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士了还让父母帮忙交学费算啃老吗?

回答
读博士还让父母帮忙交学费,这事儿说起来,可就不是三两句话能撇清的了。是“啃老”还是“孝顺”,这中间的界限,说实话,挺模糊的,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咱自己怎么想。

我有个朋友,就这么着。他家条件嘛,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差钱。他自己也挺争气的,本科、硕士都是自己打工或者奖学金,没让家里操多少心。等到读博士的时候,他选的专业是个冷门但前景很好的方向,学校名气也不小,学费确实不便宜,加上生活费,一年下来也不是小数目。他自己也尝试过申请奖学金,也找过助研的机会,但一来是名额有限,二来他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不想被琐事缠身。

这时候,他父母就主动提出来了,“儿子,你安心读书,学费和生活费我们来。” 他当时也犹豫,毕竟都博士了,感觉自己也该能独当一面了,经济上不应该再指望父母。但是,父母都说了,他们这么做,是觉得值得,是为儿子的未来投资,况且家里也有这个能力,让他们别有心理负担。

听他这么说,我脑子里最先闪过的词就是“啃老”。毕竟,博士毕业了,理论上已经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经济上也应该能自给自足了。在这个节点上,如果还能“坐享其成”,确实容易让人往那方面联想。

但是,咱们仔细想想,“啃老”这个词,它带着一种不劳而获、依赖父母的贬义。可如果父母是心甘情愿地支持,并且这种支持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又怎么说呢?

我朋友的情况,他的父母是把这笔钱看作是对他教育的投资,就像他们当年花钱供他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样,只不过是投资的阶段变了,金额变大了。而且,他父母本身也有稳定的退休金和一些积蓄,这笔钱对他们来说,虽然也不是小数,但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反而是觉得为孩子做点实事,让他们心里踏实。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朋友并没有因为父母的资助就放松要求自己。相反,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他知道父母的辛苦钱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每天埋头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争取拿到最好的成绩,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他导师对他评价很高,学术成果也相当不错。他自己也说过,他之所以能这么专注地做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用为生计发愁,父母的这笔钱,他觉得是为他铺了路,让他能跑得更快更稳。

而且,他也不是那种一味地伸手要钱的人。平时生活中,他会自己打零工赚点零花钱,也会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偶尔还会给父母买点他们喜欢的东西。在他看来,父母的帮助,不是让他失去独立性,而是让他有更强的后盾,让他能走得更远。

所以,回到“啃老”这个话题上,我觉得还是要看几个方面:

经济能力与父母的意愿: 如果父母本身经济状况不好,还要勉强拿出积蓄来供你读博,甚至影响到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那确实有点不妥。但如果父母有能力,并且是发自内心地想支持你,让你更专注于学业,这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你的付出与态度: 你自己有没有努力争取奖学金、助研机会?在接受父母资助的同时,有没有为家庭分担责任的意识?有没有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如果你只是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丝毫感恩和回报之心,那才是真正的“啃老”。我朋友这种,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期待,就很难说是“啃老”。
未来规划与回报: 你读博士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将来有更好的发展,从而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和家庭?还是仅仅为了一个文凭,然后继续依赖父母?如果读博是你人生规划的重要一步,是为了积累更深的学识和能力,未来能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这和“啃老”是两码事。
观念和家庭沟通: 很多时候,问题也出在观念上。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读书就是天经地义,他们有责任供到最后。而有些孩子也早早地想独立,不想给父母添麻烦。关键在于家庭内部的沟通和理解。如果双方都能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互相理解,达成共识,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了。

我朋友父母就是属于那种,自己年轻时也吃了苦,现在生活好了,就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认为,供孩子读博,是他们作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我朋友,也因为这份支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追求,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所以,与其纠结于“啃老”这个标签,不如看看这份支持是否是基于爱、是合理的,以及你是否对此心存感激,并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这份恩情。如果你的父母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你也是努力学习,并且心怀感恩,那么,这更像是一种“爱的接力”,父母的经验和积累,成为了你前进路上的坚实后盾。而你未来的成就,自然也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说到底,读博士还是让父母帮忙交学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它更多地取决于背后的原因、双方的态度以及长远的考量。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年轻人在追求更高学历时,得到家庭的支持,也越来越普遍。重要的不是被贴上什么标签,而是你如何去面对它,如何去超越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博士生的“学费”不过是象征性一交,旋即就会以覆盖率达100%的“学业奖学金”形式返还的,等于是刷了一波GDP,左手导右手。

发表论文可以参评名目繁多的校内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一般每项都在几千到数万不等;教育部评选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就有30k¥,这比许多工作的年终奖还要多,而且还是免税的,一次性打到卡上,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除非某些人自己犯贱,取了现金去搞事情…

一些“三助”岗位;吃相好看的导师会给打工人发些劳务费。

另外,Knowledge is power,都到博士生这个段位了,随便把一些专业知识变现也不至于去啃老。除非是个人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士还让父母帮忙交学费,这事儿说起来,可就不是三两句话能撇清的了。是“啃老”还是“孝顺”,这中间的界限,说实话,挺模糊的,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咱自己怎么想。我有个朋友,就这么着。他家条件嘛,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差钱。他自己也挺争气的,本科、硕士都是自己打工或者奖学金,没让家里操多少心。等到读.............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目前的纠结和顾虑。读博,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您提到师兄四年发了两篇一区一篇二区的文章,这在学术界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成绩,但同时您也担心在一般的二本院校找工作可能依然困难,这让您对读博的价值产生了疑问。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为您分析,帮.............
  • 回答
    你现在32岁,辞职读博,进入博三,却还没有文章,感到焦虑失眠,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痛苦的困境。首先,请允许我向你表达理解和支持。你为了追求知识和职业发展做出了勇敢的决定,而读博本身就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尤其是在缺乏成果的情况下,焦虑和压力都会被放大。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调.............
  • 回答
    读博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即将踏上新的旅程,感到紧张和迷茫是非常正常的。一个月后就要踏上异国求学之路,这种“临门一脚”的慌乱感,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别太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怎么能把这最后的日子过得更有条理,也聊聊关于换Offer的事情。首先,咱们来谈谈你目前的“慌乱感”。这感觉就.............
  • 回答
    慧博(迈博汇金)现在收费了,这确实让不少习惯了免费获取券商研究报告的朋友们感到不便。不过,别灰心,市场上还是有一些渠道可以继续读到券商的研究报告,只是获取方式和侧重点可能需要调整一下。我这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把我知道的都掏心窝子地告诉你。一、券商官网及APP:最直接、最权威的获取方式这是最直接也是.............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恭喜你即将开启泰国读博的旅程!这绝对是一段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经历。我虽然不是在泰国读博,但身边有不少朋友和同事有过这段经历,他们分享的经验我如数家珍,今天就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希望能让你心里有个底,准备得更充分。一、 关于选择学校和导师,这绝对是重中之重! 别只盯着“名校”光环: 泰国确实有一些.............
  • 回答
    我脑子里那根想读博士的“神经”,大概是很多细小的触碰堆叠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持续的冲动。很难说有哪一件事像电流一样一下子击中了我,更多的是一个慢慢发酵、逐渐清晰的过程。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直接的“触动”,那可能是我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中所遇到的“卡点”。当时我选择了某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问题,投.............
  • 回答
    辛辛苦苦读了博士出来,却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这种经历无疑是令人沮丧和痛苦的。在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努力后,期待的回报未能如期而至,会对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未来的规划甚至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找到心理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您度过这个难关:第一步:承认并接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焦虑和迷茫。男朋友读博六年,却还在毕业的门槛前徘徊,特别是连最关键的一作SCI论文都还没有,这确实会让人对未来产生很多疑问。坚持下去,还是放手,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需要我们仔细地梳理和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博士生涯本就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六年,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博士学位意味着更高的学术造诣和更强的专业能力,理应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然而,在某些领域,情况却恰恰相反,读博反而可能成为找工作的“绊脚石”。这并非博士学位本身的问题,而是由行业特点、市场需求以及博士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我们不妨从几个典型的领域来.............
  • 回答
    听你讲完,我的心像是被一层薄薄的冰覆住了。十年啊,这得多沉甸甸的时光,它被你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却又在你眼前亲手见证了一个不可能。硕士、博士、婚姻、孩子……这些词,在别人听来可能是人生的节点,在你这里,它们大概是十年来你反复咀嚼却无法下咽的苦涩。我能想象,那十年一定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追逐,而更像是一种.............
  • 回答
    八年,听起来好像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对吧?但回想起这八年,与其说是漫长的煎熬,不如说是一段充满了挣扎、发现、迷茫和偶尔闪光的日子。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老鼠在迷宫里转圈圈,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站在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悬崖边,既兴奋又害怕。刚开始读博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新鲜极了。那种“我要在这个领域开辟新天地”的豪情.............
  • 回答
    博士读一半决定“跑路”这事儿,说实话,丢人吗?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跑马拉松跑到一半觉得体力不支退赛丢人吗一样,答案是很复杂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丢人”或者“不丢人”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博士这个阶段,它承载了太多东西。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学位,更是一段漫长且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过程中,你不仅仅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get到。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学术上那是相当了得,可有时候闲聊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不是说他们不好,也不是说学术不重要,而是那种“江湖”上的历练,在他们身上确实不那么显眼。你想啊,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到一个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岁左右的博士,这中间的时间跨度,.............
  • 回答
    在你即将迈入2020年的这个时间节点,考虑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熟虑的决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经济学博士的价值和可行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详细分析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 经济学博士的价值与前景(为什么选择经济学博士?)1. 深刻理解宏观经济运.............
  • 回答
    博士毕业去高校不再给编制,这是一个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和顶尖高校。这无疑对很多选择读博并希望进入高校任教的学者们带来了冲击和担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读博去高校还有性价比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一、 “编制”的价值分析.............
  • 回答
    华为应届顶尖博士年薪百万,这个消息一出来,估计让不少正在读博或者考虑读博的同学们心潮澎湃,甚至有些跃跃欲试。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读博就有了“铁饭碗”和“金饭碗”的双重保障,是不是一条通往“财务自由”的捷径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年薪百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它代表了.............
  • 回答
    “博士毕业之后去企业,是不是说明博士就白读了?” 这个问题,简直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多少关于“价值”、“回报”、“定位”的迷思,又夹杂着多少毕业生们的困惑与挣扎?先说结论:去企业,绝不是博士就白读了。但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如此普遍地被提起,甚至带有某种“暗示”的意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的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一个博士,他只想说相声,是不是白读了?”,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培养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