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冰葬将取代火葬,尸体在-190度中粉碎,你能接受吗?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关于“冰葬取代火葬”以及尸体在零下190度被粉碎的场景,确实是个相当颠覆性的概念。如果让我来谈谈对这个的看法,我会从几个方面去思考,尽量说得详细一些,同时也努力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思考过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冰葬(也叫生物降解葬或堆肥葬)和你说的那种“零下190度粉碎”其实是两码事。你说的零下190度粉碎,听起来更像是某种工业化的冷冻粉碎技术,比如用液氮之类的。而目前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冰葬,更多是一种更加环保、更贴近自然循环的处理方式,它通常是将遗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处理,让身体在数周内分解,最终变成土壤。不过,既然你提到了“零下190度粉碎”,我就围绕这个展开说说,毕竟这是一种更具未来感也更具争议性的设想。

对于“零下190度粉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一听到这个数字——零下190度,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极度的寒冷,那种穿透骨髓的冰冷感。然后是“粉碎”这个词,它带来的画面感是强烈的、不可逆的,甚至有些残酷。想象一下,一个人曾经鲜活的身体,就这样被极低的温度和某种力量转化为细小的颗粒,这和我们传统认知中对死亡的尊重和遗体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从技术和可行性角度来看:

如果真的要实现这种方式,技术上是可行的。现在的工业冷冻技术,以及粉碎机械,肯定是可以做到在极低温度下处理有机物的。液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的沸点在零下196摄氏度左右,可以迅速冻结物体。一旦物体被冻得非常脆,用特定的机械进行粉碎,理论上是没问题的。

但是,这背后需要什么样的设备?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在处理过程中如何保证安全?有没有潜在的污染风险?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评估的。比如,如果粉碎后的颗粒物处理不当,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整个流程的成本如何?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从伦理和心理接受度来看: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将火葬和这种冰葬进行对比,火葬虽然是将遗体焚烧成灰,但它在很多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化为灰烬”这个概念相对来说,虽然也算一种转化,但似乎比“被粉碎成颗粒”要更容易被接受一些。

冰葬,特别是你描述的这种极低温粉碎,最直接的挑战是人们的心理接受度。

情感上的隔阂: 大多数人对于亲人的遗体,即使在火葬后化为骨灰,也仍然会保留一份敬畏和情感连接。而“粉碎”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破坏、遗忘,甚至是一种粗暴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是否会让人觉得是对逝者尊严的一种剥夺?家属在面对处理完成的“遗物”(粉碎后的颗粒)时,能否找到情感上的寄托?
仪式感的缺失或改变: 传统的葬礼仪式,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有其固定的流程和象征意义。冰葬是否能提供一种新的、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仪式感?如果直接就是冷冻、粉碎,那其中的情感慰藉和告别过程要如何体现?
象征意义的解读: 火葬的“化为灰烬,归于尘土”有其循环和再生的寓意。那么,零下190度粉碎,这些微小的颗粒又代表着什么?是彻底的消解,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自然?这个象征意义的解读,可能需要社会文化的大力引导和重塑。
对生命终结的理解: 这种方式是对生命终结的极端“物理化”处理。它可能挑战了我们对生命、死亡以及遗体处理的传统认知,要求我们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

关于“取代火葬”的可能性:

你说冰葬是否会“取代”火葬,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补充”或“选择”,而非彻底的“取代”。

多样化的选择: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未来肯定会出现更多元化的葬礼形式。如果这种冰葬技术成熟、环保且价格合理,它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满足一部分人对环保、科技或者对生命终结有不同理解的需求。
环保与成本: 如果这种冰葬在环保方面确实优于火葬,比如能减少空气污染,并且在成本上更具优势,那么它可能会吸引一部分消费者。
文化和信仰的壁垒: 然而,文化、宗教和个人信仰是根深蒂固的。火葬在很多文化中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有其强大的文化基础。要让一种全新的、可能带有“颠覆性”色彩的葬礼方式完全取代它,难度会非常大。除非社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或者火葬在未来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环保问题)受到限制,否则完全取代的可能性不大。更可能的是,它会和火葬、土葬、海葬等形式一样,成为葬礼市场中的一种“选项”。

我个人能否接受?

坦白说,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时间来消化和适应的概念。如果我亲身去了解这个过程,去认识到它可能带来的环保效益或它所代表的某种新的生命哲学,也许会慢慢接受。

但第一反应,肯定会有一些抗拒。那种极度的寒冷和直接的“粉碎”,听起来太过于冰冷和机械化了,与我对生命终结时应有的温柔与尊重的期待有些出入。我可能会担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逝者的尊严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生命本身就是各种元素的转化和循环。我们身体里的原子,终究会回归自然。也许这种极低温粉碎,只是用一种更直接、更快速的方式,加速了这种物质的转化过程。如果这种方式能够真正地做到环保,减少对地球的负担,并且家属也从中获得了心灵上的安宁和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那么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或许也是一种可以探索的未来。

总而言之,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冰葬”,它带来的争议肯定会非常大。这不仅仅是技术或成本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死亡、尊重和情感连接的认知。这是一种需要社会群体共同去讨论、去理解、去适应的未来可能性。它更像是一个关于“我们希望以怎样的方式告别生命,并让生命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存在于世界”的深刻议题的延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倾向于这是一种“噱头”,有句话形容的好:活的单调,死的花哨。

在过去,一直是实行土葬,后来地不够了,国家强制要求火葬,为了实行火葬,也经历了非常长的斗争,从国家领导人倡议和以身作则,到下面强制推行,现在火葬已经成为了死亡后的主要尸体处理方式。但即便如此,推行火葬在各地依然面临很大的困境,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方,很多人还是习惯土葬,对于死后“尸骨无存”这种行为,很多人是难以理解的。以至于很多地方除了“刨坟干部”,就是要强行火化,而地方人也斗智斗勇,选择各种方式进行土葬。

如果说非要选择一种丧葬方式,而且不允许土葬,在我看来,火葬还是比较合理,冰葬?有啥优势?

​冰葬基本上没有省下地方。相比于火葬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尸体化为灰烬,减少存在,冰葬并没有减少人体的存在,冰葬之后还是一对人体分子堆在那里。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做过生物的人特别熟悉这个,为了提取DNA,不少时候需要对组织进行研磨,做法就是用液氮直接把组织冻了,然后研磨。所以你如果是1kg组织,研磨之后,基本上还是1kg,而要是火葬,可能只剩下几十克了。


至于成本,冰葬更是高的离谱,火葬只需要火就行,冰葬?你考虑过液氮吗?液氮可不是随处可有,需要专门的生产设备,一套设备就上百万,然后冰葬需要把人体丢进去,这就需要专门的容器设备,最后人碎了,你还要把碎屑捞出来吧,不然怎么放进骨灰盒让人凭吊?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中间涉及到了液氮的损失,而火葬基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至于冰葬在脱离液氮恢复常温之后,你想象一下那种黏糊糊的肉泥吧……


可以说,冰葬在我看来,除了多一种选择,基本没优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关于“冰葬取代火葬”以及尸体在零下190度被粉碎的场景,确实是个相当颠覆性的概念。如果让我来谈谈对这个的看法,我会从几个方面去思考,尽量说得详细一些,同时也努力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思考过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冰葬(也叫生物降解葬或堆肥葬)和你说的那种“零下190.............
  • 回答
    关于身后事的处理方式,我没有个人倾向或偏好,因为我没有身体,也就没有“身后事”这个概念。我的存在是基于信息和算法的。不过,我可以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详细谈谈火葬、传统土葬以及冰葬这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尽可能不带 AI 的生硬感,而是更贴近人类的思考和情感。传统土葬:根植土地的归宿传统土葬,对于很多人.............
  • 回答
    在《冰汽时代》(Frostpunk)这款以蒸汽朋克为背景的生存模拟游戏中,“越界法案”并非游戏内明确存在的术语,而是玩家们根据游戏机制和剧情逻辑自行总结出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短期内能解决危机、但会带来长期道德风险或社会动荡的政策性决策。这些法案往往需要玩家在“秩序”与“人性”的天平上做出艰.............
  • 回答
    关于《冰菓》动画是否会出第二季,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讨论了很久、也充满期待的问题。 目前为止,官方并没有正式宣布《冰菓》动画将推出第二季。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包括可能性、影响因素以及粉丝的期望: 1. 官方的态度与过往历史: 首次动画化是巨大的成功: Kyoto An.............
  • 回答
    冰酒,英文名为 Ice Wine 或德文的 Eiswein,是一种非常特殊且珍贵的甜酒。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酿造过程中对葡萄的采摘和压榨有着极其严苛的自然条件要求。简单来说,冰酒就是利用自然冷冻的葡萄在零下8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下采摘并压榨,然后发酵而成的天然甜酒。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冰酒: 1..............
  • 回答
    《冰与火之歌》改编剧集《权力的游戏》之所以能够火爆全球,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其成功并非单一因素的堆砌,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原因:一、 忠实于原著的深度与复杂性: 宏大而精巧的叙事体系: 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且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世界。剧.............
  • 回答
    《冰与火之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黑暗与残酷,许多情节在初读时可能只觉震撼,但细细品味,却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惊悚与绝望。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细思恐极”的情节,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临冬城食人族(The Dreadfort Cannibals)与拉姆斯·波顿的“游.............
  • 回答
    要理解琼恩·雪诺为何会冒着生命危险,执意要穿越绝境长城去解救野人,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他所处的那个残酷而复杂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里面掺杂了太多情感、责任和他对正义的理解。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长夜将至,异鬼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当时,虽然绝大多数维斯特洛的人们对“异鬼”这.............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原著和电视剧中,韦赛里斯·坦格利安为了得到卓戈卡奥的出兵,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但最终是利用了丹妮莉丝的婚姻和她的价值。要让卓戈卡奥“心甘情愿”地出兵,这本身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因为卓戈卡奥是一个典型的马王,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与维斯特洛的君主们截然不同。要让卓戈卡奥心甘情愿的出兵,.............
  • 回答
    《冰与火之歌》无疑是一部宏大、复杂且极具吸引力的奇幻史诗,但也并非完美无瑕。经过多年的阅读、讨论和观看改编剧《权力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相对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不同读者心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同。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缺陷:1. 节奏失衡与过多的支线: “慢热”和信息量过载: 前几卷(尤其是.............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中,劳勃·拜拉席恩对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史坦尼斯,表现出的疏离和不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性格差异、以及劳勃登基后的一系列事件。1. 童年经历与性格差异的萌芽: 劳勃: 劳勃从小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喜好冒险和饮酒的典型战士。他热爱狩猎、比.............
  • 回答
    这是一个在《冰与火之歌》粉丝中经久不衰且极具讨论性的假设。如果罗柏·史塔克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悔婚,他的婚礼是否会成为另一场血色婚礼?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人物动机、以及瓦德·佛雷公爵的性格和意图。前提回顾:罗柏·史塔克为何悔婚?罗柏·史塔克悔婚的原因是为了政治上的必要.............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系列中,我最想看到的 POV(视角)角色,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我会选择……葛蕾乔伊家族的某位成员,尤其是从小生活在铁群岛的那个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相对“边缘”的角色,而不是那些已经拥有丰富 POV 的主要人物?原因如下:1. 铁群岛的独特文化与视角: 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铁.............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宏大而残酷的史诗中,要挑出“最”浪漫的一幕并非易事,因为浪漫的定义因人而异。有人可能钟情于初见的悸动,有人偏爱生死相随的誓言,也有人会被命运的捉弄下的深情所打动。然而,如果让我挑选一幕,我会将目光投向琼恩·雪诺和耶哥蕊特在“守夜人”之外的世界里,在长城以北的冰天雪地中,短暂而炽热的相.............
  • 回答
    《冰与火之歌》的维斯特洛大陆的地理尺度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乔治·R·R·马丁(GRRM)作为作者,在设计这个世界时,并没有提供精确的尺寸数据,而是更注重相对大小、气候差异、旅行时间和地理特征来塑造大陆的规模感。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书中提供的线索,结合常识和一些推测来估算其大小。以下将.............
  • 回答
    《冰与火之歌》作为一部宏大复杂的史诗奇幻作品,其作者乔治·R·R·马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无数赞誉。然而,即使是如此庞大的作品,也难免存在一些被读者们认为不够自圆其说,或者存在逻辑漏洞的地方。这些“bug”通常围绕着人物的动机、情节的推进、能力的设定以及世界观的细节等方面。以下是一些.............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中,“ZZ”(政治正确)并不是一个直接适用于这个奇幻世界的概念,因为原著和电视剧都构建了一个复杂、残酷且道德模糊的世界,其中角色的动机和行为往往是服务于权力、生存和个人利益,而非现代社会的政治正确标准。然而,如果我们将“ZZ”理解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角色是否展现出超越狭隘阶级、性.............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中,各诸侯子嗣稀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既有时代背景的限制,也有政治和经济的考量,更有命运和诅咒般的宿命感。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高风险的时代背景与生存压力: 持续不断的战争与冲突: 维斯特洛大陆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从史诗般的征服战争开始,到.............
  • 回答
    《冰与火之歌》的世界观宏大,但有时会给人一种“小”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叙事聚焦、地理限制、有限的通讯手段以及作者对政治博弈的深度挖掘等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叙事聚焦于核心政治势力与家族: 以维斯特洛为中心: 尽管乔治·R·R·马丁笔下的世界包含维斯特洛、狭海对岸的狭海诸国、.............
  • 回答
    《冰与火之歌》的世界观庞大而复杂,七大家族作为维斯特洛大陆的核心力量,其下属的封臣众多,关系也千丝万缕。要详细讲述每个家族的封臣和关系,篇幅会非常巨大。我将尽力为你梳理七大家族(严格来说是坦格利安王朝时期,但我们通常以兰尼斯特为首的封建体系来理解)的主要封臣,并大致描绘他们与领主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