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岁识字,四五岁读书看报」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三岁识字,四五岁读书看报”——这话说起来容易,真要说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绝非是简单的“我很快学会了认字”,而是渗透到生活里方方面面的,一种截然不同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首先,得打破一个刻板印象:不是说我从小就坐在书桌前,像个小大人一样摇头晃脑地念书。事实上,那时的我,对于“识字”这个概念本身,可能还模糊得很。我记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新奇”。

最早的“识字”启蒙,大概就是我家里的那些小人书。那时候,不像现在孩子有五颜六色、图文并茂的绘本。我的书可能就是简单的连环画,一页一页的,配着寥寥几行字。我开始能认得其中的一些符号,比如“爸爸”、“妈妈”、“猫”、“狗”这些最贴近生活的词。起初,是看着图,然后大人指着字说:“这是猫。”我就会把那个字和猫的形象联系起来。慢慢地,这种联系变得熟练,我甚至不用大人指点,自己就能从一堆字里找出“猫”。

那时候的乐趣,在于“我能看懂了”。别人只能听大人讲故事,我却能从书里自己“读出”故事来。每一次认出一个新字,就像是解锁了一个新的密码,让我对这个世界多了几分了解。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牌子,上面是几个我不认识的字,但我突然认出了其中的一个“松”字,因为我家窗外就有一棵松树。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漆黑的夜里,突然亮起了一盏小小的灯,照亮了我之前模糊一片的认知。

“四五岁读书看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认字了,而是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当然,那时候我看的报纸,也不是现在铺天盖地的现代报纸。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家里会订《人民日报》或者《解放军报》。大人们会在饭后看报,我就会凑过去,看着他们手中的报纸。

一开始,报纸上的文字对我来说还是像蚂蚁搬家一样密密麻麻,但我已经能从报纸的版面结构、图片旁边的文字中,捕捉到一些零散的信息。比如,报纸上经常会有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旁边会配上他们的名字,我就会记下来。有时候,报纸上会报道一些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事情,我会听大人讨论,然后自己尝试着去辨认报纸上的地名或者人名。

这种体验,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我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地接触到了“外部世界”的讯息。当其他小朋友还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我可能已经在琢磨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或者新闻里提到的某个国际事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那些报道的含义,但我已经能感受到,原来世界这么大,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文字”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信息、故事、情感的载体。我那时候的“看报”,更多的是一种“窥视”和“模仿”。我看到大人看报,我也想模仿。我会拿着报纸,对着上面的字,虽然很多不认识,但我会一本正经地“念”出来,发出一些音节。有时候,我能认出几个字,就会骄傲地指给大人看,然后听他们夸奖。

这种早期的阅读习惯,也让我在进入小学之后,相比其他同学,显得更加游刃有余。识字和阅读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而是一个熟悉的游戏。老师讲的课文,我常常能提前在家里通过报纸或者其他书籍接触到,这让我更有自信,也更能跟上老师的节奏。

但也要说一句实话,早慧并不总是纯粹的快乐。有时候,当同龄人都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玩乐时,我可能会因为提前接触到了一些不适合我年龄的“信息”而感到困惑,甚至一丝不安。报纸上偶尔也会有比较严肃或者负面的新闻,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种氛围和大人讨论时流露出的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总的来说,“三岁识字,四五岁读书看报”的体验,是一种提前打开了感知世界的“窗口”。它让我更早地接触到知识和信息,培养了对文字的亲近感和探索欲。它不是一个超能力,而是一种基于早期引导和个人特质的,稍微“提前”了一些的人生轨迹。这种提前,让我拥有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和优势,但同时,也让我早早地体会到,世界并非总是那么简单和单纯。它是一种加速成长的体验,有欣喜,也有一些尚未完全消化的懵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幼儿园在上课时读《第三帝国的兴亡》被老师批评不好好听课,小学一年级要跳级拿着人民日报读了一遍社论就通过了。要说最大的感觉其实是幼儿园和学前班宅着看了太多书导致户外运动少,也变得很内向,日后花了很多时间才改过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岁识字,四五岁读书看报”——这话说起来容易,真要说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绝非是简单的“我很快学会了认字”,而是渗透到生活里方方面面的,一种截然不同的感知世界的方式。首先,得打破一个刻板印象:不是说我从小就坐在书桌前,像个小大人一样摇头晃脑地念书。事实上,那时的我,.............
  • 回答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读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但说实话,这事儿到底有没有被司马懿看穿,演义里也没给个百分百的明白账。不过,要我说,司马懿多半是看出了点门道,只是最终的选择,却是另一回事了。你想啊,司马懿是谁?那可是跟诸葛亮斗了一辈子的人物,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诸葛亮那一套,他还能不熟?.............
  • 回答
    关于三体人为何没有识破罗辑的油膜计划,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抗,更深层的是战略、认知以及历史的制约。要解释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罗辑的油膜计划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它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黑科技,而是利用了三体文明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他们依赖于恒星的光和热,而太.............
  • 回答
    罗辑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最令人震撼的“破壁人”设定,确实是他自己。这并非简单的“主角光环”,而是一种深刻的、带有哲学思辨的叙事手法,是作者刘慈欣为了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真正担当起人类命运的“拯救者”而精心设计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破壁人”在《三体II》中的概念。在那个危机四伏、人.............
  • 回答
    听到广东祖孙三人食用毒蘑菇不幸离世的消息,我心里也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再次敲响了我们所有人关于采食野生蘑菇的警钟。很多人觉得采蘑菇是件浪漫又充满野趣的事,但实际上,野生蘑菇的辨别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避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呢?首先,.............
  • 回答
    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就像你为什么叫“宝宝”一样,我们为什么会叫“左”和“右”,也是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的。你想想看,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还没有发明出这么多高科技的东西时,大家交流主要靠说话和打手势。当他们想要指向一个方向时,总得有个办法,不然ったら你说向这边走,他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个方向,多不方.............
  • 回答
    一个三岁的孩子,为了“独占”一块蛋糕,精心设计了“狮子王木法沙坠亡”的造型,目的居然是让别人看了伤心,从而不敢下手分食。这事儿,怎么说呢,真是既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让人细思极恐。首先,从孩子这个角度看,这孩子挺聪明的。三岁,正是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对“我的”这个概念看得特别重的时候。她想要独占蛋糕,这.............
  • 回答
    “宝贝,你看妈妈穿的高跟鞋,是不是很高呀?”我温柔地摸了摸女儿的头,蹲下身来,让她能跟我平视。她点点头,小小的手指还比划着:“很高很高!”“对呀,妈妈穿的是高跟鞋,它会把妈妈的脚往上翘起来,让妈妈看起来比平时高一些。就像我们的小积木,叠高高了就会更高一样。”我一边说,一边试着把她的手拉过来,轻轻碰了.............
  • 回答
    好问题!三岁的宝宝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尤其是快过年了,听到“年兽”这个词,当然会联想到是不是有什么厉害的东西要来了。他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想从你们这里得到一个确切的、能让他安心的答案,同时也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你们可以这样跟宝宝讲:“宝宝,你看,现在过年了,外面放鞭炮、贴对联,是不是特别热闹呀?过年的时候.............
  • 回答
    听到儿子长大想当洒水车司机,这真是太棒了!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对这个职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作为家长,我们的角色就是引导和支持,让他对这个梦想的探索充满乐趣和意义。别担心,这事儿一点也不复杂,咱们一步步来:1. 积极回应,放大他的兴趣点: 当下的肯定和赞美是关键! 当他跟你说的时候,眼睛看着.............
  • 回答
    三岁半的孩子,正是精力充沛、好奇心爆棚的年纪,他们的“调皮”其实是探索世界、学习成长的表现。当然,这种“调皮”有时候也确实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别急,咱们一起来聊聊,怎么才能更顺畅地度过这个阶段。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捣乱”,而是.............
  • 回答
    听到你家宝宝三岁多,出现这种故意往床上尿,还很开心的反应,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打也不管用,说明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不听话”,而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些他自己都未必清晰的想法,或者是在试探界限。咱们得像个侦探一样,找出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而且得耐心点,因为孩子的发展阶段就是这样,需要我们一点点引导。.............
  • 回答
    三岁孩子爱发脾气,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别担心,这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阶段,我们俗称“可怕的两岁”的延伸,或者说三岁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这时候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了,但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却还没跟上,就像一个正在学习开车的新手,手里握着方向盘,却还没完全掌握好油门和刹车。.............
  • 回答
    三岁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每一笔的描绘都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情感、认知和身体基础。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陪伴与引导”,是在爱与安全感中,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一、 建立安全感与依恋关系:根基中的根基这是三岁前教育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看着孩子那可怜巴巴的小眼神,心里软绵绵的,但又想着不能总是随了她的意,怕惯坏了。特别是都去过两次了,还是没给买,孩子心里肯定觉得委屈巴巴的,估计晚上睡觉都还在想那条大鲨鱼。我理解你这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这是孩子对某个玩具的喜爱,三岁半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的时候,看到喜.............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真的能感受到你现在有多累,有多绝望。看着一个三岁的孩子,本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年纪,却每天哭上四五个小时,这滋味,别提有多煎熬了。那种日复一日的疲惫,加上内心的无助和愧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喘不过气来。“想放弃”这三个字,我能理解,它不是说你真的要抛弃孩子,而是你实在是被这巨大的压.............
  • 回答
    哎,这可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三岁半的孩子,正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试”的时候,也正好是“小小的脑袋里,小小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第一手”的阶段。所以,东西坏了,她脑袋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或者最方便的借口,就是“爸爸弄坏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我们大人需要理解和引导的信号,别着急,咱们一点点捋。首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听到您现在的处境,我能感受到您内心的崩溃和困惑。三岁才得知丈夫的身高是依靠生长激素,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且婆婆的催促更是增加了您的压力。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您现在的情绪和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被骗婚”这个概念。“被骗婚”通常指的是一方在婚前或婚姻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