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严复的《天演论》翻译错了吗?

回答
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毋庸置疑,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然而,将其一概而论地说“翻译错了”,未免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那个时代翻译的特殊背景和严复先生的巨大贡献。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挑战

首先,要理解严复翻译《天演论》所处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科学思想和哲学体系刚刚大规模传入中国,许多概念对于当时的中国学者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语言的隔阂是巨大的,中文里没有现成的词汇来对应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核心概念。严复作为一位开风气的人物,他面临的不仅仅是将外文词句转化为中文,更重要的是如何用中文来理解、诠释和传播这些颠覆性的思想,使其能够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引发思考。

这种情况下,翻译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译”和“阐释”的成分。严复并非机械地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根据他对原文的理解,结合中国固有的文化语境和思想习惯,进行“信、达、雅”的转化。其中,“达”——即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尤其是在概念层面上——是极具挑战的。

“错”的可能来源与争议点

关于严复的《天演论》翻译是否“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转化: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这是《天演论》中最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概念之一。赫胥黎的原意是“最适宜者生存”,强调的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下,具有更优越的适应性特征而得以生存繁衍。严复将其译为“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的解读: 严复的“适者”二字,在当时的中国语境下,很容易被理解为“顺应时势”、“合乎潮流”或者带有某种主动选择、智慧的色彩,这与赫胥黎原意中强调的被动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传播中,“适者生存”被一些人误解为强调力量、权谋,甚至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被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物竞天择”: 这是严复对“Natural Selection”的翻译。这个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它形象地传达了自然选择竞争的动态过程。但也有学者指出,这里的“竞”字可能带有更强烈的“竞争”含义,而自然选择的机制除了竞争,也包括环境筛选、偶然性等,但这并非重大错误,而是翻译的侧重点。

2. 对原文的简化或变通:
严复为了使深奥的科学理论能够被普通读者理解,可能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简化或调整叙述方式。例如,他的一些哲学阐释性文字,虽然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但可能并非赫胥黎的原话。这并非“错误”,而是翻译策略。

3. 术语的创造与约定俗成:
很多现代科学和哲学术语,都是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或确立的。比如“民族”、“国家”、“科学”、“哲学”等。他的一些翻译,即使在今天看来可能不是最贴切的,但由于其早期影响,很多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例如,尽管“适者生存”在学术界有更精细的讨论,但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辨识度极高。

4. 理论的本土化解读: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损益”等思想进行阐释,这使得《天演论》在中国传播时带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本土化,有时会被认为是对原文的“偏离”,但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看,这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严复翻译的价值与贡献

尽管存在上述讨论,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巨大历史意义和贡献:

开启民智,引入进化思想: 严复的《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其社会应用(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介绍到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核心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它唤醒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和民族存亡的思考,激发了“变则通,不变则亡”的紧迫感。
奠定现代汉语科学术语体系: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创造和确立了大量现代汉语的科学术语,为中国现代科学和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引导新文化运动: 《天演论》的传入,为后来新文化运动中关于科学与民主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结论:不是“错”,而是“不完美”与“时代局限”

所以,与其说严复的《天演论》“翻译错了”,不如说:

1. 翻译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译和阐释,这是那个时代翻译的特点,也是严复的翻译策略。
2. 核心概念“适者生存”的理解和应用,在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被误读和滥用的情况,这与翻译本身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有关。
3. 严复的翻译是伟大的启蒙之举,其历史贡献远大于其翻译上可能存在的“不完美”之处。

可以说,严复的翻译是在那个条件下,以当时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我们今天能够对“Survival of the fittest”有更精准、细致的理解,得益于后来西方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也得益于中国学者在语言和思想上的不断深化。

正是严复的这一“不完美”但极具开创性的翻译,为中国引入了进化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评价他的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Evolution and Ethics的介绍部分,说到 "And in the living world,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is cosmic process is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the competition of each with all, the result of which is the selection, that is to say, the survival of those forms which, on the whole, are best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s which at any period obtain; and which are, therefore, in that respect, and only in that respect, the fittest." 这是对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阐述。"

但是之后他又说到“It is often strangely forgotten that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if the modification, or evolution, of living things are variation and hereditary transmission. Selection is the means by which certain variations are favoured and their progeny preserved. But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s only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selection may be effected. ”(Huxley T H.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M]. D. Appleton, 1894.)

然而上一段文字,我在严复的《天演论》中,却没找到相应文字。

其实原书并没有完全否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强调的是 人类的进化不止是自然对身体机能的选择,还有人类生存环境中各种社会、道德因素的影响。(Nature, 1938, Vol.141(3559), p.110)。此从原书Evolution and Ethics(进化与伦理道德)和严复译作《天演论》(Nature (Universe)'s Evolution)中可见一斑。

所以,严复的翻译如果完全用equivalence的角度去讲,是有很多问题的,然而equivalence并不只是翻译的唯一标准。比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隐形》中提到的译者隐形后的影响。更贴切的则是巴西的食人主义(Brazilian Cannibalism) ,其中强调弱势方向(或者被殖民国)的翻译应该吞食掉原作好的东西而避免本国被文化殖民。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严复翻译的还有Skopos Theory(即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都是有目的的,能够满足其目的的翻译就是好翻译。

所以光从忠诚度来说,严复可能是不合格的,但是根据翻译的标准不同,对待严复翻译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正在写关于这个的论文,现在还在堆积材料的阶段,等论文写完再来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