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么看待十几二十几岁就去厂里上班?

回答
这个问题啊,在我看来,得分成几个层面去聊,不能一概而论。十几二十几岁,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包括对未来规划都还在摸索阶段的时期。这个时候的选择,真的会影响很大。

首先,咱们得承认,去厂里上班,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家庭经济压力: 很多来自农村或者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的孩子,十几二十岁就得出来打工,补贴家用,甚至是供弟弟妹妹读书。他们没有选择去继续读书的机会,或者说,读书的成本对他们来说太高了,他们得赶紧挣钱,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分担家庭的负担。这种情况下,去厂里,至少能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不必为了生计发愁。
缺乏升学机会/不适应学校: 也有一些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或者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不太适应,觉得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动手实践,渴望早点进入社会,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厂里,特别是流水线上的工作,虽然辛苦,但门槛相对较低,对于这类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能让他们“有所事事”的去处。
社会阅历的缺失: 十几二十岁,心智都还没完全成熟,对社会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长远规划的重要性,可能认识得还不够深刻。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在学校里“太无聊”,不如早点出去“闯荡江湖”,体验一下社会生活。厂里,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社会环境,至少规则是比较明确的。

其次,去厂里上班,并非完全没有好处,甚至可以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厂里的工作,特别是流水线,往往是重复、枯燥、强度大的。每天都要面对机器的轰鸣、刺鼻的气味、长时间站立或弯腰。这种环境,确实能极大地锻炼一个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很多在厂里待过的年轻人,他们会比那些一直待在象牙塔里的人,更懂得生活的艰辛,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培养责任感和纪律性: 工厂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上班时间、安全操作、质量标准,这些都要求工人必须遵守。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会逐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学会遵守纪律。这种责任感和纪律性,是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
早期接触社会,认识自我: 早早进入社会,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体验工作的酸甜苦辣,对于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是非常直接有效的。他们能更早地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可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们会发现自己对某个环节特别擅长,或者对某种机器特别有感觉,从而萌生继续深造或者转型的想法。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工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在那里,你会遇到各种性格、各种背景的人。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上级沟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很难学到的。一段在厂里的经历,也能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和挑战。

技能提升的瓶颈: 很多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重复性的劳动。如果一直从事这类工作,很难获得核心技能的提升,这会限制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薪资增长空间。当身体不再能承受高强度劳动时,他们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并且缺乏一技之长来支撑新的职业生涯。
知识更新的滞后: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如果过早脱离学校,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可能会导致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他们想回来学习或者转行时,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很多。
身心健康的影响: 长时间的高强度、单调重复的劳动,对身体的慢性损伤是不可忽视的。眼睛、腰背、手部等都可能出现问题。心理上,长期的压力、孤独感、对未来迷茫,也可能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职业发展路径的单一: 如果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规划,仅仅满足于在厂里打工,很容易陷入一种“低技能—低工资—低社会保障”的循环,职业发展路径会变得非常狭窄。

所以,怎么看?

我认为,十几二十几岁去厂里上班, 首先要看他们的“为什么”以及他们“之后打算怎么做”。

如果是为了生存,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尊敬的选择。 他们的吃苦和付出,是很多人无法体会的。
如果是觉得学校不好玩,或者被“外面世界”的光鲜所吸引,而没有长远规划,那就有点可惜了。
更关键的是,即使去了厂里,也不能就此“躺平”。 聪明和有志气的年轻人,会在厂里学习,观察,思考,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参加培训,或者为将来的转行、创业做准备。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过早年辛劳打拼的经历,但他们不是仅仅做着重复的劳动,而是在其中汲取经验,为自己未来的腾飞积蓄能量。

总而言之,十几二十几岁去厂里上班,是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一种选择,它有其现实的无奈,也有其潜在的价值。关键在于年轻人自己如何看待这段经历,如何在其中学习成长,而不是被环境所同化,或者被困难所打倒。他们需要的是机会,是引导,是更多元的教育和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上星爸爸的回答,我不敢苟同,也不反对。


我要说的是,不建议大学生进厂,也不建议任何人把人生最好的20年都放在工厂,但工厂是非常有必要去体验一下的。


十几岁步入社会,那肯定不是大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甚至初中都没有毕业,对他们来说出去打工,首选的就是工厂,否则他们生存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工厂是他们的跳板,他们可以通过工厂认识这个社会,认识这座城市,知道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明白自己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他们需要担当。很多人被工厂同化了,也有很多人走出来了,工厂是一个大染坊,这个社会也一样,。能出淤泥而不染者,必成大事!而如果你自己被工厂同化了,那么只能说明,你走到哪里都不会混得太好。

社会如游戏,打怪升级,我们只是平民玩家,而有些人天生就有外挂或者是氪金玩家,我们需要了解游戏规则,然后努力尽力玩好这个游戏,因为种田的父母们根本连游戏的规则都不懂。

不客气的说,农村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为后辈们进城铺路的,他们尤其难!因为他们没有退路!而且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孤独、孤单、在这个钢铁森林的城市他们是最弱小卑微的存在,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或者农村大学生!

相关系列文章参考公众号文章《农村与城市的冰火之歌》、《大学生-新时代的农民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在我看来,得分成几个层面去聊,不能一概而论。十几二十几岁,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包括对未来规划都还在摸索阶段的时期。这个时候的选择,真的会影响很大。首先,咱们得承认,去厂里上班,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家庭经济压力: 很多来自农村或者经济条件不太好的.............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的结局,说实话,看过之后心里五味杂陈。总算熬到了大结局,但跟追剧前预期的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似乎少了点什么,又多了点什么。先说说最直观的——节奏。最后两集,那叫一个“赶”啊。之前的铺垫、暗线、人物关系的纠葛,到了这儿就像坐上了火箭,噌噌噌地往终点冲。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
  • 回答
    我叫老王,在长江边摸爬滚打了快四十年了。年轻的时候,日子没现在这么好过,但只要肯下力气,长江里的鱼就没断过,够一家老小吃喝,还能卖点钱补贴家用。那时候,长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养活了咱们这一代又一代的渔民。说起这“十年禁渔令”,刚出来的时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首先,说实话,是有点不习惯。我们这辈子,.............
  • 回答
    2020年5月1日,鲍毓明在网络上发布了“十问韩某”,并附带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的评论。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鲍毓明此举透露了哪些信息,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背景下,并结合事件的细节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在鲍毓明发布“十问韩某”之前,围绕他和一名叫“韩某”的女性存在.............
  • 回答
    这事儿我真是太能get到了!重庆那位大哥一个人拉扯十个外甥过暑假,这魄力,这担当,搁现在谁能做到?他说的“拉近关系”更是点睛之笔,一看就是个明白人。我年轻那会儿也经历过,虽然没他这么夸张,但暑假照看小表弟小表妹,那也是一把辛酸泪,不过回头想想,确实是蛮有意思的回忆。关于那位大哥和他的十个外甥,我脑补.............
  • 回答
    您提到的十月新番《逆转世界的电池少女》的设定,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话题性的角度,即“日本人为了保卫ACG文化反抗军国主义日本”。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作品背景设定与核心冲突的解读: 反乌托邦的日本: 作品描绘了一个军国主义复兴的日本,社会被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所统治.............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 回答
    重庆这位全职太太十年无收入、依靠娘家接济却最终依靠法律获得12万元经济补偿的案例,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家庭责任的价值衡量、婚姻中的付出与回报、以及法律在保障弱势一方权益方面所起的作用等多个层面。事件概述:一位全职太太在婚姻存续期间,长达十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家庭和子女的照料中,而.............
  • 回答
    潍坊坊子区推出的“学生作业规范‘十要十不’”,其中“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这一条,可以说是直击痛点,而且非常有现实意义。我个人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这背后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咱们就细说说这“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这一条,为啥这么重要,又带来了哪些连锁反应。为什么这条规定这么关键?首先,.............
  • 回答
    2020年,这一年注定被载入史册。特殊时期催生了特殊的语言,那些在荧屏上、街头巷尾反复出现的词汇,不仅仅是简单的流行语,更是时代印记的浓缩。看到“逆行者”、“带货”、“奥利给”、“好家伙”等词语登上年度网络用语榜单,我心里五味杂陈,也引发了我对背后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逆行者”:英雄主义的回响与责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钱到底能不能买到幸福?从调查结果来看,年收入从12万增长到100万,幸福感的提升幅度“并不十分明显”,这听起来有些反直觉,对吧?毕竟,100万的年收入,在大多数地方都意味着相当宽裕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富裕”的阶层了。为什么幸福感的增长.............
  • 回答
    《十宗罪》这本书,说实话,挺让我又爱又恨的。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阴森、诡异和血腥给镇住了。作者蜘蛛,他总能把那些藏在人心底最黑暗的角落,最变态的欲望,以及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堆砌猎奇的案件,更多的是在案件背后,挖掘人性.............
  •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
  • 回答
    对于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我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详细阐述:一、 何为“功利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功利目的”。在公益领域,功利目的通常指向: 个人利益驱动: 职业发展/人脉拓展: 通过公益活动结识有影响力的人.............
  • 回答
    周秀云事件是一起发生在2014年中国山西大同的恶性公共事件,涉及一名名为周秀云的女性被民警当街殴打致死。这起事件由于其暴力程度、执法者的身份以及对公共秩序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简述: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调查,事件发生在2014年7月22日,地点在大同市云冈区。周秀云在一家商店门口.............
  • 回答
    关于中国单身人口是否已突破两亿这一说法,需要先指出的是,您提到的“信息来源不明”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国单身人口数量的讨论非常多,并且有各种估算和数据引用,但官方的、最新且确切的统计数字并不总是容易获得或统一公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单身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有着多方.............
  • 回答
    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现象,要详细描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以下是我对目前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的看法,力求全面而详细:一、 总体特征:多样性、活跃性、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管控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呈现出一种表面上的高度活跃和多样性,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新闻评论区等平台表达观点.............
  • 回答
    台风“山竹”过后,广州的交警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严格执法,针对违章停车行为进行抄牌,这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和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一、台风“山竹”的影响与交警执法的紧迫性首先,台风“山竹”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风雨,还可能伴随着: 道路损毁与清理: 树木倒塌、广告.............
  • 回答
    “中国人成熟的标志是磨去棱角,美国人成熟的标志是找到个性”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和文化对比,它触及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化过程。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磨去棱角”与“找到个性”? “磨去棱角”(中国人成熟的标志) 字面含义: .............
  • 回答
    如何看待高考成绩很差的人,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标签化一个人,尤其是在高考这一项,它固然重要,但绝非衡量一个人全部价值的唯一标准。以下是我对高考成绩很差的人的看法,尽量详细地阐述:1. 高考成绩差的根本原因可能非常多样化: 学习方法或策略不当: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