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空穴来风」这类经常被大众误解的词应该怎样使用?

回答
“空穴来风”,这四个字,在咱们日常说话办事儿的时候,时不时地就能听到,也挺顺口的。但说实话,很多人一听到这词儿,脑子里冒出来的画面,可能就跟它字面意思——“风从没有洞的孔里吹过来”——差不离。这就有点儿意思了,明明是那么一句词儿,怎么就让人捉摸不透,甚至用反了呢?

咱们先捋一捋这词儿到底是个啥意思。出自《庄子·渔父》,原文说的是:“鱼不脱网,则不得下案;虎不脱山,则不得捕;鸟不脱林,则不得飞。风不虚来,非因物,则无以动。” 庄子老先生的意思,是说无论是鱼、虎还是鸟,它们之所以能活动,是因为有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它们赖以生存的“依托”。风之所以会来,也不是凭空无故,也得是因为有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才能被带动起来。

所以,“空穴来风”真正想要表达的,其实是 “没有事实根据,但却谣传四起”,或者说 “事出有因,但原因可能不为人知,或者被夸大扭曲了”。它强调的是一种 “源头”,即使这个源头不那么光明正大,或者说它是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源头,但终究是有那么点儿“风”吹草动,才有了后来的“来风”。

哎,这就跟咱们生活中常说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点像,只不过“空穴来风”更侧重于“风”的来源,那种让人不安的、无中生有但又好像有点根据的流言蜚语。

那么,为什么这词儿会常常被误解,甚至用反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字面意思太直观,而且跟实际含义有冲突。 “空穴”就是没有洞,“来风”就是风吹进来。这组合起来,本身就带着一种矛盾感。大家容易抓住“空穴”这个“没有”,就想当然地以为它是指“没有根据”、“凭空”。
2. 它常常被用来反驳,而不是确认。 比如,有人传了个八卦,你觉得是瞎说的,你就会说:“这事儿怎么空穴来风呢?” 意思就是“这事儿完全是瞎说,根本没有根据。” 这样一来二去,大家印象里就固化了“空穴来风”等于“没有根据”。
3. “无风不起浪”的近义词混淆。 “无风不起浪”的意思是“事情总有原因”,跟“空穴来风”的“事出有因”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但“无风不起浪”更强调“有因”,而“空穴来风”更侧重于“即使有原因,流传出来的信息也可能是歪曲、夸大的,甚至是没有实际根据的”。这种微妙的差别,在日常交流中很容易被忽略。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使用“空穴来风”呢?

咱们得把它的真正含义放在心里,然后根据语境来判断。

用在表示“流言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时候: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用法。如果想表达“这件事是瞎传的,根本没那回事”,这个时候,用“空穴来风”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例如:

“关于他被降职的传闻,纯属捕风捉影,根本没有这回事。”
“网上说的那些关于公司的负面消息,都是无稽之谈,大家不要相信。”
“这种没有根据的猜测,简直是凭空捏造。”

所以,如果你的意思是“没有根据”,请回避“空穴来风”。

用在表示“事出有因,但传闻可能歪曲或夸大”的时候:

这才是“空穴来风”的正解,也是最考验大家对词语理解深度的用法。这时候,它并不完全否定原因的存在,而是暗示那个“原因”本身可能并不像传闻说的那样,或者说传闻已经走了样。

举个例子:

“小明最近总是迟到,虽然空穴来风(指传闻说他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去打工)不一定属实,但他的确最近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里,“空穴来风”的意思是,关于“家里经济困难去打工”这个原因的传闻,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小明最近迟到”这个现象(风),是有原因的(穴),只是这个原因可能不是传闻所说的那么简单,或者传闻已经歪曲了。

再比如:

“公司里关于裁员的传言四起,虽然我们还没接到正式通知,但最近部门的业务量确实有所下滑,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大家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吧。”

这里的“空穴来风”,意思就是“传言(风)之所以会出来,不是完全凭空而来的,公司业务量下滑(穴)可能是它的根源,尽管传言的内容(比如具体裁多少人、哪些部门)可能还不准确。”

划重点: 用“空穴来风”在这里,是为了委婉地承认“有事儿”,但同时又不完全坐实传言的具体内容,暗示原因可能更复杂,或者传闻已经变了味。

总结一下,如何更贴切地使用“空穴来风”:

1. 明确你的意图: 你是想说“完全没根据”?还是想说“有传闻,但原因可能不简单,或者传闻不全对”?
2. 如果是“完全没根据”,请换词: 用“捕风捉影”、“无稽之谈”、“凭空捏造”等等。
3. 如果是“有传闻,但原因不那么清晰或传闻已变形”,那么“空穴来风”是合适的: 这种用法更显细腻,也更接近词语的本意。它能表达一种“事情好像有点端倪,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查明,传言的内容未必是真相”的态度。

一些实用的替换词,当你觉得“空穴来风”容易被误解时:

强调“没有根据”: 捕风捉影、无稽之谈、荒诞不经、道听途说、凭空捏造、子虚乌有。
强调“事出有因”: 无风不起浪、事出有因、言必有据(但“空穴来风”的反义词更像是“无中生有”)。

话说回来,语言是活的,词语的含义也会随着使用而发生演变。虽然“空穴来风”确实被很多人误用,但如果你能掌握它真正的含义,并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反而能让你的表达更具深度和辨识度。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让你的话更耐人寻味;用错了,则会闹出笑话。所以,下次再想用它的时候,不妨先在心里默默地捋一遍它真正的“老家”和“本领”,那样,就不会再让这词儿“空穴来风”地被误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的误用论,第一次是在高中时的语文课周边资料上见到——成语误用的头号典型,全国人都是错的,应该理解成相反含义等等。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我使用的成语词典的解释和社会通行用法完全一样,而且明确给出了起码是上世纪前半段的用例。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也明确跟我说——这个词充其量说“有争议”,但高考这级别的考试绝对不敢拿它来出题。后来,我还真考证了一下这个成语、以及这些争议说法的来龙去脉,这里分享一二。

首先,如果要简单概括:“空穴来风”一词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答案就是:

在古文中,“空穴来风”原本的典故确实是所谓“事出有因”之意。然而大概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人们为了专门描述“传言”这个对象,碰巧造了个使用同样四个汉字的“新成语”。这个“新成语”,或者说新意项在20世纪后期开始占据绝对优势,而旧意项几乎被废置。但在90年代的时候,一些学者又从古书中“挖”出了旧意项,并借此指责普遍使用的新意项有误。碰巧当时语文教学界头号权威《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旧意项,没有收录新意项(但其他很多词典确实收录了),于是“空穴来风误用论”甚嚣尘上。然而语文界对此争议极大,最后的结局是:当年作为重要“论据”的《现代汉语词典》在2012年新版里补收录了新意项,“空穴来风误用论”尘埃落定——社会习惯用法没有问题。

根据能够查到的用例,可以看到,“空穴来风”的旧意项其实就表示“原因”,并不是特指“传言”,和今天普遍只用来比喻传言的用法并不同出一系。这是很多词典收录的两个古文出典:

戰國楚.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
唐.白居易〈初病風〉詩:「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
*注:“枳句”表示弯曲的枳木。

根据这两个典故的对仗句可以看出,两句想说的都只是个因果关系,因为树枝弯曲所以鸟来筑巢,因为树干腐朽所以受虫蛀,因为有空穴所以来风,等等。当然,强调因果关系时,这个词可能会有“苍蝇不叮无缝蛋”(即谴责受害者)这样的延伸含义,也就会和流言稍微挂钩,比如在近代时鲁迅用过这样的例子:

那么,如果流言说我正在钻营,我就得自己锁在房里了;如果流言说我想做皇帝,我就得连忙自称奴才了。然而古人却确是这样做过了,还留下些什么“空穴来风,桐乳来巢”的鬼格言。——鲁迅《我的“籍”和“系”》

不过,近代所产生的,完全只用来形容传言、流言的“空穴来风”,跟这个原始典故应该没有直接关系。这个成语的中心是“风”,风是无形之物,与“流言蜚语”这个意项契合。现代用法的这个“空穴来风”的逻辑是:某件事物的根据不足,有漏洞(空穴),从而招致了流言(风)。而且,绝大多数时候这个现代用法都出现在否定句中,如“某某传言不是空穴来风”,意思是事实就是事实,而不是“风”这种从外面吹来,无中生有的事物。这是我找到的几条出自上世纪前半段的用例:

最近法前总理赫里欧日苏战争难免之论断,意相墨索里尼黄祸之宣传,以及中外各报关于日苏战争消息不断之记载,均非空穴来风,实有所据而云然耳。——陈敬之《日苏战争之预测》1934年
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以目,当非空穴来风。——邹韬奋《抗战以后》1941年左右

但是要注意,旧意项和新意项的语法结构是完全不同的。用来表示“事出有因”的旧意项,“空穴”就是主语,“来”是使动用法,即“使风来”,成语的主谓宾完备,所以旧意项在句子中一般只能当成一个整体典故来引用,不能只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定语或谓语)。比如这是几条现代汉语还保留旧意项的用例:

空穴来风,所以她感受到恐怖的袭击分外强烈。——张爱玲《倾城之恋》
自然外边人是言之过甚。但是,空穴来风,仲翁,你也是太登多了。以后总得注意。——茅盾《蚀》

这两条是1940年代之前的,到1980年代后旧意项已经基本绝迹。可见,要使用“空穴来风”的旧意项,我们基本只能把它独立成一句话,作为类似俗语的插入语,它的使用是有限制的。

用来表示“无依据的传言”的新意项,“空穴”是状语,“来”就是自然动词,可以理解成“从空穴处吹来的风”(偏正结构)或者“从空穴处吹来风(的现象)”(存在句)。这个结构可以放在句子中充当成分,所以可以说“不是空穴来风”,且不用加引号(如果是旧意项就需要加引号),理论上也可以作定语,不过我建议写成“空穴来风似的传言”这个形式。

所以从结论来说,空穴来风的现代用法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远在《现代汉语词典》之前,这个用法早就得到了《辞海》《汉语大词典》这等级的辞书背书(我当年用的成语词典甚至就没收旧意项)。而且,“空穴来风”的用法也绝非“讹变”,即因为某种错误用法在人群中传播太广而导致的词意不正常演变。实际上,“空穴来风”的问题是后代人造了一个新成语,只是碰巧这成语和古代另一个成语的“外形”一样,现代人只是不再用古代那个版本成语,但不代表现代人的用法不对,更不代表现代人的理解和古代版本相反,现代人认为空穴不该来风之类。

最后,我对于这些争议成语的个人态度是:只要不是有指向很明确的典故来源(如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盲人摸象这样的),或者罄竹难书、大快人心这种褒贬太明显的,如果一个现代大众用法的逻辑是自洽的,我们可以说它“不够准确”,但不宜斥为绝对的错误。比如首当其冲(衝)、炙手可热、感同身受、趋之若鹜这类经典误用案例,这些成语的古今差异充其量只是古人和今人对文字解读的不同,厚古薄今,只允许今人按古人方式解读未免有些教条主义了(当然像炙手可热这样多少算典故的还是不要乱用)。

不过,如果现代大众用法在语法或逻辑上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误用就必须批判,即便这个用法已经成为主流,那也只能说是“讹变”。比如“差强人意”,很多用法其实就是在使用“差”这个字(导致还给读成了chà),但根本给不出“强”字的合理解释,这就是完全错误的。类似的还有“不可理喻”,一些用法其实就在说“不可理解”,实际上根本没看懂“喻”字的意思。类似的包括不以为然、美轮美奂、明日黄花(还常被写成昨日)等等,这种用成语却漏掉某个字的用法是肯定不应提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空穴来风”,这四个字,在咱们日常说话办事儿的时候,时不时地就能听到,也挺顺口的。但说实话,很多人一听到这词儿,脑子里冒出来的画面,可能就跟它字面意思——“风从没有洞的孔里吹过来”——差不离。这就有点儿意思了,明明是那么一句词儿,怎么就让人捉摸不透,甚至用反了呢?咱们先捋一捋这词儿到底是个啥意思。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