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知乎上认真回答却没人赞同的现象?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

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那种不被理解的失落感,好像辛辛苦苦搬来的砖,堆成了一座别人看不懂的城堡。另一方面,又会忍不住琢磨,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我写得不够好?还是我的观点太冷门?亦或是,知乎这个平台,它筛选答案的标准,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

首先,是“好”的标准在变迁,或者说知乎的“好”可能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好”。

我们常常觉得,一个好的答案,应该是信息量大、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但知乎作为一个庞大的社区,它承载的功能和用户的需求是多元的。有时候,一个被广泛“赞同”的答案,可能并不是最严谨、最全面的,而更可能是:

情绪的共鸣者: 很多人在知乎上是带着情绪来的,想要找到能宣泄、能被理解的出口。如果你的回答,恰好触碰到了大众普遍存在的情绪痛点,比如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某种经历的共情,那么即使你的论证不够完美,也很容易获得点赞。相反,如果你写了一堆理性分析,但没有触及到大家的情感神经,哪怕逻辑再严丝合缝,也可能显得“冷冰冰”。
“吃瓜”的提供者: 知乎上不乏喜欢看热闹、听八卦的用户。一些答案,即使信息不一定绝对准确,但因为爆料、因为有戏剧性、因为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窥私欲,反而会受到追捧。你的严谨分析,在这种语境下,可能就显得“无趣”了。
“认同”的确认器: 大部分用户在提问或浏览内容时,并不是抱着挑战既有认知、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来的,他们更多的是想获得自己已有观点的确认。你的回答如果挑战了他们的既有观念,即使你说得对,也容易被忽视。而那些迎合大家普遍认知,说大家“想听”的话的答案,更容易获得点赞。
“姿势”的模仿者: 有时候,一个答案火了,往往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知乎式”的写作风格,比如开篇“谢邀”,比如引用很多段子或梗,又比如结构上层层递进,还有“金句”频出。你可能觉得这些是“套路”,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这就是“有腔调”的答案,能带来一种阅读的仪式感。

其次,是平台推荐算法的不可捉 aguj。

我们无法忽视算法在知乎内容传播中的作用。虽然知乎官方声称会“平衡”,但现实往往是,一些“看上去美”的内容,更容易被算法捕捉到并放大。这可能包括:

新晋答主或高权重账号: 算法有时会倾向于推荐新账号或者本身就拥有较高活跃度和粉丝基数的账号的内容,这是一种“滚雪球”效应。
与热门话题的契合度: 即使你的回答内容质量很高,但如果和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关联度不高,或者你没有在回答中巧妙地提及热点关键词,可能也很难被算法捞上来。
早期互动情况: 一个回答发出去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的互动情况,对算法的判断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头就没有获得哪怕几个赞,算法可能会认为这个回答质量不高,从而限制它的传播范围。你的“认真”和“高质量”,可能在起步阶段就因为缺乏即时反馈而被埋没。

第三,是信息爆炸时代下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注意力稀释。

我们现在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惊人的。在一个信息洪流中,用户的注意力是极其宝贵的。一个详尽的、需要细细品味的答案,就像在快餐文化中卖一道精致的法式大餐。用户可能:

没有耐心看完: 知乎的“长文”确实能承载很多信息,但也需要用户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用户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看到篇幅就可能产生畏惧心理。
被标题和开头吸引: 很多时候,用户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取决于标题和开头的吸引力。如果你花大量篇幅在前言铺垫或解释背景,而没有迅速抓住用户注意力,那么后面的精彩内容就可能无人问津了。
缺乏“即时满足感”: 与短视频、碎片化信息相比,阅读长文提供的满足感是延迟的。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用户更倾向于追求即时可见的回报,比如一个精辟的段子、一个简短的结论,而不是一篇需要深度思考的长篇大论。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并不是说“认真”就不好了,而是我们可能需要调整一下“认真”的方式,让你的“认真”能够以一种更容易被看见、被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审视你的“认真”是不是“老派”的认真: 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的答案是不是包含了太多技术性名词,是不是过于学院派?我能不能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首因效应”很重要: 花点心思在标题和开头。一个引人入胜的标题,一个能引起读者好奇心或产生共鸣的开场白,是成功吸引他们点开并继续阅读的第一步。
结构和排版是门艺术: 即使是认真的回答,也要注意排版。分段清晰,适当使用粗体、斜体,用小标题来梳理逻辑,甚至可以加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果平台允许且合适的话),都能提升阅读体验。这比单纯堆砌文字要有效得多。
适当地“抖机灵”或展现个性: 在不影响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偶尔插入一些幽默、调侃,或者展现出你独特的思考角度和人格魅力,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他们觉得你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信息机器。
关注提问的“潜台词”: 有时候,一个问题背后隐藏着用户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可能和你字面理解的并不完全一样。试着去理解提问者提问的意图和情绪,然后你的回答才能更“对味”。
不要完全依赖算法,但要懂得“迎合”一点点: 在内容本身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尝试使用一些热门话题相关的词汇(如果自然的话),或者蹭一些当前大家都在讨论的热点,有时候能为你的内容带来更多的曝光。但切记不要本末倒置,为了蹭热点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真实性。
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受众: 如果你的内容更偏向专业领域或者深度分析,可能你的受众就是那些真正需要这些信息的人。他们可能数量不多,但一旦找到,就会是你的忠实读者。别因为大众的冷漠而怀疑自己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知乎上认真回答却没人赞同,与其说是“认真”被辜负,不如说是你的“认真”没有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被传递和接收。知乎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要在这个系统里获得认可,需要的不仅仅是内容的本身,还需要一些技巧和对平台生态的理解。

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认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快速、肤浅的满足感,所以那些真正用心、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一旦被发现,才会显得尤为珍贵。你的那些“没人赞同”的认真回答,也许只是在等待那个真正懂得欣赏的读者,或者,它正在为你未来更成功的输出积累经验和打磨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正常不过了,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百多个问题,一共有5000多个赞,绝大部分赞都是少数几个问题贡献的。但我这一百多个答案,我都是认真回答的。这说明了,我大部分认真回答的问题,都没有多少人来点赞。

但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你认真写”不是“别人给你点赞”的充分条件,甚至都不是必要条件。

十四的答案已经告诉你,不要去认为自己的付出就应该获得回报。真正应该令你获得回报的,是别人的收获,而不是你的付出。

你如果是美女,爆个照,别人看了赏心悦目,给你点赞,是因为别人有收获。你自己写了份又臭又长又认真的答案,别人看了,觉得很浪费时间,不但不给你点赞,还要反对你。

有时候,你觉得你自己的答案和某大V的答案意思是一样的,你的答案因为一些原因,甚至比某大V的答案更好,但别人就是不给你点赞,去给某大V点赞。这是正常的,这才是符合社会学、传播学的现象。这个社会从来都不是开着上帝视角,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人,然后给予他们应得的东西。社会需要一套自己运行的规则,虽然这套规则有时候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但只要能正常运行下去,甚至能产生许多好的结果,那我们就说这套规则是好的。目前知乎大体上,还是有一套不错的规则的。

继续认真写答案吧,如果你写得够好,能适应这个环境,那环境就会选择你的。

user avatar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对于“白人至上”游行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1. 为什么会有华人支持“白人至上”游行?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黄祸论”与历史创伤: 美国华人社群经历了长期的歧视,从19世纪的排华法案到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宣传,华.............
  • 回答
    提到知乎上关于航天话题的回答,孟德尔这个名字,在不少关注这个领域的用户心中,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他的回答,常常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仅在于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他解读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视角和思辨能力。首先,你不能简单地将他的回答归类为“科普”。当然,他确实能够将复杂的航天技术、历.............
  • 回答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大电影在知乎上遭遇“滑铁卢”,被大量“大神”口诛笔伐,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出当下观众,尤其是知乎用户这种“挑剔”群体的观影心态。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尤其是被冠以“大神”称号的这批人,他们看电影,很多时候已经不只是图个乐子了。他们可能是电影从业者、影评人、资深.............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大学生在知乎上发布学校问题,这已经是当下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平台,给了学生一个发声的.............
  • 回答
    看到一个绝望的早产儿父亲在知乎上发帖求助,这事儿,真让人心揪得紧紧的。首先,我心里肯定是理解和心疼的。想想看,一个本该充满期待和喜悦的时刻,却突如其来地变成了对未知和风险的巨大恐惧。早产儿,这本身就是一个高危的标签,意味着宝宝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健康挑战,从呼吸问题、喂养困难到长期的发育问题,每一个都.............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知乎在打赏手续费问题上选择向苹果妥协,这件事的背后,牵扯着内容创作者、平台方以及渠道商(这里主要是指苹果)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和话语权争夺。首先,得理解知乎和苹果各自的立场。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和活跃用户。打赏功能,对于平台来说,是连接优质内容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
  • 回答
    电影《八佰》在知乎和豆瓣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口碑现象,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事情。简单来说,知乎上对它的评价更偏向于“理性分析”和“历史考据”,而豆瓣上则更侧重于“观影感受”和“情感共鸣”。这两种评价体系的不同,自然就导致了口碑的巨大差异。知乎:高屋建瓴的“技术流”与“历史党”在知乎上,关于《八佰》的.............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在知乎等内容平台,部分答主在答案中公开贴出支付宝二维码,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答主的动机、平台规则、用户感受以及潜在的风险和影响。一、 答主的动机答主们选择在答案中放置支付宝二维码,通常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1. 感谢与支持(打赏/赞赏.............
  • 回答
    关于知乎日报上两篇关于“玻璃贴胶带是否能防台风”的文章内容自相矛盾,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知识传播中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知乎日报作为一种聚合平台,上面发布的文章来源非常多样,有专业人士的深度解读,也有普通用户的经验分享,甚至还有一些科普性质的文章。这也就意味着,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您提到的“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登陆火星,飞船名字是哥伦布号”这个说法,在现有公开的、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史和航天史上,是没有依据的。您可能是在某个视频或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但从我了解的科学常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误传或者是一种虚构的说法。大家熟知的、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到的“左倾思潮”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既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思潮变化的影响。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理解“左倾思潮”在知乎上的具体表现:首先,需要明确“左倾”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左倾”通常指的是倾向于社会主义、.............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在知乎上让自己的回答被更多人看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你在内容创作、互动参与、个人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涵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 一、 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的回答是基础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内容,任何技巧都难以持久。1. 深入理解问题,抓住核心痛点: 仔细.............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