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可以说评书,而《红楼梦》不适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得也相当到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位师兄弟“能说”,《红楼梦》这位“大小姐”就显得“不接地气”了。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评书这门艺术说起,再对比这四部书的“体质”,就一目了然了。

评书的“好日子”:怎么来的,需要啥?

评书,简单说就是“说书”,在说书人的嘴里,故事活了起来。它不像写书那样,给你铺天盖地的文字,评书讲究的是个“口语化”、“表演性”和“听众互动”。

1. 口语化和节奏感: 评书得说得顺,说得溜,就像聊天一样,但又要有韵味。说书人要控制节奏,比如讲到精彩处,声音会压低,语速加快,让你心提到了嗓子眼;讲到抒情处,语调又会舒缓,让你跟着沉醉。而且,那些“说白”里头,常常夹杂着一些街头巷尾的俗语、俚语,甚至一些俏皮话,这些都是让故事亲切起来的“调味料”。
2. 表演性和人物塑造: 说书人不是一台录音机,他得是个“戏团”。他一个人要演尽所有角色。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猪八戒的贪吃好色,林黛玉的敏感多情,曹操的奸雄本色……这些人物的性格,全靠说书人一张嘴,加上肢体语言、表情来“演”出来。声音要模仿得像,比如孙悟空的猴精猴精的声音,关羽的稳重浑厚,都得说出来。
3. 情节的冲突和戏剧性: 评书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是那些充满张力的冲突。打斗场面要打得精彩,计谋要用得巧,人物的恩怨情仇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武打场面”、“战争场面”、“政治斗争”是评书的“硬菜”,能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
4. 听众的期待和评书的“套路”: 评书发展到后来,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套路”或者说是“受众习惯”。听众听评书,很多时候就是想听个热闹,听个痛快,听个“解气”。他们喜欢听到好人有好报,坏人遭报应,喜欢看英雄好汉仗义行侠,喜欢看神仙妖怪斗法。

这三位为啥“能说”?

《西游记》: 这就是天生的评书“坯子”!
情节简单直接,冲突明确: 孙悟空一路打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明线是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暗线是孙悟空个人成长的过程。每个妖怪就是一个“敌人”,每次战斗就是一个“小高潮”,情节推进非常清晰。
人物性格鲜明立体: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桀骜不驯;猪八戒的懒惰贪吃、憨态可掬;沙僧的忠厚老实;唐僧的慈悲善良(有时也迂腐)。这些人物都太好演了!说书人模仿他们说话的腔调,描绘他们打斗的动作,简直是如鱼得水。
想象力丰富,场面宏大: 七十二变、筋斗云、金箍棒、各种法宝,天上地下的神仙妖怪,这些奇幻的设定,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描绘起来,说书人可以尽情发挥,加上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听众脑海里立马就能“脑补”出画面。
充满“民间”气息: 《西游记》虽然是神魔小说,但它里面的很多情节、很多人物的性格,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想象,比如猪八戒偶尔会想家,想吃媳妇做的饼,这种“人间烟火气”让它很容易被大众接受。

《三国演义》: 简直就是为“说”而生的经典!
政治、军事斗争,浓墨重彩: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些经典的战役,加上各种军事计谋,比如空城计、火烧赤壁,太适合说书人描绘了!那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加上“千军万马奔腾”的场面,听起来就过瘾。
人物形象的极致塑造: 曹操的奸雄,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这些人物的标签太鲜明了,说书人只需要抓住这些特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和声音去演绎,就能活灵活现。特别是那些历史典故,比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本身就有很强的传播力。
大量的对话和事件: 《三国演义》里有大量的宴会、朝议、谈判、对阵前的喊话,这些都是说书人发挥的“黄金段落”。特别是那些经典的对白,比如诸葛亮和周瑜的斗智,曹操和刘备的青梅煮酒。
历史的厚重感与传奇性结合: 虽然是历史演义,但它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和传奇色彩,比如关羽的单刀赴会、赵云的七进七出,这些情节充满了戏剧性,非常吸引人。

《水浒传》: 讲的是江湖故事,最接地气!
英雄好汉的侠义传奇: 108个好汉,个个身怀绝技,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江湖恩怨、兄弟情谊、劫富济贫。这些情节最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听着就痛快。
语言的生动和粗犷: 《水浒传》的语言非常生动,而且带着一股子江湖的“江湖气”,很多场景的描写,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都充满了力量感和细节。说书人模仿这些人物的粗犷嗓音,描述这些搏斗场面,非常传神。
冲突和矛盾尖锐: 官逼民反,好汉们被逼上梁山,这是最直接、最强烈的冲突。兄弟之间的矛盾、内部的斗争,也让故事充满了戏剧性。
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每个好汉的故事虽然独立,但又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特别是那些著名的故事,比如“林冲雪夜上梁山”、“武松醉打蒋门神”,情节都设计得非常巧妙,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那《红楼梦》为啥“不适合”说书?

《红楼梦》这位“大小姐”就显得不一样了,她不像前面三位那样“好说话”,说书人捧着她,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或者“力不从心”。这又是为啥呢?

1. 内在的精微和细腻,难以用口语传达:
心理活动的极致描写: 《红楼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林黛玉的“心有七窍”、“一点愁思万种”,薛宝钗的“藏愚守拙”、“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些微妙的情感变化,内心深处的挣扎,喜怒哀乐的细微之处,不是简单几句口语就能表达清楚的。说书人可以描绘黛玉哭了,但很难把她“如弱柳扶风,眼角含泪,眉尖微蹙,似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那种状态,用声音和简单的语言完全传达出来。
含蓄的表达和言外之意: “红楼梦”里的很多话,并不是直白的。比如宝黛之间的很多对话,很多情感交流,都是通过眼神、动作、甚至是“不说话”来传达的。贾母问黛玉“好不好”,黛玉说“不甚好”,这几个字里有多少试探、有多少矜持、有多少暗流涌动,这需要听众自己去体会。说书人强行去“解释”,反而会破坏了这种美感。
诗词歌赋的“韵味”: 《红楼梦》里有大量的诗词、曲子、灯谜。这些不仅仅是点缀,它们是人物情感的载体,是情节发展的线索,更是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说书人可以把诗念出来,但很难把诗中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那种含蓄的情感和意境,用说书的方式完整地传递给听众。听众听完诗,可能只是觉得“哦,写得挺好”,却难以体会到“读诗使人灵秀”的那种感觉。

2. 情节的铺垫和缓慢的节奏:
生活细节的琐碎描摹: 《红楼梦》非常注重对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比如贾府日常的起居、饮食、穿戴、宴饮、游园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构成大观园生活的底色,也是人物性格的体现。但对于评书来说,过于琐碎和缓慢的节奏,可能会让听众失去耐心。评书更偏爱那些能迅速抓住人耳朵的“爆点”。
人物关系的复杂交织: 贾府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主子、有奴才,有亲戚、有姻亲,每个人之间都有微妙的联系和矛盾。要梳理清楚这种关系网,并且在说书时清晰地表达出来,对于说书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听众听着听着,可能就绕晕了。
缺少直接的、外化的冲突: 相较于《三国》的战争,《西游》的打斗,《水浒》的江湖恩怨,《红楼梦》的主要冲突往往是内在的、隐蔽的,是人物命运的必然性使然,是家族衰败的宿命感。这些“无声的战争”和“静默的死亡”虽然深刻,但不够“热闹”,不容易用说书这种直接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3. 作者的“匠心”和“审美”的独特性:
曹雪芹的“写意”与“留白”: 曹雪芹写《红楼梦》,就像一位国画大师在创作,他善于用写意的手法,留下很多“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品味。比如黛玉的“咳”,宝玉的“痴”,这些都是需要听众自己去体会的,不是说书人几声咳嗽、几声叹息就能替代的。
深刻的哲学和人生思考: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更是对封建社会末世的深刻反思,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哲学思考。这种深刻的内涵,需要听众具备一定的阅历和思考能力才能真正领会。评书的受众面更广,更偏向于大众化、娱乐化,很难去承担如此深沉的思想表达。
语言的“典雅”与“白话”的融合: 《红楼梦》的语言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白话的生动,很多描写极其精妙。但这种精妙,不是说书人随便用几句“俗白”就能模仿出来的。要想说好,说书人本身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并且要能驾驭得了这种“雅俗共赏”的风格,难度极大。

举个例子就能明白:

说《三国》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说书人会用豪迈的声音说:“关公过山,马到成功!张辽横刀立马,说,‘此处是第一关,休得前进!’关公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哪个敢拦我!’一刀劈去,张辽抵挡不住,落荒而逃!” 这种直接、有力量的描绘,听着就过瘾。
说《红楼梦》里黛玉葬花: 如果让说书人来描绘黛玉葬花,他可能会说:“黛玉看见落花,觉得可怜,就自己找了个地方,把花埋起来,还写了首诗。” 但这哪能说得尽黛玉的心情?她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那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那种对自身命运的预感,是说书人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和表演捕捉到的。强行去说,可能会变成“这个女人真矫情”,而不是体会到她内心的深沉痛苦和对美好事物凋零的哀伤。

所以,不是说《红楼梦》不好,恰恰相反,《红楼梦》是一部极其伟大的作品。但它的伟大,体现在它对人情世态的精微观察,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探索。这些特质,更适合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而不是在说书人的快节奏、强刺激的讲述中被“消化”。

简而言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面向大众的“畅销书”,它们的情节、人物、语言都比较“外放”,易于被理解和演绎,天然适合评书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而《红楼梦》则是一部更具“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的“艺术品”,它内在的精微、含蓄和深邃,使得它更适合读者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个体化的阅读和思考,直接用说书的方式去“说”,很容易“失其真味”,或者说“牛嚼牡丹”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浒传》与口头说话艺术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已经说了,因为《三国》、《水浒》和《西游》都属于世代累积型作品,在成书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各种口头传说、说话以及话本,最终由一位或多位作者编辑、改写完成。

随后,这些作品又再次返回民间,以评书等曲艺形式重新在口头流传,即“由平话演变为小说,又从小说演变为说书”[1],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再返回口头的过程。

而《红楼梦》是直接以文字创作,缺乏前代口头累积这个阶段,后期要再转化为口头艺术,相对较为困难。

此处以《水浒传》为例,从编著者、故事来源、原著文本、口头转化四个方面,简要说明一下其与口头说话艺术之间的关系。

《水浒传》与编著者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提到《三国》与《水浒》的作者时说: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此处,已经推断罗贯中的作用,是在各种已有的版本基础上,进行“改编”或者“编辑”,而不是从零开始着手原创。

高儒的《百川书志》中说: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中说:

今世传街谈巷议,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水浒传》特为盛行。世传施号耐庵……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

钱塘罗贯中本者,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

《水浒传》袁无涯刻本,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另有一种一百十五回的版本,又名《英雄谱》,题“东原罗贯中编辑”。

这是明代的大致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各种记述中所用的词,不是“编”、“编辑”、“编撰”、“编次”,就是“集撰”、“纂修”,这些都说明,水浒故事在被编写成书之前,已经有众多来源和多种版本,胡应麟甚至直接指出,故事的渊源是“街谈巷议”,也就是口头艺术。

直到清代,金圣叹批评《水浒传》时,才正式题作“施耐庵”,把“集撰”的“集”字删掉了。

《水浒传》与话本 [2]

水浒故事来源于口头艺术的另一个记载,是元初周密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当中,收录了南宋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

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人如李嵩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

李嵩是南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的画院待诏,“传写”就是绘画,龚开的“赞”就是题在三十六人的人物肖像画边上的文字。

街谈巷语能够传入朝廷,并且引起御用画家的兴趣,主动为之描画肖像,可见这个口头说书艺术的感染力已经很强了,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生动,否则画家也没有办法根据说书画出人物来。

可惜,南宋时关于宋江等人的“街谈巷语”,今天保留下来的,只有《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和“亨集”中的一些文字,总共不到三千字。

《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由各种笔记小说和话本拼合而成,大致包括了十个主题,其中第四个主题是关于宋江等三十六人的事迹。

具体情节有:

杨志等十二制使押送花石纲、杨志卖刀杀恶少、晁盖等劫取生辰纲、宋江私放晁盖并杀阎婆惜、逃跑过程中遇九天玄女得天书、最后被张叔夜招降、征方腊有功等等。

但目前通行的百回本《水浒传》,超过了九十二万字。

从三千字到九十多万字,中间除了元杂剧提供了一些情节之外,仍有大量的内容缺失。

这些缺失的部分,从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里可以找到一些佐证:

石头孙立、姜女寻夫……此乃谓之公案;

论这大虎头、李从吉、杨令公、十条龙、青面兽……此乃为朴刀局段;

言这花和尚、武行者、飞龙记……此为杆棒之序头。

《醉翁谈录》是一本小说集,收录了唐、宋传奇二十余篇,有文言、有白话,但其中最为珍贵的史料,是在甲集卷一中有一篇《舌耕叙引》,里面有一节“小说开辟”,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小说话本名录,共计107种。

上面提到的《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以及《石头孙立》,应该就是水浒故事的话本,可惜原文都已失传。

《水浒》小说中的“说话” [3] 痕迹

尽管现在有文字可查的水浒故事话本,只有区区不到三千字,但是,仔细阅读《水浒》原著,仍然能从中发现大量说话人的痕迹。

比如书中频繁出现的,“话说”、“却说”、“且说”、“只说”、“再说”、“休说”、“话分两头”、“话休絮烦”、“当夜无话”、“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说时迟、那时快”、“且把闲话丢过,只说正话”、“看官牢记话头”等等词语,就是说话人用词的记录。

此外,把故事的章节叫做“”,这本身就是说书人的专用名词。

《水浒传》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一节当中,白秀英的父亲白玉乔说了这样一句话:

看官喝采道是过去了,我儿且回一回……

这个“”,就是古代说书者在表演过程中,为了向观众讨赏钱,而刻意在紧要关头做停顿的地方。

所以,白玉乔让女儿在“务头”处“回一回”,吊着听众的兴致,方便讨赏。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在每一回结尾,都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句子,正是当时说书人的口气。

用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的话说,这是“章回小说与民间文艺共享一套固定的词组与套语”。

而更早一些的《宣和遗事》里,还没有出现“章回”,只有小节标题,比如“杨志等押花石纲违限配卫州”。

此外,《水浒》书中多处直接出现了“说话人”的身影,向读者(其实是听众)做描述,或是评论:

说话的,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第二十三回)

说话的,为何先坐的不走?原来都有土兵前后把着门,都似监禁的一般。(第二十六回)

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第三十一回)

说话的,那人是谁?便是吴学究所荐的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院长戴宗。(第三十八回)

第七十回中,在张清归降后,还有这段一句话:

昔日老郎有一篇言语,赞张清道……

老郎“是说书人对自己前辈的称呼,也就是说,张清的故事之前就有老一辈讲过,是前辈传下来的。

另一个证据,是第四十六回,石秀杀了裴如海之后,书中写道:

后来蓟州城里书会们备知了这件事,拿起笔来,又做了这只《临江仙》词,教唱道:“破戒沙门情最恶,终朝女色昏迷……”

此处的“书会”,指的是宋元时期专门负责编写剧本、故事、说词的作家组织,里面的先生也被称作“才人”。

这一段是说,石秀杀奸夫这样具有轰动性的社会新闻,立刻被书会的作家编(拍)成了小曲(短视频),在口头(网络)传播开来。

在百回本的第九十四回,在攻打杭州之前,再次提到了“书会”:

看官听说,这回话都是散沙一般。先人书会流传,一个个都要说到,只是难做一时说,慢慢敷演关目,下来便见。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衷曲奥妙。

这里再次提示了,征方腊过程中,那些调兵遣将的安排,是“先人书会流传”下来的,这里是如实保留。

最后一个关于《水浒》与口头艺术关系的例子,是在写作方式上,《水浒》偏重描绘人物的言行,就是主要采用动作和语言来刻画和塑造人物,而不像西方小说那样帮大段、静止地描写心理活动和风光景物。

这种白描式的创作方式,很接近戏剧(影视)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早期古典小说与说话、杂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厚渊源的证明之一。

《水浒传》的二次口头转化

水浒故事起源于话本和杂剧,在成书之后,又再度被这两种艺术形式所采用,发展出新的评书、评话和各种水浒戏曲。

前者,如梁山泊所在的山东省,有专门说唱“武老二的”艺人。山东快书的保留曲目是《武松传》,共12回,从大闹东岳庙起至蜈蚣岭遇宋江为止,包括打虎、打店、装媳妇、大闹公堂、大闹南监、大闹快活林等戏码。

在南方地区,以《水浒传》闻名的是扬州评话,肇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有艺人王玉堂一门四代家传,弟子更是众多。

王派水浒”中最出色的是第二代王少堂先生,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经专门将王少堂的“武十回”、“宋十回”和孙女、“王派”第四代传人王丽堂的四个十回整理成文字出版,长达五百万字。

当代,则有单田芳先生的长篇评书《水浒传》,360回;田连元先生的,328回。还有比他们年轻一辈的艺人,如张少佐的水浒系列,共307回;李庆丰的文化评书系列之《水浒》,270回等等。

2021.9.2

参考书目:

1、聂绀弩《水浒四议》

2、程毅中《宋元话本》

3、董晓萍《文献与口头》

参考

  1. ^ 见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
  2. ^ 话本:即说话人使用的文字底本,刻印出版时也叫平话、诗话、词话,可以视为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结合的一种文体。
  3. ^ 说话:古人把故事称为“话”,说话就是讲故事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说书或评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得也相当到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位师兄弟“能说”,《红楼梦》这位“大小姐”就显得“不接地气”了。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评书这门艺术说起,再对比这四部书的“体质”,就一目了然了。评书的“好日子”:怎么来的,需要啥?评书,简单说就是.............
  • 回答
    “窝囊废”这个词,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领袖身上,未免过于武断和简单化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下这些“领袖”形象为何常常呈现出与我们现代理解的“强大”、“果断”的领导者截然不同的特质,以及这种设定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和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四大名著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价值观.............
  • 回答
    唉,说起物理这四大力学,我最头疼、最没感觉的,还得是热学。别误会,我不是说热学不重要。我知道它解释了为什么茶会凉,为什么发动机能运转,为什么宇宙会膨胀(好像扯远了)。但就是它,总让我觉得有点……捉摸不定,不像其他几门那么“刚”。你想想,牛顿力学,多干净利落!一个物体,一个力,立刻就能算出它下一秒在哪.............
  • 回答
    在战国时期,群星璀璨,名将辈出,涌现了无数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其中,吴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争中屡战屡胜,为魏国和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历代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单中,我们却常常找不到吴起的名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
  • 回答
    在土木工程领域,提到“四大力学”,大家通常会想到:1. 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Materials)2. 结构力学 (Structural Mechanics)3. 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4. 土壤力学 (Soil Mechanics)你可能会注意到,在上.............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四大天坑专业”这个说法,脑子里就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天坑”嘛,通常是指那些就业前景不那么明朗,毕业后找工作会遇到不少挑战的专业。我个人感觉,我们数学这行,虽然不像某些热门专业那样毕业就进大厂,但真要说成“天坑”,那也太冤枉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哎呀,说到四大名著,咱们平时聊得最多的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感觉《水浒传》和《红楼梦》好像在影视改编上,确实没有像前两者那样遍地开花,这事儿细琢磨一下,还真挺有意思的。不是没有相关电影,而是相对来说数量比较少,而且影响力、受欢迎程度可能跟《三国》、《西游》比起来,确实差了点意思。咱们先说说为.............
  • 回答
    对于四大名著中存在的不合理情节,人们倾向于相信阴谋论而非版本演变,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心理和社会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认知偏差与心理机制: 确定性偏好与对复杂性的回避: 版本演变是一个涉及历史文献学、版本校勘、文本流传等多个复杂领域的研究过程。它需要耐心、细致的考证和.............
  • 回答
    “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然而,如果从“无限开发价值”的角度来审视,确实会发现《三国演义》在许多方面展现出更为突出的潜力。这并非否定其他三部名著的价值,而是从商业化、再创作、跨界融合等角度,分析《三国.............
  • 回答
    《封神演义》之所以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它不够精彩,或者没有艺术价值,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夹杂着历史、文化以及评论界的认同等因素。首先,咱们得先明确一下,这“四大名著”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一个逐渐形成并被大家普遍接受.............
  • 回答
    《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绝非偶然,而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份“名著”的桂冠,是无数读者、评论家以及历史进程共同赋予的,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要说清《红楼梦》的伟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与前瞻性.............
  • 回答
    《封神演义》未被列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事实上,对于“四大名著”的界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争议。但如果从普遍认可的、以鲁迅先生提出的“四大名著”为基础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鲁迅先生的界定及其时代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孙子兵法》的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其军事思想的精辟和长远影响,放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然而,要将其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被尊为“四大名著”的作品相提并论,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使得它无法被归入这个范畴。首先,我们要理解“四大名著”的形成,不仅仅是看作.............
  • 回答
    《封神演义》未能跻身“四大名著”的行列,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它在民间广为流传,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但若论及文学价值、思想深度、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力,它与那四位“常驻嘉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相比,确实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
  • 回答
    关于《金瓶梅》为何不能与“四大名著”齐名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颇受争议但又很有意思的话题。它涉及到文学史的评价标准、社会文化背景、作品的主题与风格,以及读者接受度的方方面面。想要说得透彻,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聊。一、 “四大名著”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得明白“四大名著”这个说法本身就不是某个历史时期.............
  • 回答
    家长们的这种担忧,在面对四大名著时,确实是人之常情,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些家长会觉得四大名著“黄”且“暴力”,以及为什么在很多教育者和传统观念中,它们仍然被认为是值得孩子阅读的经典。一、 “黄”的部分:成人化的描写与情感纠葛当我们说四大名著中的“黄”时,通常指的.............
  • 回答
    关于《水浒传》当前受到的争议和一些人将其“贬低”到网络小说水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的变化、价值观的演进、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以及一些新出现的解读视角。一、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碰撞《水浒传》成书于明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权力运作方式都与当下截然不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伟大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艺术成就、还是在对后世的影响力上,都堪称经典,各自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要从中剔除一本,确实是一件令人不忍的事情。但是,如果非要进行这样的选择,并且是为了让四大名著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戏曲并非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