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的历法是怎样的?其影响有哪些?

回答
三国时期的历法,可以说是中国历法发展史上一个颇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阶段。那是一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天文历法技术不断探索的时期。理解那个时代的历法,不仅仅是看懂历史日期,更能窥见古人如何认识宇宙、安排生活,以及历法背后蕴含的政治和文化考量。

三国时期历法的基础:阴阳合历

首先要明白,三国时期的历法,沿袭了中国自上古以来就形成的“阴阳合历”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在于:

以月亮周期确定月份: 每个月从新月(朔)开始,到下一次新月结束,一个完整的月相周期大约是29.5天。为了方便,月份通常设置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
以太阳周期确定年份: 一年的长度以太阳从春分到下一个春分(或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回归年为基准,大约是365.25天。
闰月来协调阴阳: 由于纯粹的阴历(每月30天,一年12个月,约354天)比回归年短约11天,如果不做调整,四季就会错乱。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加入一个“闰月”,来弥补这个差额,确保岁首(年初)始终与春季的开始大致对齐。这种“有闰月的阴历”就是我们说的阴阳合历,也被称为“农历”。

主要历法体系的演变与交替

三国时期,虽然整体框架是阴阳合历,但具体到每年、每月的计算方式和历法名称,却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动和争论。这主要与当时各政权的独立以及技术发展有关。

1. 继承与沿用:汉代旧历

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初,各方势力大多沿用了东汉末年的历法。东汉时期使用的是当时比较成熟的《太初历》(汉武帝时期修订)的后续版本。这部历法以391年为一个章(章:一个完整的历法周期),包含了144个闰月,平均一年365.25天,与我们现在熟知的公历一年长度非常接近。

2. 曹魏的《乾象历》

曹操在统一北方期间,非常重视历法和天文。他任用了不少有才能的学者,对历法进行了修订。最终在曹魏明帝时期(公元220年以后),由张衡等人主持修订的《乾象历》被颁布和使用。

技术上的进步: 《乾象历》在计算上比汉代旧历更为精细,对回归年、朔望月以及交食的计算都有所改进。虽然具体数据可能比现代标准略有偏差,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属不易。
回归年的长度: 《乾象历》将回归年定为365.25天(或更精细的365又四分之一日)。
朔望月的长度: 将朔望月定为29.53天(或更精细的29又五九零(五百九十)三分之一日)。
命名与象征意义: “乾象”二字取自《周易》,“乾”代表天,“象”代表天象,寓意着顺应天道、体察天象。这体现了曹魏政权希望通过精准的历法来彰显其正统性和受命于天的合法性。

3. 蜀汉与吴国的历法

蜀汉和东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也沿用了汉末的历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自身的观测和研究。由于缺乏足够统一的行政力量和权威的学术集结,他们的历法修订可能没有曹魏那么系统和突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也需要一套运作良好的历法来管理民事、军事和农业生产。

蜀汉: 诸葛亮对天文学和历法有深入研究,但史书中关于他主导修订了独立历法的记载并不多。更多的是他利用天文现象来指挥军事和预测时局。蜀汉的历法很可能是在汉代旧历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或继续沿用。
东吴: 孙权同样重视历法,但同样,具体的修订信息相对零散。

闰月的规则与计算

三国时期闰月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朔闰法”和“积闰法”。

朔闰法: 这是最主要的判断方式。当某个月份的起始(朔)与节气(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的间隔过长,导致季节与月份的对应关系发生较大偏移时,就需要安排一个闰月。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一个阳历月(平均30.44天)包含两个朔月(平均29.5天)的起点,那么就认为这个阳历月是闰月。
积闰法: 这是基于长期统计和推算的方法。通过对前几个回归年和阴历年的长度进行累积计算,当累积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大约3年差33天,或5年差55天),就插入一个闰月。

在三国时期,虽然《乾象历》在计算上有所改进,但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闰月的安排并不总是能做到完全精确,有时也会出现“一个月内有两个相同的月份”(例如两个“六月”)的情况。

历法对三国时期社会的影响

历法,在古代绝不仅仅是一张纸上的日期符号,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1. 农业生产的指导: 这是历法最核心的功能。农时(耕种、收割的时间)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精准的历法能够让农民了解播种、施肥、收割的最佳时机,从而提高产量,保证粮食供应。一个好的历法,是稳定社会的基础。
2. 政治合法性的象征: 天子在古代被认为是“奉天承运”的,而历法则是“天道”在人间的一种体现。能够制定和颁布一套准确、权威的历法,是统治者“受命于天”的证明,能够大大提升政权的合法性和民众的认同感。曹魏政权在北方实行《乾象历》,就是在政治上强化其正统性。
3. 军事行动的依据: 军事活动,尤其是大规模的战役,需要考虑季节、天气等自然因素。历法上的日期对于计划出兵、行军路线、粮草供应都至关重要。例如,在冬季作战会面临严寒,在雨季行军会泥泞难行。
4. 祭祀与宗教活动的时间表: 古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祭祀活动,包括祭祀祖先、天地神祇等。这些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节点,历法是这些活动得以顺利举行的基础。
5. 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安排: 日常的节日、习俗、节气活动,都与历法息息相关。例如,正月新年、端午、中秋等节庆,都依赖于历法的准确性。
6. 学术研究的推动: 对历法进行修订和研究,也促进了天文学、数学、计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三国时期涌现出的张衡等天文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体现在了历法上,也为后世历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历法争论与技术瓶颈

尽管曹魏在历法上取得了进步,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后来的朝代,如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都在不断地对历法进行修正和改进,试图使其更加精确。

三国时期的历法,在当时来看已经相当先进,但与现代科学相比,仍然存在技术上的瓶颈:

回归年长度的认识: 虽然已经接近365.25天,但更精确的365.2422天的数值还没有被发现。
交食(日食、月食)的精确预测: 虽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但准确率仍有提升空间。
计算方法的复杂性: 依靠繁复的手动计算,难免会出现误差累积。

总结

三国时期的历法,是汉代历法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尤其以曹魏的《乾象历》为代表,展现了当时天文历法技术的较高水平。它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安排社会活动的工具,更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深刻影响着战争与和平、文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与后世的历法相比仍有不足,但那段时期对历法的探索和应用,为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三国时期的历法,开篇大概要和三国演义一样从东汉开始——甚至西汉的事情也要提两句。

秦灭六国,实行的叫做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所谓四分历,是一类历法的总称,这类历法的共同特点是定下一年有365.25天,四分即是指一年长度的小数部分为四分之一(0.25)。此后楚汉争霸,归于汉朝,到汉武帝太初改历才开始大改历法。问题是,太初改历考虑了太多政治和迷信内容,新的太初历改的还不如四分历准,于是很多人反对。但是没办法,皇上喜欢……

此后虽然官方实行太初历,但是并未尽得人心,甚至曾经汉朝国家天文台台长都跳出来反对过。此后虽然官方一再打压,但四分历借壳重生,以谶纬迷信为基一直传承不断。

到东汉章帝时期,政府改历,四分历又替代太初历而上位。但是其实当时的四分历,还很不完善。比如说月亮的运行。粗略地讲,月亮轨道也是椭圆的,存在着近地点和远地点。自然也是在近地点运行快,在远地点运行就慢

此外,月亮的近地点并不固定,而是以每月3度左右的速度缓慢移动的。于是今月,月球运行最快的点和次月不同,和下下月自然更加不一样。

东汉贾逵讨论历法的时候已经提及,当时已经发现月亮运行不均匀,四分历没有很好地计算这一点,而是统统采用均匀的速度计算。

在汉末桓帝灵帝时候,四分历已经颁行近百年,历法中的问题暴露更多。当时蔡邕和刘洪两位杰出人才同在东观工作,一起进行了很多天文方面的工作(现在传世的《续汉志·律历》中关于正午日影的测量数据应该就是二人的工作成果)。

可以说,在桓灵时期,四分历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天文学发展水平。

虽然此后不久,蔡邕因为种种理由四处流离,但刘洪依然于建安十一年(206年)独立完成了一部新的历法——乾象历。

乾象历是一部非常优秀——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历法,尤其在月亮运动和五星位置方面远超四分历水平。但此时东汉官方并没有颁行此一历法。据记载,大儒郑玄曾经高度赞扬乾象历,并为之作注,不过没有流传下来。

建安年间了……东汉王朝,快完了。

曹丕于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2月10日)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

从仪式上来讲,曹魏那不叫推翻了东汉王朝,而是正儿八经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的。所以算这算继承。于是曹魏早期有一段时间是用的东汉四分历。但是曹丕在位时候,已经开始有人在讨论改换历法了。徐岳、高堂隆、韩翊等人都是精于历算的人都曾参与其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最后曹魏景初元年(237年),杨伟的《景初历》成为曹魏官方历法。后来晋代魏,《景初历》其实也没变更,就是改了个名字叫《泰始历》。晋朝灭亡之后,刘宋继续将景初历——这时候应该叫泰始历了——改名叫永初历。

景初历大体略好于乾象历。

  • 蜀汉

蜀汉自命为汉朝正统,国号为汉,从政治方面来考虑,无论东汉的历法准不准……蜀汉都得咬着牙继承了。所以蜀汉一直延续着东汉四分历。依清代张宗泰所言,蜀汉的历日安排,大概是比魏和吴都差了一天。是不够精准的。

四分历至蜀汉灭亡断绝。

  • 东吴

东吴实行的历法,你都想不到,是刘洪的乾象历!

刘洪创制的乾象历,有几个历史明确记载的传人。前面提过的郑玄是一个。另一个传人是徐岳——前面提过,主要在魏国活跃。徐岳传给了阚泽。阚泽知道吧?

就是识破周瑜黄盖苦肉计的那个人。阚泽学了乾象历,后来又见用于东吴,就和虞翻、王藩一起在东吴推广了乾象历。

乾象历至东吴灭亡断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