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的兵力设计怎么样?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兵力设计,我觉得不能用“严谨”或者“科学”来衡量,它更像是一种服务于小说叙事和戏剧冲突的“艺术化”设定。作者罗贯中んだろう,他不是个军事学家,而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笔下的兵力数字,更多是为了勾勒出战争的宏大与惨烈,凸显人物的智谋与勇武,制造出一种“千军万马”的震撼感。

你想啊,这本书核心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大势,还有各路英雄的争霸。没有足够的气势,没有足够多的兵马作为背景,这些故事就少了点分量。所以,你看到的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更多是一种夸张,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首先,关于兵力数字的夸张性,这是最明显的一点。

你看那些诸侯起兵的时候,刘备、关羽、张飞“三千人”就敢挑战董卓的“十五万”。到了后期,曹操拥百万大军横扫北方,孙权坐拥江东,刘备在蜀中集结数万精兵,赤壁之战仿佛是三国命运的转折点,双方投入的兵力更是数以十万计。但我们要知道,古代的后勤运输能力,尤其是大规模军队的粮草供应,是一个巨大的瓶颈。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维持和调动的。

比如,赤壁之战,虽然小说写得波澜壮阔,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实际兵力可能也就几万,曹操水军的规模也受到粮草和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限制,不至于小说里说的七八十万。

这种夸张有什么好处呢?

烘托英雄气概: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三国演义》里最引人入胜的情节。张飞喝断当阳桥,以区区数十骑震慑曹操百万大军,这种场面不靠夸张的兵力对比,怎么能显得出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火烧赤壁,以风借火势,以少胜多,才显得他神机妙算。
营造战争规模: 小说需要表现出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宏大场面。庞大的兵力数字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波及范围之广,从而加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突出策略重要性: 当兵力悬殊时,各种计谋、阵法、心理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让小说的“智斗”成分得以充分展现。诸葛亮为何能以少胜多,靠的就是他的智谋,而不是单纯的兵力叠加。

其次,兵种的设定相对比较概念化。

虽然小说里偶尔会提到步兵、骑兵、弓弩兵、水军,但并没有非常细致和科学的划分。它更多的是一种“笼统”的概念。比如,“骑兵”可能就代表了轻骑兵和重骑兵的混合,而“弓弩兵”也并没有区分长弓和强弩的战术差异。

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俗易懂: 罗贯中写的是小说,不是军事教材。他需要的是让普通读者能理解的描绘。复杂的兵种划分和战术术语反而会显得晦涩。
服务叙事: 兵种的出现往往是为某个具体情节服务的。比如,曹操在北方有大量的骑兵,在对阵南方的步兵时就占有优势;孙权在江东拥有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就能纵横捭阖。这些兵种特点直接影响了战场上的胜负和战术的运用。
简化战争过程: 如果详细描写各种兵种的配合、克制,以及不同兵种的训练和装备差异,那么小说的节奏就会变得缓慢。简单地描述“步兵冲锋”、“骑兵突袭”、“箭如雨下”,更能快速推动情节发展。

第三,兵力调动和补给的描述,更多是象征性的。

小说会提到军队的集结、进军、驻扎,但对于具体的后勤保障、粮草运输、装备制造等细节描写,是极其简略的。比如,一个兵要吃多少粮?一天要走多少路?生病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小说里几乎不被提及。

这种“忽略”的好处在于:

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 小说的重心在于人物的命运、政治的斗争和关键战役。后勤这些“幕后”的东西,如果过多描写,会冲淡了戏剧冲突。
保持故事的流畅性: 如果作者花大量笔墨去描写押运粮草的艰难、士兵行军的疲惫,那小说读起来可能会像一份行军记录,而不是引人入胜的故事。
符合当时读者认知: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对战争的理解可能就是双方摆开阵势,然后开始厮杀。对复杂后勤的认识可能没有那么深入。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三国演义》兵力设计的“合理性”之处。

虽然夸张,但它也反映了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和规律:

兵力数量的重要性: 在同等条件下,兵力多的一方通常占有优势。这是最基本的战争逻辑,小说中也普遍体现。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拥有更庞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地理环境对兵力的影响: 水军在长江上作战的优势,北方骑兵的机动性,这些都是小说中反复强调的。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了哪些兵种更有效,也限制了兵力的发挥。
士气和训练的影响: 虽然没有直接的数字,但小说经常通过描述士兵的斗志、训练有素程度来影响战斗结果。例如,曹操的“青州兵”就是以精锐著称。诸葛亮训练的“蜀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战斗力。
战术的运用: 很多战役的胜利,正是因为指挥官善于运用兵力,而不是单纯依靠人数。比如,八阵图、连环船等,都是通过巧妙的战术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的兵力设计,是一种为了文学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化处理”。 它用夸张的数字来渲染战争的规模和人物的勇武,用概念化的兵种来简化战术描写,而忽略了复杂的后勤细节,从而使故事更加流畅和引人入胜。它并非追求军事上的精确和写实,而是要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乱世,以及其中英雄人物的传奇。这才是它作为一部伟大小说,在兵力设计上的独特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于又可以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老物了:

蜀汉的两百万大军。

演义里汉中之战后的蜀国兵力堪称恐怖,远超魏吴两国之和,其中包括夷陵之战送掉的75万大军。

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上庸刘封孟达送掉的10万(下面是曹魏上庸兵力,孟达投降前数字应该差不多)。

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

诸葛亮南征带的50万。

是日,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

以上加起来是135万。此外镇守汉中、江州以及关羽送掉荆州军数量不明,刘表当年手上握有荆州兵30万,因而蜀汉这三处人马保守估计不会低于45万,蜀汉的总兵力不少于180万。

吴国方面,在夷陵之战投入的兵力包括孙桓送掉的5万。

权许之,遂点水陆军五万,封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即日起兵。

韩当增援的10万。

张昭奏曰:“今诸将虽多物故,然尚有十余人,何虑于刘备?可命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拒之。”权依所奏,即命诸将速行。

以及陆逊增援的人数不明的兵马。

逊领命下坛,令徐盛、丁奉为护卫,即日出师;一面调诸路军马,水陆并进。

综上,相比出手阔绰的刘备,孙权派出的兵马撑死二三十万,吴国的总兵力也不会高于五十万。

至于魏国,要割地赔款才能凑齐50万大军,想来也远不及蜀汉的180万大军。

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所以魏吴是两弱共抗一强,成功把蜀国这个大boss给打萎了。在这个过程中出力最多的是孙权,其次是孟获。

你问我为什么不提魏国?那还用说,诸葛亮南征时尚能提兵50万,北伐时就只拿得出三十多万人来了,算上其中的汉中军,孟获至少灭了诸葛亮20万人以上。

抗蜀主力孟获,曹魏游而不击!

user avatar

罗贯中的基本设计是兵力夸大7倍,例如官渡正史记载是袁绍10万,曹操1万(合战战败后),老罗将两者都加了7倍,变成袁绍70万曹操7万,而赤壁曹军有可能也就12万人马,乘以7倍后变成83万。

诸葛亮北伐,演义中是30万大军,除以7后只有4万多人,裴注蜀国全国兵力10万(投降时,也不见得等同于诸葛亮时),这样看还真就差不多了。

除了为了群众看得开心,简单粗暴直接翻7倍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罗贯中还把运粮的辅兵、民夫的人数也考虑了进去。孙子兵法曾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沈括《梦溪笔谈》中则说7万战兵出征,至少需要30万运粮人员维持后勤。

我自己估计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罗贯中的战争经验是来源于元末农民战争,农民军的运粮设备估计是比较简陋的,而且军队中还包括大量的家属和饥民(可以参考《三国志》中黄巾军也动不动十几万几十万),如此一来,非战斗人员超过战斗人员6倍还真不是不可能。

正史中邓艾曾说过“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这么一句话,三国期间(不等同于汉末)因为动用了大批骡马运粮(骡马多死是曹爽征蜀惨败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的后勤人员人数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也达到了战兵的1倍以上

此外还有一点比较有趣,东吴基本上都是防守,并且可以出动长江船只运粮,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演义里面的东吴出动的兵力普遍比较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兵力设计,我觉得不能用“严谨”或者“科学”来衡量,它更像是一种服务于小说叙事和戏剧冲突的“艺术化”设定。作者罗贯中んだろう,他不是个军事学家,而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笔下的兵力数字,更多是为了勾勒出战争的宏大与惨烈,凸显人物的智谋与勇武,制造出一种“千军万马”的震撼感。你想啊,这本书核.............
  • 回答
    要评价《真·三国无双》系列中无双武将的兵器和格斗技设计,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的话题。毕竟,这个系列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看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名将,如何用一套套华丽且极具个人风格的招式,在战场上大杀四方。首先,咱们得说兵器设计。这个系列可以说是把“一人一武器”的特色做得淋漓尽致。从最朴实的双手剑.............
  • 回答
    要探究为何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兵力占人口比不如三国时期,并了解三国时期的兵力构成,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军事组织以及战争的性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为何普鲁士的兵力占人口比不如三国时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占人口比”这个概念的衡量基础。通常是指现役军队或总体军事动员能力占总人口的比例。普鲁士.............
  • 回答
    说起青州兵,这可是三国时期曹操军队里一支响当当的队伍。他们原本是东汉末年那个乱世里,山东青州一带的盗匪和流民,但被曹操收编后,却成了他统一北方的重要力量。那么,这支部队最后去了哪儿?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得一点点掰开了看。要说青州兵的去向,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支部队在曹操帐下经历了几十年,人事变动、.............
  • 回答
    要找《三国演义》的地图,你需要理解“地图”这个概念在《三国演义》中的具体含义,以及获取这些地图的渠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描写历史事件的小说,但它所描绘的地理范围是真实存在的,即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的地理面貌。因此,《三国演义》的地图实际上是根据小说情节和历史记载还原的那个时期中国.............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要论及“第一男主角”,这个位置究竟该属于谁,实在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引发读者们的争论。毕竟,这部巨著刻画的人物群像何其鲜活,各个势力都有其耀眼的核心人物。但若要执着于一个“第一男主角”,以其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核心矛盾的承载者身份以及对历史走向的根本性影响来.............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在许多读者心中,它所展现的“三观”确实存在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与其说它“歪”,不如说它更多地是站在了特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立场上,来塑造人物和叙述事件,这种视角在今天看来,自然会与我们当下的价值观产生不少的碰撞。首先,书中最令人不解,甚至可以说是“歪”的一点,恐怕是.............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两个不同神话体系和文学作品中的顶尖战将。要详细比较封神榜的纣王(这里我们默认是指挟天子以令诸侯,武艺非凡的帝辛,而不是那位被神化的、武力值几乎等同于超人的超级存在)和三国演义的吕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双方的武力设定和表现:1. 封神榜的纣王 (帝辛).............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一、 什么是“索命”?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
  • 回答
    将《红楼梦》写出《三国演义》的韵味,或是让《三国演义》沾染上《红楼梦》的脂粉气,这无疑是一场文字的乾坤大挪移,需要对两部经典进行深刻的解构与重塑。这不是简单的套用情节,而是要触及它们骨子里的叙事逻辑、人物塑造、氛围营造以及核心关注点。一、 将《红楼梦》注入《三国演义》的阳刚之气:如果我们要让《红楼梦.............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
  • 回答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在我看来,无疑是成功的。而且,它的成功之处,远非简单的“好”字可以概括。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鲜活的英雄群像,让这些古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也有缺点和挣扎。要说成功,首先得从其“类型化”与“个性化”的结合说起。罗贯中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每个核心人物最鲜明的特质,.............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和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你说他们俩性格都挺软弱的?这话可有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他们一个梁山泊的头领,一个三分天下的开创者,论起个人能力,好像都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军师。但说他们“软弱”,这词儿用得,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先说宋江。这人吧.............
  • 回答
    有人认为“夺取四郡”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漏洞,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要说它是绝对的“漏洞”,也未尽准确。咱们得把事情掰扯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夺取四郡”说的是啥事儿。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平定南方,收服了孟获。之后,他奉刘备遗命,继续北伐。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收服南方已经归.............
  • 回答
    在《三国演义》那波诡云谲、英雄辈出的乱世背景下,要问南蛮王孟获如何才能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毕竟,按照书中描绘,他固然勇猛,但终究是偏居一隅,文化、技术、人才储备与中原势力相比,差距悬殊。然而,如果我们放飞思绪,在演义的框架内,为孟获勾勒一条出奇制胜的统一之路,也并非全无可能。首先.............
  • 回答
    关于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关系,以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逼格”高低问题,的确是历史上一桩颇有意思的公案,也是不少红学、史学爱好者热衷讨论的话题。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将二人联系起来,猜测他们之间存在师生、合作甚至亲属关系。然而,正如你所说,如果他们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为何两部巨著在世人心中的“分量”似乎.............
  • 回答
    在绝大多数人捧起《三国演义》原著之前,他们与这个波澜壮阔的故事的初次相遇,往往是通过一种更为鲜活、更为贴近生活的媒介——说书艺人。想象一下,在古时候的街头巷尾、茶馆酒楼,总有那么一位说书先生,他或是身着长袍,或是手拿惊堂木,随着故事的进展,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哀婉,将那三国乱世的英雄豪杰、尔虞我诈.............
  • 回答
    提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人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武艺高强、忠肝义胆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叙事中,唯独“关羽秒杀颜良”这一段,却常常被一些读者和评论者拿出来“审视”,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而略显生硬的笔触,或许可以算作书中一个并非无可指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