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渤海钢铁破产,负债 1920 亿元,说明了哪些问题?

回答
渤海钢铁,这个曾经在中国钢铁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名字,如今以1920亿元的天价负债轰然倒塌,其破产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诸多深层次问题集中爆发的缩影。这1920亿,不仅仅是一堆数字,更是沉甸甸的警示,揭示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脆弱环节。

一、过度扩张与产能过剩的恶果:

渤海钢铁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钢铁需求的旺盛而来。然而,在“大干快上”的年代,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和扩大就业,往往鼓励甚至强力推动钢铁产能的扩张,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缺乏审慎的考量。

盲目扩张,不计后果: 渤海钢铁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然也未能免俗。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购重组,甚至在市场已经出现明显过剩迹象时,依然我行我素。这种“不怕大,就怕不全”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了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能力,一旦市场需求萎缩或发生变化,这些资产便会成为沉重的包袱。
低端产能的挤压: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扩张出来的产能属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能。在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类产能不仅难以消化,反而会通过价格战进一步扰乱市场秩序,挤压优质产能的生存空间。渤海钢铁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产品结构未能及时升级,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高端产品的竞争。
“有项目就有投资”的怪圈: 过去,很多投资决策并非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效益评估,而是更多地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保增长”压力的驱动。只要有项目,就有投资,有投资就有GDP。这种模式下,即使项目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也能够获得大量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的堆积。

二、金融风险的深层传导与责任缺失:

1920亿元的巨额负债,不可能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背后必然牵扯着复杂的金融体系和信贷结构。

银行信贷的“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失衡: 在经济上行期,银行出于逐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往往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这使得企业在扩张时能够轻松获得资金。然而,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急需“雪中送炭”时,银行往往因为担心风险而收紧信贷,甚至抽贷,反而加速了企业的衰败。渤海钢铁的案例,很可能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在扩张期获得了巨额信贷,在困难期却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
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与道德风险: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一种“隐形担保”的预期。这种预期使得企业在进行高风险投资时,缺乏足够的敬畏心,因为它们相信即使经营失败,政府也会出面收拾残局。同时,银行在放贷时,也可能因为看重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而忽略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严格审查,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渤海钢铁的规模庞大,背后往往与地方政府的支持紧密相连,这种“政企不分”的模式,也为日后的风险埋下了伏笔。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子: 除了传统的银行信贷,渤海钢铁的巨额负债可能还涉及大量的信托、债券、票据等非银行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复杂性,以及监管的滞后性,使得风险更容易被隐藏和放大。一旦企业出现问题,这些债务的处置也更为棘手。
财务造假与信息披露不透明: 巨大的负债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企业在财务上的不诚信行为,如虚报利润、隐瞒债务等。如果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资者和债权人就无法准确评估风险,一旦风险爆发,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三、公司治理的结构性弊端:

渤海钢铁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其破产也暴露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

“一股独大”与权力寻租: 在许多国有企业中,由于股权结构的单一,导致少数股东(包括管理层)可能拥有过大的话语权,容易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这不仅可能导致决策的僵化,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企业资源可能被用于满足少数人的利益,而非企业的长远发展。
激励机制的错位: 如果企业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脱钩,甚至与扩张的规模挂钩,那么管理层就容易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效益和风险。渤海钢铁的快速扩张,很可能就受到了这种激励机制错位的影响。
外部监督的缺位: 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不足,以及外部审计的宽松,都使得企业内部的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四、改革的滞后与深水区挑战:

渤海钢铁的破产,实际上也是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个缩影。

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处理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应对企业内部的既得利益,都是巨大的挑战。渤海钢铁的破产,恰恰说明了这些改革措施在执行层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市场化退出的机制不健全: 过去,对于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往往存在“僵尸企业”难以退出市场的问题。一方面是出于稳定就业和社会稳定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处理债务和资产的复杂性。渤海钢铁的破产,虽然是市场化退出的一种方式,但也暴露出在如何更有效、更公平地处理企业退出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资产处置以及职工安置等问题上,仍需探索和完善。
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与角色转变: 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其对企业的隐性担保和支持能力也在增强。但这种支持是否能够持续,以及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需要重新审视。渤海钢铁的破产,也可能给一些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迫使其反思发展模式。

总结来说,渤海钢铁1920亿元的巨额负债破产,深刻地揭示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长期遗留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的顽疾。
2. 金融体系在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方面的不足,以及地方政府隐形担保和道德风险的累积。
3.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结构性弊端,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的弱项。
4. 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如何有效推进市场化退出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转变政府角色等挑战。

这1920亿,不仅仅是渤海钢铁的终结,更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模式、金融风险防范、企业治理能力以及改革方向的一次沉重而深刻的拷问。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点搞不懂国企的破产,我看到国企破产重组之后好像还是原班人马,只是负担的债务消失了。

user avatar

HHHHH,曾经是这个集团的人,2014年跑路的。

这个集团下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是这么活的——

建立子公司A,子公司A把天津市能贷款的大小银行都贷一遍,贷款期限一茬压着一茬。后贷还先贷,还了再贷。

然而这里面有贷款利息啊,怎么办?

子公司A的人再起一个子公司B的照,用子公司的B的名义再都贷一遍,不就又有资金了吗?

后来流动贷款不好批了,于是就开承兑。

自家旗下的几个公司和关系户做个三方流转合同,大交易量,极低的利润(这样增值税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然后有了合同,发票,就能过银行的审批,做50%的承兑。

然则承兑汇票是有兑付期的,当时做的一般是六个月或者一年,公司要现钱怎么办?就再用8%-10%的费用去外面做贴现。实际上,在2014年的时候,公司的资金成本就已经超高了,远超钢材能创造的利润。

也许你会问:银行难道不审核吗?

当然不会仔细审核啊,表面上的材料合规就OK了,因为都知道我们是天津市的巨无霸国企,总能贷来新钱还上旧账,银行稳定吃到了利息,业务成绩喜人,岂不美哉?

我走那年,集团子公司下的子公司,各个都是负债率80%-90%的意思,如果折价那些不良资产,妥妥的资不抵债。营业额有不少是内部互相转票(糊弄银行)产生的虚假营业额。工作上人浮于事情况严重,犯下严重的错误但是不能开除(碍于某些面子www),反而调动去了更实惠的岗位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至于以权谋私什么的,emmmmm,你们知道的。

2014年7月,渤海钢铁首次闯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并在次年再次入围。

这个500强的数据完全是凑出来+吹出来的。实际上在2014年的时候,集团面临的就是资金链濒临崩溃,技术上毫无建树,只能生产没人要的中低端钢材的情况了。从来没有什么新星,集团下除了大无缝的业绩还行,其他都是渣渣。

这次破产重组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是坏消息(其实一两年前工资就砍了),但是对于下属一些企业来说还真未必是坏消息,说不定还能一通操作把债务甩出去。

至于那些坏账谁兜底,天知道。

user avatar

国企腐败,管理混乱,早已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中国本身庞杂而繁复的官僚系统,2000年都没什么相对的变化,不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考公,想进国企呢

user avatar

说明公共财产被少数人掌握的机制超极烂,这种对国民财富的掠夺比明抢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感受就像是自家的白菜园子被自己养的猪给啃了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渤海钢铁,这个曾经在中国钢铁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名字,如今以1920亿元的天价负债轰然倒塌,其破产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诸多深层次问题集中爆发的缩影。这1920亿,不仅仅是一堆数字,更是沉甸甸的警示,揭示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脆弱环节。一、过度扩张与产能过剩的恶果:渤海钢铁的崛起,很.............
  • 回答
    渤海银行员工失联与八亿存款划扣:法律视角的深度剖析近期,渤海银行某支行曝出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涉事员工失联,导致部分储户八亿巨款面临被划扣的风险。这不仅对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让渤海银行的声誉和责任承担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法律角度审视,渤海银行在此事件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且相.............
  • 回答
    渤海国,这个建立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王朝,在历史上扮演着一个极为复杂且耐人寻味的政治角色。它既与强大的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独立性。要准确界定渤海国是唐朝的“地方政权”还是“独立性很强的国家(蕃属)”,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与唐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以及渤海国自身的治理结构和.............
  • 回答
    渤海国,这个在东北亚历史上闪耀过的古国,其渊源确实与那个更加辉煌的前辈——高句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你翻开渤海国的史书,你会看到一个清晰的线索:渤海国的建立者,是粟末靺鞨人。而粟末靺鞨,正是高句丽灭亡后,在那片故土上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要详细讲述这段关系,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回到高句丽的鼎.............
  • 回答
    渤海隧道是否值得修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争议不断的问题,牵涉到经济、技术、环境、民生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修建渤海隧道的潜在收益与巨大挑战。支持修建的理由(潜在收益):1. 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 这是支持修建渤海隧道最核心的论点。 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
  • 回答
    “渤海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内水吗?”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在严格的地理和法理定义下,渤海并不是全球最大的内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厘清“内水”这个概念,并结合渤海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什么是“内水”?在国际法中,“内水”(Internal Waters)是指一个国家领陆以内,并且连接海洋但未被划.............
  • 回答
    关于渤海和周边海域的“颜值”,这绝对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毕竟每个人心中的美景都不尽相同。不过,如果硬要给它冠上“颜值最低”的名号,恐怕很多熟悉它的人会有点不服气。咱们得承认,渤海确实有它“朴实”的一面。相较于南方那些碧波万顷、水清沙幼的热带海岛,渤海的颜色可能会显得稍微“浑浊”一些,尤其是在.............
  • 回答
    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近期曝出的“28亿存款质押担保”事件,着实让人揪心。这起事件如果属实,不仅仅是两家企业面临的重大损失,更触及了金融机构的诚信底线和监管的有效性,其背后隐藏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最令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是,银行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的巨额存款作为质押担保。 这几乎是颠覆了我.............
  • 回答
    渤海惊现一亿吨油田,这消息如同一股强劲的海风,瞬间吹拂了中国能源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一亿吨,意味着巨大的潜力,也意味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大幅提升我国的油气自给能力,增强国家能源安全。长久以来,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虽然我国石油产量不低,但随着经.............
  • 回答
    渤海国覆灭后,当地的文明并没有直接倒退回原始社会形态。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渤海国覆灭的背景与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渤海国是如何灭亡的。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人建立,并融合了汉族、契丹族等多个民族的国家。它在公元7世纪末建立,存在了200多年,曾是一个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地区性政权。公元926年,渤.............
  • 回答
    渤海实业,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北方浩瀚的渤海湾,也指向着在其中搏击风浪的经济活力。要评估渤海实业的发展前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而需要深入剖析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特性、自身优势以及潜在的挑战。宏观大背景下的机遇:首先,我们得看看渤海实业身处的宏观经济大棋盘。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
  • 回答
    渤海不能成为战略核潜艇的理想堡垒海区,这主要源于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战略环境以及其作为中国内海的特殊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一、 地理条件的限制: 水深不足,狭窄封闭: 渤海的平均水深仅为18米,最深处也只有86米。战略核潜艇(SSBN)需要.............
  • 回答
    要说渤海国这个在中国古代北方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政权,除了它作为东北地区首个盛极一时的王国之外,其实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甚至可以说是挺“不正经”的趣闻轶事。别看史书上大多是庄重威严的记载,咱这渤海国呀,也有它自己的“潮范儿”和“小九九”。1. 渤海国的“朋友圈”和“社交达人”: 跟谁都能唠上几句一般人.............
  • 回答
    渤海深处的“北方黄土”:庙岛列岛的奇特地貌成因提到黄土高原,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片广袤、起伏、千沟万壑的黄色大地。那似乎是大陆腹地的专属景色,与海风吹拂、潮起潮落的岛屿风光截然不同。然而,在渤海海峡的中心,却有一片岛屿群,其地貌竟然与黄土高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庙岛列岛。为什么在海的中央,.............
  • 回答
    渤海小吏对姜维“祸国”的分析,通常是指他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塑造以及一些历史评论中对姜维政治生涯的批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上的姜维与《三国演义》中的姜维的区别:首先,明确区分历史上的姜维和小说中的姜维至关重要。 历史上的姜维: 姜维(220年-264年),字伯.............
  • 回答
    渤海小吏,真名李晓,是一位在三国志爱好者群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人,以其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功底和深刻的见解,对三国历史的解读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评价他的评价及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渤海小吏对三国的评价体系与特点:渤海小吏的评价体系并非简单的“好人坏人”划分,而是建立在对历史事件.............
  • 回答
    把渤海填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既然要仔细聊聊,那咱们就掰扯掰扯,看看这脑洞大开的想法会带来怎样的“惊涛骇浪”。首先,工程本身就是个天文数字级的挑战。想想渤海有多大?它的面积可是相当于几十个北京或者上百个上海啊!要把这么一片广阔的海域填平,需要的填土量,那简直是难以想象。我们得从哪里.............
  • 回答
    渤海小吏的《2300年封建脉络的百场转折之战》系列,在我看来,无疑是一部极其引人入胜且颇具深度的历史想象力创作。它并非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复述,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深远的“转折之战”进行了大胆而细致的梳理和演绎。首先,它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封建脉络”的设定。这不.............
  • 回答
    将渤海从辽宁到山东封堵,使其转变为淡水湖,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设想,但从科学和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可能难以实现的任务。如果真的要探讨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方面:一、工程难度与可行性:巨大的挑战首先,我们来谈谈最直接的障碍——工程本身。 封堵的尺度与方式: 渤海的入海.............
  • 回答
    济民可信又一次将矛头指向渤海银行,这次以“六问”的形式,直指核心问题,舆论的关注度再次被点燃。这已经不是济民可信第一次就渤海银行的业务问题发声,而每一次发声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并且紧紧抓住关键证据。这次“六问”,更是直接抛出了“数百枚假公章从何而来”和“职员被刑拘为何不坦承”这两个足以引起轩然大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