹的那集,这两者虽然都是围绕着同一件事展开,但它们给人的感觉、关注的侧重点以及呈现方式,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简单说,就像一个是你亲身经历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另一个是严谨、冷静的事故调查报告,只不过这个报告是用影像呈现的。咱们先从《萨利机长》说起。.............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