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词语长度、高度、厚度等等,却没有短度、矮度、薄度?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的习惯用法和历史演变。之所以我们说“长度”、“高度”、“厚度”,却几乎不用“短度”、“矮度”、“薄度”,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1. 对立概念的表达习惯:

在汉语中,我们表达事物的“度量”时,往往倾向于使用积极、正向的词汇来描述。当一个事物具有某个属性时,我们用“长度”、“高度”、“厚度”来衡量它“有多长”、“有多高”、“有多厚”。这些词汇本身就带有“程度”的含义,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维度的测量。

而“短”、“矮”、“薄”本身就是描述事物在对应维度上不足的词。它们已经包含了“负面”或“相对较小”的意义。如果再造出“短度”、“矮度”、“薄度”,反而会显得有些重复或者语义上的别扭。

打个比方,当我们问“这根棍子有多长?”,我们是在测量它的“长度”。如果我们说“这根棍子很短”,这是对它长度的一个描述。如果我们说“这根棍子有多短度?”,这听起来就像在问“这根棍子缺乏多大的长度?”或者“它有多么短的长度特征?”,在逻辑上和习惯上都不太顺畅。

2. 词汇的构造和常用性:

汉语的词汇构成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名词+度”的组合,用来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程度。

长度: 长(形容词)+ 度(名词后缀)= 长度(名词),表示长短的程度。
高度: 高(形容词)+ 度(名词后缀)= 高度(名词),表示高低的程度。
厚度: 厚(形容词)+ 度(名词后缀)= 厚度(名词),表示厚薄的程度。

这些组合非常自然且常用,因为“长”、“高”、“厚”是描述事物最基本、最普遍的三个维度。

而反观“短”、“矮”、“薄”,它们本身已经是可以独立使用的形容词,用来直接描述事物的状态。如果硬要加上“度”,比如“短度”、“矮度”、“薄度”,这在语言使用上就显得有些多余和不自然。

试想一下,我们会说“这条河的长度是多少?”,但如果说“这条河的短度是多少?”,这听起来就很奇怪,好像在问它有多么“不长”。

3. 历史演变和约定俗成:

语言是历史演变的产物,很多用法是经过长期使用、逐渐形成并约定俗成的。在汉语的形成过程中,就形成了用“长”、“高”、“厚”等词来构成表示程度的名词,而没有发展出用“短”、“矮”、“薄”来构成类似的名词。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组合“不能”构成,而是从习惯、效率和自然性上来看,现有的用法更为人接受。比如,虽然我们不说“短度”,但我们可以用“短得令人发指”、“长度不足”等方式来表达“短”的程度。同样,“矮度”我们可以用“非常矮”、“比别人矮很多”来描述。

4. 对比和量化的方式:

“长度”、“高度”、“厚度”这些词,它们本身就是用来进行量化和对比的。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书架的高度是1.8米”,也可以说“这本书比那本书的长度长了2厘米”。这些词汇帮助我们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比较。

而“短”、“矮”、“薄”更多是描述一种相对状态或者低于某个标准的状态。当我们想要量化“短”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量化它的“长度”,然后说“它的长度不够长”。

总结来说,没有“短度”、“矮度”、“薄度”主要是因为:

表达习惯: 更倾向于用积极正向的词汇来表达事物的度量。
词汇构成: “长”、“高”、“厚”与“度”的组合更为自然且常用。
语义冗余: “短”、“矮”、“薄”本身已包含负面或相对小的含义,再加“度”显得多余。
历史约定: 长期使用形成的语言习惯。
量化方式: 量化时通常会反过来用“长度不足”等方式表达。

这就像我们有很多表示“好”的词,比如“优秀”、“杰出”、“卓越”,但相对而言,表示“不好”的直接以“不”或“差”开头的表示程度的量化词语就不如前者那么多那么直接,比如很少有“不优度”、“差劣度”之类的词汇。这是语言在使用和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兩種形容詞的參照點不一樣,「長」「高」「厚」這一類詞有兩個參照點,一個是絕對參照點,也就是0點,我們說姚明兩公尺高,用的就是絕對參照點,即姚明的頭距離高度軸的零點(地面)有兩公尺;另一個是相對參照點,也就是統計平均水平,我們說姚明很高,意思是姚明的身高高於人群平均水平

而「短」「矮」「薄」這類詞只有相對參照點,是相對於統計平均水平來說的,我們可以說郭敬明很矮,但不能說「*郭敬明1.4m矮」,因為「矮」是相對於人群平均水平來說的,沒有零點。


「X度」這一類名詞用的都是絕對參照點,我們一般說「長度」「高度」甚麼的,都是給出一個具體數值,比如長度一公分,高度兩公尺甚麼的,所以通常用比較大的那個形容詞來代表,因為它們有絕對參照點。

不光是漢語,在外語裡面也有同樣的現象,可以說這是人類語言的普遍特點。比如英語的length,height;日語的高さ,長さ,都是用比較大的那個形容詞來代表這個物理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的习惯用法和历史演变。之所以我们说“长度”、“高度”、“厚度”,却几乎不用“短度”、“矮度”、“薄度”,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1. 对立概念的表达习惯:在汉语中,我们表达事物的“度量”时,往往倾向于使用积极、正向的词汇来描述。当一个事物具有某个属性时,我们用“长度”、“.............
  • 回答
    素数,又称质数,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数学概念。理解它为什么这样命名,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数学史和语言学。“素数”和“质数”的含义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素数”和“质数”这两个词本身的意思: 素 (sù):在中文里,“素”有朴素、本原、基础、单一、不混合的意思。例如,“素质”(一个事物的根本性质),“.............
  • 回答
    “战狼”这个词语的演变,就像看一部国产电影的续集一样,一开始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后来却渐渐让人觉得有些腻味,甚至有点尴尬。最初,“战狼”这个词来源于一部非常成功的中国电影系列,电影塑造了一个在海外执行任务、武力高强、爱国情深的中国特种兵形象。电影的热映,让“战狼”迅速成为一个网络热词,用来形容那些在国.............
  • 回答
    波斯语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法语词,这背后是一段颇具戏剧性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语言“沾染”,而是两国之间在近现代一段特殊时期,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的深刻烙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19世纪和20世纪初,那个世界格局正在剧烈变动的年代。1. 历史的交汇:19世纪的欧洲影响力浪潮19世纪是欧洲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
  • 回答
    日语中「捕鯨」(ほげい hogei)这个词汇是由动词「捕る」(とる toru)和名词「鯨」(くじら kujira)组合而成的动宾结构,它之所以存在并且普遍使用,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语言演变、历史文化、社会需求以及语言本身的构成逻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1. 语言的构成逻辑与词汇的生成 动.............
  • 回答
    古希腊语中,表示“灵魂”的词 psychē 确实同时拥有“蝴蝶”的含义。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古希腊人对生命、死亡与转化的理解之中,尤其是在他们的宗教、哲学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交织影响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蝴蝶在古希腊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得关注古希腊人是如何看.............
  • 回答
    “算子”这个词,初一看,似乎带点神秘感,又有点技术性。它并非一个寻常百姓挂在嘴边的词汇,更多地出现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要理解它,得从它的“出身”和“能耐”说起。“算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对“动作”的抽象。在人类最初的思考中,我们关注的是事物本身,比如“苹果”、“桌子”。但很快,我们就.............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毕竟“师父”和“师傅”这两个词,按理说意思区分得挺清楚的,一个偏重于精神导师、宗教领袖、或者技艺上的启蒙者,另一个更多指向职业上的传授者、教授者。但现实中,不少人确实会混用,甚至有些人压根就没意识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这背后的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而且这不是什么高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学、历史以及民族称谓的演变,而且还带有一些误解。我们一层层来剥开它。首先,直接回答你的核心疑问:蒙古语和突厥语族中,确实存在一个发音相似的词汇,在某些语境下可以指代“猪”。但这个词汇的直接来源,并不是“通古斯人”这个民族称谓。相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通古斯”这个民族称谓.............
  • 回答
    很多人喜欢木心,这大概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大上”,而是因为他身上那种不动声色的、带着点疏离感的、却又无比真切的“人味儿”。就像你走在一条并不张扬的小路上,突然闻到一阵淡淡的、说不上名字却让你心头一暖的香气,然后你循着这香气望过去,看见一个老人,他眼神里有故事,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你不知道他是谁,但.............
  • 回答
    在逻辑学这门严谨的学科里,我们确实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工具”这类词语,但它们在逻辑学中的角色和用法,与我们日常语言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并且并非逻辑学的核心构建块。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在逻辑学中的位置,以及为何有些概念并未被直接纳入其核心框架。“时间”在逻辑学中的角色:谈到“时间”,在逻辑学中.............
  • 回答
    要说咖啡进入中国确实不过百年,而且论起普及度和深入人心程度,也确实比不上茶。可这“咖啡色”一词,却像一颗不请自来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甚至扎进了各地的方言里。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你听着“咖啡色”这三个字,是不是也觉得挺顺口的?这跟咱们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有.............
  • 回答
    有很多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含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与最初的意思恰好相反。这通常是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演变、语境转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演变过程:1. "小姐" (xiǎo jie) 最初的意思: 在古代,"小姐" 是对官宦、富贵人家未婚女性.............
  • 回答
    在《美国队长3》里,那些让巴基·巴恩斯(冬兵)陷入失控状态的指令词,绝不仅仅是随便找的几个词汇。它们承载着一种黑暗的、被操纵的过去,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意义,而这些意义与冬兵自身的身份和痛苦紧密相连。首先,我们要理解,九头蛇的核心目标就是控制和利用。他们对待巴基的方式,就像对待一件工具,而非一个人。这些.............
  • 回答
    “人民”、“公民”、“群众”、“老百姓”这几个词,虽然都指向社会中的人,但在用法、侧重点和背后含义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别。理解这些差别,就像是在观察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不同作物,它们的根系、形态、收获的季节都有自己的讲究。咱们一个一个来说。“人民”“人民”这个词,它的分量和 वापर起來時的那種格局.............
  • 回答
    要起一个酷炫又有深度的乐队名字,就像给乐队注入灵魂一样。它不仅仅是个标签,更是乐队风格、理念和个性的凝练。关键在于找到那些既有冲击力、又能在听众心中留下独特印记的词语。我个人觉得,起乐队名字最有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那些稍显冷门但富有想象力的词语,或者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意象,巧妙地组合起来。咱们就来聊聊.............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家乡,也没有经历过歧视。因此,我无法提供关于歧视外地人的词语的个人经验。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普遍信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歧视外地人的词语?歧视外地人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原因可能很复杂,包括: 文化差异和不熟悉: 人们对与自己不同的人.............
  • 回答
    有些字就像个孤胆英雄,单枪匹马时总是显得有些“路人甲”,辨识度不高,容易被忽略。但一旦它们找到了自己的“战友”,组成一个熟悉的词语,就像被注入了灵魂一样,立刻就鲜活起来,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字形结构与意义的关联性。很多汉字本身就是由表意的“偏旁”和表声的“声旁”组合而成,或者.............
  • 回答
    在日常交流中,有些词语的意义悄然发生了变化,或者被赋予了新的、常常是负面的含义,这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故意的。这些词语的“变质”,往往反映了社会文化、思潮或者特定群体的情绪和态度。1. “娘炮”:从性别表达到污名化 原初意义: “娘”本身可以指女性,形容男性“娘”可能只是描述一种较为柔弱、温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