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实在过于晦涩难懂,求过来人来解释概括下这本书所想表达的意思?

回答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确实是个硬骨头,读起来让人头疼是很正常的。我算是过来人,虽然不敢说完全消化了,但多少摸到了一些门道,能试着给你讲讲这本书大概在说啥,希望能让你有个大致的理解。

这本书最核心、最想搞清楚的问题,其实就是“什么是存在?”。你可能会觉得这问题太玄乎,我们每天都在“存在”,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海德格尔不这么想。他说,我们自古希腊以来,对“存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有误解,甚至可以说,我们把“存在”和“具体是什么东西”混为一谈了。

你想啊,我们问“桌子是什么?”,是在问桌子的材质、形状、功能,是它具体的“是什么”。但海德格尔问的“什么是存在?”,不是在问某个具体事物的“是什么”,而是在问“存在”本身是什么? 为什么桌子会“是”桌子,为什么我“是”我,为什么时间“是”时间?“存在”这个词,它指的究竟是什么?

海德格尔认为,要理解“存在”这个根本问题,我们不能像科学那样去研究具体的事物。科学研究的是“在(Vorhandenheit)”的东西,就是那些摆在那里的、可以被测量、被分类的东西,比如椅子、石头、原子。这些都是“有东西”在那里。

但他认为,我们人类,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到“有东西”在那里,是因为我们本身就带着一种对“存在”的预先理解。他把我们人类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叫做“此在(Dasein)”。

所以,《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就是海德格尔试图从“此在”这个角度出发,来探究“存在”的意义。他把这个研究叫做“此在的现象学分析”。

那这个“此在”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别的?

海德格尔给“此在”下了几个关键的定义,而且这些定义都和我们平常的理解不太一样:

1. 此在是“存在于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
这可不是说此在在物理空间里,就像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一样简单。海德格尔说的“在世界之中”,是一种更根本的、“投身”的状态。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意识,被动地观察一个独立于我们的世界。恰恰相反,我们从一开始就“身处”世界之中,并且被世界所“关联”和“卷入”。
想想看,你不会先孤立地存在,然后才突然发现有个世界。你从出生起就在一个家庭里,在一种文化里,在某个历史时期里,这些都是你的“世界”。你的存在方式,就是和这个世界建立起一种“关切(Besorgen)”和“操劳(Sorgen)”的关系。你关心吃喝,关心工作,关心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你“存在于世界之中”的表现。你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你是参与者,是活动的,是被这个世界所塑造的。

2. 此在是“可以存在的(Seinkönnen)”:
这是说,此在不像一块石头那样,它的“是”已经定了,固定不变。此在的“是”,是一种可能性。你不是一出生就注定了是工程师还是艺术家,你是可以成为各种可能性的。你的存在,就是不断地在这些可能性之间选择,并且通过你的选择来实现你自己的存在。
这一点很重要,它引出了“此在”的“面向死亡(Sein zum Tode)”。死亡是此在最大的可能性,也是唯一的确定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终将死亡时,我们才更能看到自己“可以存在的”本质。这迫使我们面对自己有限性,并且在这个有限性中去选择有意义的存在。

3. 此在是“把握自己(Sichselbstsein)”:
这里的“把握自己”,不是说你能完全控制自己或者完全理解自己。海德格尔的意思是,此在的“是”,就是它在反思自己、理解自己。我们之所以是“人”,就在于我们能够问“我是谁?”这个问题。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就是此在“把握自己”的方式。

4. 此在的“日常性(Alltäglichkeit)”和“先行性(Vorlaufen)”:
海德格尔分析了此在的“日常性”,也就是我们通常的生活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是按照“常人(Man)”的方式去存在,比如“人们都这么说”、“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种存在方式是“现成(Zuhandenheit)”的,我们使用工具,但不太去思考工具本身的“是”,而是关注它能不能用,能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把很多东西都当成了“现成的”可以使用的东西。
但他又说,即使在这种日常状态下,此在也有一种“先行性”,就是它总是“向前奔跑(Vorlaufen)”,总是向着未来奔去,总是在做一些预设和计划。而且,他提出“此在”的“是”,是一种“忧虑(Besorgen)”。忧虑不是负面的情绪,而是指此在对自身存在的关心和操心,是对自己“可能性”的一种投身。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重点就落在了时间性(Temporalität)上。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才是“此在”存在的根本结构。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的此在本身就是时间性的。

他区分了两种时间:
世俗时间(zeitliche Zeit):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钟表时间,是线性、连续、可数的。
地平线时间(horizontale Zeitlichkeit):这是他真正想说的。他认为此在的“存在”就是一种“延展(erstrecken)”,它把过去、现在、未来“延展”开来。这种延展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彼此交织、相互渗透的。
未来(Zukunft):因为此在面向死亡,所以它总是向着未来奔跑,并且有自己的可能性。
已然(Gewesenheit):此在已经拥有了过去,并且过去以一种特殊的“已然”的方式影响着此在现在的存在。
现临(Gegenwart):这是此在当下抓住自己可能性的时刻。

海德格尔认为,正是这种“面向未来、保有过去、在当下把握自身”的时间性结构,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存在”。我们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当下,而是从未来回溯过去,在当下行动的整个过程中。

所以,简单来说,《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就是:

1. 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忽略了最根本的“存在者”——“此在”。
2. 要理解“存在”,必须从“此在”这个特殊的“存在者”出发,分析它的存在结构。
3. 此在的根本结构是“存在于世界之中”、“可以存在的”,并且它的存在方式是“时间性的”。
4. 时间性,是此在把握自身、并且是理解“存在”本身的根源。

这本书的难,在于海德格尔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此在”、“先行性”、“忧虑”等等,而且他用一种非常精细、现象学的方式去剖析日常经验,让你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东西。

读这本书,你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很多词汇和理论都很陌生,但如果你能抓住“存在”和“此在”这两个关键词,并且理解海德格尔是从“此在”的角度去反思“存在”这个大问题,以及他认为时间性是理解“存在”的关键,那么你就能大概知道他在说什么了。

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活得怎么样才算好”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什么是‘活’”的哲学思考。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你重新去思考那些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以下是我在听了张志伟教授的讲解后的一些思考,并结合故事概念对他的思想窥探一二:

1、人是故事动物。故事将后期智人团结起来走出非洲书写了后来人类的历史,同时,故事因为要划分角色,所以才让人类诞生了自我意识,由此产生了理性,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但这里有一个可能少有人想过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会讲故事的能力,或称那次改变我们大脑思维方法的基因突变,究竟是因为欲望还是恐惧而被催生出来的?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那次基因突变造成我们会讲故事的原理,但如果我们搞清楚了那次跨越式进化的缘由,对我们理解所谓的“存在”范畴中的“此在”有很大的帮助。或者说即便我们并不能确定那次关键进化的缘由,但可以通过不同缘由的分析来审视“此在”的各种现象。

2、所谓“此在”也可以称其为人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者的专有名称。海德格尔将传统形而上学中主客二元体系下的“存在”概念进一步划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种静止状态,称其为“存在着”,第二部分是一种动态过程,称其为“存在”。在他的眼里,世间万物只有依据自己的意愿筹划未来,或者说走进了客观世界的无限可能中,才可以被称为动态的“存在”。其它的,都只是静止地“存在着”。而按这个逻辑,那么只有人才可以称为有动态的“存在”,其它的,都只能被称为静止的存在者。我想,按这个逻辑,即便是宗教意义上的神也不能称为“存在”,因为神是全知全能,所以没有可能性,只有确定性,也无需对未来进行筹划。

3、海德格尔提出,作为“此在”的人,其“存在”的显现大部分时间都不为真,或者说,人在“存在”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是沉沦的。虽然有依据自己的意愿筹划未来的能力,但人们却并不拥有这样的意愿。其具体表现就是人们总是随众,按大家共同的标准在生活,也可以称之为“此在”之间的相处,总是以“共在”的形式体现。法律和道德这些规则性的东西总是能够得到普遍的拥护,但其实大部分都并不知道这些法律和道德的意义是什么。即便是所谓的个性化,也只是因为大家都在个性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自己拥有的筹划未来的能力就逐渐沉沦于他人的意愿,少有例外。但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自发地随众,而不是依据自己的意愿筹划未来?原因就在于我们害怕承担责任,当我们随大流生活时,我们总是能将一切错责归咎于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法律和道德就是这样规定的,这样我们就能轻易说服自己,自行免去做决定的痛苦及承担后果的责任。也可以说,“存在”于我们作为“此在”而言,从来没有真实充分的地展开过,但又不能说我们完全没有按自己的意愿筹划未来,因为选择随众,也是一种自发的意愿。

4、但是,即便我们选择随众,也总有一些时候会出错,这个时候,所谓的“大家”是不会替你承担责任的,后果只能自负。所以,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者的特殊痛苦,而且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有筹划自己未来的能力,但我们为了逃避责任选择随众,所以不可避免地有天然的屈服的痛苦。另一方面,即便我们选择随众,但仍然避免不了出错,仍然避免不了要独自承担出错的后果。这里就出现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存在”究竟是我们作为人的殊荣,还是我们在进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试炼?

5、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严肃追问,作为让我们成为“此在”的、拥有动态“存在”过程的、走进了客观世界无限可能的自我意识,究竟是怎么被催生出来的?如果自我意识是因为欲望被催生出来的,那我们的灵魂何以会有这种天然的屈服沉沦的倾向?为何会害怕决定和后果?所以,我们只能将问题抛向另一面去寻找答案。那就是,或许我们的自我意识自诞生之日起,本身就是懦弱的,我们的自我意识是被恐惧催生出来的。

6、事实上,从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作为后期智人,我们的直系祖先们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等同为智人的人类相比,无论是脑容量还是体格,都处于明显的劣势。有研究成果表明,10万年前,他们屡次从非洲出发北上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等同时代的人类争地盘都败北而归,最后在恶劣环境的折磨下,只剩下了几十人。也可以说我们的直系祖先就是智人一系中最弱的那一批,早期根本没能力走出非洲。所以,我们可以设想,就是在最后的生死存亡之际,这批最后的后期智人因为陷入了极度的灭绝恐惧,所以才催化大脑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进化出了构建抽象概念的能力,最终学会了讲故事将彼此团结在一起杀出重围。这其实跟地球生命史上多次大灭绝后出现的加速进化和生物大爆发很类似,都是一种绝处逢生的奇迹。当然,不是所有快灭绝的生物都能进化出这种虚构事物的能力,而是在那个时间点,我们的祖先们刚好具备了这样的大脑条件或者说满足了虚构能力所需要的智力,最终在极度恐惧的心理活动催化下完成了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

7、如果上述推论正确,那我们先天的沉沦倾向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随众,愿意相信故事,哪怕它是虚构的不真实的,才让我们的祖先们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完成了生命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跨越。如果说我们用上述推论勉强完成了“此在”为什么会先天沉沦的解释,那我们现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和思考:我们如何从沉沦中走出来,让我们的“存在”显现为真?或者说如何真正按我们自己的意愿筹划未来?同样的,我觉得这也与故事概念有关,继续对故事凝视,才能找到答案。

8、我们总是说故事是虚构的,这总是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但我们确实是因为拥有了虚构故事的能力,人类社会才得以成型,正是在诸多故事凝聚下,人类才一次次地团结起来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如果我们人类在地球生物圈中取得的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如此辉煌的成就都不是真实的,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如果我们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所谓的世界其实就是充满可能性的境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正是故事让世界拥有了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故事,那我们就不会有自我意识,也没必要为万物命名,整个语言意义上的世界就不会诞生。也可以说无论是在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元语境下的世界还是在海德格尔充满可能性的境遇的世界,自我意识都应该是语言意义上的世界起点。

9、“我思故我在”是西方近代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情绪才能证明人的存在。情绪的本质是什么?表面上情绪是人们在事件中对结果和预期的心理反映,但我认为也可以将其看成是我们作为“此在”在“存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少见的种种为真的显现。即在“存在”的动态过程中,我们自身拥有的筹划未来的能力对事件的进展作出了反馈。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实地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可能性的互动,体验到真实的存在感。也可以说,虽然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因为恐惧而产生,但先天存在于我们身上的欲望却从未消退。欲望在自我意识之前,是一种根植在我们身体中拥有数十亿年历史的东西。况且,如果只有快灭绝的恐惧而没有求生的欲望,我想那次关键的基因突变也不会发生。或许,那次跨越式的进化本身就是恐惧和欲望的复合产物。充满可能性的境遇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种说法很难推翻。但说正是因为恐惧和欲望的交织,才让这个世界充满可能性,又有什么问题呢?

10、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认可欲望如同意志一样,是永远无法消退的,那“此在”从“共在”中浮出水面或者说人的自立就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说,正是“此在”自身的逐步强壮,到了海德格尔那个时代促使人们自发地审视自身的问题,才在习以为常的“共在”中发现了“此在”。但海德格尔的解释与我说的完全相反,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所以才沉沦,是一种被称为“畏”的极端的害怕,也就是那种不知道害怕什么的害怕,才让人作为“此在”在极度的空虚中终于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11、但如何自立呢?我们如何能够摆脱事实上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故事框架的束缚按自己的意愿筹划未来呢?海德格尔的答案是“向死而在”。他认为,死亡的经验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只有让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你承担错误的后果并且死亡无法避免,才能让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在“在世”之时自觉地从沉沦中浮现出来并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我认为,所谓的自立必须首先搞清“此在”与“共在”的关系问题。这似乎是在谈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但实际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平时我们所说的集体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语境下的东西,包含了民族、阶层、团体、伦理、法律等多种要素在里面,但这里的“此在”与“共在”不仅仅是个体与集体的含义,而是从哲学层面上将“存在”这一动态过程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也就是说,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自立,事实上是要让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以一种自我筹划未来的形态在“存在”中将自身清晰地显现出来。“共在”不是一种作为“此在”的个体集合,而是一种“此在”彼此水乳交融的整体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存在”的意义,对“此在”和“共在”都是一样的。因为地理的分隔和随众心理的双重作用,人类社会的“共在”事实上也可以看成是诸多彼此相对隔离的“此在”,而大部分“共在”也并没有在“存在”过程中显现为真。

12、既然人的自我意识是作为“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的起点,而我们的自我意识或者说我们的灵魂又有先天的懦弱性,那么,当我们逐步强大之后,人们就必然要求自立。而作为“此在”融合体的“共在”也因为“此在”的弱点,导致“共在”在“存在”过程中必然有先天的缺陷。事实上,人类社会很多不可思议的群体愚蠢和反复的犯错,都可以看成是“共在”在“存在”过程中,实际并没有按自己的意愿筹划未来,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走入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在历史上丧失了太多的可能性。所以,人的自立本质上就是开放作为“此在”的个体的意愿,拥抱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以取得“共在”之间在挤压和融合时的优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确实是个硬骨头,读起来让人头疼是很正常的。我算是过来人,虽然不敢说完全消化了,但多少摸到了一些门道,能试着给你讲讲这本书大概在说啥,希望能让你有个大致的理解。这本书最核心、最想搞清楚的问题,其实就是“什么是存在?”。你可能会觉得这问题太玄乎,我们每天都在“存在”,不是理所当然.............
  • 回答
    “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哲学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核心概念,而“道”这个词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分别考察它们在各自哲学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海德格尔的这句话,初听之下,确实有些绕。它不是在说“先知道什么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为什么存在”。相反,它提出了一种逆向而行的思考方式,一种对“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性探究。咱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一层层地剥开它的意思。首先,我们来看“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什么是“存在者”?海德格尔所说的“存.............
  • 回答
    .......
  • 回答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这可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那种滴答作响的时钟,也不是那种线性的、向前推进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简单划分。海德格尔要讲的是一种更深刻、更根本的“存在之可能”的时间性,是它使得我们之为“此在”(Dasein,海德格尔用来指代人的那个特殊的“存在者”)成为可能。要理解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得先跳出.............
  • 回答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邃且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至关重要。我的建议是,与其直接跳入他那些晦涩难懂的著作,不如先从他阐释自己核心思想的“导航图”入手。首选: 《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废话文学”,因为《存在与时间》无疑是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
  • 回答
    海德格尔之所以将科学家称为“当代最悲惨的奴隶”,并非出于对科学研究本身的贬低,而是基于他对现代技术和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关于“技术”、“显现”(aletheia)、“意向”(Gestell)以及人类“澄明”(Gelassenheit)的哲学思想。首先,要明白海德格.............
  • 回答
    海德格尔加入纳粹党,以及他在此之后所展现出的立场,无疑是他一生中{ 最具争议、也最令人难以释怀的章节。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道德败坏的叛徒,也不能轻易地用现代的价值评判标准去套用。我们需要深入到他思想的语境中,同时也要正视他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首先,我们要承认和面对的事实是:马丁·海德.............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收录海德格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时间性、罗素的哲学取向、以及海德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时间上的不匹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于1945年出版。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如《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虽然在1927年就问世.............
  • 回答
    这篇《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谷雨》文章,读下来很有意思,也挺有触动的。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重新审视了“思考者”这个身份的定义,以及知识和精神追求是否真的有门槛。首先,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于它对“农民工”这个身份的“去标签化”。我们通常想到农民工,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辛勤.............
  • 回答
    海尔和卡萨帝的空气洗,虽然名字里都有“空气洗”,但从技术原理、使用场景到最终效果,它们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说完全一样。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空气洗”这个概念,它并不是真的用空气把衣服洗干净。它更多的是一种去味、除皱、蓬松衣物的技术,跟我们传统的“水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更侧重于衣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海尔和小天鹅,这俩都是咱们国内滚筒洗衣机的“老牌子”了,各自都有不少拥趸。要说性价比哪个更好,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看。我尽量给你掰扯明白,让你心里有个谱。先说说海尔:海尔的滚筒洗衣机,给我的感觉就是“技术实力雄厚,产品线布局广泛,而且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创新”。 技术.............
  • 回答
    海德薇的死,与其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结果,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的悲剧性累积。如果非要追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它在保护哈利时所遭受的致命伤。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开头,当哈利、罗恩和赫敏骑着飞天扫帚和海德薇从私姨家飞往陋居时,他们受到.............
  • 回答
    海尔和美的都是家电界的巨头,它们生产的洗衣机也各有千秋,选择哪一个更好,确实需要仔细权衡。这就像问你喜欢吃面条还是米饭一样,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你的。首先,咱们聊聊海尔。提到海尔,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服务”二字。海尔在售后服务这块,可以说是业内标杆,很多家庭买海尔电器,除了产品本身,很大一部.............
  • 回答
    海尔和格力作为国内空调行业的两大巨头,它们在压缩机供应方面都有着非常成熟和多样的策略。要详细了解它们压缩机的来源,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自主研发生产、国内供应商以及国际知名品牌采购。首先,说起空调的心脏——压缩机,这可是核心技术中的核心。海尔和格力,作为技术实力派,自然不会把宝押在别人身上。自家.............
  • 回答
    海尔是全球五百强企业。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如果我们深入地聊一聊,你会发现,海尔在全球五百强的光环之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故事和细节。首先,明确一点,海尔集团确实连续多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这是一个非常硬的指标,代表着海尔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要.............
  • 回答
    海尔小超人空调,作为海尔旗下主打年轻、智能、亲民市场的系列,确实有不少亮点。如果你正纠结于它和格力、美的之间的选择,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海尔小超人空调,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海尔小超人空调就是海尔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尤其是追求科技感、智能化和性价比的用户而推出的一个系列。它在设.............
  • 回答
    海尔消费金融逾期了,对方联系说事情很严重,这确实挺让人着急的。咱们先别慌,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处理。首先,海尔消费金融逾期了,这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逾期不仅会产生额外的罚息和滞纳金,还会对你的个人信用记录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上了征信的话,以后再想贷款买房、买车或者办理信用卡都会变得非常困难。对.............
  • 回答
    海尔净水器,这个牌子在国内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作为一家老牌家电企业,海尔在净水领域的投入和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市面上能看到不少海尔的净水产品,从RO反渗透到超滤,从厨房一体机到管线机,种类也挺齐全的。总的来说,海尔净水器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接地气”的,产品线覆盖面广,从高端型号到入门级都有不少选.............
  • 回答
    海尔的双动力波轮洗衣机,作为海尔在波轮洗衣机领域的一大特色技术,很多人在选购时都会关注它到底好不好用,值不值得买。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海尔双动力波轮洗衣机那些事儿,尽量说得详细点,让大家心里都有数。首先,咱们得明白海尔“双动力”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海尔的双动力技术就是一台洗衣机里同时有两个动力源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