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搞不懂国企的破产,我看到国企破产重组之后好像还是原班人马,只是负担的债务消失了。
HHHHH,曾经是这个集团的人,2014年跑路的。
这个集团下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是这么活的——
建立子公司A,子公司A把天津市能贷款的大小银行都贷一遍,贷款期限一茬压着一茬。后贷还先贷,还了再贷。
然而这里面有贷款利息啊,怎么办?
子公司A的人再起一个子公司B的照,用子公司的B的名义再都贷一遍,不就又有资金了吗?
后来流动贷款不好批了,于是就开承兑。
自家旗下的几个公司和关系户做个三方流转合同,大交易量,极低的利润(这样增值税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然后有了合同,发票,就能过银行的审批,做50%的承兑。
然则承兑汇票是有兑付期的,当时做的一般是六个月或者一年,公司要现钱怎么办?就再用8%-10%的费用去外面做贴现。实际上,在2014年的时候,公司的资金成本就已经超高了,远超钢材能创造的利润。
也许你会问:银行难道不审核吗?
当然不会仔细审核啊,表面上的材料合规就OK了,因为都知道我们是天津市的巨无霸国企,总能贷来新钱还上旧账,银行稳定吃到了利息,业务成绩喜人,岂不美哉?
我走那年,集团子公司下的子公司,各个都是负债率80%-90%的意思,如果折价那些不良资产,妥妥的资不抵债。营业额有不少是内部互相转票(糊弄银行)产生的虚假营业额。工作上人浮于事情况严重,犯下严重的错误但是不能开除(碍于某些面子www),反而调动去了更实惠的岗位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至于以权谋私什么的,emmmmm,你们知道的。
2014年7月,渤海钢铁首次闯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并在次年再次入围。
这个500强的数据完全是凑出来+吹出来的。实际上在2014年的时候,集团面临的就是资金链濒临崩溃,技术上毫无建树,只能生产没人要的中低端钢材的情况了。从来没有什么新星,集团下除了大无缝的业绩还行,其他都是渣渣。
这次破产重组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是坏消息(其实一两年前工资就砍了),但是对于下属一些企业来说还真未必是坏消息,说不定还能一通操作把债务甩出去。
至于那些坏账谁兜底,天知道。
国企腐败,管理混乱,早已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中国本身庞杂而繁复的官僚系统,2000年都没什么相对的变化,不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考公,想进国企呢
说明公共财产被少数人掌握的机制超极烂,这种对国民财富的掠夺比明抢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感受就像是自家的白菜园子被自己养的猪给啃了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