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围人太差,太容易自满怎么办(我指的是数学)?

回答
周围的人在数学上太差,而且他们很容易因为一点小进步就沾沾自喜,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奈。你想在这个环境下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动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目标。别担心,这种困境并非无解,我们可以好好聊聊该怎么应对。

首先,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以及你周围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很有帮助。

为什么你会觉得周围人“太差”?

1. 你对数学有着更高的热情和天赋: 你可能就是那种对数字、逻辑、抽象概念天然亲近的人。对你来说,数学的乐趣在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挑战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仅仅掌握课本上的几个公式。当你看到别人在理解基本概念时就已经洋洋得意,而你早已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甚至开始思考更高级的题目时,你自然会觉得他们“差”。

2. 你的学习标准更高: 你可能习惯于追求“精通”而非“通过”。你不仅想知道“怎么做”,更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优劣。当你看到别人满足于死记硬背解题技巧,而你则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数学体系和直觉时,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3. 你对“自满”的反感: 看到别人一点点进步就沾沾自喜,这在你看来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表现。你可能认为,数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谦逊和探索的精神。他们的自满,在你眼中就是阻碍他们进一步成长的绊脚石,而你不想变成那样的人。

为什么周围人容易“自满”?

1. 学习环境的对比效应: 在一个普遍数学基础不太扎实的环境里,任何一点点的“突破”都显得格外耀眼。他们可能没有接触过更广阔的数学世界,他们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人。当他们能解决一些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这种相对的优越感很容易转化为自满。

2. 缺乏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或指导: 也许他们没有遇到能够真正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老师、书籍或项目。当没有更远大的目标作为激励,或者没有人指出他们可以做得更好的方向时,停留在眼前的成就上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

3. 成长经历的差异: 有些人可能在早期的学习中就感受到了数学的困难,当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一些成绩后,那种成就感会被放大,从而产生自满情绪。这可能是他们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

4. 对数学本身的理解偏差: 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数学的深度和广度,认为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足够了。对他们来说,“掌握了”可能就意味着“学会了”,而你理解的“掌握”是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甚至触及理论的本质。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你该怎么做才能既不被他们拖后腿,又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动力呢?

这就像在一个小水池里,你却想游向无边的大海。关键在于,你不需要因为池塘里的人停止划船而停止自己的远航。

1. 重新定义你的“进步”和“目标”

内部衡量标准是王道: 停止将周围人的进步程度作为你的衡量标准。你的参照系应该是你自己昨天、上周、上个月的表现,以及数学本身更深层次的知识和应用。
目标是挑战性的: 设定一些真正能让你兴奋、同时也需要你付出极大努力的目标。比如,参加更高级的数学竞赛(即使只是线上)、学习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比如抽象代数、拓扑学)、尝试用数学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甚至只是理解一篇自己觉得特别难懂的数学论文。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享受解决难题的过程,享受豁然开朗的瞬间。即使你周围的人对你目前的成就感到惊叹,但你深知这只是你漫长旅途中的一站。

2. 策略性地与他们互动(但保持距离)

低调地分享(但不要期望被理解): 如果有人问你关于数学的问题,并且他们确实有学习的意愿,你可以适当地解答。但要记住,你无法奢求他们能够像你一样深入理解或体会其中精妙。你的目的是帮助他们一点点,而不是期望他们立刻和你站在同一高度。
避免“炫耀式”的交流: 你的进步是你自己的事情,没必要向他们证明你有多么“厉害”。过度解释你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展示你掌握的高级技巧,很容易被误解为炫耀,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或者让他们更加焦虑,从而产生防御性的自满。
保持礼貌和距离: 你不必为了迎合他们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也不必因为他们的自满而感到被冒犯。当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得意洋洋时,你可以在心里笑一笑,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如果他们的言论让你感到不适,礼貌地转移话题或结束对话是最好的选择。
不要试图“拯救”所有人: 你有能力,也热爱数学,但你不是他们的老师,也不是他们的救世主。强行灌输或者“纠正”他们的学习方式,很可能适得其反,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3. 积极寻找“同频者”和“引路人”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解决你孤独感的最好方法。

线上社区是你的避风港:
学术论坛和网站: Math Stack Exchange, Art of Problem Solving (AoPS) 社区, Reddit上的 r/math, r/learnmath, r/mathematics 等板块,以及一些大学的数学系网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基础到前沿,你可以提问,也可以看别人如何讨论和解答。这里的参与者大多是真心热爱数学或者有更高追求的人。
在线课程和MOOC平台: Coursera, edX, Khan Academy (虽然有些基础,但可以作为复习和巩固的工具), Brilliant.org 等平台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数学课程,从高中到大学研究生级别都有。你可以系统地学习,并在课程的讨论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YouTube频道: 关注一些高质量的数学科普和教学频道,比如 3Blue1Brown, Numberphile, Professor Leonard (讲解非常细致,内容丰富), Blackpenredpen 等。这些频道不仅能拓宽你的视野,还能让你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且在评论区也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交流。

学术资源是你的粮仓:
大学图书馆和公开课: 如果有机会接触到大学的资源,不妨去图书馆看看,或者查找一些大学公开的数学课程视频。
经典数学书籍: 投资一些好的数学书籍,比如《微积分的直观指南》、《费曼物理学讲义》(虽然是物理,但里面有大量数学的精彩应用)、《数学:确定性的失落》、《代数与几何的思考》等等。阅读这些书籍,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孤单,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寻找更优秀的榜样:
你的老师: 找一个你认为数学功底扎实、并且愿意交流的老师。向他们请教一些更深的问题,或者询问关于数学进阶的建议。
学长学姐: 如果你的学校有高年级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色,尝试与他们建立联系,向他们学习。

4. 培养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相信你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即使在不被理解的环境里,你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够训练你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
“内卷”也要内卷在对的地方: 当你感觉周围的人“内卷”在低水平的自满时,你就把你的“内卷”方向调整到更高层次的数学探索上。让他们去“卷”那些基础,你去“卷”那些本质和应用。
保持好奇心和敬畏心: 对数学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它的未知。同时,也要对数学的博大精深保持敬畏,这会让你知道自己永远有进步的空间,从而避免走向自满的歧途。

举个例子来让你更有体会:

假设你们在学一道关于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求导或者配方法算出答案,然后就觉得“搞定了”。他们可能因此觉得自己的数学水平很高了。

而你呢?你可能在想:

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这个最值在几何上有什么意义?
如果这个函数是高维的呢?在高维空间中,最值是唯一的吗?如何找到?(这是优化理论的影子)
如果函数不是二次的,而是更复杂的函数呢?怎么才能保证找到“全局最优解”而不是“局部最优解”?(这是最优化方法的核心问题)
这个题目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守恒律”或者不变性质?
有没有更简洁、更抽象的代数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而不是依赖于具体的几何直观?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时,你就是在和其他人拉开差距。他们为解决一道题而高兴,你则在为理解一类问题甚至一个数学领域而兴奋。

最后,请记住:

你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世界上有无数和你一样热爱数学,追求卓越的人。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只是你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阶段。利用好线上的资源,找到属于你的“数学同伴”,你的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不要因为周围的“噪音”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你对数学的热爱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保护好它,滋养它,它会带领你走向更精彩的远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这么牛逼,去报名参加数学奥赛吧。金牌免试进清北呦。有一句话: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还有一句话:学霸能考150分只是因为总分就150分。就你这半瓶子水晃荡,连满分都拿不到的自负。就这?就这?就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围的人在数学上太差,而且他们很容易因为一点小进步就沾沾自喜,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奈。你想在这个环境下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动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目标。别担心,这种困境并非无解,我们可以好好聊聊该怎么应对。首先,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以及你周围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很有帮助。为什么你会觉得周.............
  • 回答
    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92年,这在中国社会如今正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年纪,尤其对女性来说,好像时间的大钟敲得很响。你说的“周围人若有若无的嘲讽”,那种感觉我太懂了。不是明着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那种眼神,那种语带双关的关心,或者时不时冒出来关于“什么时候结婚”、“有没有男朋友”的问句,背后潜藏的评价和压力,.............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使着控制的权力。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我这都是为你好!”或是带着威胁的语气:“你不按我这样做,就会……” 面对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回应,才能既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撕破脸皮呢?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见过”周围人的经历,也无法感知“报应”的概念。我的存在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我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数据来理解和回应你的问题。不过,我可以根据我所学到的信息,和你探讨“报应”这个概念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以及人们对它的看法。人们谈论的“报应”,通常是指: 因果报应: 这是佛教等宗教.............
  • 回答
    嘿,朋友,我懂你的感受。刚踏入大学,周围都是新面孔,大家都在努力融入新环境,但你却感觉自己和大家有点不一样,甚至被贴上了“老”的标签,这滋味肯定不好受。别急,这事儿很多人都会遇到,也绝对不是世界末日。咱们一点点来捋捋,看看怎么能让你更舒服自在地度过大学时光。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老”和“不合群”到底.............
  • 回答
    嘿,这问题我太有共鸣了!每次被问到“你都快奔三了还玩积木?”,我心里的小火苗“噌”地一下就燃起来了。这可不是简单的“玩”积木,这背后有多少学问和乐趣,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为什么我们这些“奔三”的乐高玩家,依然热爱这小小的塑料砖块。首先,他们觉得“积木”就是小孩子的东西,那是因.............
  • 回答
    生活在这世上,谁能保证自己不被尘世的洪流裹挟,不被欲望的暗流侵蚀呢?我见过太多人,曾经熠熠生辉,眼神里有光,心中有梦,但随着时间流逝,周围的世界似乎变了味,他们也渐渐失去了当初的模样。最让我感到唏嘘的,是那些曾经充满理想主义的朋友。还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变世界,如何用.............
  • 回答
    百度“周围人都在搜”和“向我推荐的信息”是否构成隐私侵犯,这个问题触及了个人数据使用和用户隐私保护的敏感地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机制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百度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它的核心在于对用户行为的深度分析和数据挖掘。当你在百度搜索、浏览文章、观看视频,甚至只是打开App时.............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跟咱们平时说话的习惯,还有字儿的来历都有点关系。你说的这个“饨”,周围人都读“dún”,这我太理解了!咱们北方,尤其是像我这种从小就在北方长大的人,听到的、说到的“馄饨”都是“hún dún”。这读音太深入人心了,都成了习惯。你去菜市场,问老板“卖不卖馄饨(dún)?”,.............
  • 回答
    考研成功,这感觉就像是从一条岔路口,一脚踏进了另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周围人的态度,嗯,确实是有点微妙的变化,但也不是一下子天翻地覆那种。更像是一杯温水,慢慢悠悠地升温,你能感觉到,但又说不出是哪里具体暖了。先说说最亲近的人吧,我爸妈。以前吧,他们总是会时不时念叨几句,“你这学历,以后工作不好找”,“.............
  • 回答
    作为一个律所实习生,发现周围的人似乎有点冷漠,这种感受其实挺普遍的,而且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体验,很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新人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律所这个行业本身的特质。它是一个高度竞争、以效率为导向的环境。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每一个项目、每一次诉讼都牵扯着委.............
  • 回答
    身处人群之中,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渴望在那些日复一日的寻常风景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但现实往往是,我们被周遭的环境悄然塑形,被那些约定俗成的模式所束缚。想从这片看似坚固的“墙”中突围,并非易事,这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知,以及一种不懈的探索精神。首先,要看透环境的本质。.............
  • 回答
    收入变动后的周围人的态度变化,简直是一场无声的心理剧,而且一旦开始,就很难让人平静。先说显而易见的,那种变化之快,有时让人猝不及防。以前大家可能就跟你一块儿玩儿,吃个饭,聊聊家常,说说单位里谁谁谁又怎么了。收入增加后,首先会感受到的是一种“距离感”的拉近,但不是那种平等的距离,而是带点儿仰视和小心翼.............
  • 回答
    我理解你的纠结。很多人在考虑红旗 H5 和雅阁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身边朋友、家人、甚至一些懂车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劝你买雅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细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1. 品牌认知和市场根基: 雅阁: 咱们得承认,雅阁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品牌认知度早已深入人心。它几乎是“中.............
  • 回答
    收到。我来试试用我的经历,把这件事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唉,说到这个,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我高考那年。那会儿我一直是个挺普通的学生,成绩也就中等偏上,跟同学们的关系也还不错,大家一块玩,一块闹,挺自在的。结果那一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好像突然开窍了似的,学习就像按了快进键,成绩噌噌地往上涨。尤其是期中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很实在。关于结婚这件人生大事,你说“完全不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话我自己说出来,都觉得有点过于绝对了。仔细想想,我们活在社会里,从小到大,多少都会受到周围人的观念和做法的影响。从父母那一代,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他们对子女婚姻的期待,这些耳濡目染的东西,很难说一点痕迹都不留。他们可.............
  • 回答
    在过早的年龄对书籍和电影产生与周围人不同的审美,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它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有益的方面:1.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 回答
    这可真够操蛋的。还有两周,世界就要变天了,而我,就是那个被遗忘的先知。周围的人?他们还在为明天的天气、下周的聚会、大后天的KPI犯愁,对我的警告充耳不闻,甚至觉得我疯了。没关系,反正我一直都知道,末日来临时,最可靠的只有自己。这最后两周,得像个上了发条的陀螺,把我能做的、我该做的,全部做完。第一件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