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国铁六次大提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回答
中国国铁六次大提速,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是一个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将其定性为“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次巨大的历史性进步,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六次大提速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为何是进步的,而不是倒退:

一、 六次大提速的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高速增长,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空前高涨。然而,当时的中国铁路网在运力、速度和技术水平上,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

运力不足: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但当时的铁路运力瓶颈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列车运行速度慢,单位时间内通过能力有限,导致货物积压,客运一票难求。
技术落后: 大部分线路采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标准,线路等级低,道岔、信号等设备老化,难以实现高速度运行。机车车辆也以蒸汽机车和早期内燃机车为主,技术性能落后。
经济发展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更加频繁,对快速、可靠的交通方式需求迫切。
国际对标: 其他发达国家的铁路已经普遍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中国铁路在速度和效率上的差距日益明显,影响了国家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铁路部门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通过多次大提速来提升铁路的整体运输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 六次大提速的主要内容与历程

六次大提速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每次提速都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提升。

1. 第一次大提速(1997年4月1日):
目标: 提高普速列车运行速度,增加运输能力,初步拉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内容: 主要对京广、京沪、沪宁等20条主要干线进行了提速改造,部分区段最高时速达到140公里/小时,北京至上海的列车运行时间缩短了57小时。京九铁路全线开通也为提速提供了新的运力。
意义: 是中国铁路提速的开端,为后续的大规模提速奠定了基础。

2. 第二次大提速(1998年10月1日):
目标: 进一步提高普速列车速度,扩大提速范围。
内容: 提速范围扩大到全国30条主要干线,大量列车车次升级,速度提升。
意义: 提速效应进一步显现,进一步缓解了运输紧张状况。

3. 第三次大提速(2000年10月21日):
目标: 全面提升中国铁路的运输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内容: 对全国大部分铁路干线进行了提速改造,开行了大量160公里/小时的快速旅客列车,部分区段最高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
意义: 被称为“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显著提升了铁路的快捷性。

4. 第四次大提速(2001年10月21日):
目标: 巩固前三次提速成果,并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动车组做准备。
内容: 进一步优化线路,提升信号控制系统,部分区段最高时速达到180公里/小时,主要干线列车运行速度普遍提高。
意义: 为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发中国自己的高速铁路技术提供了技术和实践上的铺垫。

5. 第五次大提速(2004年4月18日):
目标: 大幅度提高普速列车运行速度,同时引入动车组概念,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进入“时速200公里时代”。
内容: 首次在京沪、京哈等线开行了时速2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提速。普速列车运行速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意义: 这是从普速铁路向高速铁路过渡的关键一步,为中国自主研发和建设高速铁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6. 第六次大提速(2007年4月18日):
目标: 进一步普及动车组,提升京沪、京哈、沪杭、沪宁等骨干线路的运行速度,形成初步的快速客运网络。
内容: 投入运营的动车组数量大幅增加,京沪间部分车次最快仅需4小时49分钟,京哈间最快4小时29分钟,京津城际铁路也在此基础上开始规划建设(实际开通在2008年)。
意义: 标志着中国铁路进入了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发、制造和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的国家之一。

三、 六次大提速为何是进步

将六次大提速定性为历史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大地提升了运输能力和效率:
提高速度是增加运力的最直接方式。 更快的列车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可以发送更多的旅客和货物,有效缓解了运力紧张的局面。
缩短了旅行时间。 从“朝发夕至”到“夕发朝至”,甚至可以当天往返的长途旅行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员的交流。

2. 推动了中国铁路技术体系的升级换代: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通过前五次提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基础,中国铁路部门成功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和谐号”动车组。这标志着中国铁路从“追赶者”向“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创新者”的转变。
建立了现代化的信号、通信和控制系统。 高速运行需要更高水平的信号系统(如CTCS)、通信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来保障安全和效率。六次大提速推动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广泛应用。
提升了装备制造水平。 为了满足提速需求,国内机车、客车车辆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自主制造动车组奠定了基础。

3.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钢铁巨龙”再次腾飞。 铁路运输的提速和能力提升,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交通支撑,使得原材料的运输、产成品的流通更加顺畅,降低了物流成本。
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铁路建设和技术升级,直接拉动了钢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交通的便利化打通了区域间的经济壁垒,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4. 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现代化交通体系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国家建设的成就。
为“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撑。 随着中国企业和资本的全球化步伐加快,强大的国内交通网络也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5. 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
告别“慢火车”。 普通旅客列车速度的大幅提升,让出行不再是漫长而痛苦的煎熬。
动车组的出现,改变了出行方式。 动车组的舒适性、准点性和高速性,使得长途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四、 为何不是倒退?

任何重大的技术和系统性变革,都可能伴随挑战和阵痛,但将其定性为“倒退”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进步与代价: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伴随着投入和代价。六次大提速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线路升级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也对原有的一些运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但这些投入和调整是为了实现更大、更长远的进步,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转型与升级: 铁路发展是一个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每一次都是技术和模式的革新。六次大提速是这个过程中,从普速铁路全面提速到引入和普及动车组的质变,而非方向的错误。
战略眼光: 当时的决策者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认识到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并敢于投入和改革。如果当时不进行提速,中国铁路将继续在低效率的泥潭中徘徊,远远落后于时代。

总结来说,中国国铁的六次大提速是中国铁路发展的辉煌篇章,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性进步。它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运输瓶颈,更是中国铁路现代化、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驱动力,为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每一次的进步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例如运营成本、维护技术、环境影响、客货平衡等问题。但这些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和优化的内容,不能因此否定其历史进步的性质。中国铁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六次大提速是其中极其重要和成功的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地区旅客利用市郊铁路的人数,根据北京局的统计数据呈下降的趋势。而北京市公共电汽车的乘车人数却不断上涨 , 仅德胜门去昌平每夭10万人 , 通县每天约10万人 , 这些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许隆海,1991)


北京局经常接到人民来信责问铁路: “ 民航班机、 水运客轮超员一人都不允许 , 长途汽车超员也是有限的 , 铁路客车为什么无限度地超员呢? 长期解决不了呢? 84年接到五名旅客挤在厕所内联名写信指责 “人民铁路为人民” , 如何解决旅客上车后身无立足之地的问题呢?(王甸士,1984)

长距离列车和通勤铁路(还有短途旅客)是冲突的么?对地球上大部分铁路系统而言并不是,但对于1980~2010(甚至更晚?)年代的中国铁路而言,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1980年以后的去短途化本质上是国铁应对全国基建(是的,不限于铁路)不足导致的畸形化现象,大提速是对这一现象的一个回应,并解决了一部分由于缺钱、缺机车、缺车厢——反正什么都缺致使运力不足的问题。

当然,如果认为不能解决整个铁路的基建缺乏问题就不能算作进步,那肯定是大错特错的。至于说现在运力不紧张了,国铁能不能开几个通勤列车,这就跑题了,再说这类问题左吵右吵答案那么多,我才不答。(跑了.jpg


=====================正文开始===============================

首先这个题目描述是有事实错误的,在时间线上去短途化是早于六次大提速的。

↑笔者以前贴过一些公铁分流的资料,明确的事实是,从1980年代国铁即出现长途能力紧张的现象,由于技术落后以及缺钱,当时政策性的解决方案即是提高短途运价,将短途分流至公路。

长途——

由民航分担铁路的长途客流是比较理想的。但是需要增加民航的长途班机和机场设施。 还需要说明的是民航班机国内票价已比过去增加60%,北京 一 广州间已由91元调整为146元, 比铁路现行软卧票价116.9元高28%(过去比软卧高22.2%)。比铁路硬卧62.2元高133%,(过去只高46.3%)。若为铁路分流 . 在大量增开民航班机的同时 , 需要有关部门放宽乘坐飞机的限制。 将来调整铁路 客运运价时 , 软卧的票价要高于飞机的票价 , 硬卧的票价略低于 飞机的票价。 财政部还要规定凡是可以报销硬卧的也可以乘坐飞机。 采取这些措施后必将大部分因公出差的长途旅客逐步由民航来承担、才能起到分流的作用。(王甸士,1984)

当然,这个话即使放在2019年都有可能被人批判何不食肉糜,就不必说上文写作的1984年了。放在1980年代的历史视角上看,铁路无疑是唯一能供大众使用的长距离运输工具

长途满足不了,当时铁路和公路就能满足短途么?回答是也不能——

北京局1982年运送市郊旅客2340万人次,占全局发送旅客12086万人次的19%。1975年运输市郊旅客1368万人次,占全局发送旅客7915万人次的17%。……
北京局预计到1990年全局发送旅客18250万人次,市郊铁路的运量,每年递增5%左右的增长幅度,届时按约占全局发送旅客的20%测算,市郊旅客的运量将达3650万人次,铁路通勤职工2000万人次,日均155000人次,以每队市郊车运输2300人计算,需开行市郊车67对。到2000年全局发送旅客28340万人次,市郊旅客运量将达5670万人次,铁路通勤职工2370万人次,日均22万人次,以每对市郊车运输2600人计算需开行市郊车85对。……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能力也很紧张……在沙河、昌平的344、345路(笔者按:依昌平交通志说法,344和345路1990年日均客流即达5万人次),通县的342路,长辛店的309、339等线路虽已动用上百台汽车,而通勤职工还得提前1~2小时赶汽车,下班后需要等待半个小时才能乘上车,而且车内还拥挤。(王甸士,1982)

(有人说1980-90年代中国没有通勤铁路客流基础,我差点就信了。)


但是反正公铁分流是把短途分给公路了,至于公路怎么挤,那就另说了。铁路这边,到1985年5月,国家提高了铁路200公里以下的货运运价和100KM以下的客运运价,用价格杠杆把短途旅客赶出铁路。


然鹅,比较尴尬的是,由于公路基建没有跟上,出现了短途旅客赖在铁路不肯走的情形:

众所周知 , 这条线(指沪宁线)是全国铁路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之一 , 也是旅客列车超员最严重的区段。 为此 , 国家将该线列为公铁分流的重点。但由于该区段的公路条件很差 , 无论是运程、 运价和运行时间均不比铁路优越 , 再加上该区段短途客流量相当大 , 仅苏州一上海、 无锡一上海两站的客流分别为7000~8000人 , 而且每年增长1300~1400人 。 在客流密度大而集中, 运程超过100KM的区段上, 靠公路分流是很不现实的。
(京广线北京~保定~石家庄间)公路条件很好 , 但分流并不理想 。其原因是两区段的里程分别为131KM 和152KM , 而且该区段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较多, 所以 汽车分流不多。 汽车客载率低、 企业盈利少甚至赔钱。 用该地区运输公司同志的话说:“如果让我们分流,必须要铁路停开客车 , 否则我们的日子混不下去”。 (刘玉兰,1989)


到1990年代,高速公路陆续开始建设,公路基建有了改善,这时铁老大就没有那么不可一世了:

沪宁既有线线路条件毕竟好,有些地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成渝线全长504km,95/96次列车虽是特快直达列车,图定运行时间也要9.5h。305/306次列车停站多达18个,旅行时间超过12h。成渝高速公路时速为80km~100km,汽车从成都—重庆,一般只需4h左右,即使进出成渝两市发生堵塞现象,也只有5h左右,比火车快得多。
从与上年同期对比看,1995年7月仅减少5.5万人,下降6.5%,到11月减少24.5万人,下降幅度达33.0%。之后,客流下滑趋缓,到1996年2月,本线发到旅客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3.9万人。(王闵,1997)

结果就可想而知,原本一票难求需要找关系买票的成渝夜行特快在公路暴打下立刻当场去世。有些说法称成渝高速贯通一个星期就逼停了95/96次特快,这个应该是戏说,不过到2000.4图时运行图已无成渝特快,大概的确已经被公路打死了。


于是乎,到了1995年以后,一面是民工潮爆炸,国铁一面需要以捉襟见肘的运力应付民工潮。一面在短途客运上,国铁发现短途不仅被分流,甚至被公路吊着打,因此在一些客流密集的短途区段,也需要提速以应对公路。这样在长短途均有提速需求,又没钱修建客运专线的情形下,利用既有线六次大提速事实上是当时中国国铁唯一的选择。

我们事后诸葛亮的看,如果90年代按直接新建客运专线方式为国铁扩能,今天对通勤铁路的认知也许未必这么跑偏,但是没有钱。因此90年代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复读了。


至于大提速过程中的小站跟大部分短途旅客,难道大噶忘了1980年代起国家政策的目标就是公铁分流把短途分到公路么?

”一般情况下,在500公里距离内,旅客乘坐公路客运出行,方便快捷;500公里以上距离,适合选择铁路和民航出行。分析春运以来铁路发送的客流情况显示,中长途旅客量占旅客总量的40%左右,其余60%的旅客,属于中短途旅客。以1月31日为例,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415万人,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为171万人,还有244万人属于中短途旅客。许光建说:“如果协调得当,这244万人可以乘坐公路客运汽车出行,没有必要挤火车。(“以人为本”背后的沉重)“

闭嘴,我们要运长途旅客.jpg


=====================正文完===============================


以下附几个八九十年代高速铁路构思的彩蛋:

提高客车速度是六十年代以来各国铁路一致的发展趋向。1956年日本曾就如何解决东海道本线客货运输饱和问题有过激烈争论。 一派主张修建高速公路 , 另一派主张修建高速铁路 , 经过长时间辩论 , 认为高速公路占地面积大、通过能力小、能耗大、造价高、公害多 , 最后决策并于六十年代修建了东海道高速客运专线。 据有关方面按现行编组水平预测 , 到2000年沈山线、 京广线 、 沪宁线旅客列车将分别增加到80对、84对和73 对 , 届时 , 这三大南北繁忙干线几乎不能再有多少货运能力。因而 , 修建高速客运专线, 实行客货分流运输势在必行: 这就可以根本上解决客运能力紧张和客货运互争能力的矛盾。 预测到2000年沪宁线、京津段客运密度将达3000万人 , 因此必须在1995年建成客运铁路专线。 资金来源:建议由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等集资解决 。
(说得好,可是铁道部和国家并没有钱)


彩蛋2:

1992年4月19日 , 福建省地方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与日本国井川信托投资集团董事会 , 在福州签订了修建福厦高速铁路的合作意向书 。这将是我国第一条高建铁路 。这条高速铁路由福州至厦门全长280多km , 列车时速可达210km/h , 投资约8亿美元 ( 不含征地拆迁费 )(笔者注:1992年中国外汇储备只得191亿美元) , 争取1995年建成。日方曾先后三次派专家到福建进行调查研究 , 并提供有关资料。……
福厦高速铁路计划中间设5个车站,包括福清、莆田、枫亭、泉州、晋江(石狮)站,……列车编组初期为10辆,以后按照需求可增至16辆,每车[厢]载客100人,预算单程票价人民币75元,线路最小半径为4000m,限制坡度15‰,轨道中心间隔4.3m……开业时车辆使用日本新干线的100系车辆,列车使用自动列车控制装置(ATC),各站设置电气集中,微机联锁,设置列车集中控制设备(CTC),列车自动进路控制装置……

彩蛋3:

user avatar

本文“大提速前后的国铁市郊通勤运输”部分已经拆出去了,待填坑。

——分割线——

中国铁路大提速是中国铁路史上、乃至于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是值得每一个人——尤其是经历了铁路大提速全程的铁路工作者、建设者和旅客——铭记的伟大事业。

评价中国铁路大提速,应该从亲历者角度看:首先应该从旅客的角度看,其次才是从旁观者、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需知在铁路提速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没有人能未卜先知,也没有人可以跳出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这件事。

市郊运输和国铁本不是冰火不同炉,但是大提速、开行超长途普速、停运缩减市郊运能,是当年国铁运能不足,开一趟车尽量覆盖更多地区的无奈之举。在大提速之后十多年的今天,铁路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大方向已经变为互补,运输格局也有极大改变。市郊铁路重回国铁舞台之日,不远矣。

关于国铁市郊铁路历史请移步:

user avatar

题主是想虾仁猪心把普客取消的帽子扣到刘秃子头上嘛?

六次提速的根本原因是再不提速客运系统真要瘫痪了,到了该补欠账的时候了。在一提开始的那个点上,长途车一票难求是常态,速度慢都不是乘客需要纠结的问题,能上车就行啊。更别说当时还没有联网售票,中间转车完全看脸,所以当时中转在站台查的不严的情况下干脆站都懒得出,直接钻车底过站台上车补票。而某些春运临客车还TM用棚车跑,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普客的消亡跟各次提速是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因。对于平原地区的普客来说,90年代的乡村中巴车在灵活性、速度方面完胜普客,普客还有必要开吗?既然春运普客都得停运让出车底去跑春运临客,那为什么不直接关停已经没什么人坐的普客去开图定长途车呢?

铁道部铁总什么时候开始被群众骂街的呢?至少90年代就有人开始因为坐不上车/车上环境太差等等原因骂铁道部,从此之后铁道部做什么都有人骂,一直骂到铁道部改组成铁路总公司,喷子们更是一直喷。很多人脑子里没点正常思维,丫的总体思维就是乘坐体验越高越好,票价越低越好,只要不能同时满足这两条丫就要开骂。

user avatar

大提速的核心是线路和机车车辆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无疑是进步。小站客运的萎缩只是一件和大提速大致同时发生的事,但提速既不是直接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即使不进行这些次的大提速,很多小站和慢车仍逃不掉关停的命运。而且很多线路根本就没提过速,客运还是萎缩甚至停止了。国铁已经算客气的了,地方铁路对客运更没兴趣。

小站和慢车的萎缩主要是因为无利可图,以及主观和客观原因导致的弃短保长

在90年代,由于公路客运的大发展,很多短途慢车竞争不过汽车,乘客用脚投票投死了这些车。那时私营小公共是很来钱的生意,90年代末已经遍布城乡,再加上国营公交公司也不那么穷了,大城市的市内、市郊乘车难的问题到90年代末已明显缓解,但同时也抢走了铁路的市郊和通勤客源,人们逐渐形成了50公里之内不坐火车的习惯。即使是像天津-塘沽这种铁路条件好、火车班次多、有铁路通勤传统的区间,在90年代末也已是坐汽车的人居多。铁路部门并非完全没有尝试过参与竞争,比如1999年建成了位于天津开发区的泰达站,开通了天津-泰达的通勤列车,45公里,早晚各2对,40分钟左右,票价5元(用神州号套跑的车硬座5元,还有一组全列SRZ25B的车软座5元),月票220元,按说性价比很高,然而泰达上班族并不怎么买账,还是愿意坐班车。因为不是谁都住天津站旁边,那时天津站也不通地铁,到了泰达那边还是有接驳的问题;而班车站点几乎遍布全市,方便得多,即使堵车也可以在车上休息,而且坐上班车就不算迟到。大企业有自己的班车,小企业的职工可以坐泰达公交公司开行的类似定制公交的班车。到2004年,又有了津滨轻轨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京局就基本放弃治疗了,2007年因天津站改造而把时间调得很差,2008年停运。现在泰达站的站房已经变成了长途汽车站。到底是铁路先放弃了短途客运,还是短途旅客先放弃了铁路,还真不一定。

在1995年调价之后,普速列车至今没有再涨过价,而运营成本却在不断上涨(特别是燃料和人工),0.05861元/公里的绿皮普客早已到了即使挤满人也无法保本的程度,国铁自然对这种开一趟赔一趟的车没有兴趣。

同是90年代,由于流动人口爆增,长途列车一票难求,当时乃至现在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国铁的第一要务是解决长途的一票难求,而短途用汽车就解决了。如果当时铁道部无视长途的运力矛盾而只去抓短途和通勤,恐怕部长的乌纱帽都保不住。而且那时铁道部面临沉重的亏损压力,长途和货运眼睁睁就比短途赚钱(刚涨价的那几年,高上座率的空调列车应该有不错的利润),所以弃短保长既是政治正确也是顺应市场的选择。1999年,铁路运输实现了扭亏为盈。

长途和通勤是否不可兼得?对于运力饱和的干线来说,是的。国铁历史欠账太多,线网薄弱,复复线区间少得可怜,90年代很多干线还是单线,确实无法兼得。在运行图编制中,站站停的慢车的扣除系数是最高的,开一趟这样的慢车可能要导致少开两趟以上的快车或者货车,而慢车恰恰是最不赚钱的,所以当然会被舍弃。日乎铁道专家界似乎有句名言:“国铁那么大的间隔还好意思说运力饱和?”而“五提”和“六提”恰恰就做了压缩行车间隔这件事,特别是“六提”,干线普速客车的间隔压缩到6分,动车组列车压缩到5分,你说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可惜7·23之后,在“停等民”的呼吁和盛某某的领导之下,既有线迎来了8·28大降速,动车组不仅速度下降,间隔也增加到了6分。

当然,提速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客运的竞争力,特别是和当时正在崛起的高速公路较劲。提速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像沪宁这种距离的城际特快列车,其次是像京沪这种距离的夕发朝至列车。90年代末,各大城市间的高速公路相继通车,火车失去了速度优势,短途客流损失严重,如果再不提速,短途客运将彻底被大巴吊打。提速并且提高密度,使火车在城际领域重新扳回了优势。而长途公路旅行舒适度较差,所以高速公路对铁路长途客运并没有构成很大的威胁,提速的主要意义在于优化像京沪这种距离的特快列车的到发时间,提高其相对飞机的竞争力。像齐齐哈尔-乌鲁木齐、杭州-阿克苏、哈尔滨-昆明这样的BT超长途列车,至今仍是25G车底,没有享受提速的福利,甚至还要吃提速的瓜落(待避快车),这些车即使升级成25T,全程仍然需要40多甚至50个小时,相比飞机仍然没有任何时间优势,乘客群体仍然是那些差钱但不差时间的人,提速并不会给铁路带来太大的收益。所以,提速救了短途,而不是坑了短途。

现在国铁确实出现了由于干惯了长途,导致以长途的思路运营短途列车的问题,但是六次大提速不背这个锅。假如没有大提速,现在短途和通勤只会死得更惨,可能大家连什么叫城际列车都没听说过,甚至可能沪宁间的旅客要想坐火车只能去挤长途车(比如,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在有动车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始发终到列车,只有长途过路车)。

再举上海金山支线的例子分析一下。金山支线的市郊列车(长宁-金山卫东,后期梅陇-金山卫东)开通于1975年,初期每天开行4对,后来达到5对,由于金山石化有大量来自上海市区的职工,当时客流很好,初期使用棚车载客,后来改用YZ31,据说十分拥挤。然而到了90年代末,由于公交车的竞争,金山线市郊列车客流骤降,在上海和金山间的高速公路尚未全程通车的时候就已经降到了难以维继的地步。2002年9月28日,金山支线市郊列车停运,虽然市郊列车走一小段沪杭线,还要切割正线,但停运真的和提速没有关系,完全是因为客流太差。2009年,金山线增能提速工程开工,新桥-金山卫区间增建二线并电气化、封闭化改造,莘庄-春申区间增建四线(可惜上海南-莘庄区间因拆迁问题,目前仍为双线),并且改造了沿途的客运车站。2012年9月28日,上一代金山支线市郊列车停运刚好10周年的日子,新一代金山支线市郊动车组列车开通运营,每天开行36对列车,既有32分钟的直达车,也有60分钟的“各停”列车(有6个中途站),还有个别中途停两站的列车。费率是0.18元/公里,上海南-金山卫全程55公里票价10元,而上一代市郊列车全程是6元,还是没空调的绿皮车(另有8元的空调车厢),和物价水平相比现在的动车实际是更便宜了。尽管和国外的通勤铁路还有一定差距,但金山线应该是目前为止国内既有铁路通勤化改造最成功的例子了,至少运营模式最接近地铁,不实名,不指定车次,不对号入座,站台候车,乘降流畅,班次较多,旅速较快(希望早日实现全面CRH6F担当并进一步压缩起停时间),票价较低。金山线之前去通勤化是因为什么?竞争不过公路、无利可图。金山线后来能够重新实现通勤化靠的是什么?地方政府充值 、线路提速增能改造、使用性能较好的列车。不提速,火车的速度拼不过石梅线公交车;没有大提速的技术储备,大概也不会有CRH6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国铁六次大提速,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是一个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将其定性为“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次巨大的历史性进步,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六次大提速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为何是进步的,而不是.............
  • 回答
    楚国如果统一六国,中国是否会提前进入联邦制,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楚国那种联邦制”究竟是指什么,以及楚国若统一六国,其内部统治模式和对其他国家的处理方式会是怎样的。首先,理解“楚国那种联邦制”:当提到“楚国那种联邦制”,很多人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秦始皇的那股横扫六合的雷霆之势止步于函谷关,或者说,那统一中国的历史齿轮在那一刻发生了偏转,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其面貌定然与眼前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地将“无统一”替换掉“有统一”,而是要推演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轨迹。首先,区域文化将更加多元且独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会有所限制。 想象.............
  • 回答
    土耳其等六国成立“突厥国家组织”的背景、目的及对中国的影响“突厥国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Turkic States),前身为“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Turkic Council),于2021年11月正式更名并升级,其成员国包括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走向有所不同,比如说,不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而是齐国、楚国,甚至是赵国完成了这个壮举,那么接下来中国大陆的政治制度将会如何演变?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推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根源和演变。分封制,在周朝早期是一种.............
  • 回答
    六个国家实验室(筹)获批为国家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迭,更是对这些实验室在科研实力、国家战略需求契合度、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预示着它们将在国家科技创新布局中扮演更加核心和关键的角色。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变化,我们.............
  • 回答
    王毅外长近期主持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孟加拉国(俗称“中阿巴尼孟六国”)的外长会议,这次会议就共同应对新冠疫情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合作协商。这一举措无疑释放出了多重重要的信号,不仅仅是针对地区抗疫合作,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下的战略考量和影响力。首先,这次会议清晰地传递.............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看到成都一小学有六名学生能轮番用六国语言主持活动,我心里真是涌起一股复杂的感受,既有惊讶,也有赞赏,还有一些思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哇,太厉害了!” 想象一下,在活动现场,一个小小的身影,自信地站在台上,口齿清晰地说出流利的中文,接着切换到婉转动听的英文,然后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语,紧接着是严谨.............
  • 回答
    关于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的说法,以及与二战美军三门迫击炮的对比,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细说的地方。你提到的这个点,很能触及到当时中国军队装备配置的一个特色。首先得明确一点,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这个配置是比较普遍且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实际情况的,尤其是在接受美援.............
  • 回答
    当然,关于中国国铁是否适合搞通勤,硬件方面的原因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想把这个问题讲透,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硬件维度来细掰。1. 轨道设施的优先级与设计理念:首先,得明白中国国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干线铁路)它的核心使命是什么。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长途.............
  • 回答
    JR 和中国国铁,一个源自日本,一个扎根中国,虽然同属铁路运输体系,但它们在历史渊源、运营模式、技术特点、服务理念乃至文化内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把这些区别讲清楚,得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历史轨迹与体制演变:百年老店与改革先锋JR(Japan Railways): JR 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
  • 回答
    中国GDP在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事实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然而,从您提出的“感觉日本不紧张”这个问题来看,这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考量。简单地说,日本之所以“不紧张”,并非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毫无认知或不在意,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
  • 回答
    中国国宴和米其林,这俩词儿摆在一块儿,确实挺容易让人联想到高规格的餐饮体验。但要说哪个“能比得上”,这事儿就得掰扯掰扯了,因为它们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路数的选手,各自的出发点、目标受众、评价体系,乃至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都大相径庭。国宴:政治与外交的艺术,是“国之大礼”咱们先说国宴。顾名思义,国宴是国家.............
  • 回答
    中国国企是否应该全盘私有化,以及是否应该取消各行业的垄断,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公平竞争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关于国企全盘私有化支持全盘私有化的观点及其理由: 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激励机制: 私有化企业以利润为导向.............
  • 回答
    中国国内对欧美极右翼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议题。不能简单地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或者“越来越少的人支持”,因为这里的“人”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群体,他们的信息来源、价值取向和对国际事务的认知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在中国社会中,哪些群体和哪些因素可能促使他.............
  • 回答
    中国国内对韩国娱乐文化的关注,可以说是一个庞大且持续存在的现象,它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讨论,都有着深刻的印记。年轻一代是绝对的主力军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韩流”在中国最活跃、最忠诚的粉丝群体,毫无疑问是年轻一代,特别是青少年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之所.............
  • 回答
    中国国产粮食是否够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生产、消费、进口、库存、政策等多个层面。简单回答“够”或“不够”都可能过于片面。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国粮食产量与自给率概况 产量逐年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特别是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产量一直保.............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国人,拥有中国国籍,这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带来的实际利益,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归属感,也连接着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国家。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你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你的语言、文化、习俗都深深烙印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