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高堡奇人》中你活在德日世界里,你更愿意在德属美国还是在日属美国中生活?如果你是个美国人?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认真想了很久。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在这里长大的人,如果真的要我选择在“高堡奇人”里描绘的德日世界里生存,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两个选择都充满了压抑、恐惧和失去,但若非要选,我内心深处的天平会稍微倾向于日属美国,但这背后有着非常沉重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是在德属美国还是日属美国,作为原住民美国人,我们都将不再是自由的公民。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甚至我们的身份都将被重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压制和改造。

如果我生活在德属美国: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种无处不在的、冷酷的压迫感。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是基于种族优越论,而我们美国人,特别是如果我不是纯粹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很可能就会被归类为“劣等种族”。这意味着什么样的命运?隔离、奴役、甚至更糟的“最终解决方案”。

历史告诉我们,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群体的迫害是系统性的、残酷的,而且是基于一种扭曲的仇恨。即便我不是犹太人,但如果我的肤色、我的祖籍,或者仅仅是我不符合“德意志民族”的标准,我都可能成为迫害的目标。那种生活,会是一种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因为某一个微不足道的特征就被送往劳动营,或者更糟糕的地方的生活。

想象一下,在美国本土,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自由民主被彻底摧毁。言论自由?根本不存在。政治自由?更是天方夜谭。政府的宣传机器会无休止地灌输纳粹的价值观,而任何异议都会被无情地镇压。我们的历史可能会被篡改,我们的文化可能会被禁止,我们的身份可能会被剥夺。

经济上,我猜测德属美国会更加强调军事化和工业化,为德国本土提供资源和劳动力。作为普通民众,我可能会被分配到特定的工作岗位,缺乏选择的自由,并且生活水平可能远不如现在。更重要的是,那种精神上的枷锁,那种被告知自己是二等公民,甚至“非人”的感觉,会是一种持续的折磨。

如果我生活在日属美国:

日属美国则会是另一种类型的压迫,但或许在某些方面,我对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会抱有一丝更渺茫的希望,尽管这希望十分微弱。

日本占领下的美国,其统治方式可能更多地借鉴了日本传统的等级制度和“皇道”观念。我会更加感受到的是一种“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清晰界限。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会被强力推广,而美国本土文化则会被边缘化。

在社会层面,我可能会面临严格的等级划分。作为日本人,他们自然处于顶层,而美国人则被置于其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会受到压迫,但压迫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也许他们不会像纳粹那样,基于极端种族主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至少在表面上),但他们依然会视美国人为需要被“教化”和“管理”的异族。

我所担心的,是那种文化上的同化压力。我的语言、我的习俗、我的思想,都可能被要求向日本模式靠拢。这会是一种缓慢而持续的侵蚀,让你感觉自己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军事统治下的日属美国,很可能也会是一个高压社会。秩序至上,个人自由将被大大限制。或许会有宵禁,会有军事巡逻,会有严格的社会控制。任何对日本统治的公开批评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何选择日属美国(尽管十分不情愿):

尽管我上述描绘了日属美国的种种压迫,但让我更倾向于它的原因,在于我感受到纳粹德国那种极端、系统性的种族灭绝的威胁,在日属美国可能不那么“绝对”和“直接”。

纳粹的灭绝政策是基于对特定种族的根深蒂固的仇恨,并且以工业化的效率执行。在德属美国,我担心的是,仅仅因为我不是“雅利安人”,我就可能成为被清除的目标。这种生存的根本性威胁,是让我最为恐惧的。

而日本的统治,虽然同样残暴和压迫,但其目标似乎更多的是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帝国,对占领区进行统治和剥削,而不是系统性地灭绝某个特定族群。这意味着,如果我能够适应他们的规则,在他们的体系中找到一个较低的定位,并且不触犯他们的核心禁忌,也许还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生存”下来。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选择,是一种在两个糟糕选项中寻找“相对不那么糟糕”的生存方式。在日属美国,我可能要忍受文化上的压制,接受经济上的剥削,生活在严格的社会控制之下,并且永远无法摆脱自己“二等公民”的身份。我可能需要学习日语,改变我的名字,甚至压抑我对自由的渴望。

但我认为,在日属美国,我作为普通美国人,至少还有一些可能性,不像在德属美国,我可能会直接面临灭顶之灾。我的选择,并非基于对任何一种压迫的认同,而是基于对生存概率的一种评估。

无论如何,这两个世界都是悲剧性的。作为美国人,我更愿意生活在一个保留了美国精神和自由的国家,而不是在任何一方的统治之下。这个问题,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由是多么宝贵,而失去它,又会是多么可怕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了。

如果是电视剧的话,肯定是日占区。再怎么说黄种人在日属太平洋国也不会被搞的太惨。

如果是小说的话,肯定还是日占区。在小说里,日本似乎在战后重新皿煮化(而且似乎有着非常浓厚的泛亚主义倾向),而且对待占领区人民的压迫也不怎么严酷(比如被广受诟病的“因为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拒绝屠杀犹太人”,连犹太人都不杀,更别说其他亚洲民族了)。还有小说里曾经提到过中国有一家凭借止痛效果非常好的“逍遥丸”而闻名于世的药厂,这从侧面说明日本或许并没有完全的将中国农业化,甚至中国还可能拥有相当的工业基础。另外,在小说里,日占区的人力车夫和汽车司机都是中国人(街上也有中国小男孩在嬉戏玩耍),这个细节表明在这个世界线里中国人可能被作为日本人的附属民族,日子过得应该不会太差,用otl里例子的话差不多就是德三对待法国人那样,能跟着混口饭吃。

PS:当然,小说里的细节都是我自己推测的,这样才能圆的上原著里日本文明之光的设定。原著作者迪克之所以把日本人写的这么伟光正,主要就是为了反衬纳粹(或者更深入一点,整个西方社会)的邪恶和疯狂,与堕落,不仅无法正视危机并将其解决,甚至使其不断加深,濒临毁灭的边缘。总之,就是想表明一个核心思想:在那样一个黑暗崩坏的世界里,西方已经黔驴技穷,只有东方才能给出一条出路。(这也是易经被作为全书线索的原因)

Emmmmmmmmmm,如果是个美国人的话,得看你是什么族裔,亚裔的话,想都不用想,直接往西跑。在原著里的德国傀儡联邦政府治下的纽约,似乎是没有亚裔的,估计整个德占区都一样(被肢解为一个“联邦”和“南方”)。

如果是白人的话,书中在女主朱丽安娜和乔谈论《蝗虫成灾》时,提到过德占区的等级制度,从可接受教育和自由出入公共场所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到只有最低生存权的斯拉夫人,权利各不相同。

如果是黑人,只有当奴隶的份,但是比起非洲同胞们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插一嘴,书中提到过1950s纳粹启动罗森堡计划,灭绝了整个非洲的黑人,使黑人人口濒临灭绝,幸存的只有美洲黑人)

和疯狂屠杀非洲土著的德国人不同,日本人在南美砍伐热带雨林“给先前只知道野蛮厮杀的土著造公寓楼”这又是书中“东方胜过西方”的一个表现

本来只是觉得无聊回答问题找个乐子,没想到好多人凭自己的印象乱答,所以我就在这里多说说书中的情节。想到哪里写到哪吧

原著根本就没给确定的结局,据说作者准备续写但是只写了一章,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希特勒疯了,在奥地利的一个精神病院了却残生。他的秘书马丁·鲍曼成为了他的继承人,但在原著的开头已经死了。鲍曼死后,戈培尔成为帝国总理,但却受到了海德里希的挑战。

书中一条线是德国海军反间谍机构的特工鲁道夫·韦格纳上校的故事线。为了阻止纳粹启动“蒲公英计划(在德占美国和中立区的边境挑起事端,以此为掩护对日本发动大规模核攻击,摧毁日本本土和陆军,从而吞并日本势力圈,独霸全球)”,韦格纳以瑞典商人的身份前往日属太平洋国,与日本军队前参谋长寺夫木见面,并将“蒲公英计划”的全部情报交给日本,并请求日本支持海德里希(戈培尔支持蒲公英计划,而海德里希反对蒲公英计划,因为如果计划启动了,警察部门只能分配到金星和火星作为势力范围,无利可图)。而此时戈培尔假借海德里希的名义,命令当地的国家安全警察(即原盖世太保)逮捕韦格纳,但是逮捕行动失败,韦格纳最终回到了德国并得到了海德里希的保护。德国后来的形势发展作者并没有给予确定,这一部分的故事算是结束了。

在太空领域,德国殖民了金星和火星,并“几乎占领了整个太阳系(书中原文,我估计应该只是探测器而已)”,而日本人只是发射了第一艘宇宙飞船。

在航空领域,德国人造出了火箭助推飞机,日本还在使用旧式飞机。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技术差距,是因为德国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抗热塑料,并且大规模应用(600太平洋国元的塑料汽车,此时太平洋国的中国人力车夫拉一次车10太平洋国元,我一直想不通这个价值尺度是怎么定的)因此大大增加了载具的有效载荷,使德国在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大赚特赚。

实在忍不住了, @孟德尔 ,记不清不是你的错,但是能不能别凭感觉乱答误导别人。原著是留白留的很大,但是这不代表就可以随便脑补。

德国的科技已经高到天上去了,SPACEX的星舰和全球运输火箭都已经出现了,那可是1960年代啊。德国制造了大量自动化的机器人,在非洲自动追踪并毁灭人类。对,就是终结者那个世界线。

这哪是高堡奇人,这明明是德军总部,德国真要这么牛逼还要费尽心思制定蒲公英计划干嘛?德国只是发明了使用新型抗热塑料材料的火箭和火箭助推飞机(梅塞施密特制造)而已。机器人更是空穴来风,跟终结者八竿子打不着,小说里借男主弗兰克之口已经明确说罗森堡计划最终失败了,而且因为这个计划的失败和直布罗陀大坝给德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困境,只不过不被各方重视而已。

杀光犹太人和非洲人,下一步自然就是杀黄种人,拉美人,最后是北欧以外的白人。所以小说中日本人感受到危机,要和德国人斗到死,准备先发制人。

依然是空穴来风。德国的目标只是通过用蒲公英计划摧毁日本势力从而建立自己的唯一霸权地位而已。

如果按照小说的设定,全人类联手都打不过德国鬼子,最后肯定是团灭。

按照小说的设定未来根本就是不确定的,德国直接爆发内战的几率也不小,这时日本作为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干涉,消除德国威胁。

小说还做了一个关键的设定,不知道电视剧有没有提。有一部分犹太人在希特勒上台前就潜伏下来,后来掌握了纳粹政府的部分权力,等待时机。因为所谓的犹太血统就是基于户籍制的,根本没有生物学支撑,动手早的话很容易彻底洗白。所谓的随母随父也没有意义了,因为德国人追求的是绝对的纯洁血统,等到遗传生物技术发展起来时,日耳曼血统本身就已经不可靠了,非常黑色幽默。
这玩意儿极大概率就是纳粹德国的都市传说,是韦格纳在到太平洋国的飞机上说出来吓唬那个纳粹艺术家洛策的,根本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证实。而且后面有一个情节可以印证这个阴谋论的虚无缥缈:在韦格纳到达太平洋国与寺夫木接头前,有一段心理描写,大意就是他后悔在飞机上吓唬洛策,因为洛策是来太平洋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可能会在当地的政府部门碰到他,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将蒲公英计划的情报交给日本,为此冒着被国家安全警察枪杀的危险,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情而葬送整个任务。如果他真的是犹太人,根本就没有必要吓唬洛策。

既然 @孟德尔 贴了原文,那我也跟着一起贴吧:

或许我在汉莎航空的飞机上对那个人—叫什么名字来着—的慷慨陈词会给我带来麻烦,他突然想到。想起来了,叫洛策。如果他鬼使神差地以某种身份出现在日本人这里,那就糟了。他想,我多么希望自己没有对他讲那番话啊,但现在悔之晚矣。我不是恰当的人选,一点也不是,不适合完成这项任务。但他转念一想,作为一个瑞典人,我可以对洛策讲那番话,没有太大关系。一切正常。我是太过小心了,将以前的习惯带到这里来了。我其实是可以发表一些公开意见的,我得学会这一点。
但是他目前的身体状况又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他的骨头和他的器官,全都不听指挥。他对自己说:张开你的嘴,说点什么,什么都行,说点想法;你一定得做到,否则就别想成功。
想到这,贝恩斯先生说道:“或许你是被潜意识中的某种迫切的原始意象驱动,这是荣格的说法。”
田芥先生点点头,说道:“荣格我读过,明白了。”他们握握手。“我明早给你打电话。”贝恩斯先生说,“再见,先生。”说着他鞠了一躬,田芥先生也鞠了一躬。
那个面带微笑的日本青年上前一步,对贝恩斯先生说了些什么,但贝恩斯先生没听懂。
“什么?”贝恩斯说道,一边拿起自己的外套,朝门廊走去。
田芥先生说:“他在用瑞典语跟你说话,先生。他在东京大学选修过一门有关‘三十年战争’的课程,对你们的伟大英雄古斯塔夫二世非常着迷。”他体谅地笑了笑,“但是,他想掌握这门异国语言的努力显然是不成功的。毫无疑问,他用的是留声机唱片教程。他是个学生。这类教程因为便宜,所以很受学生欢迎。”
那个年轻人显然不懂英语,笑着鞠了一躬。
“原来如此。”贝恩斯轻声说道,“那么,我祝他好运。”他心想,我自己也有语言上的问题,而且是显而易见的。
上帝—那个年轻的日本学生,在开车送他回旅馆的路上,不停地想用瑞典语跟他交流。就算是最正式、最标准的瑞典语,贝恩斯先生也几乎不懂,更别说年轻人从留声机唱片教程里学来的半成品了。他永远也不能把他的意思清楚地表达给我听,贝恩斯先生想。但他会不停地尝试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以后他或许再也见不到瑞典人了。贝恩斯先生在内心里呻吟了一声。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对他们彼此都是如此。

还有,我将 @孟德尔 所贴的这段的前文也一起贴出来,请大家结合前后文具体分析,以免断章取义。很明显,韦格纳(化名贝恩斯)只是出于对洛策的厌恶才用这个阴谋论来吓唬他的。

飞机就快到达地面。贝恩斯可以看到机场、飞机库、停车场、通往城里的高速公路,还有房屋……景色很漂亮,贝恩斯心想。青山绿水,金门大桥笼在薄雾之中。
“下面那个巨大的建筑是什么?”洛策问道,“刚建了一半,一面还敞开的那个。是航天基地吗?我一直以为日本没有宇宙飞船。”
贝恩斯笑了笑,说:“那是金罂粟体育场,是个棒球场。”
洛策笑了。“对,他们热爱棒球。不可思议。他们居然为了娱乐,为了一种浪费时间的无聊体育活动,兴建这么大的工程……”
贝恩斯打断他:“工程已经完工了。那是它最后的形状。一面是敞开的。这是一种新型建筑设计,他们为此很是骄傲。”
“看上去—”洛策看着底下说道,“像是犹太人设计的。”
贝恩斯打量了眼前这个人好一会。猛然间,他强烈地感觉到这个德国人的大脑不太健全,精神有些失常。洛策是认真的吗?他是不是言不由衷?
“我希望我们在旧金山再见。”飞机着地的时候,洛策说道,“没有同胞一起说说话,我会感到心里空落落的。”
“我不是你的同胞。”贝恩斯说。
“哦,对。没错。但从种族关系上看,我们十分亲近。我们的意图和目的都是一致的。”洛策开始在座位上动来动去,准备解开操作复杂的安全带。
在种族上,我跟这个人很亲近吗?贝恩斯疑惑地想。真的近到连我们的意图和目的都一致了吗?果真如此的话,我的精神也有问题了。我们生活在精神病流行的世界里。狂人们都掌握了大权。我们意识到这种状况已经有多久了?面对这种状况又有多久了呢?我们中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意识到这种状况了呢?洛策肯定没有意识到。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精神失常,也许你反而是正常的。或许最终你会逐渐恢复正常,翻然醒悟。我想,只有少数几个人意识到了这种状况。这儿那儿零零落落的几个人。但广大的民众……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旧金山这里的几十万民众,他们是不是认为自己生活在正常的世界中?或者他们猜到,窥探到了事实真相?……
但是,他想,精神失常是什么意思呢?这当然要从法律上界定。我指的是什么呢?我能感觉到它,看得见它,但它究竟是什么?
他想,精神失常应该是指他们干的种种勾当,指他们的为人。他们的潜意识。他们对别人的无知,对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后果的无知。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造成的破坏,以及正在造成的破坏。他转念一想,不是的,这不对。我还是不知道它是什么,虽然我能意识到它,感觉到它。但是—他们极端残忍而又毫无目的……这是不是精神失常呢?不是的,上帝,他想。我找不到它的定义,说不清楚。他们是否忽视了现实中的某些部分?对。但又不仅如此。精神失常是指他们的计划。是的,他们的计划。他们征服星球的蓝图。这是一个疯狂失常的举动,就像他们先前征服欧洲、亚洲,然后是非洲的举动一样。
他们的想法无限宏观,不是这儿的一个人,那儿的一个小孩,而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种族啊,领土啊,血缘啊,荣誉啊。想到的不是获得荣誉的人,而是荣誉本身。对他们来说,抽象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具体的东西反而视而不见。他们看中的是“优秀”这一品质,而不是这个那个优秀的人。这就是他们的时空观。他们看穿了此时此地,进入到遥远广阔的黑暗深处,进入到无始无终的永恒之境。但对生命来说,这却是灾难。因为最终将会没有生命。远古时代只有空气中的尘埃和热氢气,再没有别的什么。这种状况会再次出现。现在只是一个过渡。宇宙的进程不断向前,把生命压碎,让它们重新变成花岗岩和沼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生命都是短暂的。而那些—那些狂人—回应了花岗岩和尘土的呼唤,回应了无生命物质的需求;他们想助自然一臂之力。
然后,他想到,我知道为什么了。他们想成为历史的代理人,而不是被历史抛弃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拥有和上帝一样的力量,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这就是他们疯狂的根源。他们被某种原始意象征服,自我疯狂地无限扩张,不知道什么时候取代了上帝。这不是狂妄自大或傲慢得意。这是自我的极度膨胀—一种顶礼膜拜者和被顶礼膜拜者的混乱状态。人没有吃掉上帝,而是上帝吃掉了人。
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是孤立无援的,对整个宇宙来说人无足轻重。
宇宙不会注意到我,我默默无闻地活着。但这样活着有什么不好呢?这样不是更好吗?上帝注意到的那些人,全毁灭了。让自已变得渺小一些……这样才能避免上帝的嫉妒。
解开安全带的时候,贝恩斯说:“洛策先生,有一件事我从没对任何人说过。我是犹太人,你明白吗?”
洛策哀怜地看着他。
“你根本看不出来,”贝恩斯说,“因为我的外表一点也不像犹太人。我的鼻子整过形,粗毛孔变小了,皮肤用化学方法增亮过,头颅的形状也改变过。简而言之,外表上是不会被看出来的。我可以,而且常常混迹于纳粹的上流社会,没有人能揭穿我。而且—”他停了停,凑近洛策,用只有洛策一个人能听到的极低的声音说:“除了我,还有其他犹太人。你听明白了吗?我们还没有死。我们还活着。我们默默无闻地活着。”
过了一会,洛策缓过神来,结结巴巴地问:“国家安全警察—”
“安全警察可以查我的档案,”贝恩斯说,“你也可以告发我。但我上面有人,有些是雅利安人,有些是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占据重要位置。你的告发会被质疑,然后我就会反过来告发你。通过上层这些人,你很快就会被拘留。”贝恩斯笑了笑,向洛策点点头,然后沿
过道径自走开了,加入到其他乘客中。
大家走下舷梯,朝寒风中的机场走去。快到地面的时候,贝恩斯碰巧又遇到了洛策。
“事实上,”贝恩斯在他旁边说道,“我讨厌你的长相,洛策先生。所以不管怎么说,我都会告发你。”说完他大踏步地扬长而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认真想了很久。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在这里长大的人,如果真的要我选择在“高堡奇人”里描绘的德日世界里生存,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两个选择都充满了压抑、恐惧和失去,但若非要选,我内心深处的天平会稍微倾向于日属美国,但这背后有着非常沉重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是在德属美国还是日属.............
  • 回答
    《高堡奇人》第四季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这一季的故事线索中,中国作为太平洋州之外的一个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其内部的运作和与纳粹德国、日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被进一步展开,但这种展现方式,在我看来,颇具争议性,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回味的空间。首先,从整体基调来看,第四季的中国并没有摆.............
  • 回答
    当然,《高堡奇人》中的世界,那个被纳粹和日本人瓜分的地球,是一个充斥着压抑、恐惧和被剥夺感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下,人们对另一种可能的过去、对“如果”的幻想,几乎是一种本能,一种呼吸的延续。生活在“大德意志国”的美国人,尤其是那些还在抵抗纳粹思想和统治的人,他们内心深处一定会反复咀嚼“另一条道路”。这种.............
  • 回答
    《高堡奇人》第四季,作为这部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原作的另类历史剧的最终章,在我看来,它是一次充满了野心,却又难以掩饰其瑕疵的收官。它试图在一片已然复杂的故事线中,为这场关于反抗、身份认同以及现实本质的宏大叙事画上一个句号,但最终的结果,更像是一场匆忙而略显仓促的告别。野心与突破:对“高堡”概念的进.............
  • 回答
    《高堡奇人》这部剧,说实在话,真不是那么容易“评价”的。它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的同名小说,但说句实话,电视剧拍到后面,跟原著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咱们评价它,更像是评价一个独立存在的作品,只不过借用了原著的名头。首先,这剧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它最成功的基石,是那个“平行世界”的设定。 想象一.............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其直接后果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导致明朝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遭受重创。如果这一事件未发生,明朝的走向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性历史情境: 一、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1. 皇位继承与政治稳定 明英宗复位与夺门之变:若土木堡之变.............
  • 回答
    如果罗马人在条顿堡森林的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且之后能够成功地拉丁化大日耳曼地区,那么历史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会重塑欧洲的政治版图,还会深刻影响文化、语言、宗教、法律、经济乃至全球的发展进程。以下是基于这种假设的详细推演:一、 条顿堡森林战役的转折: 历史的改变: 在我们假设的历.............
  • 回答
    如果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殉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绝对会与现在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变化,不仅仅是评价的轻重,更是道德、政治和历史意义上的重塑。一、从“罪人”到“殉国皇帝”的形象转变现在,明英宗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他“不听劝谏”、“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惨败,以及之后的“南.............
  • 回答
    德特里克堡溯源疑云一旦被“实锤”,引发战争的可能性并非板上钉钉,但其连锁反应将极其复杂且危险,足以将世界推向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境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分析潜在的动能、各方反应以及最终可能导向的局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实锤”的含义。这绝非简单的媒体报道或匿名爆料,而是需要有无.............
  • 回答
    要说朱棣要是指挥土木堡之战,那可真是好戏连连,咱们就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别一股子科技味儿。首先得明白,朱棣是谁?他可不是成祖,那是永乐大帝。人家当年靖难之役,一把年纪愣是把侄子赶下台,那手段,那胆识,那军事才能,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再看看那土木堡之战时的明英宗,年轻,冲动,身边全.............
  • 回答
    如果真有机会彻查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说实话,我最关心的问题就一个,但这个“一个”却包含太多东西了,让我觉得有点沉重。那就是:这座实验室在科学研究的边界和伦理的双重意义上,到底触碰了哪些未知的领域,又留下了哪些不该留下的痕迹?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我尽量说得具体点,也说说我为什么这么纠结。首先,是关于病毒.............
  • 回答
    要探讨尼西亚帝国(或更准确地说,是继承了罗马帝国衣钵的拜占庭帝国)如果将重心完全放在与罗姆苏丹国的对抗上,而不是急于收复君士坦丁堡和欧洲的失地,其命运走向会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假设性的历史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尼西亚帝国的处境。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拉丁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建立,.............
  • 回答
    嘿,老兄,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刁钻!你想用一个“新鲜出炉的鳕鱼堡”去砸曹操的脑袋,让他赏你个官?这脑洞可开得够大的。不过,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咱就好好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个“鳕鱼堡”给拆解一下。在曹操那个年代,这玩意儿可是闻所未闻。你想啊,那时候大家吃鱼,多半是煮、烤、熏,顶多做个鱼脍.............
  • 回答
    正统十四年,岁在甲子。当土木堡的黄沙还在翻滚,当明朝的精锐部队正陷入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时,一场比战局本身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没人知道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神龛,或许是天地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契机,总之,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竟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附在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朱祁镇的身上。一、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德特里克堡基地被证实是新冠病毒的源头,美国政府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这其中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从法律、道义到国际政治,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风暴。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这一切都是基于“如果”。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德特里克堡.............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后,如果没有于谦,明朝的历史走向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明朝,可能根本就不复存在。于谦在那场灾难性的战役后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挽救危局”,而是几乎重塑了明朝的命运。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北京城的安危。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京师拱卫的精锐尽失,京城门户大开。此时的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推敲。朱瞻基,这位在历史上留下“仁宣之治”美名的皇帝,如果活得更长一些,历史的走向真的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吗?特别是那个改变明朝命运的土木堡之变,会不会因为他的存在而避免?先来看看朱瞻基这个人。朱瞻基,明宣宗,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他给人的印象,不像他爷爷永乐皇帝那样雄才大略,.............
  • 回答
    中国外交部的这一表态,实际上涉及中美在疫情溯源问题上的政治博弈,以及国际社会对美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担忧。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其含义和背景: 1. 疫情溯源问题的国际争议 背景:2020年初,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和美国在病毒起源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中国坚持认为病毒可能源于自然传播.............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平行时空。如果高希希版《三国演义》在九十年代播出,而我们熟知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在2010年播出,那么老观众对央视版三国(以下简称“94版三国”)的评价,将会经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转变。以下是基于这个假设,老观众可能会如何评价94版三国的详细分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