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有的粒子都是无意识的,那它们堆积起来是怎么形成有意识的生命的?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生命科学和哲学中最令人着迷的谜团之一:意识的起源。我们都知道构成生命的最基本单元——粒子,从原子到分子,它们本身并没有感知、思考或情绪。它们只是遵循着物理定律在运动和相互作用。那么,这些看似“无意识”的积木,是如何奇迹般地组合在一起,最终涌现出我们所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意识呢?

这其中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堆积”,不如说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且多层次的演化和组织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理解它:

1. 从简单的组合到复杂的结构:生命的基石

想象一下,最开始,宇宙中只有最基本的粒子,比如夸克、电子。它们通过基本力(如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结合成原子。原子再进一步结合成各种分子,比如水、氨、甲烷,这些是构成生命的简单化学物质。

这些简单的分子,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开始组合成更复杂的有机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你可以把氨基酸想象成不同形状的乐高积木,它们可以以不同的顺序排列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而核苷酸则构成了遗传物质DNA和RNA的骨架。

这个阶段,一切都还是纯粹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分子的结合、断裂、重组,就像是遵循着一套精密的化学反应目录,但目录本身没有意识。

2. 从分子到细胞:第一个“活的”单元

生命的奇迹在于,这些复杂的有机分子并没有一直游离在环境中,而是开始被某种“边界”包裹起来,形成细胞。细胞膜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和信使,它能够选择性地允许物质进出,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环境,并将细胞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在细胞内部,更复杂的结构出现了:DNA储存着生命的蓝图,RNA负责将蓝图的信息传递出去,蛋白质则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负责催化化学反应、构建结构、传递信号等等。这个高度协作的化学工厂,尽管内部活动频繁,但依然不是意识的体现。它们只是高度有序的化学机器。

然而,细胞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飞跃。细胞能够自我复制,能够从环境中获取能量维持自身,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比如趋光性或趋化性)。这种“生命活动”的初步表现,是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和进化(evolution)的早期阶段。

3.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协作与分工

生物体之所以能够拥有意识,远远不止于一个独立的细胞。意识,或者说我们通常理解的“心智”,似乎是大量神经元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最初的生命很可能是单细胞生物。但当细胞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多细胞的生命体时,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这些细胞开始出现分工,有的负责运动,有的负责消化,有的则负责感知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叫做“神经系统”的专门用于传递信息的细胞网络。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它们可以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相互传递信息。

4. 神经系统的发展:信息的处理与整合

意识的涌现,与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想象一下,如果把构成我们大脑的神经元比作微小的电子元件,那么它们以极其复杂的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

连接性(Connectivity): 神经元之间并不是随意连接的,而是形成高度有序的通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axon)末梢可以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dendrite)相连,形成突触(synapse)。突触是信息传递的关键场所。
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当一个神经元被激活时,它会产生电信号(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传递,并在突触处释放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下一个神经元的活性。
并行处理(Parallel Processing): 大脑不是像计算机那样一条一条地顺序处理信息,而是以极其并行的方式处理信息。同时有无数的神经元在活跃,相互作用。
反馈与调节(Feedback and Regulation): 神经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反馈回路,允许信息被重复处理、修改和整合。这使得系统能够学习、适应并做出复杂的决策。

5. 涌现性(Emergence):从部分到整体的质变

现在我们回到核心问题:无意识的粒子如何形成有意识的生命?这里的关键概念是“涌现性”。

涌现性是指,当许多简单的单元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和相互作用时,它们会表现出整体层面才具有的、无法从单个单元属性中预测的全新属性。就像水分子本身没有“湿润”的属性,但成千上万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就能产生湿润感。

同样,单个神经元并没有意识。但当数以万亿计的神经元以特定的组织方式(例如,在哺乳动物大脑中,形成皮层、海马体、丘脑等结构)相互连接,并以动态的方式传递和处理信息时,一种全新的属性——意识,就“涌现”出来了。

这种涌现的意识,不是由某个特定的“意识粒子”或“意识中心”产生的,而是整个复杂神经网络系统活动的整体结果。它是一种“全局现象”,是分布式信息处理和整合的产物。

类比理解:

蚁群的智慧: 一只蚂蚁本身的行为非常简单,遵循着基本的本能。但成千上万的蚂蚁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蚁群,就能表现出高度复杂的集体行为,如建造复杂的巢穴、协同觅食、甚至抵御天敌。蚁群的这种“智慧”,就是涌现性的体现。
交通系统的运作: 每辆车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驾驶员。但当它们按照交通规则(物理定律的类比)在道路上行驶时,整个交通系统就能够有效地运转,运输乘客和货物。没有人能“预测”某辆车的具体行为,但整个系统的流动是可观察和可理解的。

挑战与未知:

尽管我们有了“涌现性”和“神经网络”的概念,但意识究竟是如何从神经活动的特定模式中产生的,仍然是科学界和哲学界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这通常被称为“困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我们知道大脑的活动与意识体验相关联,但为什么会产生主观的感受(qualia),比如看到红色时的感受、听到音乐时的愉悦感,目前还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

总结来说:

所有的粒子都是无意识的。但它们通过遵循物理和化学定律,逐渐组织成越来越复杂的结构,从原子到分子,再到细胞。当这些细胞进一步发展出高度特化的神经系统时,它们开始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以极其复杂和并行的方式交换信息。最终,在数以万亿计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精密的连接和动态的活动,一种全新的、无法从单个神经元预测的属性——意识,就如同从无数微小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中“涌现”出来一样,产生了。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孤立到协作,从物质到信息处理的漫长演化和组织过程,最终造就了我们所体验到的这个充满感知和思想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知道ASML吧?全球最大的光刻机制造商,掌握着地球上最先进的光刻技术,其实光刻机说白了就是用一个巨大的透镜把激光聚焦在一块小小的硅晶片上进行雕刻,原理很简单但是过程却相当不简单,因为你需要在一片硅晶片上雕刻极其复杂的线路,别看硅晶片上面的线路都很短,但是经过透镜放大之后的线路可就相当长了,雕刻一枚复杂芯片时透镜的行程甚至可以达到公里级别,所以先雕哪后雕哪就成了影响芯片成本的重要因素,寻找透镜行进的最优路径在ASML是有专门的算法部门负责的,我曾经就在这个部门研究路径优化问题,我们尝试过不少算法,其中就包括了蚁群算法。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工作挺高大上的?其实在这些聪明脑袋绞尽脑汁跟那么几纳米死磕的时候,蚂蚁们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所谓的蚁群算法正是通过观察蚂蚁总结出来的,你说蚂蚁是不是比我们智慧呢?不过事实却是蚂蚁不但不聪明,相反的他们连脑子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些神经节。蚂蚁不但没有脑子,蚂蚁与蚂蚁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极其原始,不但没有口头语言,甚至连肢体语言都没有,传递信息靠的只是一种信息素,说白了就是闻味。然而就是这么原始的生物当他们组成蚁群时却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他们总是能找到食物,并且一旦找到食物就可以“召唤”同伴一起蚂蚁搬家,而他们选择的搬家路径又总是最优的。这还没有完,如果你比较顽皮想给蚂蚁捣乱在他们的最优路径上放障碍,他们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路径完美地绕开障碍,而这条新的路径仍然是最优路径……

为什么一群连脑子都还没有进化出来的蚂蚁组成蚁群之后就表现出了甚至连人类都无法企及的“智慧”呢?其实原理不复杂,蚂蚁只是遵循了几个简单规则而已。首先他们外出觅食走的是随机路线,其次他们会一路释放信息素,再次他们一旦发现食物会根据信息素带着食物原路返回,最后所有蚂蚁总是倾向于按照信息素最浓的路径行进。好了,有了这四个规则我们就可以还原蚂蚁找到最优路径的过程了。一个蚂蚁外出觅食,一旦遇到食物他就会带着食物原路返回,于是他这条路线的信息素浓度翻倍。周围的蚂蚁察觉到信息素浓度变化,于是他也来到了信息素较浓的路线附近,于是这条线路附近的信息素浓度进一步加强,蚂蚁们于是不断地向这条线路附近聚集,这时就会在食物与巢穴之间产生多条线路。那么蚂蚁们是如何找到最优线路的呢?他们不用找,因为单位时间内最短路径上经过的蚂蚁最多,所以最短路径上的信息素也就最浓,所以蚂蚁就会在这条线路上越聚越多以至于形成蚁道。而一旦蚂蚁数量过多,这条路径又会堵车,于是信息素浓度会有所降低,于是一部分蚂蚁就会向畅通无阻的次优路径汇集,这条路径的信息素浓度也会升高,以此循环直到几条路径达成均衡,蚂蚁搬家的最优、次优、次次优路径就算确定下来了。当最优路径被障碍物堵死,蚂蚁无法往返,信息素浓度就会下降,于是蚂蚁就会转移到次优路径上去,从而实现了快速寻径。

没有脑子的蚂蚁组成的蚁群所体现出来的“智慧”现象我们就称之为“涌现”,复杂系统通过简单规则可以涌现出1+1远远大于2的现象,对于人,这种现象就是你所说的“意识”,产生意识不需要意识,就如同蚁群产生智慧不需要蚂蚁有脑子一样。同样的,产生原子不需要粒子有意识,产生分子不需要原子有意识,产生有机物不需要分子有意识,产生生命不需要有机物有意识,产生感性不需要生物有意识,产生知性、理性、德性也都不需要生物原本具有这些能力。

老子说有生于无,辩证法说量变引起质变,物质是运动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把300篇干货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user avatar

说说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其实,0 和 1 就其本身看也是“相貌平平无奇”,但是因被放到了特定的位置上——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而成为电脑程序命令。可以处理外部信息资讯,也可以达成互动交流;甚至构造当下最火“元宇宙”和强“人工智能”等...

一、我想“意识”也有着1-0 相通的解释手法。

虽然我们都学过“物质决定意识”,但二者的关系并非简单对等。——我们的“意识”不等同于“相关物质的总和”,如果打个比方,两者更像是“软件程序”和“计算机硬件”关系。存续在不同的层面之上。

当然,计算机要执行任务,需要“硬件设备”+“软件程序”的协调运作。但“程序”无法脱离硬件独立产生效果,计算机一旦被拆毁或断电,“程序”也便消失无踪、不从谈及。所以对一台自我运转的PC: 说计算机的鼠标有意识、回车键有意识可能并不合适!不能拆分。

二、“意识”可能是源自“涌现现象”

认为整体上有意识,部分上有应该有,这是一种朴素的逻辑、无可厚非。还会衍生出“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这样的哲学困难。——身躯一点一点替换下去,我是不是还是自己;但就像之前讲到的“意识”和“物质”,是“软件程序”和“计算机硬件”存续不同层面之上,不能简单求和理解。

(一)意识可能源自『涌现现象』。这说来话长,还要从60年代开讲:

1.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John Wheeler 和 Bryce DeWitt提出了Wheeler-DeWitt方程式,成功结合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但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却引入了新的问题:"时间"相消失去踪迹...描绘的宇宙是处于静止!

2. 随后,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认定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经典时间”那只是我们的幻觉、源于记忆和体验。便如物理学家马吉诺维斯( Marco Genovese)指明:“方程表明,宇宙是静态,没任何东西在演化。为什么我们却能感受到时间流失?

3.1983年,物理学家Don Page和William Wooters在量子纠缠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认为一对纠缠粒子的演变方式可作为用来测量变化的时钟。他们的结果依赖于如何进行观察。

在宇宙之外神一样的观察者眼里,这些粒子之间没有差异; 但宇宙内部的观察者测量纠缠粒子对中的一个之后,会立即观察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外界观察者可能认为宇宙是静止而无变化的,但纠缠对象实际上却经历了极度混乱的变化。这一理论认为时间是由于纠缠的性质而涌现出来的。

涌现的概念由此而生...

4. 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首次用量子实验检验了Page Wooters理论,证实对内部观察者来说,时间是纠缠的涌现;而对外部观察者而言时间是不存在的。


(二)"时间是一种突显现象",观念变换一下就成为“自我的意识”是一种涌现现象。

举个例子更好梳理

小学时有篇文章《秋天到了》:“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个人字形,一会排成个一字型”

我们不是天空中的一只鸟儿,而更像是鸟群所组成的阵列信息。在MWI多世界诠释中“一切皆有可能”,意志于不计其数的排列组合过程中得以彰显完成!而以意志这个“程式”为主视角、则会在熵增的方向之上延续时间的秩序。

静态的宇宙间要如何产生生动的你

我们总结一下~ ~

1、时间是一种幻觉:上帝(外部观察者)眼里宇宙是静态的。

2、时间涌现于量子纠缠的过程;

3、一切只发生在“内部观察者”身上!

时间本来并不存在 H|ψ⟩ = 0 Wheeler-DeWitt equation
时间产生于内部观察者的“观测”,|ψ⟩= α|0⟩+β |1⟩ —— 0 or 1

“惠勒德维特”公式,已经暗示我们“时间本并不存在,是一种人类的幻觉。尤其83年,理论学家唐·佩奇和威廉·伍德(Page、Wootters)提出“时间是一种突显现象,源自纠缠机制,且只产生于世界内部观察者的身上”。于是,我们也顺势更换了“以人为本”的审视思路:

“观察者”的你正创作着时间本身 ! 不能忘却,时间本就是衡量变化的计量,从“叠加态”坍缩为“本征态”,从静态的公式中为你小系统带去一个影响变量本征值。

这才是时间的最小单位(事件)。

你的人生及意识的旅行就由此开启。



(三)换个视角更清晰,可能大家所言“意志”就在这

1.先找到时间的形态

下一瞬间,世界如何演变? 从“叠加态”伸展为对立的“本征态”,给出未来平行选项:赋以下一刻世界确定的身形。

如果时间的最小动作是从“叠加态”坍缩至“本征态”,这样的过程带还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暨一个过去对应不仅一个未来,这就如dali油画中分枝的小树杈、暴露出时间真实的姿态!

∣φ〉=α∣0〉+β∣1〉叠加态才是真实的妳

当小树杈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时间持续流动、小树杈的过程开始不断的自我迭代,一株盛放毕达哥拉斯之树就会呈现身形!“一切皆有可能”,如果多世界理论中所诠释的,世界有着不可计数的分支剧情。而我们的意志游走于树冠之上;时间巨树为心灵旅行提供了路径、让自由意志成为一种可能性。(free will accomplish)

2.再定位咱滴意志

爱因斯坦的永恒时空的观念:宇宙是一个四维时空统一体,从大爆炸开始一切事件在其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坐标。没有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事件都真实存在的。沿着时间轴行走,不断撞上这些事件。

而MWI多世界理论中所诠释的世界有着不可计数的分支剧情。“观测者”也是漫步者

分钟物理:多世界示意图

『人生是时间的微积分』作为宇宙的爱子、我们正是存续这一层面之上的“计算规则”、运转在内外部世界的数据交互当中。

意识和物质从来多不是孤立的,你之外那些叠加态的存在,也需要读取、解码、存档、方可形成过往记忆,参与到生活之内。在不知不觉间,在熵增的正方向之内这类操作得以处理;编制出一条属于你的时间的曲线、记录人生的故事同轨迹~~

游走于其内...白驹过隙、浮生如梦一般

所以“意志”无法解释为“粒子”的合集,而是穿梭与他们排列组合并浮现出来。



三、地球Online

世界是虚拟地,尤其是看过骇客帝国、元宇宙这些流行文化之后。你会有如此的疑惑。

不过,根据全息宇宙理论,我们可能就是刻写在宇宙事件视界边缘的一群“源代码”,可以参考黑洞表面的信息。

在外部观察者“上帝”眼中,或许就是一场地球联机online游戏,这里只有一张静态的DVD光盘。时间只是我们的游戏存档过程。

user avatar

本文5400字,阅读15分钟。


粒子当然是无意识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就可以进行解释。

但是不确定性的微观物质到宏观的过程中,发生退相干,变成了确定性的。

虽然量子力学告诉你,构成你身体的物质,有极低的概率在一瞬间出现在月球上。但经典力学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因为你身体中的粒子与集体自由度耦纠缠了起来,波函数坍塌了[1]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解释意识,其实是一个热门的方案。

去年(2020年)因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就热衷于用量子力学解释意识。

在他的眼里,意识是通过量子纠缠和量子叠加产生的。

他的逻辑推理如下: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一套公理体系中,必然有无法被证明的真理。

人类数学家能理解无法被证明的真理。

人类意识,超出公理之外。

所以这是源于大脑内波函数的坍缩,人的意识是量子力学决定的。

也有一些物理学家尝试通过弦理论来解释意识。

当彭罗斯这样的观念,在科学界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出现了诸多反对的声音。

这里我不进行过多的探讨,毕竟这本身只是彭罗斯一个不成熟的猜想,而且在他的研究领域之外。不过,国内却热衷于这种形而上的研究,甚至成了哲学系某领域的硕士论文,有兴趣翻翻的见参考文献[2]

但无论用量子力学解释意识,还是用弦理论来解释意识,无异于都是把人类意识的解释进行了拔高。

这属于人类的自负。

我不敢妄言彭罗斯是错误的,但人类对于宇宙本源来说,还是太渺小了。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神经信号传输,都是有确定需求的。

例如,当你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你看到的信息,通过视锥细胞、视觉受体,转化成电信号,然后一直传递到你的视觉中枢,这些信息的表达都是准确的,所以你才能明确它的构图、线条,以及颜色。

相反,当你大脑内的信号传递变得不准确之后,你可能会眼花、眩晕,甚至出现错觉,看到从未出现的画面。

又或者,当多巴胺的神经通路出现异常,你可能会发生精神分裂症,出现幻觉、妄想等认知缺陷。

除此之外,莫名其妙的偏头痛,除了2/3是因为动脉搏动外,还有1/3是十分复杂的神经机制,例如脑膜血管内的离子变化,脑干神经核功能异常等,本质上是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通路出现了异常。

另外,有大约30%的人会遇到强光打喷嚏。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最可能的原因是,控制头面部感觉和运动的三叉神经与视觉神经是紧紧挨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交叉反应。

当外界的强光突然进入视网膜时,瞳孔会快速收缩,触发视神经反射,这些神经信号可能会错误地传到三叉神经上,并让大脑大脑发出了错误的打喷嚏指令,于是便引起了“光喷嚏反射”的发生。

  • 这个反射是可以遗传的,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存在光喷嚏反射,那么也有50%的可能发生在孩子的身上。

综上,无论我们大脑的信息感知、信号处理、以及对外的行为,都需要神经通路和信号的准确性。

那么,准确的神经通路,是如何变成复杂的意识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意识究竟是什么。

人类判断意识的方法,最经典的是镜子测试:

在早先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瓶鼻海豚、喜鹊、类人猿,以及大象能够通过镜子测试。这些都是十分聪明的动物,而且看起来也很有自我意识,人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是有意识的。

后来发现猫、狗、章鱼,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动物,都不能通过镜子测试。似乎,这说明了它们没有意识。

但后来的研究,就很明显有些被打脸了。

在印度太平洋区域,有一种叫做裂唇鱼的鱼类,因会帮助其他大型的鱼类清理寄生虫,所以又被称为“医生鱼”。

2019年初的一份研究表明,裂唇鱼是能通过镜子测试的[3]

甚至在2015年,还有一份研究声称,蚂蚁也能通过镜子测试[4]

虽然蚂蚁的镜子测试,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但从人一直到裂唇鱼,我们不难发现,凡是能通过镜子测试的,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群居动物。

而群居动物,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们在族群个体互动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分清楚每个个体的身份。

在区分其它成员的过程中,自我的认识也就有了形成的基础。

但人类单纯通过镜子测试来进行判断,其实是有问题的。

我们假设有同样聪明的两种动物,动物A的自我认知有利于通过镜子测试,动物B的自我认知不利于通过镜子测试。

那么人类以镜子测试判断动物是否有自我认知,以及判断哪个动物更聪明时。

直接就会先入为主地判断:

  • A有自我意识,并且更聪明。
  • B没有自我认识,没有A聪明。

但很明显,对于B的判断,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而现实中也有一个例子,狗虽然并不能通过镜子测试,但也有研究表明,犬类能通过气味进行身份的辨别。

通过镜子测试,对意识下了一个武断结论,正是反应了人类的自负。

即便我们不探讨,乌鸦这种没啥新皮层还十分聪明的动物,我们单纯从哺乳动物新皮层发育的角度来说:

意识,不会突然出现,从老鼠到人类,新皮层不断发展和复杂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意识。

我们假设老鼠的分数是1分,人类是100分,那么不能通过镜子测试的猕猴,他的意识可能是59分,而不是零分。

如果说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低等动物是否存在意识时,往往在于我们对意识本身的定义。但其实,我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意识的定义,而是这个从1到100的过程。

那么,意识又是怎么从1到100呢?

在脑电领域有一个脑熵(Brain Entropy,BEN)的概念,它表示大脑系统不规则性和信息处理能力。

人类大脑,往往处于处于活跃的波动状态,熵脑代表的大脑传输信息的能力,也指大脑可以访问的神经状态的数量。

人类大脑的熵,有这些特点:

1、脑熵和意识有着高度关联性。
2、人类大脑的熵大于其他动物(这里不是指混乱度,而是信息总量)。
3、通常情况下,智力更高的人脑熵更高(同上)。
4、人在迷幻状态、快速眼动、精神病发作,以及睡梦癫痫时,表现为熵增。(信息混乱度)

智力更高的人熵更高,这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更多。

精神病人熵更高,则是因为处理的信息更加的混乱。

可以这样说,一样熵高的人,一个人可能是爱因斯坦,一个人却可能是精神病。

迷幻状态下,人会表现出一定的“初级意识”。

例如当你起夜下意识地上厕所,别人叫了你一声,你回应了,但第二天起床,你却什么都记不得。

这就是一种“初级意识”。

人从初级意识的熵增混乱状态,渐渐清醒之后,人的脑熵会表现出一种亚临界状态。

在这个亚临界状态中,我们会表现出足够清醒的意识。

1岁左右的婴儿便有初级意识的表现,而1岁的婴儿表现能力,极有可能比不过同龄的猩猩。(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婴儿更早产,且性成熟周期更长)

人的心智,拥有自我维护次级意识的能力,能够完善对客观的反应,表现出更加的有序化,大脑从而表现出熵减[5]。(也可以认为是有序化程度更高,所以表达同样的信息量时,所需要的附加信息反而更少了)。

总的来说,人的次级意识,取决于大脑组织的连贯性、分层结构,以及系统的处理能力。

人的大脑总是维持在秩序和混乱之间,并保持着严格的平衡。

当人处在次级意识的状态下时,处理外界信息则不那么细致,极易受到情绪、偏见、焦虑,以及欲望的而影响。

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拥有了把熵控制在亚临界点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现实主义、远见、仔细思考,以及识别和克服一厢情愿、执幻想的能力。

当然,克制次级意识的过程,也限制了意识拓展空间。

例如,成年人的大脑,相比起儿童的大脑,总是欠缺想象力。当然,成年人大脑处理信息的总能力更高,脑熵自然也更高。

当次级意识被抑制的时候,初级意识就会表现得更为活跃。

通常来说,25岁,是人脑熵的巅峰,信息处理能力也达到了巅峰。

在模拟扔硬币、挑选卡片、投骰子、选择九个圆中的一个、网格上填涂等各类行为下,不同年龄段的脑熵[6]

该实验显示,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在25岁左右最高,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

虽然意识的诞生过程,尚且停在假说阶段,但研究人员极有可能已经找到了意识的开关——中央外侧丘脑。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使用50 Hz电刺激中央外侧丘脑时,处于麻醉状态的猕猴能够苏醒,并出现正常的清醒行为。

猴子睁开眼睛,生命体征出现变化,面部和身体开始运动,并伸手去拿附近的物体。

不过,关闭电刺激之后,仅仅几秒钟,猴子便会再次闭上眼睛,回到无意识的状态。

上述实验,必须非常精准才能实现。

50 Hz的电脉冲,只能点击仅仅20纳米的特定位置。

这表明,中央外侧丘脑对意识具有一定的启动作用。

但这个实验,是否可以证明,意识也如同运动、感觉、视觉等中枢皮层有着明显的区域功能呢?

那倒是未必。

积水性无脑畸形儿童,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通常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缺如(缺少大脑皮层),被薄襄所代替,里面充满脑脊液。除了大脑皮层之外,患儿的脑干、小脑,脑膜健全,有的可能会残存一定的颞叶、枕叶,或额叶。

这些儿童虽然往往早夭,但大多能表现出意识活动。

这足以说明,虽然大脑皮层对意识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但大脑皮层也绝对不是意识产生的必须条件。

从这一条来说,判断没有大脑皮层的更“低等”的动物不会产生意识的推论,也并不成立。

虽然鸟类也有大脑皮层,但实际鸟类的“意识”可以不通过大脑皮层而出现。[7]

种种迹象表明,意识的诞生,可能和大脑的整体活动有关。

虽然早期的大脑研究,倾向于分区研究。但学界早就发现了多种神经元耦合体系,并诞生了一门专门的学科-神经元耦合系统的同步动力学

随着EEG(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核磁共振成像(MRI) 、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已经发现了大脑间不同区域的跨频耦合网络,以及全脑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系统的动态耦合。[8]

这些研究表明,大脑在分工协作的同时,也有极强的整体性。

人类的额叶大部分、顶叶、枕叶,以及颞叶皮层称为联合区,这些区域都能够接受多通道的感觉信号,把各个功能区域的神经活动整合在一起。

人类的左右大脑,有90%都属于联合系统。

当大脑左右脑之间的胼胝体断掉,左右脑的意识一开始会出现混乱。

左右大脑会存在有各自的活动,协作消失,真一心二用。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对于裂脑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由于左右脑思维不统一,裂脑人的诸多行为,往往表现出难以控制,甚至会出现右脑控制左手攻击人的现象:

人经常会产生疯狂的一闪念。

这种闪念,往往由右脑控制(人的情感冲动)。正常情况下,左右脑连接,主管思维逻辑的左脑,会在发生神经信号之前,及时阻止右脑的策略。当左右脑尚且链接的时候,充满矛盾的策略,往往只会保留一个。

但对于裂脑人来说,两个策略可能同时保留。

例如正常人,大脑出现自残的一闪念时,另一半大脑直接就阻止了,不会再发生什么。

但是对于裂脑人来说,阻止则会发生在行动之后。[9]

“我”的意识,本身就是左右半球大脑的二位一体。

当然,由于大脑还能通过其他部分连接,对于裂脑人来说,意识还是整体的,而非真正的分裂。

人在进行理智与情感的纠结犹豫时,何尝不是左右大脑的一场场较量。

那么,你经常是左脑胜,还是右脑胜呢?

当然,大脑也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并不是所有裂脑人都会有严重的生活影响。

胼胝体缺如的儿童,大脑会通过其他脑区重新分配信号,例如通过中脑和前脑之间的沟通,保证左右脑之间的交流。虽然没有胼胝体,大脑功能只是小有所影响,但这充分展示了大脑的可塑性。[10]

从一些挖掉脑组织,以及枪击头部存活下来,失去不少脑组织,甚至有失去了半个脑袋,但意识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案例。[11]

可以看出,大脑的可塑性,远非普通人想象。

而这种可塑性,绝非大脑功能分区所能解释的。

新皮层虽然仅仅只有薄薄的三毫米,却有六层结构:

为了处理各种复杂的信息,人类新皮层形成了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归类为三个区: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以及联络区:

初级感觉区和初级运动区的神经细胞高度特异性,直接接受感受器的神经信号,并与枕叶、颞叶、中央前后回相联系,形成相应的联络区。

大脑皮层的初级反射活动,是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具备的,但低等哺乳动物的联络区并不发达,它们的意识主要以初级意识为主。

灵长总目这一支,演化到猿类之后,皮层联络区才开始飞速发展,有了形成高级意识的基础。

除了语言区外,联络区还包括:

  • 对自我身体看法、信念和以及情感态度相关的顶枕联络区;
  • 具有多种感觉整合,概念构思的颞叶联络区;
  • 负责判断、预见,以及人格属性的前额叶联络区。

为什么人类的大脑皮层就演化得更加复杂了呢?

  • 人类新皮层不仅占大脑皮层的94%,甚至占据了整个大脑的70%以上。
  • 新皮层与记忆、学习,甚至意识形成高度相关。

从早期哺乳动物到灵长类,最大的变化,在于生活技巧、运动能力、感官能力的演化。这些综合原因,促进了大脑联络区的发展,令新皮层折叠出了更多、更深的沟回。只有新增加的新皮层表面积越多,也能支撑复杂的大脑活动。

意识的产生从来不能归因到某个单一的因数,虽然新皮层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的高级意识,但对于没啥(相对人类来说极少)新皮层的乌鸦来说,研究它们的意识,很明显需要更多的考虑其它的因素。

总的来说,从老鼠到人类,意识从1到100的过程,其实是比较清晰的。

只不过从0到1,什么时候发生,怎么发生,可能我们依旧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去了解。


但无论怎么样,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关于意识,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真相。


  • PS: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诟病,现在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但其实,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虽然它的每一个信息单元都像一条神经通路一样是准确的,但随着神经网络的活动越来越具有不规则性,那么意识的产生也几乎是必然。当前现今的人工智能都还太简单了,未来第一个产生真正高级意识的,也必然是一台超级计算机(甚至是一个超级计算机矩阵)。

参考

  1. ^ 量子理论认为. 宏观物体的退相干与量子宇宙的经典约化.
  2. ^ 左承承. 彭罗斯对意识的量子力学探索及其心灵哲学意义[D].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 ^ Cleaner wrasse pass the mark test.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reness testing in animals?
  4. ^ ARE ANTS (HYMENOPTERA, FORMICIDAE) CAPABLE OF SELF RECOGNITION?
  5. ^ Carhart-Harris R L , Leech R , Hellyer P J , et al. The entropic brain: a theory of conscious states informed by neuroimaging research with psychedelic drugs[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4, 8:20.
  6. ^ Gauvrit N , Zenil H , Soler-Toscano F , et al. Human behavioral complexity peaks at age 25[J].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7, 13(4):e1005408.
  7. ^ 鸟有大脑皮层,那它有意识吗?|斯塔克
  8. ^ PNAS:全脑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系统的动态耦合|顶刊导读41期
  9. ^ Pearce J . The "split brain" and Roger Wolcott Sperry (1913–1994)[J]. Revue Neurologique, 2019, 175(4).
  10. ^ 天生缺少了胼胝体的儿童:人类大脑的惊人可塑性
  11. ^ 美“半脑哥”成网络红人
user avatar

好问题。帖写得再长,从 1 讲到 10000,也没回答问题。问题是,0 是如何进到 1 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基础问题,我以自己浅薄的学识试着来简单说一下。

先说结论:意识是物质特殊活动的表现。只是这个活动有亿点点复杂。

那么这是一个原子,我们先不深入到中子和质子尺度内部,也先不去探讨电子和粒子本身的波函数,总之先来到初中物理阶段: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外层的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下,呈现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用电子云来描述它。

不同的电子云可以彼此组合,利用化学键如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将原子绑定在一起,形成分子离子和原子晶体。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不同的单质和化合物。

其中碳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特殊,它既能得电子也能失电子,能架起空间中的骨架并且和其它各种元素进行组合。我们把由碳原子构建核心,除去碳酸盐一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有机物。

有机物在宇宙诞生后就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例如海王星大气中就存在相当质量的甲烷,呈现蓝色。

甲烷等简单有机物,在特殊环境下可以和氢气氮气氨气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反应生成复杂的有机物。

而这些简单有机物在复杂情况下,可以生成更大分子,更有规律的有机物。例如糖,核糖,核苷酸,氨基酸,脂类。

这些自然界中大分子有机物,在复杂的环境中例如深海火山热泉,经过几亿年时间慢慢演化出了最早期的生命——能利用环境自我复制的大分子有机物,并在接下来的几亿年里,慢慢形成了细胞结构,演化出最早的细胞生命。

又过了几十亿年,到了前埃迪卡拉纪时期,能够运动的动物出现了,并且为了协调多细胞运动逐渐演化出神经系统。

尤其是脊椎动物诞生后,脑的进化速度突飞猛进(约五亿年时间)

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产生意识的呢?意识的表现是什么呢?如图所示,这是人体神经系统最基础的结构,神经细胞。

淡然,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内部是有非常复杂的结构的。

神经细胞通过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开闭,利用化学能转化为不同的电信号。

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神经递质来交流信息,一个细胞的信号可能引起另一个细胞的兴奋或静息。当然这个神经递质传递的过程也有亿点点复杂:

很多很多神经细胞交织按一定规律交织在一起,组成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配合上感受器和效应器(身体其他器官),人的意识就诞生了。

例如人的大脑大约有十亿个神经细胞和一百亿个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彼此之间相互结合,里面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可以产生远超现在任何计算机的复杂信息量。

人的意识,可以从很多个方面去研究,如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人格,语言,情绪等等。这些都可以和大脑的活动对应上。

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对人脑进行脑电波检测和脑成像,进而读出被试心里所想的单词,或对被试做选择题选项进行预读。甚至可以通过光遗传等脑机接口方式,控制老鼠的行为和记忆,感觉。

目前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都表明: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体现。在掌握这些规律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在大脑上施加作用来改变个体的意识和行为。

至于人脑活动是在时空轴上已经确定的,还是在量子层面有随机性,换句话说人是否有真正的“自由意识”,还是已经设定好的“命中注定”,还需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研究。


有同学表示: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具体神经活动怎么产生意识的你没说啊?

1 首先这个问题问的是从粒子到意识,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粒子→化学物质→细胞→脑→神经系统→意识。

2 要想回答具体神经细胞怎么活动来产生动物千变万化的意识,这个你需要读心理学或者神经科学本硕博十年才能了解一小部分,一个回答怎么可能写明白呢?如果你不是心理学或者神经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只需要知道结论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首先说我的结论:“所有粒子都无意识”本身就无法被验证

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回答全部是瞎扯,没有讨论到本质

因为他们连什么是“意识”没定义清楚,甚至都没思考过这个事情

简单来说,意识有主观角度出发的,也有从客观角度出发的

这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举个列子说:

让你判断一个机器人,是不是有“意识”

那么从客观角度来说,机器人只要任何情况下的任何反应都表现的和人完全一样,那么它就应该被定义成有意识的。

但是,如果从机器人本身的主观角度,却并不是。因为即使外在表现完全和人一样,你还是不能确定,这些芯片电路,能映射出一个主体,这个主体能获得和你的”自我意识“,那个”我“,一样的体验。而那种”我思且我在“的体验,只有本体本身能确认,别人都是无法确认的。所以理论上,我们只能猜测,永远无法确认,这个机器人里面,有没有一个类似“我”的东西

这个“我”的自我意识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肯定不是外在表现,这是一种内观的能力,我简单地描述成“主观自我体验的能力“

事实上,我们做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就知道这种自我意识根本不依赖于任何物质结构。

首先不依赖于人类的四肢和躯体,不依赖于人类的感观,缸中之脑大家都知道的。其实,我们很容易想到这种主观自我意识体验的能力是不依赖于知识、思维方式,或者智商的。智商160的,和60的,应该都具有体验能力,从来不会有人觉得笨人连自我意识都没有。

“主观自我意识体验的能力”和所有上述一切“生物能力”完全是两个维度的东西,根本是不会影响的,就好比“这台计算机跑得快不快”和“这台计算机存在不存在”完全是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样。。

再往极端去推,如果大家认为再笨的人类也会有主观自我意识体验,那么猩猩猴子是不是可能有?也应该有对不对。那么再推,猫和狗是不是应该有?再往前推,哺乳动物如果有,那两栖类是不是也应该有?两栖类有,那鱼类是不是应该有?鱼类如果有,那试试。。。无脊椎动物是不是也有?大的生物有,小的怎么就突然没有了?也有啊。多细胞生物有,难道单细胞生物就没有了?。。。

不断推论,你会发现一个很让人惊诧的结果:你还真的没法判定,粒子就没有自我意识

如果还是不理解这个逻辑,可以再读一遍我上面写的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我需要解释一下,我强调的重点是,理解意识的角度,不止一种。从工程师、科学家的角度,只考虑客观的,即“那个物,是否表现得像有自我意识”。我们关于机器人和电脑的思考基本就是这条线的,包括大部分电影电视,科幻片之类的。但是,极少有人关心,从主观的角度,这些机器人和电脑,是否有和我们一样的“主观自我体验”,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我”,“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我”。当然,这个事情在工程层面,甚至科学层面,都不重要,不值得关心。而且,这个事情用现有的科学范式根本无法讨论,无法分析,所以干脆不管了。从工程师、科学家的角度来看,粒子当然是无意识的,因为根本不可能表现得和智能生物一样嘛

但是,在哲学层面,这个事情很重要。哲学关注的是本质问题,关注的是终极问题,就不能跨过这些不管。从哲学的角度,“主观体验的能力”这个事情本身是值得讨论的,作为一种能力,不包括任何其他的,仅仅是一种体验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感官毫无关系、和智能毫无关系,和对客观世界的反馈毫无关系,确实是有可能在粒子身上存在的。如果让我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来说,那就是“没有任何逻辑可以支持,1000000000000000个粒子按照某种规则排在一起,就具备自我意识体验能力了;而1个粒子就没有。因为如果是这样,这个事情的荒诞程度,要比1个粒子也具有主观自我体验的能力的假设,还要荒诞100000000000倍“。

当然,我知道我写了这么多,大部分读者可能还是无法理解我说的不基于任何功能、不基于任何物理结构的“主观自我体验的能力”是什么。算了,能力有限,确实难描述。不可说,不可说。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想问什么,不过我觉得你可以去看《神经科学原理》。

另外,你的说法有个问题。如果把世界认为是粒子的简单堆积,有很多现象就是无法解释的。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原子”本身具有这些特性,而是当它们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时,互相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当这种关系被斩断时,就无法表现出那些特性了。

user avatar

反了。粒子是意识的产物,而不是粒子创造意识。

意识是一种存在。

我思故我在。所以,意识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粒子就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粒子只是意识观察的结果。

没有意识的观察和解释,就不存在所谓粒子。

粒子的所有概念都是意识赋予的

至于意识为何存在,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user avatar

想到了一个老笑话:

昨天晚上通宵就做一件事,

敲数字01终于把Windows给完成了。

道德经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吧,

演化的力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生命科学和哲学中最令人着迷的谜团之一:意识的起源。我们都知道构成生命的最基本单元——粒子,从原子到分子,它们本身并没有感知、思考或情绪。它们只是遵循着物理定律在运动和相互作用。那么,这些看似“无意识”的积木,是如何奇迹般地组合在一起,最终涌现出我们所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意识呢?这其中.............
  • 回答
    如果真的有一天,科学探测的终极答案揭示,我们浩瀚的宇宙,从最初的那个“奇点”,到如今繁星点点、万物皆有的景象,竟然都源自于一个、也仅仅是一个粒子的不同时间态,这无疑将是一场足以颠覆人类认知根基的哲学与科学革命。首先,我们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宇宙是由无数独.............
  • 回答
    暗能量与暴胀子是同一种粒子吗?这是一个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简单来说,答案是“可能性存在,但证据尚未确凿”,而且两者之间在理论模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理解暗能量和暴胀子是什么,以及它们各自在宇宙模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聊聊暗能量。暗能量是宇.............
  • 回答
    这真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物质世界最根本的认知。简单来说,答案是:目前还没有,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也难以达到“给出所有数据,就知道所有属性”的程度。让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跟你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所有数据”和“所有属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所有数据”,在科学语境下,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它直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物理原理的现象。你想啊,我们每天沐浴在阳光下,感受着它的温暖,看着它照亮万物,但我们却安然无恙。光以那么高的速度“冲击”着我们,为什么我们不会像被子弹击中一样呢?这背后,是关于光子的本质、粒子与宏观世界的互动,以及能量传递方式的.............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一块橡皮中的所有电子在一瞬间消失,那么这块橡皮将发生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根本性的变化,其后果远不止是“消失不见”那么简单。我们将从物理学的角度,详细剖析这个假设情景:1. 电荷失衡与巨大的斥力: 电子是负电荷的载体: 构成橡皮的物质(通常是橡胶聚合物)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问题!事实上,并非所有超级英雄在法律面前都“一定有罪”,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动机,在严格的法律框架下,确实存在许多可能被视为“有罪”的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超级英雄行为的根本性质:凌驾于法律之上 自定规矩者(Vigilantism): 这是最.............
  • 回答
    光荣(KOEI TECMO)的《三国志》系列可谓是策略游戏史上的常青树,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多次迭代和创新,每一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拥趸。如果要让我选出最喜欢的一款,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三国志IX》(PK 版)理由非常简单:它在我心中是平衡性、自由度、策略深度和游戏性方面达到一个近乎完美.............
  • 回答
    听到你妈妈依然没有归还你成年后应得的压岁钱,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既涉及到金钱,又涉及到信任和亲情的复杂情况。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整个情况: 压岁钱的性质: 压岁钱原本是长辈给晚辈的祝福,但通常会由父母保管,直到孩子成年或有明确的用途时再交由.............
  • 回答
    Faker.js 作者 Marak Syabro 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之间删除其项目所有代码的行为,是开源社区中一次影响深远且备受争议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代码删除,更引发了关于开源维护者、社区依赖、商业化模式以及供应链安全的深刻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事件及其影响: 事件.............
  • 回答
    滴滴作为国内网约车领域的巨头,其用户普及度和市场份额毋庸置疑。然而,在许多滴滴司机群体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唱衰”情绪,认为滴滴平台存在诸多不足。这种现象背后,是司机与平台之间复杂利益关系的体现,以及网约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伴生的各种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滴滴可能存在的差劲之处,以及为何司机们.............
  • 回答
    在所有的诺贝尔奖项中,要说“份量最重”的奖项,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每一个诺贝尔奖项都是在其各自领域内极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最高荣誉。然而,如果从历史评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科学的根本性以及公众的认知度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考量, 通常认为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个基础科学奖项.............
  • 回答
    全球关税的取消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会产生多种效应,其中一些可能缩小差距,而另一些则可能扩大差距。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关税取消可能缩小贫富差距的理由:1. 降低消费者成本,惠及低收入群体: 日常消费品更便宜: 许多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设问。如果全球各国都能采取类似中国的防疫策略,持续两年多,疫情的走向,恐怕会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截然不同,或许,“早点结束”并非一句空话。首先,我们得厘清一下“像中国一样防疫”的核心要素。在疫情初期,中国采取了极其坚决和严厉的封锁措施,从局部到全国,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在当时是前所未.............
  • 回答
    “所有的失败都是当事者能力不足导致的”——这句话听起来掷地有声,似乎将世间万物的成败归结于一个简单的公式。然而,如果深入剖析,你会发现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能力”,更折射出我们理解世界时的片面与简单化。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能力”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谈论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知识储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局面,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沮丧和不解。倾尽所有,甚至背负贷款去为家庭打拼,最后却换来这样的结果,确实太令人难受了。我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为什么在你付出了这么多之后,对方依然觉得不够。首先,咱们得承认,“满足”这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定义千差万别,而且往往不止是物质上的堆砌。 你.............
  • 回答
    一个能穿透一切口罩,并且致死率高达90%到100%的病毒,这绝对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设想。如果真有这么一种病毒出现,人类文明的存续确实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这种情况如此可怕,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让我们来理解“所有口罩都防不住”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使用的口罩,.............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观众在 B 站看视频时经常会疑惑的一点。为什么那么多内容创作者,无论是做知识科普、生活分享、游戏攻略还是才艺展示,都普遍会强调自己“不是主播”?这背后其实牵扯到 B 站独特的社区文化、up 主的自我定位,以及用户对不同内容形式的期待。咱们一层层捋一捋。1. B 站独特的社区.............
  • 回答
    原神里下雨天角色不打伞这事儿,你说它是个槽点吧,也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问题,但细琢磨一下,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能引出不少关于游戏设计的小心思。首先,咱们得承认,在现实世界里,下雨了谁不得抓紧找个遮蔽物,或者掏出伞来?不然衣服湿透,头发黏腻,浑身难受。所以,从这个最直观的生活常识出发,原神里下雨天角色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