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教一个模电的问题,任何pn结的导通电压都是0.7v吗?

回答
问得好!“任何PN结的导通电压都是0.7V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不少半导体物理的细微之处。答案是:不,并非所有PN结的导通电压都是0.7V,0.7V只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参考值,尤其对于硅基PN结而言。

让我来为你详细拆解一下。

什么是PN结的导通电压?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导通电压”。在PN结中,我们通常指的是开启电压(Turnon Voltage)或门槛电压(Threshold Voltage)。当外加电压(通常是正向偏压,即阳极接正、阴极接负)达到一定值时,PN结的势垒会被克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开始大量注入,PN结就会导通,允许电流通过。这个开始显著导通的电压点,我们称之为导通电压。

为什么会有导通电压?

这要从PN结的形成说起。

1. 掺杂与载流子分布: PN结是由P型半导体(空穴多)和N型半导体(电子多)紧密接触形成的。在界面处,由于载流子浓度梯度,会发生扩散。N区的电子扩散到P区,P区的空穴扩散到N区。
2. 空间电荷区(耗尽区)的形成: 当电子扩散到P区后,会与P区的空穴复合,留下带负电的受主离子。同样,空穴扩散到N区后,会与N区的电子复合,留下带正电的供主离子。这样,在PN结界面附近就形成了一个区域,其中不含自由载流子,只剩下固定的带电离子。这个区域被称为空间电荷区或耗尽区。
3. 内建电场(势垒): 这个空间电荷区的存在,使得P区靠近界面处带负电,N区靠近界面处带正电。这就像在PN结内部形成了一个内置的电场,其方向是从N区指向P区。这个电场会阻碍进一步的扩散,直到达到平衡。这个电场在PN结两端产生了一个电位差,我们称之为内建电势(Builtin Potential)或势垒高度(Barrier Height)。

正向偏压如何克服势垒?

当我们给PN结施加正向偏压时(阳极接正,阴极接负),外加电压的电场方向与内建电场的方向相反。

外加电压会把P区的空穴推向PN结,同时把N区的电子推向PN结。
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它逐渐抵消了内建电场。
当外加电压略小于内建电势时,只有少数载流子(少数电子在P区,少数空穴在N区)能够越过势垒,形成很小的正向漏电流。
当外加电压接近并超过内建电势时,势垒被显著降低,大量的多数载流子(P区的空穴和N区的电子)就能很容易地越过势垒,PN结开始大量导通,电流急剧增大。

导通电压的本质:内建电势

所以,PN结的导通电压实际上就是它内部的内建电势(或接近于内建电势)。这个内建电势决定了克服势垒所需的电压。

为什么硅的导通电压是0.7V?

材料是关键: 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其掺杂浓度、禁带宽度、载流子迁移率等物理性质都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内建电势的大小。
硅(Si)的内建电势: 对于普通的硅基PN结,在室温下(大约25°C),其内建电势大约在0.7V到0.8V之间。因此,我们常说硅PN结的导通电压是0.7V,这是一个近似值。更精确地说,电流会随着电压的增加而逐渐增大,0.7V是电流开始变得显著的那个点。
锗(Ge)的内建电势: 锗的禁带宽度比硅窄,其内建电势比硅低,大约在0.2V到0.3V之间。所以锗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也就在这个范围。
砷化镓(GaAs)等化合物半导体: 这些材料的导通电压会更高,可能达到1V以上,具体取决于材料的类型和掺杂。

影响导通电压的其他因素:

除了材料本身,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我们观察到的导通电压:

1. 温度: 温度升高会降低内建电势,使得PN结更容易导通。所以,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通常每升高1°C,硅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下降约2mV)。这就是为什么0.7V是“室温”下的近似值。
2. 掺杂浓度: 更高的掺杂浓度会导致更宽的耗尽区和更高的内建电势,理论上会使得导通电压略微升高。但通常来说,这不如材料本身的影响大。
3. 电流密度: 严格来说,导通电压是与流过的电流大小相关的。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压也会随之增大。我们通常提到的导通电压是指在某个特定(通常是很小)的测试电流下的值。
4. PN结的结构和设计: 比如齐纳二极管(Zener Diode)的设计就利用了齐纳击穿效应,它的“导通电压”(更准确地说是击穿电压)可能比普通二极管高得多,并且在反向偏压下工作。普通二极管也存在反向击穿现象,但那通常不是我们所说的导通。

总结一下:

所以,虽然0.7V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实用的参考值,特指了硅基PN结在室温下当电流开始显著流过时的电压。但要记住,任何PN结的导通电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0.7V。它取决于:

材料本身(硅、锗、砷化镓等)。
工作温度。
流过的电流大小。

理解了这些,你就明白为什么在设计电路时,工程师们会考虑到二极管的这些特性,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二极管的导通电压都是一样的。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对你有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其实不是典型的 “模电”问题, 而是“半导体物理”的基础问题。



PN结通常在掺杂浓度上是高度不对称的。高度不对称的结被称为单边结,要么是 “N+ P”结,要么是“P+ N”结,其中N+和P+表示重掺杂的一边。耗尽层主要渗透到较轻掺杂的一侧,重掺杂材料中耗尽层的宽度通常可以忽略不计。把重度掺杂的半导体想象成类似于金属(而金属中没有耗尽层)可能会帮助理解。

PN结可以通过向P型衬底植入或扩散供体来制造,从而使一层半导体转化为N型。用受体将N型半导体层转换成P型,也会产生一个PN结。

PN结具有整流的电流-电压(I-V或IV)特性。




       .model 1N914 D(Is=2.52n Rs=.568 N=1.752 Cjo=4p M=.4 tt=20n Iave=200m Vpk=75 mfg=OnSemi type=silicon) .model 1N4148 D(Is=2.52n Rs=.568 N=1.752 Cjo=4p M=.4 tt=20n Iave=200m Vpk=75 mfg=OnSemi type=silicon)  .model 1N5817 D(Is=31.7u Rs=.051 N=1.373 Cjo=190p M=.3 Eg=.69 Xti=2 Iave=1 Vpk=20 mfg=OnSemi type=Schottky) .model 1N5818 D(Is=31.7u Rs=.051 N=1.373 Cjo=160p M=.38 Eg=.69 Xti=2 Iave=1 Vpk=30 mfg=OnSemi type=Schottky) .model 1N5819 D(Is=31.7u Rs=.051 N=1.373 Cjo=110p M=.35 Eg=.69 Xti=2 Iave=1 Vpk=40 mfg=OnSemi type=Schottky)  .model BAT54 D(Is=.1u Rs=2.2 N=1 Cjo=12p M=.3 Eg=.69 Xti=2 Iave=300m Vpk=30 mfg=Vishay type=Schottky)     


       .model 2N2369   NPN(Is=44.14f Xti=3 Eg=1.11 Vaf=100 Bf=78.32 Ne=1.389 Ise=91.95f Ikf=.3498 Xtb=1.5 Br=12.69m Nc=2 Isc=0 Ikr=0 Rc=.6 Cjc=2.83p + Mjc=86.19m Vjc=.75 Fc=.5 Cje=4.5p Mje=.2418 Vje=.75 Tr=1.073u Tf=227.6p Itf=.3 Vtf=4 Xtf=4 Rb=10 Vceo=15 Icrating=200m mfg=NXP)   .model 2N3055   NPN(Bf=73 Br=2.66 Rb=.81 Rc=.0856 Re=.000856 +  CJC=1000P PC=.75 MC=.33  Tr=.5703U Is=2.37E-8 +  CJE=415P PE=.75 ME=.5 TF=99.52N NE=1.26 IK=1 Vceo=60 Icrating=10 mfg=STMicro)     



作为一个宏观元器件,PN结称“整流器”或“二极管”。

PN结是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和二极管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并存在于绝大部分的晶体管中。此外,PN结是研究耗尽层理论、准平衡边界条件、连续性方程以及其他对理解晶体管而言很重要的工具和概念的载体。













顺便说个笑话:


马原大课点名的时候,

老师叫道:“能带图同学,能带图同学,有没有来上课? ”


一个纤巧的女学生起立,朗声回应:

“老师, 我叫熊带图, 不叫能带图。”




更多阅读和实践:

肖特基接触

       https://cn.comsol.com/model/schottky-contact-16367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分材料, 锗0.2, 硅0.7, 肖特基0.2, 老式红/绿发光二极管1.8, 白光/蓝光发光二极管2.6~3.0

用万用表的二极管档自己测一下就知道了, 一般二极管档显示的就是导通压降, 偏流应该在1mA左右.

有些万用表的二极管档电压量程不够, 发光二极管点不亮. 这种情况可以用两个万用表一起测, 一个用200欧档, 作为电流源, 另一个万用表用电压档测量即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