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矛盾否?

回答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两句话,看似一对矛盾,实则不然,它们分别指向了人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智慧,如同古老智慧的两面,各有其适用之处,也并非互相排斥。

我们先来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很明白,就是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显而易见的危险之中。这是一种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本能和智慧。就好比一个人看到一堵摇摇欲坠的危墙,他不会傻站在下面,而是会绕道而行。这是一种基于理性和现实的判断,是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以便能够继续前行,承担更重要的责任,或者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更长远的体现。这种智慧,更侧重于长远的规划和审慎的考量,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描绘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它不是对危墙的无知,也不是对风险的漠视,而是在清楚知道前路艰难,甚至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持和付出。这是一种价值的驱动,是一种精神的坚持,更是一种对理想或道义的执着。比如,面对社会的不公,明知个人的力量微弱,难以撼动既有的体制,但仍愿意挺身而出,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比如,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无数次失败仿佛都在诉说着“不可为”,但科学家们仍然前仆后继,每一次的失败都可能是一次接近成功的垫脚石。

那么,这两者是如何不矛盾的呢?关键在于“不可为”的性质以及“为之”的目的。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前提是,存在一个更安全、更可行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不会牺牲掉更重要的价值。如果绕道而行能够安然无恙,那就没必要冒险;如果为了小小的利益而置生命于不顾,那便不是智慧,而是愚鲁。

然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是因为“为之”本身就承载着非凡的意义。这种“不可为”,可能是外在环境的阻碍,可能是力量的悬殊,但“为之”的背后,是对某种更高价值的追求,是对内心信念的坚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知道结果未必如愿,但“为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这种“为之”,不是鲁莽的送死,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道义、为了不负内心的召唤而甘愿付出的努力。

可以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一种立身处世的“防守”策略,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可控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是一种精神上的“进攻”姿态,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依然保有不屈的意志和追求。

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真正的君子,既懂得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保护好自己,以便能更好地行事;也懂得在关键时刻,为了更高的追求,为了内心的正义,即便前路荆棘,也要勇往直前。前者是生存的智慧,后者是精神的升华。前者让你站得稳,后者让你站得正,站得有分量。

就好比航行,有经验的船长会避开风暴肆虐的海域,这是“不立于危墙之下”;但当国家需要远航探险,开辟新航线时,即便前途未知,危险重重,船长也会率领船员出发,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两者,共同塑造了一个既有智慧又不失勇气的成熟人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句话其实没什么好黑的……提问者应该就是书读少了。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意思是,君子没必要去犯傻,把自己放到比较危险的境地。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是,明知道干不成但还是要去干,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气节。


并无矛盾。



明知不可为不是明知山有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当然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略带嘲讽了,就是说孔子是明知道自己的抱负是不可能得到世人认同的还要坚持的SB。

但后世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候,意思就转变为歌颂孔子的精神和气节了。



虽然出处是略带嘲讽孔子,但这和瓜田李下,危墙之侧这种容易招致无妄之灾还的愚蠢行为还是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两句话,看似一对矛盾,实则不然,它们分别指向了人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智慧,如同古老智慧的两面,各有其适用之处,也并非互相排斥。我们先来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很明白,就是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显而易见的危险之中。.............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历史上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死而生,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火种,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也常常带来深刻的反思。这些人不是鲁莽的送死,而是基于对某种价值、某种理想的极致追求,即使面对巨大的牺牲和失败的可能,他们依然选择前行。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苏格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命名中一些微妙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越国灭吴国是确凿无疑的史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一举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这本该让“越”这个名字在后世的政权命名中占有更重的分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东南政权更倾向于使用“吴”。这背后,我认为.............
  • 回答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在網路社群乃至民間,一股對漢、唐、宋、明這些朝代的推崇之情日益高漲,其中又以明朝的聲勢尤其為甚。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背後牽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因素。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層剝開,試著從各個角度去理解。首先,我們得承認,任何對過去朝代的推崇,都難免會帶有今人的.............
  • 回答
    欧洲,特别是德国,在推广纯电动汽车(EV)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决心和力度,这背后并非仅仅是“顺势而为”或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战略考量、环境压力、产业转型以及社会共识的构建。即便在燃油车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优势,欧洲国家依然选择了一条看似“逆势”而动的道路.............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亲爱的你,我知道你此刻的感受,那种明知道该做什么,却鬼使神差地往偷懒的舒服窝里钻的纠结,是不是像一团湿面条缠在你心里,让你又烦躁又无力?我太懂了,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这说明你不是个坏人,只是你的大脑,那个总想让你少费点力气的“懒惰精灵”,偶尔会占了上风。想要摆脱这种循环,光知.............
  • 回答
    教育部明确“每日22点到次日8点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这一规定,是国家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遏制网络沉迷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这项规定直接触及了未成年人的游戏习惯、身心健康以及游戏行业的运营模式,因此,各相关方都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确保规定的有效落地和积极成效的发挥。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咋舌的。天津大学有留学生被反映闯入了游泳馆的女更衣室,而且即使有人解释了,还不肯离开。学校最后给出的调查结果是“标识不明显误入”。这事儿放到哪儿都是个大新闻,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这绝对是侵犯隐私、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女更衣室是女性的私人空间,里面涉及到换衣服、.............
  • 回答
    明朝的诤臣,敢于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直斥皇帝的过失,这本身就体现了他们极高的政治勇气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然而,在为建文帝平反这个问题上,他们却普遍选择了沉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敢不敢”就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平反”这个词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为建文帝平反,不仅仅是纠正一个.............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张煜医生被开除一事,确实让很多患者感到不解和痛心。一个尽心尽力为病人考虑的好医生,怎么会落得这样的结局?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一步步来梳理。首先,张煜医生为人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网络上积极发声,为患者争取权益,曝光一些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他通.............
  • 回答
    “我不明白为何大家都爱狐狸精,是我X精不配吗?”我瘫坐在沙发上,手里紧紧捏着一张娱乐八卦杂志。封面上,一个女人正笑靥如花地依偎在一个男人怀里,旁边赫然写着“国民老公恋上狐狸精女友,甜蜜日常曝光!”我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将杂志摔在茶几上,发出一声闷响。我叫小雅,今年26岁,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长.............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的处境与唐玄宗安史之乱时的情况,虽然都面临君王南迁的可能,但两者的根本原因、时代背景、皇帝个人特质以及朝廷的应对方式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崇祯最终未能像唐玄宗那样“御驾亲征”后撤往南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剖析。一、 朝局的根本稳定性差异: 唐玄宗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经.............
  • 回答
    清朝入关并建立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影响深远,也自然会引发后人多方面的思考,包括当代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当代国人普遍不认为清朝是“侵略”并以此为“耻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侵略”这个词的语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下,“侵略”通常指的是一个国.............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车轮如果在那关键的时刻出现了岔子,明末海外华人成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独立王国。这不再是历史的虚构,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场景,足够我们细细品味其深远的演变。如果真的发生了,我打赌,我们极有可能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可能相互碰撞的民族和文明在那里生根发芽。让我们先来勾勒一下这个“海外华人明.............
  • 回答
    万历皇帝之所以没有强制立福王为太子,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就能概括。这背后牵扯到明朝的宗法制度、权力制衡、万历皇帝自身的性格以及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这些层面。一、 宗法制度与“嫡长子继承制”的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