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他的生平有简单的了解,怎能不喜欢他。
他少有大志,目标坚定,一生为了自己的目标烧到油尽灯枯,死而无憾。期间也有过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但这都是他在追寻自己人生终极目标路上看过的风景,“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之后”,目标再无变幻,一直到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地死去。
如此坚定地去追求一生所求,坚定不移,至死方休,叫我如何不喜爱?
虽天资聪慧,学习时却投入得像个疯子。对着竹子去格物,一格就是七天,以至于病倒。年轻时遍读考亭之书,结婚时和道士坐而论道以至忘了结婚。
如此聪明却又如此疯魔地热爱学习,叫我此等学渣如何不佩服,如何不喜爱?
能文能武,既能提笔写文章,又能马上安天下。讲学、平叛,两不耽误。
千古文人将军梦,他不仅做了梦,还梦想成真,叫人如何不仰慕,如何不喜爱?
他的人生经历中,最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少年时写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时刻,不是他和湛若水相见恨晚,湛若水说他“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的时刻,不是他在贵州龙场悟道的那一刻,不是他平定宁王之乱的那一刻,也不是他死于回家途中,弥留之际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那一刻。
那些时刻的他,太耀眼了。
打动我的那时候,是他在龙场,为了陌生人写《瘗旅文》的时刻。
当时的他已被贬在龙场这个充满瘴疠之气的地方足足三年,年轻时就有肺病的他在这种地方真是过一天算一天,仕途黯淡,生死难料。
某天,一个北方的小吏路过龙场去他处赴任,一行三人,为了赴任奔波千里、吃尽辛苦,终于熬不过去了,一个接一个地死在山坡上。
他与自己的小仆过去,望着这三具客死异乡的尸体,不禁伤感万分。
他说要安葬三人,两个小仆面露难色,不愿意动手,他说: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完小仆泪如雨下。
在埋完尸体以后,他在坟前祭告中说到:”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三年来,他身处龙场,能够拖着病体苟全于世,就是因为自己从没有过一天的悲悲戚戚,今天如此悲痛,是因为以这小吏一行三人为重。
很难想象在屁股挨了板子被打得半死不活,发配龙场这个瘴疠之地还能保持不“戚戚”的心态,这是多么坚强的内心,多么强大的内心。
这怎能让我不敬佩,让我不喜爱?
说完这话,他像他说的那样,不“复为尔悲”,随即高歌一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他做到了。
有人说,有的人喜欢王阳明,却连《传习录》都没读过。
我觉得没读过《传习录》这也没什么不妥,因为王阳明用他的一生践行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从未松懈,了解他的生平本身也算是对心学的接触。
坚定志向,认真做事,重他人,不“戚戚”,这些都是能从他的生平故事中学到的、感受到的。
不过,如果能结合生平再看看《传习录》,便更能体会他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叹口气。
说个很讽刺的事儿。
近年来我遇到过很多自称崇拜王阳明的人。
其中有相当不少人,其实根本连《传习录》都没读过。
有个别人甚至都没听说过《传习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