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懿父子当何以自处,才能从曹爽时代任人宰割的局面翻身自保,又顺利终止猜忌倾轧的循环,回避窃国恶名呢?

回答
要理解司马懿父子如何从曹爽时代的被动局面中翻身自保,并最终化解猜忌、避免窃国恶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他们采取的一系列策略。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

一、曹爽时代的困境:任人宰割的阴影

首先,要看到司马懿父子所处的艰难境地。曹爽作为曹魏的辅政大臣,掌握着实权,他忌惮司马懿的声望和能力,将其架空,实际剥夺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司马懿被“闲置”,虽有虚名,却失去了实际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压制,表面上给予了司马懿足够的尊重,实则剥夺了他发挥作用的空间,使其处于“任人宰割”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司马懿父子自处的首要任务是“保命”。当权者如果动了杀心,任何借口都可以成为理由。因此,他们必须在表面上维持低姿态,避免引起曹爽的直接猜忌和打压。

1. 表面上的“蛰伏”与“韬晦”:

司马懿的策略: 司马懿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他以一种近乎“装病”的方式,进一步淡化了自己的存在感。病,是当时政治斗争中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手段。通过装病,他可以合理地远离朝堂,避免参与可能引起麻烦的政治活动。同时,这也能让曹爽放松警惕,认为这个老臣已经无力再构成威胁。
细节之处: 历史记载司马懿“每至晦日,辄称病,朝会,未尝不应”。这种“病”的艺术在于,他能在关键时刻(如朝会)表现出责任感,而在日常则选择“病退”,这显示了他的谨慎和对时机的把握。他不完全脱离政治,而是选择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既能观察局势,又不暴露自己的锋芒。
更深层次的考量: 这种“病”也是一种姿态,意在告诉曹爽:“我无意争权,只想安度晚年。”这种姿态对于麻痹对手至关重要。

司马师、司马昭的态度: 司马懿的儿子们,特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也必须配合父亲的策略。他们需要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不参与任何可能被视为“结党营私”的行为。他们可能在朝廷中有一些低级别的职务,但绝不会试图去争取实权,而是安分守己,等待时机。
家族的凝聚力: 这种共同的“蛰伏”也加强了司马家族内部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共同面对外部的压力,并在一个相对秘密的环境中商议对策。

2. 经营人脉与情报网络:

“养士”的策略: 尽管表面上被排挤,司马懿父子并未放弃经营自己的势力。他们通过“养士”的方式,招揽和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可能分布在朝廷各部门、军队之中,成为他们日后行动的情报来源和执行力量。
选择标准: 他们选择的人才,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司马家族的忠诚。这种忠诚的建立,可能通过恩义、共同的利益,甚至是对曹魏政治现状的不满。
情报的价值: 在政治斗争中,情报就是生命线。司马懿父子通过这些人,能够及时了解朝廷的动向、曹爽的计划以及其他潜在的威胁。

审慎的交友: 他们不会轻易与任何人结盟,而是审慎地选择与哪些人建立联系。这些人可能是一些在朝廷中有影响力,但同样不满曹爽统治的人,或者是与司马家族有历史渊源的士族。

二、高平陵之变:抓住时机,雷霆一击

当曹爽在洛阳,而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祀时,司马懿父子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这是一个精心计算的“窗口期”,曹爽的军队主力分散,而他在洛阳的留守力量相对薄弱。

1. 舆论的铺垫:

“讨伐”的合法性: 司马懿行动之前,必须为自己的行动赋予合法性。他发动兵变,但口号是“奉诏讨伐曹爽”,并以“大将军曹爽意图不轨”为由,将其描绘成叛逆。
“奉诏”的巧妙: “奉诏”这一词至关重要,它将自己的行动与皇帝的意愿联系起来,即便当时皇帝年幼,此举也能在形式上占据道义制高点,减少外界的质疑。
“罪状”的公开: 司马懿利用他经营的情报网络,搜集曹爽的“罪证”,并大肆宣扬,将曹爽描绘成一个败坏朝政、祸国殃民的奸臣,为自己的行动制造舆论基础。

2. 军事上的果断与精准:

控制要地: 司马懿利用早已培养好的亲信,迅速控制了洛阳的战略要地,如宫门、城门等,阻止了曹爽回师的可能。
执行力: 兵变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执行力。司马懿倚重的正是他的儿子司马师,以及他培养的将领,他们具备强大的军事指挥和执行能力。

心理战: 司马懿也运用了心理战。他没有一开始就对曹爽施加致命打击,而是先通过“罢官免职”等手段,瓦解曹爽的抵抗意志,诱使其放弃抵抗,甚至劝降。
“宽宥”的假象: 曹爽最终放弃抵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误以为司马懿会如往常一样“宽宥”他,只是将其罢官,而非赶尽杀绝。司马懿利用了这一点,让他交出兵权,使其彻底失去反抗能力。

3. 曹芳的角色:

挟持皇帝: 司马懿父子成功控制了年幼的皇帝曹芳,这使得他们的行动在表面上获得了“合法性”的最高支持。即便曹芳是被迫的,但“奉皇帝之命”的说法足以应对绝大多数质疑。

三、终止猜忌倾轧的循环与回避窃国恶名: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父子虽然掌握了实权,但潜在的猜忌和倾轧并未完全消失。他们要做的,是将这种权力集中过程“合理化”,并避免落得“篡夺”的恶名。

1. 逐步收揽权力,而非一步到位:

“辅政”的过渡: 司马懿并非立刻称帝,而是继续以“辅政”的身份行使权力。他将曹爽一系的人员进行“清洗”,但这更多的是为了巩固权力,而非无休止的政治迫害。
“功过”区分: 对于曹爽一系的人员,他们区分了不同情况。有些人因直接参与反抗而被处死,有些人则被罢官流放,保持了一定的“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敌的恐慌感。

司马师、司马昭的接力: 司马懿去世后,由司马师、司马昭父子接力。他们沿袭了司马懿的策略,继续巩固权力,但同样保持了“辅政”的姿态,直到司马炎(司马懿之孙)最终代魏称帝。
“禅让”的姿态: 最终,司马炎通过“禅让”的方式从曹魏手中接管了政权。这种形式上的“和平过渡”是避免“窃国恶名”的关键。虽然“禅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安排,但它提供了一个合法性的外衣。

2. 巩固与发展曹魏政权:

“拨乱反正”的形象: 司马懿父子在掌握权力后,积极处理朝政,稳定社会秩序,并继续推行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这让他们能够塑造“拨乱反正”的形象,而非“窃国者”。
对外战争: 他们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例如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这进一步提升了司马家族的声望,并显示了他们维护曹魏统治的能力。

3. 经济与社会稳定:

减轻赋税,安抚民心: 成功的统治者不仅要掌控权力,还要赢得民心。司马懿父子在稳定政局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安抚民心,比如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这些措施虽然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人们对他们权力来源的疑虑,但足以让他们在名义上成为一个“有功于民”的统治者。

4. 历史评价的重塑:

“春秋笔法”: 历史的评价往往由胜利者书写。司马懿父子及其后人,当然也包括司马迁本人(虽然司马迁不是司马懿儿子),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话语权。他们通过编纂史书,将自己的行为解读为“顺应天命”、“拨乱反正”。
“功劳”的放大: 他们的功劳,比如在对蜀汉、东吴的战争中的贡献,被放大。而他们手段上的争议,则被淡化或解释为“必要之举”。
“千年评价”的形成: 这种重塑,使得“窃国”的恶名虽然在民间或某些史书中存在,但主流的历史评价最终偏向于肯定他们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晋朝。

总结来说,司马懿父子从曹爽时代任人宰割的局面翻身自保,并最终走向权力巅峰,是一个集韬晦、忍耐、果断、策略和历史叙事构建于一体的复杂过程。

自处之道: 他们首先是通过“病”等方式做到“韬晦”,减少暴露,麻痹对手。同时,利用“养士”建立自己的情报和执行力量。
翻身关键: 高平陵之变是他们抓住机遇,通过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迅速剪除曹爽,并以“奉诏”为名,掌握了政治和军事的绝对主动权。
终止循环与回避恶名: 他们通过“逐步收揽权力”、“禅让”等形式上的合法性,以及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争取民心的实际行动,逐步将自己塑造成“拨乱反正”的形象。而最终的历史评价,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成功掌握话语权的结果。

他们不是一夜之间成功的,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隐忍和布局。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精确计算和对人性的洞察之下进行的。他们深刻理解,在那个时代,生存和权力的游戏,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耐心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决定为宣帝说两句话。

以我阅读宫斗小说的经验来看,一般的女主角入宫之前总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死活不肯入宫,然后被逼入宫。这样不管后面女主干了什么都可以咆哮“当初都是你们逼我的”,自带受害者光环。其实我觉得宣帝也可以这样洗(笑)。当然我知道有人会说宣帝早年的坚卧不起是为了观望。其实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之前观望、两头下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宣帝第一次被征召是建安六年,官渡已经打完了,是个人都能看出曹操统一北方只是时间问题,何况宣帝这样的人物。宣帝正式出仕更是迟至建安十三年,曹操都已经是丞相了。“观望”实在不足以解释宣帝的坚卧不起。


再说司马懿是否曾经失去权势或者任人宰割或者被猜忌,那是肯定有的。有答主以宣帝受顾命为由认为他没有失去权势,但他这个顾命来的非常曲折,偶然因素也很多,还是靠孙资刘放+对手实在太渣。到曹芳时期,权力更是被蚕食,齐王刚继帝位的时候是“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一个月后变成了“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看起来是升官,但是少了一个“录尚书事”,这四个字在汉魏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之后正始六年失去中垒、中坚。怎么可能没有失去权势?


再说任人宰割,私以为宣帝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危机重重,任人宰割的,几死者数矣,活到最后也有很多运气成分。就算到正始九年间,曹爽想要除掉他也就是一纸诏书的问题。宣帝留下的诗只有一首,时间是他征公孙渊过温县。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拿下公孙渊轻而易举,但诗的最后却说“待罪舞阳”,显然是嗅到了危机。


再说曹爽等人,正始改制太得罪人了,而这帮人的才干尚不如二王八司马,失败是必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司马懿父子如何从曹爽时代的被动局面中翻身自保,并最终化解猜忌、避免窃国恶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他们采取的一系列策略。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一、曹爽时代的困境:任人宰割的阴影首先,要看到司马懿父子所处的艰难境地。曹爽作为曹魏的辅政大臣,掌.............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货拉拉跳车案发生至今,女孩的父亲坚持不愿和解的态度,无疑是案件最让人揪心的一点。这背后,不仅仅是失去女儿的悲痛,更是一种对真相、对公道的执着。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以及其中值得深思的细节。女孩父亲发声:「不愿与司机方和解」—— 这是深沉的痛苦与对正义的诉求当一个父亲面对失去女儿的现实,还要面对.............
  • 回答
    货拉拉跳车案,自案发以来,便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如今,随着司机妻子和女孩父亲的双方发声,案件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意外事故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问题,更触及了平台责任、用户安全、以及社会信任等诸多层面。司机妻子:意外的陈述,背后是无奈与辩白司机妻子在此时站出来发声,其动机和.............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是否有篡位之心,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晚年的行为等等。一、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的权力真空与乱世的诱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
  • 回答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权力更迭事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节点。这次政变不仅让司马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为日后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要详细讲述高平陵之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政变前的背景:曹魏.............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司马懿前期是否为忠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司马懿前期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氏政权,但其行为和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忠诚”于曹魏的君主,或者说他的忠诚是有限度的,并且最终目标是为司马氏家族谋取更大.............
  • 回答
    司马懿这个人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他的人生轨迹跟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不太一样,不像曹操那样霸气外露,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才华横溢到被写进故事里千古流传。司马懿呢,更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智者,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少年时代:被低估的天才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以及两位统帅谁的军事才能更优秀,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学术界都极具争议和研究价值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当时的战略背景、双方的优劣势,以及两位将领各自的战术思想和风格。一、 司马懿坚守不战:无奈之举还是耗敌之策?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中的“坚守不战”策略,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
  • 回答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于景初二年(238年)对辽东公孙氏的征伐,虽然在历史上被称作“百日平辽东”,并且在当时取得了速战速决的胜利,但将其称为“军事奇迹”则需要更审慎地考量。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司马懿平辽东的背景与目标 辽东的战略地位: 辽东地区地处东部边疆,与曹魏.............
  • 回答
    司马懿,这位魏国中期的智囊,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深沉的谋略和隐忍的性情著称,即便在兵败如山倒之际,也能屡屡绝处逢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谨慎著称的军事家,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却被诸葛亮一个孤身老者安坐城头吟诗的把戏给唬住了,从而错失了擒杀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并.............
  • 回答
    要说司马家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山,这事儿可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句“夺”字了事,里面门道深着呢。这中间的权力交接,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心策划的“接盘”,中间充满了政治斗争、时势造英雄,还有那么点儿玄妙的“天命所归”。咱就从头说起。一、 曹操的帝国:一个坚固的基石,也埋下了隐患曹操是谁?那可是东汉末年的梟.............
  • 回答
    司马懿是否算得上曹操口中的“英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曹操的政治立场、他对“英雄”的定义,以及司马懿在曹操眼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极富政治手腕的乱世枭雄。他所推崇的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无双.............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司马懿出现在刘备的阵营,并且像历史上那样,他的儿子司马昭策划了“禅让”给魏晋,那么关于阿斗(刘禅)的命运,确实会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如果”的前提。司马懿虽然是曹魏的核心人物,但他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在历史上是死对头,斗了几十年。如果他“投靠”.............
  • 回答
    一谈到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隐忍一生,最终实现家族野心,为司马家奠定基业的权臣。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承继父业,把曹魏的江山一步步拱手让给了司马家,最终由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问题来了,司马懿的这桩“大业”,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谋划,又有多少是被儿子们“捡了便宜”?甚至,有没有可能,在.............
  • 回答
    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司马亮,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关于司马亮的名字是否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且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能够确凿地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1. 时间线上的关联: 诸葛亮去世时间: 诸葛亮于公.............
  • 回答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去世后,是否有互相残杀之心,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记载和后人的推测都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竞争和权力争夺,但直接“互相残杀”的意图,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一、 历史背景与家族权力结构 司马懿的遗产: 司马懿作为曹魏政权的重臣,已经为司马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