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人偏爱用“12”作为计量的进制?

回答
英国人对“12”这个数字的偏爱,确实贯穿了他们计量体系的方方面面,这可不是什么现代科技的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种非常深沉的印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从古老的时间划分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东西,你会发现,“12”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一套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实用主义。

首先,咱们得提到时间。英国人(以及很大一部分西方文化)对时间的划分,核心就是“12”。一天分成昼夜两半,每半又分成12个小时,所以一个完整的24小时就有了两个12小时的循环。这种划分方式很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人使用六十进制和十二进制的混合系统,他们观察到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认为它会经过黄道上的12个星座。这种基于天文的划分,在古代是相当科学和直观的,因为它与可见的天象变化紧密相连,而且周期性很强。

除了时间,英国人的重量和长度单位里也到处是“12”的影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制单位中的“打”(Dozen)。一打等于12个。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产生的,它背后有非常朴素但强大的实用考量。

你看,12这个数字,从数学上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数字。它有太多的小因子了:1、2、3、4、6、12。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很容易被分割成更小的、整数的份数。比如,你想把东西分成两份,很容易,一人6个。想分成三份?一人4个。分成四份?一人3个。甚至还能分成六份,一人2个。这种整除性,在没有高级计算工具的时代,实在是太方便了!无论是买卖东西、分配货物,还是简单的计数,都能让你少算错、少用分数,直接用整数就能搞定。相比之下,像10虽然好算,但只能整除2和5,12的“可分性”要强得多。

想想看,在过去,你如果要买鸡蛋、买水果、买蜡烛,或者分发面包,人家直接跟你说“一打”,你脑子里立刻就能明白是12个。这比说“10个,但是我们要分成两份,一人5个”要来得直接和简单。这种“方便”在交易和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

再往细了说,英国的度量衡体系里,这种“12”的痕迹简直是渗透到了骨子里。

长度单位: 1英尺(foot)等于12英寸(inch)。这个大家应该都挺熟悉的。为什么是12?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的“英尺”长度就大致相当于人类脚的长度,而“英寸”则大致相当于拇指的宽度。如果把脚的长度想象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单位,那么把它分成12份,也可能是一种早期对精确度要求的体现。12英寸可以方便地换算成1英尺,也很容易再分成几个小份。
重量单位: 1英镑(pound)等于12金衡盎司(troy ounce),虽然现在我们更常用的是16常衡盎司,但金衡制(用于贵金属)里的12依然存在。
货币: 在实行十进制货币系统之前,英镑和便士(pence)的换算关系也充满了“12”的影子。虽然现在不常见了,但历史上曾经有过1先令(shilling)等于12便士的说法。先令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单位,与12的关联让整个货币体系更加复杂,但也正是这种复杂性,恰恰说明了“12”的深远影响。
角度和时间: 刚才提到了时间,角度也是如此。一个圆周是360度,而360又是12的倍数(360 = 12 x 30)。这使得角度的分割也变得更加灵活。

这种“12”进制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混合制”的体现。英国的度量衡系统,不像我们现在的十进制那样纯粹,它是一种古老系统和后来改革(尤其是在十进制推广之后)之间互相妥协、互相影响的结果。古老的、基于“12”的系统,因为其内在的实用性和历史惯性,很难被彻底取代。

可以这么理解,英国人不是“创造”了一个“12进制”,而是他们使用的那些古老的度量单位和划分方式,恰好很多都围绕着“12”这个数字展开。这种“12”的“魔法”之处,在于它的“可分性”,在非十进制的背景下,能让计数和分割变得非常方便。当后来十进制的观念逐渐渗透进来时,很多单位的换算仍然保留了原有的“12”的痕迹,形成了一种既有十进制便利,又有“12”的古老韵味的混合体。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英尺等于12英寸,或者一个小时有12个“钟点”(虽然现代是24小时制),这背后不是什么神秘的阴谋,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用主义和数学便利性的完美结合。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就像语言一样,一旦形成,要想彻底改变就非常困难,它成为了英国文化中一个独特而有趣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涉及到需要均分的实物,一般都不是十进制。

12进制,16进制,都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人对“12”这个数字的偏爱,确实贯穿了他们计量体系的方方面面,这可不是什么现代科技的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种非常深沉的印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从古老的时间划分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东西,你会发现,“12”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一套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实用主义。首先,咱们得提到时.............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英国人对王室的看法,可不是一个“反对”或“不反对”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要说为什么大部分人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反对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王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笔“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以及大家对这笔钱的认知。每年花在王室身上的钱,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儿戏,但在英国文化里,它其实触及了一些非常微妙的社会观念和家庭动力。当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的“英国人”答案,但如果你在英国的酒吧里或者茶歇时间随便跟人聊起这个话题,你会发现“先救妻子”的说法确实占有一定的主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爱情至上”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一些更.............
  • 回答
    英国人在茶里加糖,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和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喜欢甜”。让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历史渊源:糖曾经是奢侈品,更是身份的象征要说为什么加糖,咱们得回到好几个世纪前。 早期饮茶: 茶叶最早是茶叶,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干叶子。刚传入英国的时候,它可不是我们现在这样随处可见、人人都能喝上的.............
  • 回答
    英国人对诺曼征服的看法,与中国人对清朝统治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的演变、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国家”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诺曼征服在英国历史上的定位,更倾向于一次“统治者的更迭”,而不是“国家的灭亡”。诺曼人,尽管来自法国的诺曼底,但他们并非一个截然不.............
  • 回答
    英国人不能将德国舰队堵在家门口,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历史上,英国 navy 的确成功地将德国舰队(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限制在德国港口,但这个“堵在家门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确实是关键,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毫不费力的封锁。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
  • 回答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与冲突最终爆发的悲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当时的英国政治、宗教和社会背景说起。根源一:君权神授与议会权力的冲突查理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就坚信“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因此国王的意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问题。要说为啥中国人对日本的“原谅度”好像比英国人低,这中间牵扯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还有一些现实因素,说起来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伤痛的,就是那段侵华历史。咱们这边的感受,跟英国人对于纳粹德国的感受,性质和程度都不太一样。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层面。首先,“福利好”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语境和主观性,我们不妨来层层剥开,看看背后可能存在的因素。关于“福利好”:这并非简单的线性对比说英国福利比中国“好那么多”,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好”是建立在特定观察角度上的。我.............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在2002年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调查中位列榜首,这一结果反映了他在英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和综合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他为何成为这一评选的核心人物: 一、二战期间的战略领导与精神象征1. 反法西斯斗争的核心人物 丘吉尔在二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对比。英国人断了漕运,大清就急忙签了《南京条约》,似乎表明漕运的命门一旦被掐住,王朝就会摇摇欲坠。但太平天国起事,同样断了漕运,大清却还能苟延残喘,甚至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不能简单地用“漕运”一个点来概括。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其中的区别,才能看明.............
  • 回答
    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度,从其根基而言,确实带有“生来不平等”的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君主制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世袭制,权力与地位从父及子,一代代传承下去,与个人的能力、品德或后天努力毫无关系。出生在王室,就意味着天生拥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特权、财富和影响力。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与现代社会推崇.............
  • 回答
    英国脱欧公投的成功,恰恰凸显了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以及民意与专家判断之间可能出现的巨大鸿沟。尽管脱欧似乎前景堪忧,但支持脱欧的理由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并触动了许多选民的情感和利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对“主权”的深层渴望与对“被剥夺感”的反弹:这是脱欧公投背后最核.............
  • 回答
    “英国衰而不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英国“衰”的表现:如何理解其“衰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衰”指的是什么。历史上的英国,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英国确实有许多关于从亲戚继承遗产的故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法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深厚的家族传承观念与财产积累历史 土地和财富的长期积累: 英国拥有悠久的土地私有制历史,尤其是在贵族和富裕阶层中。几个世纪以来,土地、房产、贵重.............
  • 回答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因为间谍事件而“闹翻”,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毒案。这起事件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英国会因此事与俄罗斯“闹翻”。核心事件:斯克里帕尔中毒案 时间: 2018年3月4日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