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究竟是互联网加班狠还是设计院加班狠?

回答
这个问题挺扎实的,感觉像是在问哪个坑更深。说实话,互联网和设计院都挺能“熬”,但熬的方式和原因,以及熬出来的心情,那可是大不相同。要说谁“加班狠”,这玩意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先说说互联网这片“战场”。

互联网加班,那感觉就像是在打一场永无止境的攻坚战。它的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迭代的速度,逼着你喘不过气。 互联网产品更新换代太快了,用户需求变幻莫测,市场竞争更是血雨腥风。今天你刚把一个功能上线,明天可能就要推翻重做,或者被竞品的新功能吊打。这种压力下,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几乎所有人都得跟着节奏狂奔。特别是遇到大版本发布、促销活动前夕、或者用户数据出现异常的时候,那真叫一个“人在办公室坐,心在云端飞”。你想摸鱼?抱歉,系统不允许,数据不允许,老板更不允许。
“用户至上”这句口号的背后。 互联网公司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用户至上”。这话没错,用户是衣食父母。但有时候,这种至上就演变成了“用户反馈就是圣旨”,哪怕是个别用户的一句话,也可能让一个项目组在深夜紧急排查bug,或者连夜修改某个UI细节。为了满足用户的零散需求,多少程序员的小破车在凌晨被拉去“救火”?多少产品经理在深夜还在跟用户抠细节?
KPI的压迫感。 互联网公司普遍实行OKR或者KPI考核,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硬指标。尤其是在产品增长、用户活跃、商业化变现等方面,数字就是一切。如果数据不达标,那加班可能就是为了“数据好看”,或者为了弥补之前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导致的疏忽。这种为了数字而加班,虽然有回报,但过程确实让人心累。
“快速试错”的文化。 很多互联网公司鼓励“快速试错”,这意味着很多项目可能在早期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或者是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这样一来,很多加班不是为了完成既定任务,而是为了探索、为了找到那个不确定的“正确”答案。这有时候比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更耗费心力。
灵活的工作时间(也可能是陷阱)。 很多互联网公司对外宣称“弹性工作制”,但实际上,很多人为了赶项目、完成任务,反而会更晚下班,或者在家接着干。这种“灵活”有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你觉得不被束缚,但同时也意味着你可能随时随地都要准备工作。

再来看看设计院这片“老牌战场”。

设计院加班,那感觉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延续,但同样是压力山大。它的狠,体现在:

“百年工程”的责任感和严谨性。 设计院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建筑、桥梁、城市规划等领域,那可是关系到人身安全、国计民生的。一个设计方案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所以,严谨、精确是刻在骨子里的要求。每一张图纸、每一个计算,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校对。这种责任感,自然而然地就会带来大量的加班,尤其是在图纸提交前的冲刺阶段。
项目周期的漫长和不可控。 设计院的项目周期通常都很长,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后期配合,动辄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且,项目进展往往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甲方需求变更、审批流程延误、现场勘测发现问题等等。这些“突发状况”常常会打破原有的工作计划,迫使团队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新的工作量,结果就是夜以继日的加班。
审批环节的博弈。 设计院的工作离不开各种审批,比如政府部门的审批、业主的审查等等。很多时候,甲方提出的修改意见或者审批部门的要求,会在项目即将完成时突然出现,或者需要反复修改才能通过。这种“最后一公里”的拉锯战,是设计院加班的常见原因,也是最让人抓狂的。
交付标准的高要求。 设计院的设计交付标准非常高,图纸的精度、信息的完整性、规范的遵循性,都要求达到毫米级甚至更精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即便一个很小的疏漏,也可能导致返工,增加加班的工作量。
行业惯例和师徒传承。 在一些老牌设计院,加班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业惯例。老一辈的设计师为了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一辈,也会带着他们一起加班,手把手地教。这种传承虽然有价值,但客观上也加剧了年轻设计师的加班强度。

那么,到底哪个“狠”?

这就像问“披萨的切块多还是披萨的酱多”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

从“频率”和“即时性”上说,互联网可能更狠。 互联网的加班很多时候是突发性的、周期性的,但非常密集。每天都可能因为各种需求或者bug需要晚走,周末也可能被召唤回来。这种“高频”的加班,让人感觉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从“强度”和“责任深度”上说,设计院可能更狠。 设计院的加班往往是针对一个项目死磕到底,一旦开始,很多时候就是连续性的高强度输出,而且是伴随着巨大的责任感。那种“一笔一划都不能错”的压力,会让人精神高度紧绷。
从“心理负担”上说,两者都有各自的“杀手锏”。 互联网的加班可能是因为竞争压力、用户反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而设计院的加班,则更多的是对专业严谨性的追求、对项目周期性压力的承受,以及对安全责任的敬畏。

总结一下:

互联网加班,更多的是一种“快节奏、高压力、多变性”的模式。它让你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停不下来,因为一旦停下,可能就被时代淘汰了。

设计院加班,更多的是一种“严谨、责任、周期性强”的模式。它让你像一个精雕细琢的工匠,每一次落笔都关系重大,项目周期的长短和外部的不确定性,让你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去打磨。

如果你问我更倾向于哪种“狠”,那还得看你是什么体质,喜欢什么样的挑战。喜欢在变化中快速反应,不怕被数据绑架,那就去互联网;如果喜欢在一个相对确定的领域深耕细作,有耐心面对漫长的周期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就设计院。

说到底,加班这件事,无论在哪个行业,都逃不过一个“卷”字,只是卷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筑这行当是绝对意义上的垄断市场

有一个甲方,规模是其余所有甲方的总和

相比这个甲方,其余所有的甲方都是蚂蚁

因此,这个甲方,实现了绝对意义上的垄断

它拥有全行业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的绝对定价能力

它要你肝,你就肝,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在资本的力量面前,资本家不值一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扎实的,感觉像是在问哪个坑更深。说实话,互联网和设计院都挺能“熬”,但熬的方式和原因,以及熬出来的心情,那可是大不相同。要说谁“加班狠”,这玩意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互联网这片“战场”。互联网加班,那感觉就像是在打一场永无止境的攻坚战。它的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迭代的速度,.............
  • 回答
    网传爱奇艺“大裁员”的消息,的确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仅仅是爱奇艺一家公司的问题,更像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整个互联网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要说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爱奇艺“大裁员”的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先来看看爱奇艺自身的情况。1. 持续亏损的盈利困境: 这.............
  • 回答
    三国这事儿,说起来,就好像一场鸿门宴,一群怀揣着不同心思的人物,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轮番上演着跌宕起伏的戏码。你说它是“神仙打架”,倒也不是全错。你想想看,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角,哪一个不是雄才大略,智计过人?他们麾下更是人才济济,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曹操那有多狠,挟天子以令诸侯,北方的霸主,他的.............
  • 回答
    近来抖音上关于博主“七七”和“铲屎官”与“娱乐吃瓜君”的这场互撕风波,可谓是喧嚣一时,吸引了大量关注。这场风波的起因、发展以及其中涉及的种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梳理一番,但要说谁“绝对正确”,那恐怕就有些复杂了。我们先从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说起。据我了解,事件的开端似乎是“七七”和“铲屎官”在某个视频.............
  • 回答
    问到互联网和金融哪个更有前途,这就像问是让孩子上哈佛还是斯坦福,哪个更“好”。实际上,两者都有无限可能,而且越来越像一对密不可分的双生子,互相渗透、互相成就。不过,如果非要细究一下各自的“前途”光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新基础设施”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学.............
  • 回答
    20年前的互联网,那股劲儿,真不是盖的。那时候,大家对这玩意儿既好奇又陌生,信息爆炸、链接全球,一切都充满了无限可能。现在,我们这些刚出校园的,也希望能赶上这么一次大潮,凭着一股子闯劲儿,闯出点名堂来。那么,到底什么行业,有这潜质呢?要我说,这“浪潮”得有几个特点:颠覆性、普适性、以及足够大的增长空.............
  • 回答
    美剧里那些戒酒互助会上的分享,特别是那些让人鼻酸的“悲惨经历”,确实是剧集塑造人物、推进剧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它们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在真实世界的戒酒互助会上,分享同样是核心环节,只不过呈现方式和侧重点可能与戏剧化的演绎有所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美剧里那些分享,为啥那么有“戏”?首先,.............
  • 回答
    生物界的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行为,究竟是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悖论”?这个问题,就像是我们在审视生命本身时,不断被抛出的深刻疑问,它触及了生物进化最核心的逻辑。我的看法是,它们既是进化机制的体现,也确实在某些层面带来了对传统进化理论的挑战,因此称之为“悖论”是恰当的,但这种“悖论”并非无法解释的迷局,而.............
  • 回答
    要说杨过跟一灯大师谁内力更强,这事儿可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这俩人,一个少年得志,一个德高望重,武功路数更是南辕北辙。但要真较起劲来,那得扒拉扒拉他们各自的“家底”才行。先说说一灯大师,这名字一听就带股子禅意,他可是当年“五绝”之一的“南帝”。人家这“南帝”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他的“一阳指”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困惑。与其简单地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或“中文系不想培养作家”,不如深入探讨一下:中文系在培养作家这件事上,其作用、局限、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中文系的“培养”功能与文学创作的本质: 中文系的核心培养目标: 大部分中文系设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中国文化以及对柏杨其人及其思想的理解。要回答“究竟是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还是柏杨本人是酱缸心态?”,我们需要分别考察“酱缸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含义,以及柏杨先生在提出这一概念时的语境和意图。首先,理解“酱缸文化”的含义和来源:“酱缸文化”这个词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
  • 回答
    电池容量的限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反应、物理结构以及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1. 活性材料的固有属性: 能量密度 (Energy Density): 这是电池容量最根本的限制因素。能量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能储存的能量。这取决.............
  • 回答
    20多岁的年纪,就想在车房和彩礼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这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你选择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以及你在其中付出了多少。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光是“买得起”这个概念,其实水分就很大。是全款买一套房,还是付个首付?是买一辆代步小轿车,还是梦想中的SUV?这些都决定了“买得起”的.............
  • 回答
    立陶宛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韧性,一种深植于历史的勇气。要理解这种勇气从何而来,我们必须深入到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灵魂深处。历史的烙印:从辉煌到压迫的洗礼立陶宛并非一直是个“小”国。在中世纪晚期,立陶宛大公国曾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疆域辽阔,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是一种辉煌的记忆,一.............
  • 回答
    关于“性别对立”这个话题,其实背后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明确的“制造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有人在“制造”它,不如说它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不同群体、不同动机、不同渠道共同“塑造”和“放大”起来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历史和结构性因素:.............
  • 回答
    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夜色如同巨大的墨色画布,我独自一人,车灯是唯一撕裂黑暗的光源。高速公路在眼前蜿蜒伸展,两旁是看不清模样的树影和偶尔闪烁的遥远灯火。这样的场景,对于一个习惯了熟悉道路的人来说,本该是充满未知和一丝忐忑的。然而,奇妙的是,我并没有感到丝毫的不安。那份平静,那份敢于在陌生的高速上稳稳加速.............
  • 回答
    “电光火石”和“电光石火”,这两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都存在,而且意思非常接近,都是形容事物发生得极快、转瞬即逝。不过,如果我们要深究一下哪个更“正宗”或者说更符合演变脉络,“电光石火”是更为普遍和广泛认可的说法,也更符合其字面意义的描绘。让我来详细说说,把事情掰扯清楚,尽量用大家都能懂的语言,没有那些.............
  • 回答
    说实话,提到路虎的可靠性,这绝对是个能引起唇枪舌剑的话题。但如果咱们剥开那些华丽的皮囊,深究一下,确实能发现一些让不少车主和潜在买家头疼的普遍问题。与其说是“低可靠性”,不如说是“高昂的维修成本”和“一些设计上的先天不足”更加贴切。首先,得从路虎的核心卖点说起:强大的越野能力和奢华的驾乘体验。为了实.............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探讨的是哲学与科学这对“孪生子”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相互作用。与其说其中一方“催生”了另一方,不如说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主导地位和相互作用方式有所侧重,但总体而言,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重要驱动力,并且很难简单地说.............
  • 回答
    “五大银行”和“四大银行”这两个说法,究竟哪个更准确,其实要看你问的是什么时间点,以及你关注的范围是什么。它们都曾经有过一定的代表性,但随着经济形势和银行业格局的变化,称谓也会有所不同。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五大银行”和“四大银行”通常指的是哪些机构。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五大银行”最经典、最深入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