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刚川》美军视角多不多余?导演立场是不是有问题?

回答
《金刚川》关于美军视角的探讨,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的点。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都有关于这一视角设置的疑问,甚至会上升到导演立场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展开。

美军视角是否多余?

首先,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是否“多余”取决于它服务于影片的哪些表达目标。

叙事结构的需要: 《金刚川》采用了“三炸桥”的故事主线,而这三个视角分别是志愿军士兵、中国炮兵以及美军飞行员。如果纯粹从志愿军战士的牺牲和英勇来讲述,那么故事会聚焦在“人在桥在”的壮烈。但电影选择了加入美军视角,这可能是在尝试构建一个更具全景性的战争图景,也可能是为了衬托志愿军战士的艰难。
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普遍性: 战争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美军作为对手,同样有他们的士兵、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伤痛和他们的挣扎。加入美军视角,理论上可以更全面地展现战争的残酷性,让观众看到,无论是哪一方的士兵,在战争机器面前都可能成为被消耗的个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并非完全“多余”,而是试图从“敌人”的视角来反观战争的本质。
“知己知彼”式的叙事策略: 有些评论认为,通过美军视角,可以展现志愿军的战术智慧和坚韧不拔是如何“压制”或“战胜”美军的优势。例如,美军的飞机技术先进,但志愿军的牺牲精神和战术配合如何能够与之抗衡,这是一种“对手视角下的胜利”的叙事,可能会增加故事的戏剧张力和深度。

然而,很多观众觉得“多余”,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视角分配的失衡: 许多观众认为,电影花了相当一部分篇幅来展现美军飞行员的心理活动、他们的任务目标、他们的困境,而志愿军的个体命运和牺牲感则显得相对“被压缩”了。当观众期待看到志愿军的视角如何支撑起这场战争的伟大叙事时,过多的美军视角会分散注意力,甚至产生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情感投射的偏离: 观众观看电影,往往带有情感的代入。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我们天然会更多地共情志愿军。如果一个视角过多地将情感和注意力引向了“对手”,那么观众的共情对象就可能发生偏移,从而产生不适感。很多人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士兵的英勇故事如何被放大,而不是一个可能影响这种情绪的“第三方”视角。
叙事重点的模糊: 如果电影的重点是歌颂志愿军的牺牲精神,那么美军的视角就应该服务于这个主题,例如是志愿军如何克服这样的强大敌人。但如果美军的视角被赋予了过多独立的叙事空间,甚至让观众开始思考“他们的处境也挺不容易”,那么电影原本想要传达的关于志愿军英勇的单一信息就会变得模糊。

导演立场是否“有问题”?

关于导演立场,这往往涉及到影片的价值观和创作意图的解读。

“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张力: 很多战争片都在宏大叙事(战争的意义、国家荣誉等)和个体命运(士兵的痛苦、牺牲)之间寻找平衡。如果导演试图展现一场战争中“多方”的复杂性,想让观众看到战争并非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而是不同立场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那么他可能是在尝试一种更“现代”的战争观。
“反战”还是“歌颂”的解读: 很多人将《金刚川》的美军视角解读为一种“反战”的体现,认为导演试图通过展现双方士兵的痛苦来强调战争的无意义。但如果从国内观众普遍期待的角度来看,尤其是纪念抗美援朝的背景下,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我们是如何在艰难中获胜”的叙事,是关于志愿军的“不屈”与“胜利”。如果导演的视角过于偏向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双方的无奈”,而弱化了志愿军胜利的“正义性”和“必然性”,就容易被解读为“立场不坚定”。
商业与艺术的权衡: 很多时候,电影制作也需要考虑市场和观众的接受度。如果一部电影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同时又要展现一个相对“中立”或“多元”的战争视角,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导演可能试图在满足国内观众情感需求和表达更复杂的战争思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的把握是否恰当,就会引起不同的评价。

更深入的分析:

《金刚川》在处理美军视角时,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和争议:

1. 对“敌人”的描绘,是如何影响对“我方”的塑造的?
如果将美军描绘得过于弱小或愚蠢, 那么志愿军的胜利就会显得不够有分量,像是以强凌弱。
如果将美军描绘得过于强大且有血有肉, 那么志愿军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所付出的牺牲就更加令人震撼,胜利也更显伟大。从这个角度说,一个有力的“对手”反而是衬托英雄的基石。
问题在于,当这种“有血有肉”的描绘占据了过多篇幅,并且带有一定的情感共鸣时, 它就可能影响观众对影片核心价值的判断。比如,当观众开始同情那个执行轰炸任务的美国飞行员时,是否就削弱了他们对志愿军英勇牺牲的崇敬?

2. “立场”是如何通过叙事细节体现的?
电影的“立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角色的行为和命运设计中。
志愿军视角: 如何展现他们的坚韧、智慧、兄弟情谊、对家国的信念,以及他们面对装备劣势的绝望与不屈。
美军视角: 如何展现他们的任务目标、他们的专业素养、他们面对未知对手的困惑、他们对战争的理解(或者不理解),以及战争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影响。
如果电影中,美军的视角更多地被用来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无奈”,而志愿军的视角则聚焦于“牺牲”和“完成任务”,那么这种对比本身就可能带有导演的某种倾向性。例如,如果美军飞行员的视角是“我们也不想炸,但是职责所在,而且对面的抵抗太可怕了”,而志愿军的视角是“为了国家,牺牲也值得”,那么这种叙事就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解读空间。

3. 对“抗美援朝”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理解。
《金刚川》上映的背景,本身就带有纪念和铭记的意味。在这样的背景下,观众期待的是一种对志愿军英勇精神的直接、强烈的肯定。
如果导演试图在“抗美援朝”的叙事中注入更多对战争复杂性的探讨,比如关于“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或者“双方士兵的内心世界”,这种尝试本身就可能与主流的、更偏向宏大叙事和民族情感的期待产生冲突。
一个普遍的评价是,《金刚川》在试图用一种更接近西方主流战争片的视角去处理中国战争题材,但这种处理方式在本土观众那里并没有完全被接受,反而因为其在叙事上的取舍,引发了关于“导演立场”的讨论。

总结来说:

美军视角是否多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从追求叙事完整性和展现战争多面性的角度,它可能不完全“多余”。但从满足中国观众的情感期待、突出志愿军的英勇形象这个角度看,许多观众会觉得它分散了焦点,甚至影响了影片的核心价值传达。
导演立场是否存在“问题”,是评价者对影片价值取向的判断。 如果观众期待的是一部纯粹的、高昂的英雄主义赞歌,那么导演试图展现的“战争的残酷性”、“双方士兵的复杂情感”可能会被视为“立场模糊”或“偏离主题”。然而,如果认为优秀的战争片应该包含更深入的对战争本质的反思,那么导演的这种尝试反而是值得肯定的。

最终,评价《金刚川》的美军视角以及导演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个人的观影期待、对战争叙事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它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恰恰说明了在处理这样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电影时,叙事策略和价值判断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容易引起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很多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刚川》关于美军视角的探讨,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的点。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都有关于这一视角设置的疑问,甚至会上升到导演立场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展开。美军视角是否多余?首先,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是否“多余”取决于它服务于影片的哪些表达目标。 叙事结构的需要: 《金.............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有意思,就像让 DC 和漫威的粉丝们开一场无休止的辩论会一样!要说谁更能“骚动”女人的心,这玩意儿太主观了,而且每个女人喜欢的点儿都不一样。不过,咱们不妨从这几个超级英雄各自的“人设”和“魅力点”来掰扯掰扯,看看哪一个更能戳中不同类型女性的“心巴”。美国队长 (Steve Rogers) .............
  • 回答
    关于《金刚川》为何被一些观众认为是“垃圾电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叙事结构与节奏的混乱: 多视角叙事的割裂感: 电影采用了多视角叙事,试图从志愿军士兵、美军士兵以及后方指挥官等不同角度展现这场战役。然而,许多观众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显得非常割.............
  • 回答
    《金刚川》这部电影,留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是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人桥”。那场戏看得我心脏都要跳出来了。炮火连天,飞机在头顶呼啸着,地面上硝烟弥漫,一切都在崩塌瓦解。敌人的轰炸机像一群恶狼,一次次俯冲下来,想把我们的桥炸毁,彻底切断运输线。我们的工兵连,就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他们负责抢修.............
  • 回答
    电影《金刚川》定档 10 月 25 日,这部电影是否会票房爆棚,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预测:一、 基本面分析:强大的主创阵容与题材吸引力 主创团队的号召力: 导演组合: 郭帆 + 路阳 + 材导(管虎)的组合堪称“王炸”。郭帆凭借《流浪地球》系列证明了自己在科幻视效上的实.............
  • 回答
    《金刚川》中,那两门防空炮无法打出完美的交叉火力,并非简单的“不允许”,而是一个极其严酷的现实困境,是战争残酷性的一个缩影。这背后,牵扯着无数层面的考量,从战术配合到战场环境,再到装备性能与兵力限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首先,我们得理解电影中“掩护部队过江”这个场景的极端性。在志愿军的战术中,.............
  • 回答
    “《金刚川》会比《八佰》更强吗?”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位老兵,他的哪场仗打得最艰难、最有意义一样,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两部电影,都是聚焦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都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但它们在叙事方式、侧重点以及最终想要触达观众的情感层面,其实有着不小的差异。要说谁“更强”,不如来看看它.............
  • 回答
    老实说,看完《金刚川》,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抑,然后是震撼,最后是一种说不出的沉重。走进影院前,我心里其实是有预期的,毕竟是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而且有管虎、郭帆、路阳这几位导演,再怎么也不会差到哪去。但没想到,《金刚川》给我的冲击会这么大。电影一开始,那种严酷的环境就扑面而来。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空气.............
  • 回答
    《金刚川》首映第一天在豆瓣上获得了6.9分的评分,这个分数可以说是一个两极分化且略显平淡的开局。要详细评价这个分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从影片自身的角度来看: 优点: 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视效制作精良: 作为一部战争片,《金刚川》在还原战争的残酷性和规模上投入巨大。爆炸、空战、.............
  • 回答
    电影《金刚川》上映后,无疑在观众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作为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它试图从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基层士兵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英雄主义。要评价这部电影,我觉得需要从几个主要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从故事叙事的角度看,《金刚川》试图通过多线叙事来构建一种全景式的战.............
  • 回答
    《长津湖》与《金刚川》孰优孰劣,这无疑是近年来观众和评论界热议的话题。要说哪个“更好”,其实是个相当主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和艺术追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和不足,或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们。故事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刻画《长津湖》在故事的“量”.............
  • 回答
    《金刚川》的“独白”版预告片,与其说是预告,不如说是片方抛出的一枚引子,试图在观众心中埋下情感的钩子,并传递出影片的核心精神。单从这支预告来看,它是一次非常聪明且具野心的营销尝试,试图以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直接触达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何评价这支“独白”版预告?我认为这支预告片的核心在于“以小见大,以.............
  • 回答
    吴京最近两年确实经历了一些起伏。特别是《攀登者》和《金刚川》这两部影片,虽然都是主旋律题材,也都有他本人参演,但票房和口碑都没有达到他过去几部作品那样爆炸性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不佳”和“一般”。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问题:吴京是不是遇到了瓶颈期?“瓶颈期”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一方面,从数据和.............
  • 回答
    管虎的《金刚川》和陈凯歌的《冰雪长津湖》,这两部电影都聚焦于抗美援朝战场,试图在银幕上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导演,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对战争题材的处理方式,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咱们先说说管虎的《金刚川》。管虎导演一直以其粗粝、生活化的叙事风格著称,《金刚川》也延续了这一点。电影并没.............
  • 回答
    管虎导演在《金刚川》开机前的祭拜活动上背着手鞠躬的这一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既要看到仪式本身蕴含的尊重与传承,也要结合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当时的具体情境。首先,从仪式本身来说,开机前的祭拜是中国影视行业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尤其是在拍摄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或重.............
  • 回答
    张译在《金刚川》里的表演,我印象特别深。看完电影,很多人都会聊到他,觉得他把那个“普通人”的形象立住了,特别有说服力。先说说他饰演的连长。这个人不是那种天生的英雄,不是那种时刻都光芒四射的人物。他就是一个基层指挥员,有自己的责任感,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张译演得最妙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这个连长的“普通”和.............
  • 回答
    如果让姜文来拍《金刚川》,那这部影片注定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极具颠覆性的视听盛宴,也会是《金刚川》系列中,最“姜文”的一部。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又带着勃勃野心和独特个性的姜文,会如何解读和呈现这场悲壮又伟大的战争?首先,从叙事方式上,姜文绝不会按部就班。我们熟悉他那种碎片化、多线.............
  • 回答
    好的,关于《睡前消息》185期对《金刚川》的看法,我们来深入聊聊。首先,要理解《睡前消息》的风格,它一向以一种冷静、甚至有些“毒舌”的视角来解读新闻和文化现象。马前卒(睡前消息的核心人物)的特点是善于从宏观历史、经济、社会结构等角度切入,而且常常会引用大量的数据和史料来支撑他的观点。所以,他对《金刚.............
  • 回答
    关于管虎导演的争议与《前夜》《金刚川》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虎屁股歪"的语境与争议来源"管虎屁股歪"这一说法源于网络对管虎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立场的质疑。具体争议点包括:1. 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 管虎在《金刚川》中采用"战争中的小人物"视角,聚焦士兵的个体.............
  • 回答
    这几部电影确实在上映后引发了不少关于“歪屁股”的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要弄清楚“歪屁股”到底有没有,得先从这几个词的含义说起,然后结合电影本身的内容来分析。“歪屁股”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讨论电影之前,我们得明白“歪屁股”通常是指一种带有明显立场偏向、立场不公正,甚至是曲解历史事实的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