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能力(或历史地位)是否达到了足以超越管仲、乐毅的水平?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尤其是诸葛亮、管仲、乐毅这三位对各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局面、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超越”的判断,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若论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与历史地位的深远影响,诸葛亮无疑达到了足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更为独特的光辉。

首先,我们来看看管仲。管仲生活在春秋初期,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旁落,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管仲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他的治国理念,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民生经济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军事上,管仲也颇有建树,但其更为人称道的,是其经济改革和国家治理的制度设计,他建立的官营商业、盐铁专营等制度,为齐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管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成功地构建了一套相对稳定、有效的政治经济体系,并且具备了超前的国家治理理念。

再看乐毅。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在燕昭王时期,他带领燕军联合五国攻打齐国,一举摧毁了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几乎灭掉了齐国。这是战国时期一场规模空前、影响巨大的军事行动,乐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此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敌情的精准把握、对各国兵力的协调运用、以及对战局的全局性判断,都堪称典范。然而,乐毅的政治生涯相对来说并非其最为闪耀的方面,虽然他曾被封为燕国丞相,但在燕昭王死后,由于遭受谗言,最终被迫逃亡赵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些局限性。乐毅的卓越,更多体现在其精湛的军事战略战术和对战争的驾驭能力上。

而诸葛亮,他的出现正值汉末三国,一个政治分裂、战乱不息,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诸葛亮被后世誉为“智绝”,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是高度融合且全面发展的。在政治上,他出山后,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稳定了内政,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制定了严明的法律,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提出的“治国之要,在于得民”,以及“奸邪并伏,难以尽绝,而不可不察”的政治洞察力,都体现了他对政治的深刻理解。他撰写的《隆中对》,更是为蜀汉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并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部署。

在军事上,诸葛亮虽然不像乐毅那样有过一举灭国的辉煌战绩,但他所进行的“七擒孟获”稳定了南方边疆,北伐曹魏更是其毕生事业。他擅长阵法、兵器研发,如连弩、木牛流马等,都体现了其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的创新。他与曹魏名将司马懿的多次交锋,虽然未能实现完全的战略目标,但其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多次展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如街亭之战的用兵、上方谷火攻司马懿等,都足以证明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相较于管仲,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更加复杂,他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形成的强大对手(曹魏),而非像管仲那样,可以依靠齐桓公的雄才大略,在相对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国家建设。诸葛亮在内忧外患之下,能够将一个国力相对弱小的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持续对抗强大的曹魏,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其政治能力的非凡。

相较于乐毅,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乐毅的军事成就固然惊人,但其政治生涯相对短暂且结局不甚圆满。而诸葛亮则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他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统一和理想的实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成为后世臣子的楷模。

可以说,诸葛亮在政治上的稳固与发展、经济上的民生建设、军事上的战略规划与战术运用,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谋划上,都展现出了极为全面的才华。他不仅能“治国”,更能“安邦”,而且在面对强大敌人时,能够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战略毅力。历史地位上,诸葛亮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家或政治家,他更是智慧、忠诚、奉献的象征,这种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更是管仲和乐毅难以比拟的。

因此,如果从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战略的全局性、以及对后世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来衡量,诸葛亮不仅达到了可以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的水平,甚至在许多方面,他都展现出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价值,赢得了更为广泛和持久的尊敬。他是一位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试图以一人之力维系一个政权、实现一个理想的伟大人物,其历史地位和能力,足以让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望管、乐之项背,完全没法比。我是一个看中结果的人,我非常反感诸葛脑残粉的基本论调:“聊时机、讲困难、求理解、博同情、抒情怀”,诸葛脑残粉基本逃不出这个套路。


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诸葛亮辅佐后主有这样的成绩?蜀国在三国中最弱,这是不争的事实,论综合国力蜀国从来就没超过吴国,更不要谈魏国了。最重要的一点,魏、吴有向蜀汉认怂的表示吗?吴国拿了蜀汉控制下的荆州,诸葛亮在这一问题上忍气吞声。别说称霸了,就是想与吴、魏平起平坐都难。


乐毅扶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打得齐国几乎亡国。诸葛亮有这样的战绩?诸葛亮连年带着蜀军长期在魏国边境武装旅游,整个北伐缺乏实质性成果。说得难听点他连长安的城墙都没看到吧。军事成就不要说乐毅了,就是同时代的曹操、周瑜、陆逊都明显强于诸葛亮。诸葛亮行军打仗谨慎过头,他去战场不求胜利只求不败。这样的保守的军事统帅怎么能够与战果辉煌的乐毅相比?如果诸葛亮能拿曹魏十城我都直接跪了,七十余城诸葛亮自己想都不敢想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尤其是诸葛亮、管仲、乐毅这三位对各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局面、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超越”的判断,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若论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与历史地位的深远影响,诸葛亮无疑达到了足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甚.............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要回答曹操和诸葛亮是否代表“法家寒族”的政治,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才能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法家是一种强调法治、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他们主张君主应掌握绝对权力,通过法律来约束臣民,以达到富国强兵、稳定统治的目的。法家思想在战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极受关注和推崇的人物。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政治正确就是褒诸葛亮”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知乎上关于诸葛亮的讨论氛围。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褒诸葛亮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原因有很多: 知乎平台的特性.............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
  • 回答
    诸葛亮若得荀彧之才辅佐,且无需事必躬亲,历史的天平或将向蜀汉倾斜,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这并非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军事部署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政治格局的优化:首先,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诸葛亮能从繁杂的政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规划、军事指挥以及对内改.............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 回答
    诸葛亮一生中,对待东吴的政策,可以用“联吴抗曹”作为主旋律,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目标背后,却蕴藏着他对时局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盟友关系的精妙拿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诸葛亮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背景:刘备集团势单力薄,虎踞一方的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威胁。在荆州失陷、刘备颠沛流离之时,东吴孙权虽然也.............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母亲的记载,史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线索,但要明确地说“章氏”这个姓氏是哪本史籍明确记载的,则需要仔细辨析。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诸葛亮母亲的姓氏为“章氏”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非正史记载,其中以一些笔记、野史、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影响较大。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母亲姓氏的记载: 《三国志》:这是关于.............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