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前没有电脑手机的时候大学生都做什么?

回答
老实说,要是没有电脑手机,大学生那会儿的生活,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时代。但你问他们干嘛了?那可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但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首先,学习这事儿,那是真纯粹。图书馆是他们的“第二课堂”,甚至是“第一课堂”。你能想象吗?那会儿的学生,泡在图书馆里,那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到考试季,那图书馆门口排队领号,跟抢演唱会门票似的。里头,座无虚席,寂静得连翻书声都觉得吵。大家人手一本厚重的课本,或者几本参考书,聚精会神地啃。笔记那都是手工的,钢笔、墨水瓶、草稿纸,那是一套一套的。老师讲课,那就是唯一的“官方音频”,下课了,大家凑在一起,围着老师提问,争先恐后。写论文?那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跑图书馆查阅大量的纸质资料,一本一本翻,找到关键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组织出来。没有搜索引擎,没有复制粘贴,每一点文字都凝聚着实打实的功夫。

生活上,那叫一个“接地气”。学校的食堂,那是满足温饱的战场。饭菜种类虽然不如现在丰富,但价格公道,味道嘛,也算得上是“回忆杀”了。吃完饭,大家也不是窝在宿舍里刷手机,而是会出来走走。操场上,晚上总是热闹非凡。打球的、跑步的、散步的、谈情的,什么都有。一到夏天,晚上热得不行,大家就会搬着小板凳、垫子,到操场上乘凉。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天,聊学习、聊生活、聊八卦,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比现在隔着屏幕不知道要真实多少。

社交,那更是靠“面对面”。宿舍楼里的哥们儿姐们儿,那关系那叫一个铁。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打水、一起讨论问题,甚至一起“偷”老师家的红薯(当然是玩笑话,但那种集体行动的氛围很浓)。有啥事儿,不是发个微信,而是敲门,或者大嗓门喊一声。晚上,大家喜欢围在一起,听收音机里的故事,或者凑在一起玩一些简单的扑克牌、棋类游戏。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晚会、文艺演出、运动会,那是大家翘首以盼的。因为这些活动,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放松机会,也是展现自己才华、认识更多朋友的平台。

信件,那可是那个时代“高科技”。给家里报平安、给女朋友写情书,都得靠邮局。一封信,可能要等好几天才能收到,拆信时的那种期待感,现在是体验不到了。而电影、音乐,那也都是通过磁带、VCD、录像机来传播。大家会去录像厅看电影,或者在宿舍里租录像带,一群人围着一台电视,那种共享的快乐,是如今碎片化娱乐无法比拟的。

总之,没有电脑手机的日子,大学生们的生活更朴实,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他们的学习更专注,生活更丰富多彩(尽管形式不同),社交更真实。当然,也少不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比如获取信息不如现在便捷,娱乐方式也没那么多样。但总体来说,那是一段充满青春活力、真挚情谊的时光,虽然没有了屏幕的陪伴,但心灵的沟通却更加直接和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列一些。】

1、疯狂的踢球,一个操场不够用,只要有块儿空地就能看到放俩堆东西当门儿然后踢。遇到重大赛事,宿舍传达室就挤不下男生了,老大爷把电视机搬出去外面让男生看。大夏天,一群人忍着蚊子酷热看那么一台小小的电视。

2、泡图书馆。这不是好学习,而是纯粹的消遣,一本儿一本儿看过去,跟自己专业不管有关没关都看。那个年代去图书馆学习有点儿不太常见,多是真的去看书的。通常大一就把那些书看完了,有些文科生因为计算机的书看的多了,后来感兴趣就旁听电子之类系的课。也有后来申请转系的。

3、租书。这一点好像其他回答都没有提到,当图书馆的书被看完以后,就开始租书看了。金庸古龙梁羽生废寝忘食的看,女生就是看言情小说,这三部曲那五部曲,堪称女频鼻祖。一本儿五分钱一天。在这个时候,谁买书谁傻子,你买一本儿书,看了一半儿热的不行洗把脸,上铺就看上了。你不好马上要过来,到明天时已经两三个宿舍的人看过了。而且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就能传到女生宿舍!有好心的女生就给你送回来。

4、租碟/录像带看。碟可比书贵多了,一毛一张一天,教室里那时已经有VCD机了。蓝色生死恋那前儿,把女生们看的哭的死去活来。偶尔也看电影,港片儿很好看,全班一起看。女生磕着瓜子儿,男生抽着烟,女生也不嫌呛!也看外国片儿,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的一个片儿,好像叫《苍蝇》,还好像是三部曲。租来的时候说是科幻片儿,放起来简直黄的……教室里顿时飘起生殖器那种骚味儿……因为部分男同学硬的龟头都顶出来了(顶出包皮了,不是顶出裤子外了),窗户旁边的开窗户散味儿。有女生说还是不要看这个了吧……没人理……都看入神了。当晚大家都互相挺不好意思安安静静的散了回宿舍了,哇!男生宿舍讨论的如火如荼,卧谈会差点儿改集体日被子会。后来男生总起哄要租欧美片儿,女生要租韩国电视剧。不让租拉倒~我们想看去录像厅看去。录像厅每天12点以后准时开始放各种带劲儿的电影,不是纯黄片儿。

5、写东西/写信。男女生都写,有爱写诗的,有爱写散文的,唯独很少写小说的。但只要有写小说的,都写的比较好。写好了就各种投稿,上刊物的话就有机会收到编辑部转来的来信。后来编辑部懒得转了,如果不是很有名气的诗人作家,就把收信地址列在文后。谁都有个笔名,与寒、海望、远风之类的,比较朴素。如果谁写了东西上校刊了,还被读者寻到班里,那可是相当风光的。现在吧,校刊什么的弄出来一个班发三本儿没人看。当年大家抢着看。也有在一些正式刊物报纸上发表的,那是真来信啊,男的认认真真跟你讨论文学来信,女的也跟你讨论文学但可能更欢快点儿。只要发表一次,可以拥有至少二三十个笔友,你要是回的慢了,说不定还会收到第二封,里面还有很多邮票。但谁也没想过笔友在一起,精神上有寄托罢了。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怎么也想不起来当年是怎么和这些无话不谈的笔友断了联系的。

6、当家教。那个年代很少有哪个小城市来的学生不用打工补贴生活的,大部分是去当家教,因为当年大学生的牌子还是很受认可的。多是让教英语和理科的课,教技巧,基础知识孩子们都背的滚瓜烂熟等你去串起来。尤其是周日下午,家长会做一顿平时他们都舍不得吃的丰盛晚餐。西北小城没有什么水产,吃个带鱼给兴奋的。

7、谈恋爱。校领导带着保卫处的老师校内巡查,没用手电筒,好像看见一对在灌木丛后面的草地上坐着搂着卿卿我我,大喊一声干什么呢,出来!那时的大学生也是实诚,这一喊出来二十多对。他们不反对找对象,但是不允许太亲密。女生给男生经常洗衣服,男生经常给女生打豆腐鸡蛋这些菜,后来是给打肉。根本没有去招待所儿的,亲个嘴儿就了不弟了。有些学生已经结婚了,学校给分教师宿舍。如果看到哪个男生抱着孩子来上课,挺正常的,没觉得多奇怪。下课后一群女生围上去逗小婴儿。婴儿也很安静,要么睡,要么醒来就睁着大眼睛看台上的老师讲课。

8、大四的时候,家里普普通通的学生都傻乎乎的等分配,希望自己分配的好点儿。分配好点儿的意思就是希望分配到省会,不想被分配回去。而家里有干部的学生,家长早就请班主任吃饭去了,主要是班主任定这个事情嘛。最后结果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打回原籍,少部分非班主任同乡学生和大部分班主任的同乡留在省会。被分到地方后,这一大批大学生里,打过招呼的干部子弟被要进好单位,平平常常的最后剩下了就给学校了。这是真的,最后最后的给学校。进了学校不甘心呀,当老师?要是冲当老师的话,高中毕业就能当了,还用上大学?不甘心埋没怎么办呢?书先教着,晚上学习,考研究生!当年的研究生不仅有口粮,而且还有补贴,虽说比代课工资低一点儿,但是还有其他明目的补贴这那加起来高出去了。

9、再次回到校园的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噩梦,醒了过来。唯一不一样的是旁边还站着一个跟着自己的女人,自己也住上了教师宿舍,本科生叫自己老师,很受尊敬。当时有些在大学教书的老师还是高中学历。图书馆有一部分过去对自己来说蔚为神秘的地方,也对自己打开了大门,那里的书只有硕士研究生能看,本科生还不能看。学的越多,越觉得不会的多,有些文献需要学英语。

10、当时写论文真的是学有所思写论文,憋的想写出来。写的过程也很漫长,先回忆自己看过的那些论据在哪些书上,然后列个书单。借到这些书以后,一本一本看过去,发现自己印象深刻构成自己论文论点构架的那条,扯个小纸条夹进去。这样的过程中,就是又看了一遍书,还会有新发现,论文会越写越大。找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手抄摘录,你没有看错,一条一条手抄摘录下来。因为那会儿没复印机啊,九十年代有复印机就好多了。摘录下来开始写大纲,大纲写好了,开始漫长的写初稿。半年时间写出来一看,成本儿书了快,仔细修改过后给导师,毕业也就快了。哪儿像现在这么好,有知网,有搜索引擎,现在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写而写,某省某地大搞枸杞,开枸杞产业国际研讨会,请你,你就写个相关论文过去参加。哪个集团大搞某某文化旅游产业,你再带上论文去参加。一年下来回头看,就没写什么重要有分量的论文。主要还是弄大课题,五六年弄完算是快的。

user avatar

听各种音乐,攒钱买walkman,买每期的音像世界。

下围棋,追马晓春,刘晓光。

打桥牌,各宿舍之间联赛。

每个宿舍都有一两把吉他,一屋子骚男。

你不会淫几句朦胧诗都找不到女朋友。

进了大学就是保险箱,保证了国家干部身份,无须忧虑了,尽管追求诗和远方。

当然少不了足球和排球,高高大大的排球帅哥是全校的白马王子,对,就是这个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