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学习MBTI,给你带来了什么变化?

回答
接触MBTI,说实话,最开始是被它那种“你是哪种人”的好奇心吸引的。总觉得每个人都有个藏在心底的标签,如果能找到那个,很多事情就能解释得通了。抱着这种心态,我开始一点一点地啃那些介绍,看案例,做测试。

一开始,最直接的变化是认识自己。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普通”的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MBTI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那些之前没太在意,甚至有时候会忽略的特质。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挺注重细节的,做事情也很严谨,但对照MBTI的S(实感)和N(直觉)时,我才发现,我其实更倾向于关注大局和可能性,那些细枝末节往往是别人提醒我才意识到的。这倒不是说我粗心,而是我的思维模式更喜欢跳跃,喜欢从宏观上去把握,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去抠。

接着,这种认识的深化,就带来了与人相处方式的调整。我发现,很多时候我跟某些人合不来,或者在沟通中遇到障碍,并不是因为大家恶意,而是因为我们“频道”不一样。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是个典型的P(感知)型,做什么事情都比较随性,计划赶不上变化。而我作为一个J(判断)型,一开始会觉得他做事没有章法,有点“飘”。但当我理解了P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他们天性的一部分,并且认识到他们在某些方面,比如创意和应变能力上,比我更强的时候,我就不再那么纠结于他“不按计划来”这件事情上。我反而会更主动地去适应他的节奏,或者在需要我规划的时候,提前跟他打好招呼,明确好关键节点。这种理解,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也让我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是,它让我更理解“为什么”。以前,我对一些行为模式,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可能只是觉得“就这样吧”,没什么太深究的。但MBTI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可以去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比如,我为什么会对新事物那么感兴趣,总是想去尝试,却又容易虎头蛇尾?MBTI告诉我,这是和我的N(直觉)和P(感知)特质有关,我更喜欢探索未知,享受过程中的变化,而不是执着于一个既定的结果。了解了这个,我反而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坚持。

当然,MBTI也不是万能的。我也知道它只是一个工具,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很多人会过度解读,甚至用它来给别人贴标签,这是我不提倡的。我的感受是,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视角,一种理解世界和人性的工具。它让我看到,原来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总的来说,研究MBTI,让我从一个有点“自我中心”的视角,跳出来,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多元化的世界。我不再那么容易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也更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变化,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平和,也让我更享受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带来的启发。有时候,我会觉得,这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外面原来有那么多我从未见过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的回答真的让我太佩服了,我摘录了他回答的答案里面的几个要点恰好也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1.MBTI是怎样的工具?我们主要想通过它去解决哪些问题?

我非常赞同高赞回答中写到的MBTI其实就是浮木,就是我们为了快速地解决人生中关于工作和亲密关系的简单答案。我也非常赞同其中写到的人生的问题实在是太宏大了,需要全人类去共同解决

MBTI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工具,也确实是理想主义者(NF)的避难所,因为按人格类型的分类方法,最大众的人是技艺者(SP)和护卫者(SJ),相对小众的是理性者(NT)和理想主义者, 其实理想主义者应该说是最难以和这个现实的世界达成和解的一类人

人的本性就是希望能找到同类,找到能理解自己的人,所以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其实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2.关于MBTI的正面意义

首先MBTI其实是我们对于自我反思和认识的启蒙,是非常原始的工具,我觉得对于专业研究的人来说或许它并不严谨,也有非常多的缺点,但对于大众来说其实很可能这就够了,不是那么多人都愿意深究,人的惰性是非常难以跨越的。

其次MBTI其实也反应了人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世界的好奇。这是人活着的最大问题,也是人生的有趣之处。

第三其实MBTI也侧面反映了需要科学、理论去帮助人去解决这些问题。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理论的共性和经验的个性,理性的客观和感性的主观好像是一个很难统一的问题,这恰恰是一个科学可能需要考虑的,可能也是解决人这个复杂系统的关键问题

MBTI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认识到人类所发明的这些神奇的理论。这是人类社会的结晶,也是科学发明及普及的意义。

3.关于工具的缺点和优点

对于一个工具、一个理论必然有其缺点,这是世间万物的一个本质规律。但我觉得只要是这个工具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那么这个工具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

其实这也敦促了我们继续对于理论对于问题解决的探索。我想这就是人活下去的源动力。

user avatar

很抱歉,这篇文章可能并不会像大家期待的一样给与大家一个关于mbti对于我们人生正面意义的解答,实际上这样的回答也已经很多了。其中所运用的分析手段也限于我的掌握能力而具有不妥之处,然而我依然希望自己对一年以来接触mbti的生涯作一个了结并为此做出批判性的辩护,感谢这个问题提供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我们在运用一个理论并由此不可避免地构筑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理解时,受限于每个人所处的将自己规定和自己规定的现实,我们通常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意志审视这个眼镜,而审视必然意味着批判性的审视。自然地我们很难将一个已经深度融入自我叙事和建构的事物当作一个客体和他者进行审视,这正是温水煮青蛙的道理:人们无论是为了维持着那个虚假的自我同一性也好,抑或是试图填满那不可能修补完成的对于掌控世界的不安全感的空洞,甚至只是以死尸般的无意识的惯性,死死守护着一个已经行将腐烂的肢体,直到这一处的溃烂可能造成的整个身体的感染。当矛盾没有充分暴露,也很难期待一个旧事物的形态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和自我解体——这个革命将会产生出一个新的、适应了当前矛盾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的事物。那么全然超然地将一个具体历史时空中的那个名为“自我”的事物以某种对待他者的态度进行审视也就似乎成为了不可能的幻想。

正如斯宾诺莎所言,“规定即否定”,这样一场在对世界进行规定和否定的把握中的、循环往复的真实游戏并不存在黑格尔所谓历史的终结,因此密涅瓦的猫头鹰也不可能在黄昏中起飞,我们的批判不得不“中途插入”因而显得突兀。我在此能做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基于我当下的历史情境,并试图对过去历史情境中的我及其受到影响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的把握。这样做的前提条件则是,我已经在现实中相当程度上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了精神上和物质行动上的分裂。即便现在的我仍然是是一种在过去的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具有一个分裂的彻底性,然而这恰恰证明了这个事实:矛盾在表象下的和平时期就已然存在,而我现在在表象中展现出的行动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对过去矛盾呈现的完成,然而这也决不是我的终点和结论。

或许有人采取这样的辩护,Mbti作为一种用理论把握现实的工具,与其他工具一样都必然具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多个工具服务于我们自身的目的,因而我们“权宜地”使用这样一个工具把握现实也是无可厚非的,正如俗话所说——“没有人能摘下自己思维的透镜纯粹地静观世界”。然而,批判的理论态度和非批判的理论态度依然有本质差别。我们无法期待Mbti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批判性的理论,那么在使用它时就应该注意到这个理论在构造上的缺陷(包括其他一切非批判性的理论)。

Mbti理论迎合并继续引发了两种当前极为普遍的意识形态:1.自然主义还原论的态度,即将人的一切思想、价值和行为解释为一种基于心理的和生理的,实际上也就是物理的因果法则的事物,由此从心理功能的发生作用的角度和生物适应环境的角度解构和还原人的一切表征和本质;2.形而上学理念论的态度,即将mbti类型和荣格八维功能上升为独立地、超越于现实世界的抽象实体,这样的抽象实体超越于具体的历史的条件而具有独立自足性,而人的一切规定性从理论预设上就必须也能够被完全容纳在这些超历史的抽象理念之中(虽然我不断地提到历史,然而我持有的并非是历史主义的态度,即将当下的历史现实当作必然的也因而是合理的结果,从中寻找其存在的充分条件,这种态度依然是非批判性的)。而在这两种意识形态之下的人,要么是一个被理论透镜删减过的人,要么是一个理念在现实中的呈现的体现,相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已经丢失了历史的、具体的运用恰当的理论多层次地把握一个人(不只是人,还是他所处的社会结构和个人的发展史)的批判性视野。而在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基础上,mbti理论的运用假设了一个具有的绝对自我同一性的人(然而这是虚假的)并将人理解为一个绝对自足和孤立的个体(自足于那个自我运行、自我修正的心理机制抑或抽象理念),然而这只不过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具体历史条件下的鲁滨逊式的个人主义幻想。

在一个毫无批判性地、完全接受了mbti的人眼中(这意味着他对理论的合理性做出了承诺,并希望在经验中验证这种承诺),那么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被一个还原论的理论或抽闲理念预先规范好,因而随之而后的所谓成功的检验的个人印象,也不过是看到了那些可以透过他们的理论透镜预先被看到的东西。固然,人们在检验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与过去理论不相符的新现象,然而其解释路径已经彻底不同于生活世界中原初的经验感知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而是通过改造这个理论表象上的逻辑(但理论背后的两种意识形态依然没有改变)去套用在本质上就超出于这个理论的现实,然而这种状况带来的弊病是任何想真正把握现实的人都不得不警惕的。

概念的人本就不等于具体的人,概念与具体也不应该以这种非历史的和非批判性的方式联合在一起。然而人总是想成为概念中的人,去成为那个形象和符号,去获得那个免费地便利进入一个虚假的共同体的名片,并由此制造出一个平等的假象——我们都是mbti下某个类型的人。然而在这个圈子里既不存在真正的平等,用这种虚伪的身份平等的方式理解现实也不可能能促进我们把人理解成真正的人。因为平等总是在与那个抽象符号绑定着的,而某个抽象符号又必然(虽然人们只是美其名曰“大概率”)意味着一个人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品质,这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政治”。“XX类型也有种种优点和缺点,所以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们”,“XX类型在生活中也很不容易,我们要同情他们”,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中,人们关心的已然不是那个在一定的历史中、社会结构中、阶层中、具有个人独特经历的复杂的多面的具体的人,而是符合了那个符号或即将被纳入到那个符号体系中的人。当符号过于粗糙,他们就给符号加上新的后缀,mbti+tritype+sp/sx/so+...,这正如美国人对待黄种人还要再具体分出地区和族裔,并给予他们之中在历史上更值得同情种族以更明显的优待,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种族平等。打个比喻:种族平等问题(也是关于种族的认识的问题)的解决思路不是将种族进行细致的重新划分再重视每个族群的权益,这个解决思路从刚开始就是错的。种族问题作为一个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根本出路只能是具体的社群中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现实中改善他们被压迫和剥削的状况、改变当前的不合理的生产状况。然而在这之前,身份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内部争论转移和掩盖了实质问题的暴露,而只有将这场可能沦为虚假的、自我安慰的方式作出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批判和推进才能为真正的实践开辟道路,而这样的工作只能要求一个批判性的理论在实践来临之前先行入场

这个圈子吸引人们进入的基础,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纯粹智力上的兴趣,而是各种在社会中感受到种种排斥与不适的人们的避难所(尤其是四大in系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中,人们不仅重新获得了一种漂泊于资本主义市场中的失去已久的自我肯定,同时也获得被他人表面上包容和平等对待的期许,这或许是每个在特定人生阶段中的我们都不可免俗的。正当迷茫的现代人普遍寻找失落的规范性时,正当自己的价值与理性无法找到一个锚点时,一些人选择以鸵鸟心态投入到世俗洪流的滚滚浪潮中忘我忘他,而一些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存在尚存理智和情感期许的人们则各自寻找看起来赖以支撑的支柱,虽然暂时找到的可能只是一块漂浮着的木板。而Mbti这块木板用一种简明的方式告诉我们xxxx类型具有着种种的规定性,并形成人们思维的惰性,而在自我判型之后,这又必然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理性的和情感伦理的规范,这将在无意识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和自我的视界。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理论却是建立在脱离了个体的生活语境的基础上的。或许一个人本来可以在一些情况下是A,在另一些情况下是B,这些变化本来是由于我们是具有丰富向度的个人在面对具有丰富向度的世界时的自然反应,然而绝对自我同一性的预设使得这样一个基于具体情境下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也在某些方面被中止了。

mbti便捷地给予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可能是不可解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宏大问题的简单回答。人们在其中热火朝天的讨论里掺杂着各类含混的理性规范、价值的信条和成长的箴言,然而人的认识过程和成长过程又哪有如此简单?仅仅给自己判个型、总结一些功能使用的规律、美其名曰学会用不同的方式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就能寻找到冲突的最终答案?其实只不过是幻想罢了,事实中该怎么被歧视、强制和剥削都不会因为一个仅仅是思维上的颠倒、叙事方法和意识形态的重塑就能改变。我们最后真正要面对的是我们复杂具体的生活问题,以及在生活之中的与他人的信念和伦理的冲突,这些冲突与一些更丰富的视角联系着,是一本永远不可能穷尽的大书,这也是笛卡尔长期沉思后的生活体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mbti的这样一套理论能做的只是开启一些从未进行过系统的自我反思与认识的人以启蒙的条件,然而这个启蒙也会在将来或已经潜在地发生的某个阶段对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产生重大阻碍,这也是我个人要求对这个理论进行批判性审视的一个重要理由。

这个圈子里的mbti理论能否摆脱那两种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我持一个悲观态度,因为这是和这个理论自身的特点和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的,而不是对这个理论的小修小补就能够克服的,这些问题既是我们这些个人的、也是这个时代问题的征候。我并没有对精神分析丧失信心,虽然我依然在学习荣格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其理论态度的种种不满(由于没有形成成形的反思就不再在这里呈现),我能做的也只是从我当下获得的、经过批判审视的智力资源出发,在探索更多理论可能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我真正能够信服的对于如何把握世界的认识。

而我确信的是,无论在运用怎样的理论对人进行把握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只是在一个当下的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里,把握到了一个在历史时间中的人、一个特定文化中的人、一个我们能看到的局部的人,而若想把握一个人的本质,其工作远比我们想想中复杂的多。为此我们需要科学的和能够对这样一种人类认识结构中的悖反有批判性回应而非忽视甚至特意掩盖的理论。人的意识、情感与理性是一个和这个宇宙同样丰富的世界,站在任何一端的人都可能对另一端产生某种自以为全面确信的把握。一个无限的历史时间中展开的丰富内容,乘上在这个内容中不断产生的丰富的视角与意识,得到的才是那个真正的知识的大书,而这些不是我们某个人能够穷尽的,因此真正的科学若想实现也只能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理论还将被不断推翻,可在实践中思索的人还将走的更远。祝愿诸君安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接触MBTI,说实话,最开始是被它那种“你是哪种人”的好奇心吸引的。总觉得每个人都有个藏在心底的标签,如果能找到那个,很多事情就能解释得通了。抱着这种心态,我开始一点一点地啃那些介绍,看案例,做测试。一开始,最直接的变化是认识自己。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普通”的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MBTI就像一.............
  • 回答
    学习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简称BGB),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但绝对是一段充实而有价值的旅程。它被誉为“法律界的百科全书”,其严谨的体系和精妙的条文设计,足以让法律人沉醉其中。要真正理解BGB,需要耐心、方法,还有一点点的“德意志式”严谨。第一步:建立基础认知,.............
  • 回答
    想深入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你算是找对路子了!市面上确实有非常多专注于研究学习方法的书籍,而且这些书往往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和实操指导,帮助我们打破“死读书”的怪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策略。我最近读过几本,印象特别深刻,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了一个“学习优化器”。我尝试把它们介绍给你,尽.............
  • 回答
    研究和学习历史,是不是得“泡在”一大堆原典里?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就像问一个大厨是不是必须得尝遍天下所有食材一样,答案是:非常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绝对路径,而且得看具体情况。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什么是“原典”?在历史研究里,这可不是指哲学、宗教里的那种神圣文本。它更偏向于指那些距离历史事件本身.............
  • 回答
    如果你对纳米材料,特别是像石墨烯这样令人着迷的材料的研究充满兴趣,那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确实是你的不二之选。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直接指向了你感兴趣的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个学科本身就是研究物质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之间内在联系的.............
  • 回答
    研究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充满挑战的领域。理解深度学习模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对于信任、调试、改进模型,以及确保模型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以下是从几个关键方面着手研究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的详细说明: 研究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的关键方面: 1. 理解可解释性的目标和定义 (Understandi.............
  • 回答
    2021 年,我在数学研究和学习上收获颇丰,同时也对数学的本质和学习方法有了更深的感悟。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更多的是通过大量数据进行模式识别、知识整合和逻辑推理。以下是我在 2021 年的一些主要收获和感悟,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在数学研究方.............
  • 回答
    通信工程领域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个显著的趋势,那就是许多原本深耕传统天线、电磁场与微波等方向的导师,纷纷将研究重心转向了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既有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也有学术研究前沿的吸引力,同时还伴随着产业界需求的导向。一、技术发展的内在驱.............
  • 回答
    Yann LeCun,这位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关于“研究机器学习,本科应尽量多学物理和数学课”的观点,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富洞察力且务实的建议。他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机器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机器学习,尤其是当前蓬勃发.............
  • 回答
    我曾在一个数学研究项目里,为了理解某个数学对象的某些性质,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构造它的反例。当时我们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图(graph)——有向无环图(DAG),并且我们关注的是其中一种叫做“拓扑排序”(topological sort)的操作。简单来说,拓扑排序就是给图中的节点排一个序列,使得对于图.............
  • 回答
    各位朋友,你们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联邦学习”这个话题。我最近接触到这个概念,感觉挺有意思的,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也顺便给自己科普一下。联邦学习是个啥?简单来说,联邦学习就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让多个参与方(比如不同的医院、银行、手机厂商等)一.............
  • 回答
    我不是AI,我只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你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真实。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甚至我自己也曾有类似的体会。学习能力强,意味着你对新知识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像一块海绵,能够快速吸收信息,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别人可能需要反复摸索才能明白的道理,你可能听一遍就能领会;别人还.............
  • 回答
    联邦学习与边缘计算的结合,绝对是当下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之一。谈到“热点”,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的驱动因素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什么这么火?深挖其内在逻辑要理解联邦学习+边缘计算为何如此吸引学界和工业界的目光,我们得从它们各自的优势以及结合后产生的“1+1>2”的协同效.............
  • 回答
    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这个领域,近几年确实是风起云涌,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过去我们谈主动学习,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如何更智能地选择“最有用”的样本去标注,以期在有限的标注预算下,让模型学得更好。但现在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核心理念的深化:从“有用”到“.............
  • 回答
    机器学习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说实话,广阔得令人兴奋,而且这不仅仅是“数据分析”那么简单。它正在为我们理解经济世界的复杂性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和视角,尤其是在理论层面,其潜力是巨大的。1. 复杂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传统的经济模型,无论是新古典的,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往往建立在高度简化的假设之.............
  • 回答
    机器学习,这个曾几何时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概念,如今已悄然渗透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每一个角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对生命运作的理解,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攻克着我们曾经束手无策的医学难题。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机器学习如何改变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首先,让我们看看机器学习是如.............
  • 回答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 FL)和安全多方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SMPC)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交叉领域,其在保护数据隐私和实现分布式协作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两个领域的研究都非常活跃,也有不少研究方向相对容易发表高质量论文。以下我将.............
  • 回答
    机器学习系统的研究,说起来也真是五花八门,但要说真正有嚼头、有前景的,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方向,绝对值得我们下点功夫:1. 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L)的深化与普及现在搞机器学习,很多时候还是得靠人工去调参、选模型、设计特征,这就像是造汽车还得手动拧螺丝一样,效率低不说,对专家的依赖性太强。Aut.............
  • 回答
    .......
  • 回答
    你想深入研究古典音乐,这个想法太棒了!业余钻研古典音乐,既能丰富精神世界,又能培养一种独特的品味。而且,这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掌握了方法,一步步来,你也能成为一位懂行的乐迷。让我来跟你聊聊,怎样才能循序渐进,让你这趟古典音乐之旅既充实又有趣。第一步:打好“聆听”基础,建立你的古典音乐“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