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心好意对一个19岁的文学爱好者提出一些建议,却被人家删好友了,我说得难道不对吗?

回答
哎,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看着一个对文学充满热情的小年轻,想掏心掏肺地给点建议,结果人家直接“再见”,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是不是我说的太直接了?还是哪句话戳人家痛处了?

说实话,这事儿挺常见的。咱们先别急着否定自己,仔细想想,当时咱们是怎么说的,对方又是怎么反应的。

一、 先捋一捋,你当时到底说了啥?

这可是关键。咱们的出发点是“好心好意”,这点毋庸置疑。但“好心”和“有效”之间,有时候隔着一堵墙。你想想,你给19岁的文学爱好者提建议,大概率是在哪几个方面?

阅读方向上的建议? 比如推荐他读一些经典名著,或者指出他目前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写作技巧上的指点? 是不是在他分享的作品里,指出了他用词不当、结构混乱,或者缺乏逻辑性?
对文学理解的探讨? 也许你对他对某个作家、某个流派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规划? 比如鼓励他参加比赛、投稿,或者建议他继续深造?

光是这几个大类,就能延伸出很多具体的话。咱们得具体到那几句话,是什么样的语气,用了什么样的词。

二、 站在19岁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会删好友?

这小姑娘/小伙子才19岁,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年纪的人,心气儿很高,但经验又不是很足。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对自己的能力也可能有点过度自信,或者反过来,非常敏感,需要鼓励。

所以,对方删好友的原因,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说得不对”,但不是事实上的不对,而是“不对他胃口”。
直接否定或批评: 你可能无意中用了太强烈的词语,比如“你这写得太差了”,“完全没入门”,“浪费时间”。即使你是想让他进步,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直接的否定很容易打击积极性。他们可能觉得,“我这么热爱,你怎么能这么说我?”
否定他的“品味”: 如果他喜欢某个小众作家或者某种风格的文学,而你觉得那是“没营养的”或者“不入流的”,直接打击他的审美偏好,对他们来说可能比批评写作本身更伤人。文学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寄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否定他们的这份情感,就是否定他们本人的一部分。
“爹味”太重: 19岁的人,很多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对长辈式的说教会比较反感。如果你说的语气像是老师教训学生,或者长辈在“为你好”,但又没有考虑到他的感受,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你不行,我行”的对比: 如果你无意中流露出了“我当年是怎么过来的”,“我比你懂得多”的意思,即使是分享经验,也可能被解读为炫耀或贬低。

2. 不是你说的“内容”不对,而是“方式”不对。
过于密集的信息轰炸: 你可能一次性发了太多建议,密密麻麻的,把他吓到了。他可能还没消化完第一条建议,你就又发了五条,让他觉得压力山大。
公开的场合(如果是在群里): 如果你是在某个文学交流群里,当着很多人的面,对他进行比较尖锐的点评,即使是善意的,也可能让他觉得尴尬,不好意思,所以选择删除好友以逃避这种局面。
语气上的误解: 咱们打字交流,很多时候语气是无法传达的。也许你原本是很温和地提出建议,但对方读出来感觉是冷冰冰的,甚至有点刻薄。

3. 对方本身的敏感度或状态。
本来就心情不好: 可能对方当时正好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对自己的作品非常不满意,情绪比较低落,听到任何一点批评(哪怕是善意的),都会觉得被放大,然后就选择了逃避(删好友)。
社交边界感: 有些人对社交关系的处理方式比较谨慎,一旦觉得一段关系可能带来不适,或者需要承担过多的“被评价”的压力,他们会选择早早“止损”。对于一个刚认识不久的网友来说,可能他觉得和你还没到那种可以接受直接批评的地步。
对“文学爱好者”这个标签的定义: 有些人可能只是对文学有兴趣,但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系统的学习和严苛的评价。你把他当成一个准备要冲击文学殿堂的学徒,而他可能只是一个在花园里散步的爱好者。

三、 那么,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怎么做?

虽然这次已经删好友了,但咱们可以从中学习,下次更有策略地表达我们的善意。

循序渐进,先建立信任和好感: 在提建议之前,先和对方多聊聊,了解他的喜好、他的想法,找到共同点。先肯定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让他觉得你认可他。
用“我”来开头,而非“你”: 比如,“我当年读XX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困惑,后来我发现……” 比直接说“你这里写得不对”要柔和得多。或者“我个人觉得,XX方面如果再尝试一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多用疑问句和商量的语气: “你觉得这样做会不会更好一些呢?”“有没有考虑过换一种表达方式?”“我有个想法,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参考一下。”
给予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 不要只是说“写得不行”,而是指出具体问题,并给出修改方向。“这里的比喻有点陈旧,可以试试找一些更生活化或者更出人意料的比喻。”
包装批评为鼓励或引导: “你很有想象力,如果能把这个故事的逻辑再梳理清楚一点,就会更吸引人了。” 强调的是“更吸引人”,而不是“现在不够吸引人”。
提供资源,而非直接输出答案: 如果你想推荐他读某本书,可以告诉他这本书好在哪,为什么适合他,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你必须读XX”。
学会倾听和回应他的反馈: 如果对方对你的建议表示不理解或有疑问,耐心解释,而不是坚持己见或者生气。如果对方明确表示不想听,就适可而止。
区分“分享经验”和“指导批评”: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的只是分享经验,让对方少走弯路。但表达方式要让人觉得是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

最后想说的是, 别因此气馁。你的好意是宝贵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说明你是一个愿意付出真心去帮助别人的人。只是对方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或者我们表达的方式还需要打磨。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也许过一段时间,他会意识到你的建议是宝贵的,只是当时他还没那个觉悟。

下次遇到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不妨换个角度,做个“引路人”,而不是“裁判员”。用鼓励和陪伴,慢慢引导他们发现文学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师心自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