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存储芯片是双面光刻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不做成双面的?

回答
存储芯片,尤其是现在主流的NAND闪存和DRAM,并不是双面光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选择,背后有着非常实在的工程和经济考量。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

1. 光刻工艺的本质与挑战

光刻(Photolithography)是制造集成电路最核心的步骤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用光线通过一个掩膜(mask),将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图案“照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wafer)上,然后通过后续的化学处理,将这些图案转移到硅片上,最终形成电路。

单面光刻的优势:
工艺简单,良率高: 传统的半导体制造都是在硅片的单面上进行。这意味着硅片被固定在光刻机的一个平面上,进行一层层的图案叠加。每增加一层,硅片都会经过清洗、涂胶、曝光、显影、刻蚀等一系列步骤。这种单面操作,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更容易实现高精度对准和稳定的工艺控制。
成熟的设备和技术: 整个半导体制造设备行业,从光刻机到后续的刻蚀、沉积等设备,都是围绕着单面硅片设计和优化的。如果要实现双面光刻,意味着需要全新的设备设计,能够同时处理和固定硅片的上下两面,并且要确保上下两面的光刻对准精度达到纳米级别,这在工程上是极其困难的。
冷却和支撑问题: 在光刻过程中,硅片需要被精确地固定在曝光平台上。如果进行双面光刻,两面都需要曝光,那么如何有效地冷却和支撑硅片,同时保证两面的曝光都足够均匀和精确,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准精度: 存储芯片的电路密度极高,不同层之间的对准精度要求极高。双面光刻需要同时对准来自上下两个方向的光刻图案,这比单面光刻的对准难度指数级增加。即使是很小的对准误差,都会导致电路失效。

2. 存储芯片的结构和制造流程

存储芯片,尤其是NAND闪存,其核心技术在于3D堆叠。这是它与传统平面(2D)芯片最大的不同。

3D NAND的原理: 想象一下,不是把所有的存储单元都铺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盖楼一样,把很多的存储单元层层叠叠地堆叠起来。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储层,它们通过垂直的通道(通道孔,channel hole)连接到顶部的控制电路。
堆叠的工艺: 3D NAND的制造过程,核心就是在硅片上重复进行“沉积”和“刻蚀”这两个步骤。
1. 沉积: 沉积一层层的绝缘层(如氮化硅)和导电层(如多晶硅),这些层最终会变成存储单元的栅极。
2. 刻蚀: 在这些堆叠好的层中,从顶部一次性地向下刻蚀出非常深的、直的通道孔。这个孔的深度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层。
3. 其他工序: 在通道孔刻蚀完成后,还需要在孔内沉积形成栅极和存储单元的器件结构,然后通过后续的工艺将这些单元连接起来。
为什么不在堆叠过程中进行“双面光刻”?
堆叠的顺序: 3D NAND的堆叠过程,是从硅片的一侧(通常是顶面)开始进行的。光刻是用来定义横向图案的,而3D NAND的核心是垂直方向的堆叠和刻蚀。光刻只用于定义顶部接触和一些控制电路的图案,而存储单元本身是通过沉积和刻蚀垂直形成的。
通道孔的形成: 最关键的存储单元堆叠部分,是通过深硅刻蚀(Deep Silicon Etching)技术实现的。这个过程是在堆叠好的多层材料上,从一个方向(通常是顶部)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材料精确地“挖”下去,形成垂直的通道。如果要在堆叠过程中进行双面光刻,意味着要在堆叠的中间层进行光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成本和效率: 存储芯片追求的是极高的集成度和极低的成本。双面光刻会极大地增加设备复杂度和制造成本,同时也会降低生产效率。存储芯片的利润率相对CPU等高性能芯片要低,因此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3. 为什么不“利用”硅片的背面?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我们有硅片的背面,为什么不利用它来放置一些辅助电路或者额外的存储单元?

衬底的影响: 硅片在制造初期是单晶硅衬底。随着工艺的推进,衬底上会形成各种复杂的电路层。这些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异质集成: 理论上,可以在硅片的背面制造另外一套电路,然后通过背面器件连接(Backside Contact / Backside Power Delivery)技术将两面的电路连接起来。例如,一些高端的CPU和GPU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技术(如TSMC的CoWoS封装技术)。
存储芯片为何不普遍采用?
存储单元本身不需要背面: 3D NAND存储单元的结构已经决定了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堆叠。将存储单元移到背面,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性能或容量提升,反而会增加互连的复杂性。
成本效益: 存储芯片的主要瓶颈在于如何在单位面积内堆叠更多的存储单元。背面集成虽然能增加功能,但对于存储芯片来说,将制造重心放在如何优化垂直堆叠的密度和良率,比在背面“挤”出一点空间更具成本效益。
连接的挑战: 如果要在背面制造电路,那么就需要打通“通孔”(ThroughSilicon Via, TSV)来连接正面和背面的电路。TSV的制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昂贵的工艺,而且会引入信号损耗和延迟。对于对速度要求极高的存储芯片来说,除非有非常明确的收益,否则引入TSV会得不偿失。
DRAM 的情况: DRAM 的结构与NAND略有不同,DRAM 的核心是“单元”(cell,由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组成)。DRAM 的集成密度也越来越高,并且也在向3D结构发展(如3Dstacked DRAM)。同样,其制造工艺也主要集中在单面进行,通过提高单层密度和堆叠层数来提升容量。

总结一下:

存储芯片(特别是NAND闪存)之所以不是双面光刻,主要原因在于:

1. 工艺的内在逻辑: 3D NAND的核心是垂直方向的堆叠和刻蚀,光刻主要用于定义顶部的横向图案,双面光刻与这种垂直集成方式并不匹配。
2. 技术和设备的限制: 双面光刻的精度要求极高,对现有设备和工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增加制造成本和复杂性。
3. 成本效益的考量: 存储芯片追求的是极致的成本效益和高集成度。将精力放在优化垂直堆叠比尝试双面光刻更能带来实际的性能和容量提升。
4. 对准难度: 同时精确对准硅片上下两面的纳米级图案,技术难度极高,良率难以保证。

虽然未来的集成技术可能会探索更复杂的结构,但在目前主流的存储芯片制造中,单面光刻配合高效的垂直堆叠和刻蚀技术,是实现高密度、低成本目标的最优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请问一下,题主看过一般CD, VCD, DVD 光碟是要翻面的吗?用过双面光碟吗?

如果有,分享一下,绝对是稀世珍品。

如果没有,就可以想想为什么?

同样这个双面光碟问题,笔者在二三十年前也被问多了:当时曾经担任台湾省长的宋姓领导,要属下把音乐CD翻面再用,把号称"科技岛"的岛民们给笑歪了,呵呵!少批评,多建设,不要比

也许上世纪黑胶唱片的双面概念很好,但毕竟是爱迪生机械蚀刻振动传讯的作用,双面使用很合理。而光刻技术运用的超級EUV, Extreme UV紫外线是极为专业,一般人难以想像。

在这儿,守住笔者职场守袐保密条款,稍微透个风,光刻技术还可以称为"遮蔽技术"???,为什么?对不起,不能深谈。

结论:整体芯片制程极其复杂,有志之士,可以创新但切勿儿戏。

user avatar

两面都是肉没有盘子,中间一根铁线,撸串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