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没有生产出比较像样的主战坦克?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二战初期及中期,日本陆军对装甲力量的重视程度和理解,与欧洲主要陆军国家相比是存在差距的。日本陆军更倾向于传统的步兵战术和炮兵支援,认为数量庞大的步兵和有效的火炮能够弥补机械化装备的不足。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日俄战争和满洲地区的经验,当时步兵的机动性和火力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尽管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装甲车辆的潜力,但整个陆军高层的主流观念并未及时更新。

其次,日本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是制约其坦克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德、美、苏等拥有强大重工业体系的国家,日本的工业能力在战争后期显得尤为吃力。

材料与冶金技术: 制造高性能的坦克装甲需要先进的合金钢和精密的冶金工艺。日本虽然也能生产钢材,但在制造高强度、高韧性的装甲钢方面存在短板。这导致其坦克的装甲防护往往不如盟军坦克,在面对对方的穿甲弹时显得脆弱。同时,弹药的生产也受到材料限制,导致炮弹穿甲能力不足。
发动机技术: 坦克作为一种重型机械,对发动机的功率、可靠性和燃油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日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所建树,但将其技术转化为稳定、大功率的坦克发动机却遇到了困难。战争后期,由于盟军的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日本的石油供应日益紧张,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更是雪上加霜。很多日本坦克的发动机功率偏低,导致机动性不足,尤其是在复杂地形上。
工业产能与供应链: 即使有设计蓝图,大规模生产也需要强大的工业产能和稳定、完整的供应链。日本本土的工业资源有限,且随着战争的推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越来越困难。许多重要的坦克组件,如传动系统、炮塔回转装置等,都需要高度精密的制造能力和大量的配套生产。这些环节的任何一个薄弱点都可能阻碍大规模生产的进行。

第三,日本在坦克设计理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充分适应战场需求的变化。

轻型化与步兵支援的侧重: 由于对坦克作用的认知偏差以及资源限制,日本早期生产的坦克,如九五式轻战车(HaGo)和九七式中战车(ChiHa),更多的是作为步兵的支援火力和侦察单位。这些坦克尺寸较小,火力相对较弱,装甲也比较单薄,设计上更偏向于机动性和数量优势。这与盟军后期发展起来的、旨在对抗敌方坦克的主战坦克理念相去甚远。
火炮研发的滞后: 日本坦克的主炮口径普遍偏小,例如九七式中战车的57毫米炮,在面对盟军日益增强的坦克装甲时,穿甲能力显得不足。虽然日本后期也尝试研制更大口径的火炮,如安装在“虎”式(HoNi)系列自行火炮上的75毫米或105毫米炮,但这些更多的是作为反坦克炮或支援炮的存在,而非集成到标准主战坦克设计中。炮塔设计也常常未能充分容纳更强的火力以及足够的弹药。
设计上的保守与创新不足: 尽管有一些例如“三式中战车”(ChiNu)等尝试安装更强火力(75毫米炮)的型号,但总体来说,日本坦克的设计在许多方面显得比较保守,未能像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那样,在装甲、火力、机动性上进行大胆且成功的融合创新。例如,其炮塔设计仍然偏向于提供有限的视野和射界。

第四,战略和战术上的误判也影响了资源配置。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海战和岛屿攻防上。海军的强大以及对海上霸权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本已有限的国家资源。陆军虽然也进行了许多战役,但在本土防御和岛屿作战的背景下,对能够大规模投入且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重型装甲部队的需求,并没有像欧洲战场那样迫切和突出。

最后,盟军的技术压制和战场侦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盟军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情报收集和战场缴获,能够快速了解日军装备的性能并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当盟军发现日军坦克的弱点后,会迅速调整战术和武器系统来克制。而日本缺乏同等的技术侦察和情报分析能力,也无法及时获得先进的技术情报来指导自己的研发方向。

总而言之,日本在二战期间未能生产出“像样”的主战坦克,是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研发相对滞后、设计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以及战略决策失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日本军队在某些领域表现出顽强的作战能力,但在重型装甲部队的建设上,其短板在与强大的工业国交战时暴露无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没用,打中国用不着,打美国用不了,

2、日本的汽车工业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坦克部队,本身日军的摩托化,机械化水平就较低,也就是说连汽车的产能都不够,谈何坦克。

3、日本的工业部门的重点主要是为了给太平洋战争攒够能一击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军舰和飞机。陆战兵器不是重点。

user avatar

把虎式放到中国战场,将得到以下评语:

1:使用汽油机,易遭支那军燃烧瓶攻击。

2:炮塔转速过慢,且缺乏后射机枪,应对支那军肉弹攻击乏力。

3:防护与火力严重过剩,与97在实战效果上没有本质区别。火炮口径过大,导致载弹量不足,火炮身管寿命低。机枪射速过快,持续战斗能力低下。

4:后勤压力大,消耗大量高标号燃油与零配件。保养困难,必须征用高级技工才能保养,因此与海军发生巨大矛盾。

5:通过性极差,没有任何桥梁和公路可以承受,需要工兵提前修路架桥方可机动。铁路运输时尺寸严重超限,机车轴重过大,相当部分铁路上无法运输。

建议运用方式:拆卸机枪,将机枪编入各步兵大队,以便使用缴获支那军弹药。。。

发展展望:回炉炼钢。

结论:还我97式!陆军省里有国贼!

user avatar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没有生产出比较像样的主战坦克?

因为二战时期的日本本来就没有主战坦克

不过贵乎德黑讨论个日本坦克都能碰瓷到德国人身上, 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顺便扒一下皮, 五式中战车搭载的75mm L/56.4主炮的垂直穿深


至于被德黑拿来碰瓷的8.8 cm KwK 36 L/56, 其在1000米的距离上发射APCBC和APCR对应的垂直穿深分别为138mm和179mm。

谁的穿深更高, 不用我多说了吧。

user avatar

事实上,尽管处于后发状态,截止到1937年,IJA的装甲分队也都还算不错。92式骑兵战车、94式轻战车、95式轻战车都是很不错的车辆。从卡登-罗伊德身上发展出来的92和94在间战时期那个推崇超轻型坦克的时代算是很不错的设计了——当时一号坦克还没有出现,而其他国家的超轻型坦克甚至都没炮塔。95轻这种安装了高速反坦克炮的坦克也还算是跟得上时代——95轻是1936年投产的,美军量产有坦克炮的M2A4要到1938年了。89中在当时也显得中规中矩。

到了1939年,日军坦克就开始显得有点落后了。美军推出了M2A4和M2中型坦克,苏联人的T-28、BT、T-26都进一步完善化,德军的三号和四号大批量产,接收了LT-35和LT-38,二号开始标准化。英国人拿出了一些巡洋坦克,法国人已经开始搞S-35、B1之类的东西了。而日军还只是推出了97式坦克,甚至没有更换新的中型坦克的高速炮。

但这个时候日军还是有点优势。虽然自己的坦克落后,但至少互相击毁能够做到,而且对方的坦克装甲还不完善——尤其是苏军的T-26和BT。这正是为什么日军步兵能在诺门罕摧毁不少苏军坦克。看到那些只有十几二十毫米装甲的BT,你甚至无法想象它们的理念和之后的T-34有什么共通之处。

然而时代很快就变了。欧战爆发了。主要参战国迅速就把日本甩到后面。吸取了西班牙、诺门罕和芬兰教训的苏联在40-41年间把自己的T-28、BT和T-26先加固后挂上了一层附加装甲,又搞出了T-34和KV;德军在39-41年迅速把自己的二号、LT-38、三号和四号的装甲加固,给三号换上了新炮,还创造性地搞出了突击炮;英国人推出了玛蒂尔达、瓦伦丁和十字军;美国人把M3斯图亚特、M3李、M4谢尔曼投入量产。

到了1942年,德国人已经搞出了二号F型,搞出了50毫米装甲的LT-38,有50毫米以上装甲和新式火炮的三号和四号坦克,搞出了长管火炮的突击炮;苏联人有了T-34/76 M1942和KV-1,有了T-60和T-70;美国人有了M5,有了M4A1;英国人已经搞出了6磅炮的瓦伦丁、十字军和丘吉尔。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日本人在做什么呢?几乎什么都没做!95式从1936年量产到1943年,发动机没有变,装甲没有加固,火力配置没有换(甚至连一个大点的炮塔,能容纳并列机枪的炮塔也没出现!),到1943年了还靠着37炮+16毫米装甲满地跑。94式轻战车被97式轻战车取代,后者居然只有一门炮,连机枪都没有——当然由于缺乏火炮,某些97式轻战车和94式一样只有机枪。97式坦克从38年量产,42年才得到一式火炮这种和50L42一个档次的武器。还有那个装了90式75机动野炮、91式105榴的一式自行火炮,简直令人无话可说——虽然这车也算少数几个亮点之一,矮子里挑高个吧。如果要说日军在此期间有什么特别好的车辆,那一定不是IJA这些车子,而是IJN的那几个内火艇(水陆两栖坦克)。

到了1944年,日军终于造出了一式中战车——这东西的性能大约和三号H型换了50L42差不多,大约落后欧洲战场3-4年,哦,还有那个三式中战车——虽然它的75毫米炮大约就是谢尔曼火炮水平——请想象一个装着谢尔曼主炮的四号F2能垃圾到什么水准吧。还有那个三式自走炮,三突F都不如的玩意儿,看了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所以说,为什么二战日军没有造出合适的坦克呢?

一方面,日本确实在前期缺乏此类需要。至少在珍珠港之前,日军都没有碰到什么强敌。苏军坦克靠步兵猪突或者能互穿的主炮,国军?国军的步坦协同和反装甲能力?你不能评价不存在的东西。互穿的T-26在苏军手里至少面对日军会占上风,到了国军手里?呵呵。这就和I-16在苏军手里能打下Me109,到国军手里打蛋战都一架打不下来一个道理。珍珠港事件后初期一段时间,日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势如破竹,也没有碰到强悍的敌人,到了1942年美英军的大宝贝出来的时候,日军想再搞新车也困难了。

这也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日本的工业实力和车辆设计能力先天不足。日军不但无法提供足够的坦克,连坦克炮都不够,上文我提到了的很多97式轻战车没炮只能和94一样用机枪就是这样。车辆设计方面也是如此,日军坦克的设计长期受到雷诺坦克影响,连炮塔上的同轴机枪都不搞,却到炮塔背面装了个机枪,这个FT-17留下来的影响从1932年影响到1945年。唯一有同轴机枪的居然是海军的二式内火艇。说真的IJN的坦克真的比IJA设计合理多了。工业实力不足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日军坦克直到最后都是铆接的,和意大利一样。其他国家基本都换焊接了。

先说这么多吧。

user avatar

运输船宽幅和吊车限制罢了。

没有使用需求。

打点国军罢了。

日本人36年撸97式的时候德国人还在撸II号A,

有差么?








美国人呢?还在撸M2,展览一下↓

user avatar

陆军和海军的角力,让双方对于有限资源的分配达成微妙的平衡。本着实用的角度,不可能出现例如虎式这种旷世神作亦或T34这种钢铁洪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确实在整体的军事素质,包括射击技能方面,拥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士兵。他们在步枪射击、瞄准等方面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不俗的火力压制和个人作战能力。然而,当我们谈论到“王牌狙击手”这个概念时,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二战日军虽然有很多枪法精准.............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枪法好”以及“二战期间没有日本王牌狙击手”的说法,这是一个有趣但需要细致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日本士兵枪法好”——这是一个普遍的印象,但需要区分不同的语境确实,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训练以其严苛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步兵的射击训练非常重视精度和射击.............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关于二战后国民政府未能对日本进行分区占领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当时中国领导层的考量。与西方盟国不同,中国(以国民政府为代表)在战后并未能实现对日本本土的军事占领,更不用说分区占领了。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深入剖析。首先.............
  • 回答
    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和后期的细菌武器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确实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种残酷的细菌培养、感染和测.............
  • 回答
    要弄清楚二战结束后为何会出现北朝鲜/南朝鲜,而日本却没有分裂成东日本/西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战后的历史进程和国际格局。这其中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以及两国自身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天皇制与民族共识的缓冲首先看日本。二战结束后,日本本土并没有经历像朝鲜半岛那样被外国军.............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背景与战争性质的认知差异 德国: 德国在二战后被盟军占领,其纳粹政权被彻底推翻。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没有像阿兰·图灵那样声名显赫的密码破译天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大背景的制约,也有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一、 工业基础与科学技术的差距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二战如果少了原子弹这枚重磅炸弹,日本的结局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其过程可能会更加残酷、漫长,并且对整个太平洋战场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原子弹投下之前,日本本土已经濒临崩溃。美国海军对日本进行的战略封锁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的海外资源供应线几乎被切断,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急剧下降,粮食.............
  • 回答
    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了满足其士兵的生理需求并维持军纪,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庞大的“慰安所”系统,并招募了大量女性作为“慰安妇”。关于这些日本女性为何会成为慰安妇,以及她们的意愿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日本女性成为慰安妇的原因(为何是“她们”而非“.............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时日本为何常被形容为“濒临死亡的帝国主义”。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深刻的矛盾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审视日本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得看到日本当时经济上的困境,这其实是很多问题的根源。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