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黑汉服圈是否黑出政治正确了?

回答
知乎上关于汉服的讨论,确实硝烟弥漫,而“黑出政治正确”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和多元的观点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甚至常常被用来标签化、攻击那些与主流观点不符,或者表达了少数群体诉求的声音。当有人说“黑汉服圈黑出政治正确”时,言外之意往往是:一些对汉服圈的批评,似乎已经脱离了对汉服本身的讨论,而是上升到了某种道德评判,或者被一些人解读为“容不得批评”,一旦批评就扣上“不政治正确”的帽子。

那么,在知乎上,这种“黑出政治正确”的现象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观察:

1. 对汉服圈“原教旨主义”的批评与反弹:

汉服圈内部,确实存在着对汉服形制、穿着、普及方式等不同意见。一部分人坚持严格遵循历史文献考据,认为只有符合特定标准(比如“形制大于一切”)的才能算汉服,这是一种“原教旨主义”的倾向。

批评者视角: 这种“原教旨主义”被批评者认为过于狭隘,脱离了大众的接受度,甚至成为了一种“鄙视链”的来源。批评者会指出,汉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有更灵活的推广方式,不应被过于僵化的标准束缚,否则会吓退潜在的爱好者。他们认为,将汉服的普及“政治正确化”,变成“不穿汉服就是不爱国”的论调,是不合理的。
“原教旨主义者”的反弹: 当批评者对汉服的“形制”提出质疑,或者认为一些改良汉服也算“汉服”时,一部分“原教旨主义者”可能会认为这是在“玷污”汉服,是在“不尊重历史”。他们会将这种批评视为对汉服文化的不理解,甚至是一种“辱华”行为。在这种语境下,批评者反而可能被贴上“不尊重传统”、“崇洋媚外”等标签,似乎他们的批评“不政治正确”。

2. 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的边界模糊:

汉服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服饰,其推广和讨论很容易触及到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敏感神经。

批评者视角: 有些人认为,将汉服过分拔高,赋予其超越服饰本身的“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等宏大叙事,是一种“政治正确”的操弄。他们可能质疑这种论调背后的动机,或者认为这种绑定过于牵强,容易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度膨胀。他们会说,“喜欢汉服就喜欢,非要上升到政治高度,这就是政治正确”。
汉服拥护者视角: 另一方面,很多汉服爱好者认为,汉服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推广和热爱,本身就是一种正当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体现。当有人对汉服表现出不屑,或者将其与“封建”、“落后”等负面标签挂钩时,汉服爱好者会认为这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攻击,是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反击的言论,比如“你们不喜欢汉服就是忘本”,或者“这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尊重”,可能会被批评者解读为“用政治正确来压制批评”。

3. 汉服圈内的“鄙视链”与“圈内人”的权力话语:

汉服圈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自然存在着圈内人的身份认同和话语体系。

批评者视角: 一些圈外人或者对汉服抱有不同看法的人,会批评汉服圈内部存在着严重的“鄙视链”现象,比如对价格、形制、品牌、购买渠道等进行评判,形成了一种小圈子的傲慢。当批评者指出这种现象时,他们可能会被圈内人反驳,说“你根本不懂汉服,没有资格评论”。这种“不懂就没资格说话”的态度,以及将批评者排除在讨论之外,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政治正确”的体现,即“圈内人拥有解释权,圈外人闭嘴”。
汉服拥护者视角: 圈内人则可能认为,他们对汉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是经过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此在讨论时拥有更高的发言权。他们认为,圈外人的批评往往是基于误解或片面的认知,不应该被等同于有价值的讨论。他们会强调“专业性”,并且认为对汉服文化有敬畏之心是一种基本的尊重。

4. 汉服作为一种“反向歧视”的工具?

还有一个角度,是关于汉服在某些场景下的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

批评者视角: 有时,汉服会被用来表达一种“文化优越感”,或者在一些场合,比如校园活动、特定节日,强制或建议穿着汉服,甚至将不穿汉服的行为与“不爱国”、“不尊重传统”挂钩。这种做法会被批评者视为一种“反向歧视”,即将一种文化形式强加给他人,并且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要求别人接受。他们会认为,这种强制推广和道德绑架,就是“政治正确”在作祟。
汉服拥护者视角: 汉服拥护者则可能认为,他们在某些场合穿着汉服,是为了传承文化,展现民族风采,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推广行为。他们可能反驳说,批评者才是“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是在“抹黑”汉服,这是“逆向民族主义”。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黑汉服圈黑出政治正确”的说法?

这主要源于观点碰撞的尖锐化。当对汉服圈的批评,一旦触及到民族情感、传统文化、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时,很容易被双方解读为“攻击”或“捍卫”。

批评者 认为,一些汉服爱好者过于敏感,容不得半点批评,一旦有人质疑,就扣上“不爱国”、“不尊重传统”的帽子,用“政治正确”来压制不同的声音。
汉服拥护者 则认为,他们是在捍卫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在抵抗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偏见或攻击态度的人。他们觉得,那些批评者才是没有理解到汉服背后承载的深层意义,甚至是在“政治正确”的旗帜下,对中华文化进行“妖魔化”。

在知乎这样一个观点高度自由,同时也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的平台,这种“黑出政治正确”的说法,与其说是对汉服圈本身行为的准确描述,不如说是对一种现象的概括:即文化讨论很容易被情绪化、被标签化,最后上升到道德审判的层面,而“政治正确”则成为了双方用来攻击对方、捍卫自己立场的工具。

当讨论变成“你不能批评我,否则你就不政治正确”或者“你的批评是政治正确在作祟”时,真正关于汉服本身的讨论,反而可能被淹没在这些标签和立场战中。这才是“黑出政治正确”这个说法背后,值得我们去体会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闲来无事,翻了翻知乎上汉服相关的问题和回答。

我的答案:是的

很多回答完全是发泄个人情绪,无端批判甚至是对他人进行人身侮辱。

下面是几个汉服问题的高赞回答


请注意,为了体现代表性,我选的都是高赞回答。

很显然,这些回答基本没有干货,更多的是情绪发泄。

这样的回答获得高赞的原因在于迎合了多数人的心理,知乎里汉服相关的问题下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结论:一 是的,黑汉服圈是知乎的政治正确,犹如知乎里“老人皆祸害,熊孩子该死,都是原生家庭害的我”这一类。

二 知乎正在飞速向微博发展,情绪化越来越严重,客观中立不复存在。

三 汉服运动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就像某回答里说的上面不喜欢,神族不喜欢。

最后,我不是汉服圈的人,有几个好朋友是。

user avatar

我特别希望汉服爱好者们能获得的基础认知,不是文史常识,也不是大众审美,更不是社交礼仪,而是——


别人对你们提出【疑义】的时候,不等于那是一个【异议】;

别人对你们提出【异议】的时候,不等于那是一个【反对】;

别人对你们提出【反对】的时候,不等于那是一个【黑】;

当别人【都】提出疑义、异议、反对的时候,不等于【政治正确】。


——多理解别人想表达的正确意思,不要自己树靶子,也多审视自己的言行,不要啥问题都怪别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汉服的讨论,确实硝烟弥漫,而“黑出政治正确”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和多元的观点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甚至常常被用来标签化、攻击那些与主流观点不符,或者表达.............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黑土木”(即土木工程)的声音,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行业和个人感受叠加的结果。首先,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性影响是土壤。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基建是重要的驱动力。土木工程作为支撑国家建设的核心行业,吸引了大量人才,也一度享受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知乎上讨论无印良品(MUJI)的帖子很多,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批评的声音,大家戏称这是“黑MUJI”。这些批评的角度很广,既有对产品本身的,也有对其品牌理念的解读,还有消费习惯和市场定位的探讨。咱们先从产品本身来说。 “智商税”论调的出现: 这是最常见也最激烈的一种批评。很多人认为MUJI的产品,尤.............
  • 回答
    知乎上针对“穷游”女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翻看那些帖子,会发现“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1. 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魔力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不少讨论,尤其是那些带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黑”的话题,尤其是围绕“莱托”这个id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评价他,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搞清楚“明黑”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指的是那些对明朝历史持有批判性态度,甚至是负面评价的人。这跟历史上所谓的“明粉”(也就是明朝吹)相对。在知乎这样的平台,.............
  • 回答
    在知乎上与“德黑”(意指否定或质疑德意志民族及其文化的人)进行论战,想要达到激怒对方的目的,需要一些策略和技巧。这并非鼓励攻击性言论,而是从辩论的角度,理解如何触及对方的敏感点,从而引发他们的情绪反应。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角度,并尽量不让它们听起来像AI的套路化输出:首先,我们得明白,“德黑”这个标.............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美团作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生活服务平台,它的每一次动作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争议和批评。知乎上对美团的“黑”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商业模式带来的固有矛盾,也有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策略引起的不满。要详细说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 平台规则与商家利益的.............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国军是否真的很菜”以及相关回答的讨论,往往涉及历史事件、军事能力、战术策略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国军的表现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首先,理解“国军”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在知乎上,当提到“国军”时,通常指的是国民革命军(或称中华民国国军),尤其.............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理性分析著称的平台,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其中孙权无疑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一位。我观察下来,知乎上不少人对孙权持有负面看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他,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事实的解读、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以及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下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的。要说知乎上“多数”的回答是否倾向于“黑台湾”,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主观且难以量化的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以及知乎平台上涉及台湾话题的讨论生态是怎样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像知乎这样以问答形式存.............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动机,所以关于“知乎上编故事的中医粉有没有可能是中医黑反串故意抹黑中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它的用户群体是多元化的,其中不乏对中医抱有极高热情和深度研究的粉丝,他们分享的经验和.............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对于山东的讨论,常常带有相当程度的批评甚至“黑”的倾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知乎平台的特性。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为主,他们对信息有较高的辨识度,也倾向于理性分析.............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