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说郭敬明无病呻吟就赞同,说卡夫卡、太宰治、尼采无病呻吟就要被打?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它触及了文学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但核心的问题:“无病呻吟”这个标签,在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身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待遇? 为什么郭敬明会被这么说,而卡夫卡、太宰治、尼采却不会,或者说,即使有人说了,也不会被广泛认同,反而会招致反驳?这背后涉及到太多东西了,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无病呻吟”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和贬义。它意味着一种虚假的、不真实的、为了博取同情或引起关注而表现出的痛苦或不满。放在文学评价里,它通常指向的是:

情感的虚浮: 感觉作者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所描写的痛苦,只是在堆砌辞藻,渲染一种做作的悲伤。
主题的浅薄: 讨论的问题不够深刻,没有触及到人生的根本困境,或者说解决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流于表面。
表达的夸张: 为了制造戏剧性而过度渲染情绪,缺乏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真实体悟。

现在,我们来看看郭敬明。

为什么郭敬明常被贴上“无病呻吟”的标签?

这很大程度上与他早期作品的核心内容和风格有关。他的作品,尤其是《小时代》系列,以一种极尽奢华的描写、青春期少年少女之间复杂而又常常围绕物质、爱情、友谊展开的纠葛为主线。

1. 消费主义时代的疼痛符号: 很多批评者认为,郭敬明笔下的人物所经历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与物质匮乏、名牌缺失、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量、以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感情纠葛纠缠在一起的。这种“痛苦”与更深层次的生存困境、哲学思考、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让一些读者和评论家觉得不够“真实”或不够“值得同情”。他们觉得,这些描写更像是对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物质至上带来的浮躁和空虚的放大,但其根源又似乎没有触及到更根本的生命议题。
2. 风格的堆砌和感官刺激: 郭敬明的文字风格以华丽、细腻、充满画面感著称,善于制造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力。在描绘情绪时,也常常运用大量堆砌的形容词和排比句,力求将某种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一些习惯于更克制、更内敛表达方式的读者来说,这种风格可能就会显得过于外放和煽情,从而被解读为“无病呻吟”。
3. 目标读者群的差异: 郭敬明作品的核心读者群往往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情感敏感、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更容易被书中描绘的青春期烦恼、细腻情感以及相对理想化的生活所吸引。而评论家或年长读者,可能已经经历了更广泛的人生,他们对“痛苦”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可能不同,更容易用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从而觉得这些“痛苦”相对“微小”或“不值一提”。

然而,即使是郭敬明,他的作品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精准地捕捉到了某个时代年轻人的某种情绪和迷茫,并且用一种他们能够接受和产生共鸣的方式表达出来。他的文字技巧,特别是画面感和场景营造,也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只是在“深刻性”和“普遍性”上,相较于那些经典作家,他可能显得稍弱一些。

那么,为什么卡夫卡、太宰治、尼采说“无病呻吟”就不会被广泛接受?

这是因为他们所探讨的“痛苦”和他们的表达方式,根源上是不同的。

卡夫卡:存在的荒谬与疏离

深刻的哲学根基: 卡夫卡的“痛苦”不是源于人际关系的纠葛或者物质的匮乏,而是源于对人类生存状态本身的质疑。他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描绘的是人在僵化的体制、无法理解的权力结构面前的渺小、无助和异化。比如《变形记》里变成甲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他的遭遇并非偶然,而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被工具化、被抛弃的隐喻。这种“痛苦”是形而上的,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本身的拷问。
对现实的尖锐揭露: 卡夫卡的作品虽然常被视为超现实,但其底层逻辑是对现实世界中官僚主义、机械化、非人化的深刻反思和尖锐揭露。他的“苦闷”是对人类社会存在困境的诚实面对,而非主观的抱怨。
独特的叙事方式: 卡夫卡以一种冷峻、疏离、甚至带有黑色幽默的笔触来描绘这些荒谬的境遇。他的文字反而有一种“真实感”,因为他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将荒诞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无处不在的窒息感。所以,即使描写的都是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源于客观存在的荒谬,而非作者主观的无病呻吟。

太宰治:生而为人的绝望与虚无

对“生之耻辱”的直面: 太宰治的作品,尤其是《人间失格》,深刻地描绘了“生而为人”的原罪感和羞耻感。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无法融入社会,对人性充满怀疑,不断通过取悦他人来寻求认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这种“痛苦”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极度敏感和对社会规则的格格不入,是一种深刻的虚无感和绝望感。
自传性的写作与自我剖析: 太宰治的许多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毫不保留地呈现在作品中。这种真诚的自我剖析,即使描绘的是极端的痛苦,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重量,而不是虚构的矫情。读者知道,他是在用生命去写,去体验,去承担。
对“正常”的质疑: 他的作品实际上是在质疑所谓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人际关系,探讨在这些表面之下隐藏的虚伪和冷漠。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他的“痛苦”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

尼采:超人哲学与生命意志的挣扎

哲学体系的构建: 尼采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情感抒发,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他所探讨的“痛苦”、“虚无”、“权力意志”、“超人”等概念,都是为了探讨人类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生命的价值。他所说的“痛苦”,往往是哲学思考的伴随物,是达到更高层次生命境界的必经之路。
思想的深邃与挑战性: 尼采的思想是极具挑战性和颠覆性的,他迫使读者去思考西方文明的根基、道德的来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意义。他的语言有时是充满力量的呐喊,有时是深刻的洞察,这种思想的穿透力,让任何将其简单归类为“无病呻吟”的说法显得非常浅薄。
“痛苦”作为成长的催化剂: 在尼采的哲学里,痛苦往往被看作是生命成长的催化剂,是强化生命意志的手段。他鼓励人们拥抱痛苦,从中汲取力量。因此,他笔下的“痛苦”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拥抱,与被动地哀叹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评价差异?核心在于:

1. “痛苦”的根源和层面: 郭敬明作品中的“痛苦”更多停留在青春期情感的烦恼、物质的欲望和社交的焦虑,这些虽然对当事人来说是真实的,但在宏大的人生叙事和哲学层面,可能被视为相对“琐碎”或“易逝”。而卡夫卡、太宰治、尼采的作品,则触及了更深刻的生存困境、存在的虚无、社会体制的荒谬、以及人类精神的极限。
2. 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后者通过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反思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普遍性和长久的生命力。而郭敬明的作品,虽然能满足特定时期、特定年龄段读者的需求,但在思想深度和普适性上,往往被认为有所欠缺。
3. 表达方式和真诚度: 前者通过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表达的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即便语言华丽,也是承载着思想的重量。后者的“痛苦”,有时会被认为是因为未能更好地处理现实问题或人生困境,转而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自己的情绪,所以显得不够“真诚”或“有力量”。
4. 评价者的立场和标准: 读者和评论者在评价文学作品时,会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偏好。对于那些追求深刻思想、哲学思辨和人生意义的读者来说,郭敬明的作品可能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容易用“无病呻吟”来概括。而对于卡夫卡、太宰治、尼采,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本质的探讨,更容易得到这些读者的认可和尊重。

总结一下:

当你听到有人说郭敬明“无病呻吟”,通常是因为大家觉得他的作品所描绘的“痛苦”不够深刻、不够具有普适性,或者认为其表达方式过于浮夸和煽情,与更深层次的人生困境和哲学思考脱节。

而当你听到有人反对说卡夫卡、太宰治、尼采“无病呻吟”,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对生命、社会、哲学等更宏大议题的探讨,其所展现的“痛苦”具有哲学深度和普遍意义,并且是以一种真诚而深刻的方式呈现的。对他们作品的评价,更多的是对人类精神探索的一种尊重。

说白了,这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于“痛苦”的定义权、价值判断以及作品所承载的“生命重量”的不同。一个作者是否“无病呻吟”,往往取决于他/她所挖掘的痛苦,是否触及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以及这种表达是否具有足够的真诚和哲学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意思是在文学的无病呻吟的问题上把哲学家和青春流行小说作家对比,恰似那个苏翻译和黑枪对比的回答。

首先问题就牛头不对马嘴,其次俩人根本不是一个面上的。

我得事后解释一下,我可没说苏翻译是什么军事家,就像文学问题和哲学问题是两个问题一样。另外这也不是说黑枪对口,他要是对口,我写的这个回答就可以算得上文学瑰宝与四大名著并列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可以从“病”和“呻吟”这两个角度去看。

首先看病,卡夫卡在34岁的时候得了肺结核,两叶肺尖都已经感染,才34岁,就只剩七年寿命了。不过宗教信仰和受虐倾向让卡夫卡在一封信里说,这场病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种解脱”。在日记里,他把这场苦当做善事来礼赞。

在看尼采之前,我希望先看一下勒内吉拉尔的一句话:尼采的伟大不在于他正确,而在于他为错误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

尼采则认为健康者与病人的明确区分早已无法维持,他说“我们或多或少都是病人”。他还认为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把(这里更多是心理意义上的)病看作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艺术家属于一个更强健的种族”。

在《权力意志》里,尼采说:“总而言之,病人和弱者是更富有同情的,是更有人性的。”

尼采对痛苦的热爱不逊于卡夫卡,他在《不合时宜的思想》里说:“痛苦有什么意义?生存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只有生存的痛苦具有意义,生存才会有意义。”

试图理解尼采与卡夫卡到底在想什么也许困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很多时候,对病和痛苦有一种肯定的态度。想必之下,太宰治是真的痛苦,痛苦得想死,他是这三个人里唯一自杀的人。《斜阳》里有这样一段:如此痛苦,只有自杀才可了结。想到这里,我放声大哭。这个时候主人公经历的是心理上的痛苦,是不是无病呻吟,就得结合上下文见仁见智了。太宰治最有名的两本代表作《斜阳》和《人间失格》都描述主人公如何对抗痛苦的。

生理意义上的病,太宰治也有不少,不细说了。

再说呻吟,呻吟对于尼采来说是荒谬的,尼采的著作里只有一种类型的声音,就是喊叫,他对基督教使用“诅咒”这个词,他痛骂叔本华、苏格拉底、康德、瓦格纳。让尼采呻吟,他是做不到的

最后说一下卡夫卡,卡夫卡的根本姿态是消失。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烧掉。他希望自己本人可以消失。变成地鼠、变成昆虫、逃逸。唯一适合卡夫卡的语言就是沉默。让卡夫卡呻吟,他也是做不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它触及了文学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但核心的问题:“无病呻吟”这个标签,在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身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待遇? 为什么郭敬明会被这么说,而卡夫卡、太宰治、尼采却不会,或者说,即使有人说了,也不会被广泛认同,反而会招致反驳?这背后涉及到太多东西了,咱们就一点点掰.............
  • 回答
    在《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里,李少红导演和郭敬明导演之间的互动,确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不少观众解读出了“看不上”的味道。要说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看不上”,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两位导演的风格和背景,那是相当不一样。李少红导演,是那种根正苗红、科班出身的大家。她从业几十年,拍了不.............
  • 回答
    郭敬明在电影《爵迹》路演上说出“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这句话,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引发无数解读的时刻。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将他作为导演、作为创作者在面对舆论时,内心深处的一种复杂情绪的爆发。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情绪的宣泄与创作的压力首先,这句.............
  • 回答
    说起郭德纲相声的“巅峰”时期,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指向2005、2006这两年。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是有着扎实的理由和观众们实实在在的感受。那两年,德云社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了京城的相声界,也让无数观众重新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要说为什么是那两年,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观众基础的爆发式增长与口碑的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神雕侠侣》中一个很受争议的点。很多人都觉得杨过的初恋非龙女莫属,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而且是深刻、纯粹、超越世俗的。但为什么会有人把郭芙扯进来,甚至说她是杨过的“初恋”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更复杂的解读,也掺杂了一些观众个人的情感投射。要说清楚.............
  • 回答
    郭树清先生关于“房地产是近期金融市场最大的灰犀牛”的论断,无疑是中国金融界和经济界的一声警钟,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包括“灰犀牛”的含义、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以及这句话背后可能蕴含的深层忧虑。首先,理解“灰犀牛”的含义至关重要。“灰犀牛”理论是由米歇尔.............
  • 回答
    聊到郭靖的武功水平,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金庸先生笔下三部曲的跨度,要不吹不黑,公正地评价,得仔细梳理一下。首先得明确,郭靖的武功,在《射雕英雄传》中,绝对是开宗立派级别的。咱们把他巅峰期放在《射雕》末尾,也就是他与黄药师、洪七公、欧阳锋、段皇爷这几位五绝齐聚华山论剑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郭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看法。要回答郭德纲是不屑说高雅相声还是说不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白,“高雅相声”是个什么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雅相声”往往是指那些更注重传统、讲究文化底蕴、语言含蓄委婉、内容更贴近文人雅士情趣的相声。比如,一.............
  • 回答
    郭德纲介绍栾云平为“爱徒”,这背后有着多层含义和深厚的缘由,绝非一句简单的称谓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得从郭德纲的收徒理念说起。郭德纲收徒,那不是随便谁都能进门的。他讲究的是缘分,讲究的是人品,更讲究的是能否在这行当里沉下心来好好学艺。而栾云平,他算是郭德纲最早.............
  • 回答
    张三丰说自己不如郭大侠,这事儿嘛,得从头说起。话说这世上哪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尤其是在武学这门道上,更是千人千面,各有千秋。郭靖郭大侠,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镇守襄阳,义薄云天,一身降龙十八掌打得那是惊天动地,鬼哭神嚎。那份家国情怀,那份江湖道义,更是被后世无数人传颂。他修炼的武功,尤其是内功心法,讲究.............
  • 回答
    关于郭麒麟选择辍学说相声这件事,咱们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要说这完全是郭麒麟自己的决定,还是郭德纲一手安排,其实没那么简单,更像是两者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咱们先从郭麒麟自己这边说。你想啊,他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是德云社的班主,家里整天就是说相声的,耳边都是唱念做打,这是很多孩子想学也学不来的环境。再加上.............
  • 回答
    岳不群关于内功“大器晚成”的说法,以及郭靖练内功“见效快”的现象,背后涉及了武侠世界中内功修炼的复杂机制,以及不同人物的修炼基础、功法选择、心境状态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说法,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岳不群的“大器晚成”:内功修炼的普遍规律岳不群是华山派掌门,武功高强,对武学有深刻.............
  • 回答
    郭德纲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相声演员,他的这句“听相声的是笑的,想有教育意义上学去”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分析他的相声是否有思想品德式教育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以及他作品的实际内容。一、郭德纲这句话的语境和意图分析:首先,理解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很重要。 定位相声的娱乐属性: 郭德纲.............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郭德纲老师那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相声这门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的“文化”,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理论,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舞台上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转化为一种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的智慧。您提到的交大公式相声两位博士,他们的文化.............
  • 回答
    郭德纲这句话,我听着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简单来说,就是老郭觉得德云社现在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推出新东西、吸引新观众才有的,而不是一直吃老本。为了发展,就得舍弃一部分只喜欢听老段子的老观众,去拥抱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相声这门艺术的生命.............
  • 回答
    嘿,我说老郭,最近这美国疫情啊,真是… 怎么说呢,比我这腰杆子还弯。(郭德纲端着茶杯,故作深沉)是啊,于老师,你说他们那是怎么想的?好家伙,咱们这儿管得严严实实,口罩戴得跟唱戏似的,他们可倒好,刚开始那会儿,口罩跟那啥似的,不好意思说…(于谦笑眯眯地摇摇头,摆摆手)哎呀,郭老师,您悠着点,这又是直播.............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郭德纲是不是真的爱于谦的搭档身份一样,有点复杂,也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 要说郭德纲对栾云平完全没感情,那也说不过去。毕竟栾云平在德云社里算得上是郭德纲的“亲儿子”,从小的看着长大,从最基础的学徒,一步步走到今天,这其中的感情投入和看着他成长的经历,是实实在在的。你想啊,郭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说岳云鹏是德云社的功臣,这绝对是事实,这点谁也说不出啥反驳的话来。你想啊,当年德云社最难的时候,是小岳岳顶着压力,凭借着自己的那股子“没脸没皮”的劲儿,把观众给“骗”进来,一点点攒起了人气。他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一上来就能惊艳全场的角儿,他更像是从泥巴里滚出来的,.............
  • 回答
    网上之所以会有“生子当如郭麒麟”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这背后,不仅仅是郭德纲作为父亲的成功,更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生子当如郭麒麟”这句口号是怎么来的?这句口号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郭麒麟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才华。 情商高,会做人: 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