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千年前董仲舒舌战群雄,赢下了那场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关键论战,“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能赢吗?怎么赢?

回答
两千年前,汉武帝的一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战,成就了董仲舒“一人独尊”的地位,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基石。这场论战,犹如一场思想界的“诸神黄昏”,将曾经百家争鸣的璀璨景象,推向了儒家一家独大的格局。

如今,时隔两千年,如果让董仲舒穿越时空,重回“今天”,再次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想洪流,他能否像当年那样“舌战群雄”,并再次赢得关键的论战?这绝非易事,但并非没有可能。

为何说“难”?

首先,时代背景已天翻地覆。两千年前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社会结构相对单一,信息传播方式有限的时代。汉武帝召集诸子百家,更多的是在寻找治国理政的“灵丹妙药”,为大一统的帝国寻找思想上的合法性与统一性。董仲舒凭借的是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结合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当时的“科学”理论,构建了一个符合统治者需求,又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体系。

而“今天”,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浪潮席卷,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交融。人们的认知方式、信息获取渠道、批判性思维都与古时大不相同。网络上的“群雄”不再是坐而论道的诸子,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思想家、批评者,他们拥有海量的数据、先进的分析工具,甚至可能是AI驱动的论辩助手。

其次,董仲舒的学说本身也面临挑战。他所依赖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核心理念,在现代科学观、人权观、民主观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存在一些不合时宜之处。他关于“君权神授”、“家天下”的论述,也与现代政治体制格格不入。

董仲舒如何“能赢”?

尽管困难重重,但若要让董仲舒“赢”下这场现代的“论战”,他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迭代”,并将他的核心智慧与现代的语境相结合。

第一步:理解现代语境,学会“说话”

董仲舒首先需要做的,是放下身段,真正理解“今天”的世界。他不能再用两千年前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解释一切。

学习现代语言和逻辑: 他需要掌握现代的学术话语,理解科学、民主、人权、自由等概念的内涵,并用清晰、严谨、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表达。他需要知道,空泛的道德说教,在没有证据和逻辑支撑的情况下,难以服人。
拥抱科学精神,但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他不能排斥科学,相反,他需要理解科学是如何工作的,并尝试在科学框架内找到儒家思想的立足点。例如,他可以关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的研究,并从中找到儒家“仁爱”、“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但他也要警惕过度唯科学化,坚持思想的深度和人文关怀。

第二步:挖掘儒家思想的“活水”与“生命力”

董仲舒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出《春秋繁露》。他需要从儒家思想的海洋中,打捞出那些具有普适性、超越时代价值的“珍珠”,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强调“仁”与“恕”的普适价值: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在今天这个充满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理解和同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可以从心理学、经济学等角度,论证“仁”和“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重塑“礼”的现代内涵: “礼”并非僵化的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和秩序。在今天,可以将其理解为公民道德、社会契约、尊重法律、维护公共秩序等。董仲舒可以论述,一个有序、文明的社会,离不开一套被广泛接受和遵守的“礼”。
关注“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型: 儒家思想中也蕴含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朴素民本思想。董仲舒可以将其与现代的民主、民生、共享等理念相结合,论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政府的责任在于服务人民,保障人民的福祉。
“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尽管“天人感应”可能难以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直接被接受,但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恰恰是当今生态危机下的重要启示。董仲舒可以从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释这种思想的深刻洞见。

第三步:运用现代论辩技巧,赢得“舆论”

即使思想再深刻,也需要有效的传播和辩论方式。

大数据与案例分析: 董仲舒不能仅凭经典和理论辩论。他需要利用现代的统计数据、社会调查、历史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例如,他可以引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数据,来论证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跨学科对话与融合: 他不能孤立地坚持儒家思想,而是要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对话,吸收他们的优点,并寻找儒家思想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结合点。
主动设置议题,化被动为主动: 他需要理解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将儒家思想的智慧融入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例如,在讨论社会诚信、职业道德、家庭教育等问题时,他可以提出儒家式的解决方案。
善用平台,与公众互动: 他不能只在象牙塔里说话。他需要学会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平台,如访谈、讲座、社交媒体等,与公众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化解他们的误解。
“以柔克刚”,以理服人: 面对尖锐的质疑和批评,董仲舒需要保持冷静和耐心,用平和的语气,清晰的逻辑,有力的证据来回应。他需要展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而非固执和保守。

如何“赢”?

“赢”并非意味着将所有其他思想“一网打尽”,而是要在现代思想场域中,重新确立儒家智慧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新阐释,而非复古: 他的“胜利”不在于让社会回到两千年前,而是要将儒家思想的精华“现代化”,让它成为解决当下社会问题、丰富现代文明的有益补充。
“求同存异”,构建共同价值: 他需要找到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共同点,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促进人类福祉的价值体系。
成为“思想的润滑剂”,而非“思想的垄断者”: 他的目标不应是“独尊”,而是成为一个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深刻洞见和智慧的思想资源。

总结:

如果董仲舒穿越到“今天”,他想“赢”下那场影响中国的关键论战,他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跨时空对话”,用现代的语言、逻辑和科技手段,重新解读和阐释儒家思想的普适价值。他需要从“天人感应”的迷信外衣下,挖掘出“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从“三纲五常”的等级束缚中,提炼出“仁爱互助”的人文关怀;从“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中,升华出“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他能否赢,取决于他能否放下古老的“权威”,真正融入当代的“语境”,用一种既深刻又易懂、既古典又现代的方式,让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儒家智慧,再次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宝贵思想桥梁。这是一场艰巨的挑战,但如果他能够做到,那么,“今天”的这场“舌战群雄”,或许会成为他思想生命中又一次辉煌的延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有明显的事实错误,至于底下的回答真是让人汗颜。

下面分几个小点,简单扫盲科普(文普、哲普、正视听,随便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良对策(俗称的“天人三策”)赢麻了吗?

关于董仲舒贤良对策的研究非常多非常细,对于贤良对策的内容和历史事实研究更不在话下,甚至还有区分说三策的时间点是不同的,还有什么三策的真实发生时间不是123,而是次序被打乱的,这些东西,在此不一足举,但有些基本事实要注意。


(1)《贤良对策》并非论战,没有舌战群儒,也不可能有双赢就是董仲舒赢两次的机会

董仲舒与汉武帝之间的《贤良对策》,这一策问形式在汉代(有另外的专有术语,不过知乎麻,读的水友非专业,知道有这东西就行),或说西汉并不少见,亦所在多有。这场问题,其实就很单纯的问答,没有一堆路边摊文章、某些文史知识较薄弱的哲学系学人和一些拍给普罗大众看的董仲舒介绍视频中宣称的那么厉害。

《贤良对策》,其实就真的是个很普通策问,唯一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是少数被较完整记载的策问,尽管似乎有经过摘录者的整理和摘写,但不像其他策问我们就算知道有哪些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也不知道其问答内容为何。

罢黜百家,民国以来就不少讨论的,虽然说并非是《贤良对策》研究的主要议题,但目前的研究也是倾向于这件事的真实性有疑,例如不少研究者就从汉朝的学制、风土,或相关学人运用的学说思路来分析,借以指出罢黜百家的不真实,而是试图从其他方面来理解《汉书》为什么会这样写(关于《汉书》拔高董的地位问题,此处就不提了)。

董仲舒在《贤良对策》的建议,其实并没有什么建议被施行,连什么广设学校的兴学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这种某些学者用来支持《贤良对策》被接纳的论据之一,都后来的研究被扒底裤研究指出,在贤良对策之前,武帝和此前的统治者在此前早就开始做这事了,没有董也照样好好的。


(2)汉武帝也没有什么矫情不接受或明贬暗奉,讲事实不要脑补

很多人会根据不同时期某些政治需求塑造的哲学史印象(尤其是民国以后),以及后来武帝朝后对于董仲舒的过度吹捧,用来认为董仲舒的学说对于汉朝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汉武帝不给予其较好多的对待,脑补出各种什么汉武帝骨子里挺董表面上不接受,还有什么董仲舒过于赤裸裸提出天人关系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这种老掉牙的政治学说太舔封建君主而不被直接接受等。

具体来说,这类推测推论都是不怎么成立的⋯⋯一个人的仕途本身就有很复杂的原因,不是单纯一次或两次策问就能决定。

更何况董仲舒的学术影响力在汉朝中很差,完全不符合某些人认为有影响力的大儒这一形象。

很多人对于董仲舒影响力的肯定,主要是来自于《汉书》对于其江湖地位的吹捧和过度抬高,或是认为董仲舒的学说符合或成为汉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学说的基调,所以理应有所地位。前一种看法,学界近来也有反思的声音,例如苏德昌的《《汉书.五行志》研究》(2014)就有注意到董仲舒在《五行志》的地位和历史现实上的落差,或像近期钱茂伟和王松的一篇论文〈由《春秋》纯儒而“益世”儒宗——《汉书》对董仲舒武帝朝地位的重构〉(2020)。

后一种看法,比较多是出于思想史或中国哲学史上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尽管董仲舒在汉朝备受尊崇,尤其是其人品和学问有很多粉丝,但其学问在汉朝几乎没什么影响力,公羊学或有一点影响,但现在许多人称赞的天人学说还是阴阳学说却几无影响力,包含与其时代接近的人所持的那一套阴阳学说也明显与其的论调不同,连王充尽管很粉董(在自己的书中多次称赞董,不吝啬地夸),但却也大加批评其天人学说的不合理。更别提其后不久的刘氏父子,汉朝流行的那套天人学说跟董仲舒那套是明显不同的,反而是取自更早的天人学说论调来演变。因此要用董仲舒的学问被人暗地下接受的这种脑补,什么明贬暗奉,明显也是不对。

简言之,董仲舒在表子上没赢过,里子上也没赢过,现实中几乎不曾发生作用。

但其学说在整个儒学的思想系统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融贯先秦儒家各派的学说,并提供解决政治上施行儒家仁政所逃不开的义利之争的一种宇宙论思路,并不妨碍我们后来对他的美称和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都说读博的人是天上的文曲星,陆地神仙惹不得,但既要嫌弃知乎儒学问题的低劣问答,又要人听专业的,总要有点文史常识吧 =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