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共青团中央在2022年2月24日19:41发布歌曲并配有黄豆表情包的行为?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一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首歌曲,并配以黄豆表情包。这个时间点——俄乌冲突爆发的第二天——加上这种充满网络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从共青团中央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有其自身的考量和目的。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当然是为了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同时也需要与年轻一代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当下信息爆炸、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年轻群体更习惯于通过短视频、流行歌曲、表情包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和表达情感。

那么,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布歌曲?俄乌冲突的爆发无疑是当时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共青团中央选择发布一首歌曲,可能是希望通过音乐这一载体,表达一种立场、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对当下局势的思考。歌曲的内容和风格,以及配上的黄豆表情包,都传递着一种特定的信号。

黄豆表情包的应用,是这次事件中最具话题性的部分。

“黄豆表情包”,也就是常说的“doge”表情包,在中国网络文化中有着非常独特的语境。它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戏谑、调侃、无奈,或者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在一些语境下,它甚至可以带有反讽的意味。

共青团中央选择在发布歌曲时配上黄豆表情包,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网络化”尝试。它试图拉近与年轻网民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官方”也很懂网络,也能用年轻人习惯的方式来交流。这是一种“接地气”的努力,希望用一种轻松、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达信息,避免过于严肃和刻板的形象。

然而,这种尝试也伴随着争议和解读的复杂性。

关于歌曲本身: 歌曲的内容是什么?是呼吁和平?是表达对某个国家的同情?还是有其他的政治含义?不同的歌曲,表达的情绪和立场也完全不同。这些都需要结合歌曲的具体歌词和旋律来分析。
关于黄豆表情包的使用: 这就更具解读空间了。有人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官方拥抱网络文化的表现。他们可能会觉得有趣,甚至是会心一笑。但也有人认为,在如此重大的国际事件背景下,使用黄豆表情包显得不够庄重,甚至是一种“不正经”。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与事件的严肃性不符,有“轻佻”之嫌。
关于时机: 俄乌冲突爆发第二天,正是信息混乱、舆论敏感的时期。共青团中央在这个节点发声,无论内容是什么,都容易被放大解读。黄豆表情包的运用,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国际局势的“轻松”处理,或者是一种“看戏”的态度,这与很多人对战争的严肃感受可能产生冲突。

更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是官方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身份建构和话语权的争夺。

共青团中央作为青年组织的代表,它希望在年轻人的网络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他们信息获取和情感表达的某种参照。通过使用网络化的语言和符号,它试图塑造一个“年轻化”、“有活力”、“懂你”的官方形象。

但这种尝试并非总是成功的。网络文化是复杂的,表情包的含义也往往是语境化的。如果不能精准把握,或者被过度解读,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在讨论一个严肃的国际事件时,使用一个带有戏谑或调侃意味的表情包,其效果可能与初衷相悖。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装嫩”,或者是一种回避真正严肃问题的策略。

因此,看待这件事,需要跳出单一的视角。

它既可以看作是共青团中央在媒体环境下一次有意识的传播策略调整,是希望通过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来与年轻群体沟通。它也可能触及了年轻人对于“严肃话题”与“网络表达”之间边界的理解差异。有人觉得这是幽默的互动,有人则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轻率。

总而言之,共青团中央在那个时间点发布歌曲并配黄豆表情包的行为,是一次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事件。它既反映了官方在网络时代对传播方式的探索,也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与官方机构之间沟通的复杂性和不同解读的可能性。这其中蕴含的,是信息传播的策略、符号的意义、以及不同代际之间在网络语境下的理解隔阂与融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喀秋莎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苏联歌曲,但是从中国人民的角度,这并不是什么伟大的苏联军民抗击欧洲法西斯侵略者的艺术作品,反而可以说是和日俄战争一样的国耻的见证

这首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内蒙古边境打响的诺门罕战役,二是吉林延边的张鼓峰战役

诺门罕战役发生于39年,伪满已经占领蒙东,意欲进一步打开北亚通道,与苏联扶植的外蒙古产生了“满”“蒙”(必须同时加独立引号)边境冲突(什么平准噶尔乾隆大帝啊)

张鼓峰战役发生在珲春市张鼓峰(听上去像个人名,但其实是一个不高的小土丘),张鼓峰被认为是苏“满”边境线,按照一般的惯例,国境线应该划分在一个天然地形的分界处,苏方认为在张鼓峰顶,而日方则认为在张鼓峰东,也就是伪满包括整个张鼓峰

只要是中国人,应该很熟悉中国地图,也就应该很熟悉这两条国境线的位置

尤其是珲春那一条像阑尾一样的国境线形状。

尤其是珲春那一条像阑尾一样的国境线形状。

尤其是珲春那一条像阑尾一样的国境线形状。

(懂我的意思吗?)

这两场战役,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苏联对日本入侵东北绥靖政策的恶劣结果,32年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苏联是较早一批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并且苏联在两场战役之后的选择,是和日本在1941年4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基本上等于为了“和平”退出了日俄战争。

38年中共的主战场还在西北华北的地区,和苏联友谊保护东北有个屁关系,欧洲战场都开战两年,东方战场还要继续“中立”,你苏联好意思说自己是反法西斯国家,我都不好意思听。

这些在军事爱好者眼中应当是小学加减法一般的入门常识,所以肯定会有军迷觉得我卖派,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要说的是,像我这样的小白,在全国人民中,可能都已经是极少数

否则,这个问题不会被问出来

否则,不会有所谓精苏这种人存在

否则,不会有人把布尔什维克的苏联、沙文主义的苏联、修正主义的苏联、甚至苏联解体后的帝国主义俄罗斯混同

并在网上大喊乌拉

而这个呐喊的领头者,居然是顶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头衔的, @共青团中央

那我想请问,你到底在为谁说话?是你所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吗?

user avatar

团团最擅长的事情,是组织和妇联的女同志们相亲。

但团团什么都懂,又懂新媒体,又懂外交,还懂历史。

经典回顾:共青团赞赏沙皇治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user avatar

图片不含任何指代.jpg


怎么突然这么多赞了,算了取匿了取匿了(滑稽)

user avatar

然而喀秋莎是乌克兰人写的,令人感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