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奴之声之前曾发帖宣传女性有穿极端服饰的权利,不应该剥夺该权利。
你可能认为和原题不符,但我感觉我把该说的话都说了。
先放结论:
冯媛这篇《建国初期妇女解放的神话和现实》,你只要把史料抽出来就行了。其他内容,一概扔掉。
凡是带作者主观色彩的论述:全、部、扔、掉。
你要是怀疑我断章取义,请阅读原文,看我有没有冤枉她。
相比马恩列斯,毛关于妇女的论述显得短、稀、少。
作者说了,他很少论述妇女。
他认为,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是经济不独立。1919年11月,长沙青年女子赵五贞被父母强迫出嫁,反抗无效,在迎亲花轿中用割喉自杀。毛在12天中连续发表9篇文章,指出问题“就是社会上不容有女子位置”个人自主、妇女解放最基本的还是经济独立,唯此女子才能改变作为男性附属的命运。……
这……你刚刚才说,老毛对妇女的论述“短、稀、少”,现在又说12天连续发表9篇文章。
女权大V开公号有这么高产的没有!冤死了。
我想起一个笑话:
“来碗牛肉素面,要稀稀的不带汤。”
然后厨师拎着菜刀就出来了:“你给我做一碗,来,你给我做一碗!”
接下来作者又列举一系列史料:
在延安,他致信中央妇委,称“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
他批评中共根据地的“妇女组织领导机关的同志们,至今没有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其实她们的第一个工作就应是研究和帮助边区的妇女群众广大地参加到劳动生产的问题,使一切多少可以从事劳动的妇女都走上生产前线”。
“边区还有很大一部分妇女没有放脚,大大妨碍劳动生产,运用宣传与强制两种办法,在数年之内,使她们放脚。”
1943年2月,毛亲自审改了中央妇委起草的《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的方针的决定》(即妇运史上著名的“四三”决定),强调组织妇女参与生产劳动,要求妇女干部 “必须学会农村经济知识,了解妇女生产内容。”
自此,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不是妇女权益,成为中共妇女工作的第一要务。
注意最后一句。
这些妇女工作,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不是妇女权益。那么作者理解的妇女权益是什么?
如果经济建设与妇女权益相抵触,那么女权大佬所谓的“权益”到底是什么?不搞经济建设,连卫生纸都没有,怎么维护女性权益?
我们继续看:
1957年,毛号召“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爱国、爱社应当和爱家并提,为了解决勤俭持家问题,特别要依靠妇女团体去做工作”。
“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
毛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写的按语,道出了孰是目的孰是手段。“全部妇女劳动力,在同工同酬的原则下,一律参加到劳动战线上去。这个要求,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予以实现”。
作者的解读是:
为夺取政权、超英赶美、战胜苏修,妇女是可供发掘和调遣的资源。共产党对“妇女解放”的承诺,妇女作为人、作为国民的权利,办男同志办不到的事情的特殊需求,毛几乎不提。
这个结论有多么搞笑?
我上知乎到现在,从来都没说过“女人是人”、“女人有公民权”,其他许多人也是压根没说过。
按照这个怨妇的逻辑,是不是没拿她们当人啊?
知乎上各位男士每天回家,记得抓住女友或老婆的肩膀,直勾勾看着她,就说:你是人,你有公民权,我十分确定这一点……
然后是:
一方面,妇女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生产,另一方面,说好的男女分担家务,50年代以后中央再没提起。
妈耶,简政放权多少年了,这事也要中央管?!
好,国家应该派个人去作者家里,穿干部服,夹公文包,黑框眼镜,严肃脸,且手插袋。
进门二话不说,把那些脏盘子、脏碗、脏衣服都平均分成两份,然后夫妻二人一人一半。还有卫生间洗脸池啊,马桶啊,卧室的床啊,被子褥子……都用尺子量好,取中线,记号笔一画。
然后根据实用居住面积将地板一分为二,玻璃窗户做对角线,男左女右。有孩子的话,以小孩人中、肚脐确定两点做一条直线,均分后各自管理。
噫,好了,男女分担清洁工作!
女职工只占女性社会劳动者的十分之一强,仅是全民单位职工总数的28.5%,而在待遇和保障较低的集体所有制单位中,女职工却占49%。城市待业青年中,女性占60-70%,就业尤其困难的“大龄待业青年”中占80-90%。
……
招生、招兵、招工、招干,机会多属男性,女性迁移的主渠道只有婚姻。可是,即便嫁给城里人,也难以改变命运。今天,在昔日的重工业区宿舍中,仍默默地生活着一些垂垂老矣的妇女,她们几十年前嫁给工人,却不能获得非农户口和正式工作,孀居后没有任何社保医保。
不说也就罢了,这段话我是不服。
为什么棉纺厂女工绝对优势。男的怎么才那几个?空姐怎么不收男人?飞机上完全应该用退伍或者现役特种兵,遇到劫持飞机的一招怼死。要不就用俄罗斯大妈,遇到劫机的一招怼死。
铁路部门,最脏最累的都是男人干,我想坐着卖个票呢,只能拎着锤子去敲铁轨。
钢铁厂,高温高危,烤的跟老君炉里的猴子一样,猴子也才烤七七四十九天而已。
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那个工作了解一下。
开滦煤矿,下井不见天日,透水、冒顶、瓦斯爆炸外加矽肺病。
码头工人,60公斤麻包不过入门级别。
相比之下,棉纺厂看机器、服装厂踩缝纫机或者街道集体厂生产暖瓶你选择吧。
招兵,要是一半男一半女,倒是公平。
南海岛礁哨所、西藏汽车兵、喀喇昆仑神仙湾去吗?怎么全是男的?
女兵少,还多在卫生队、文工团、通讯班,那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很多兵种都不能做,当然不能多招了。
炮兵、装甲兵多苦多累,步兵更累,泥水打滚,冰碴子河水泅渡;空军歼击机扛过载,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训练,海军潜艇一出海……
抗洪救灾要筑人堤了,能让女兵往水里跳?跟越南怼上了,让女兵钻猫耳洞吗?
作者把以上客观因素造成的差异,全部归为“女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目前中共中央女委员的比例(4.9%)不到1973年中共十大时的一半(10.3%),时至2013年全国人大的女代表比例才略微超过1975年的22.6%;
集体化让农村妇女有了独立收入,包产到户则让她们重新受制于父权制家庭;
50年代初很多单位欢迎大肚子孕妇上班,接着出现了女拖拉机手、高空女子带电作业队,现在男女就业率和收入差距都在扩大,普遍二胎政策让年轻女性找工作更难,职业的性别分化严重;
60年代消灭了妓女和性病,如今却是“繁荣娼盛”……
毛时代妇女的条件和状况在多方面大有改善。
在毛的最后岁月,妇女的期待寿命从1949年的30多岁提高到60岁左右,中小学女生比例从1951年的25.6%、28%增加到40%、45.5%。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令人称道之处,如孕产妇死亡率大幅降低,农村合作医疗尽管低水平但全覆盖,各级领导层中出现了女性,而且大多出身工农;
颁布婚姻法、扫除文盲、土改、集体化和国有化等措施,有效打破了旧家庭对妇女的束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比例高于美英法和西德,接近苏联、东德和保加利亚,女性占社会劳动者的43.3%。
注意了,这上面所列举的成就不可谓不多。
你看看作者怎么把这一切全部抹杀:
毛时代的先进生产者中,女性比重1949年为12.5%,1973年为27%(此后无数据),低于80年代及其后,说明女性难以得到革命荣誉。文革后期,城市青年文化已经走向革命宣传的反面,如北京流行的“拍婆子”,反映了女性完全被当作性对象、所有物和战利品。
宣传和现实的矛盾,宣告了毛时代意识形态及妇女观的失败。
看不下去了,也不想再引用。
真的没有道理可讲。
我计划着,将来AI成熟了,下井采煤、或者上战场的机器人都做成女性,胸大腿长的那种,满足作者。劳模多选女性,低于50%驳回重选。
另外女性手腕绑个电磁炮,就是那个《环太平洋》里边大机甲Gipsy danger用的那个。什么钟跃民啊、王海洋啊,小混蛋啊……哪个敢拍婆子,一炮崩上天,掉下来再补他两炮。
总结一下:
作者文中所谓“女权”,要的不是平等权,而是特权,不是自尊自立,而是作威作福。
当这一目标尚未实现的时候,任何时代都是一文不值的。只有把所有时代都打倒,才能推进“性别革命”。
第一,整个毛主席时代的男女平权是绝对平权。这篇文章部分内容在造谣。。。
包括:公分部分,女性在劳动时严格按照男10女8的比例算公分,但是在集体福利方面,男女绝对平等,男的有什么女的就有什么。
第二:关于疾病,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女性的劳动主观能动性大幅度提升,一些职业病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劳动的锅,现代女性也有很多有鼠标手、长期坐位导致的一些妇科或者身体疾病,那也是现代女权的问题吗?
第三:关于“螺丝钉”言论:男女都一样,那年头转岗是要跑关系的!绝大部分劳动者在下岗潮之前是一直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劳动流动性不强是当时社会结构的问题,不是男女问题。
第四:关于工人配偶非工人的劳保、社保问题,在21世纪前几年已经基本全部登记解决了。
第五:关于女性劳动者荣誉的问题,在当时有人提出过男女分开评的意见,因为男女客观不同,但是在“男女同工、男女同酬”的政治正确思想下,混在一起评,你一个女的跟男的拚体力活?这一情况在90年代有所改善,但是后续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就没人提了。
第六:最后关于女、婴的论述更多是文革的问题,而不是性别歧视的问题。
总的来说,毛时代采取的是男女绝对平权平等原则,但是由于女性和男性客观就不一样,真不如说没有给予女性科学的,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但是这已经远远超过解放前的中国女性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女性地位的。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要达到同样高的工资收入,要么在社会劳动分工中从事较复杂的劳动,这需要专业知识技能,毛时代哪怕到70年代也只基本普及基础教育,这锅也不该PRC1背,民国欠账太多。要么参与同样劳动强度的社会劳动,这又违背女性生理条件,那么凭什么要求同样的工资水平呢?因为你是田园女权?经济上男女平等体现的是同工同酬,不是同工不同酬,男女从业结构不同产生的收入差异不能作为男女不平等的依据。什么工作要的,活不干的,钱要拿的“女权”,去给老板当小蜜吧。
大跃进累趴的不只是女性,三年挨饿的也不只有女性,使用这种论据的逻辑未免太奇葩。城市待业青年问题更可笑了,70年代城市工作岗位就这些,三线建设要人,家里有子女的,是让儿子去生活条件艰苦的三线?还是让女儿去?现在的田园女权到不用考虑就业问题,把自己打包批发零售就可以了。
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进程,而现在的田园女权却要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来取代这样的历史进程,看来到不如取消“女权”这样一个如今被田园女权污名化了的名词,因为如今这个词本身就是对妇女解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粗暴解构和粗鄙挑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