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铁的新型空调车要在普通列车的票价基础上上浮50%?

回答
看到国铁新空调车票价上浮50%,不少旅客确实有些疑惑,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呢?咱们不讲那些生硬的官方解释,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得承认,这50%的涨幅,确实不小,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荷包的“压力”。但要说它完全是“乱收费”,可能也冤枉了它。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成本与价值的权衡,以及市场引导的策略。

一、 新技术、新设备,成本当然更高:

你想想,这些新型空调车,可不是简单地加个电扇,吹点风那么简单。它们引入的是更先进、更稳定、更高效的空调系统。

制冷/制热能力更强,更均匀: 过去的一些老式列车,空调效果可能就那样,忽冷忽热,或者只有靠近出风口才凉快。新型的,往往是中央空调系统,能够更精细地控制车厢内的温度,保证大部分区域都能达到设定的舒适度。这套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成本自然比简单的设备要高。
静音和环保: 为了提升旅客体验,新车型的空调系统通常在噪音控制上做得更好,运行时更安静,也更节能环保。这些都是新技术带来的成本,体现在制造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上。
整体舒适性升级: 除了空调,新车厢在座椅材质、空间布局、车窗隔热、甚至灯光等方面也可能有所提升,这些零零碎碎的升级加起来,都会推高车辆本身的制造成本。

二、 运营和维护的“隐形支出”:

车辆的成本可不是一次性买完就没了。

更高的维护成本: 更先进的设备,意味着需要更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检修,使用的零配件也可能更昂贵。就像你的智能手机,坏了修起来肯定比老式功能机贵。
能源消耗: 虽然说新型系统可能更节能,但在初期投入上,其能源消耗的功率和效率,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设备折旧: 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也可能更快,其折旧速度也可能比老旧设备更快。

三、 区分与引导市场需求:

这50%的涨价,其实也是一种市场细分和需求引导。

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并非所有旅客都对空调舒适度有极高的要求。对于一些对价格更敏感,或者对乘车环境要求不那么高的旅客,普通列车(或者说非空调车,或者早期空调车)仍然是他们的选择。而那些追求更舒适、更安静、更稳定乘车环境的旅客,愿意为这种升级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
“优质优价”的定价策略: 铁路部门希望通过这种价格差异,让旅客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出选择。如果你觉得花同样的钱,普通列车就能满足需求,那你就选择普通列车;如果你觉得多花点钱能换来更舒心的旅程,那你就选择新型空调车。这是一种“愿者上钩”的策略,让市场自己去“调节”。
鼓励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 适度的涨价,也能为铁路部门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他们继续投入到技术研发和车辆更新换代中去,最终让整体的铁路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四、 历史的“惯性”和“通胀”因素:

虽然我们不常提,但票价也受到一定的“通胀”因素影响,只是铁路票价调整相对谨慎。新车型在设计之初,考虑到的是当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成本,将其定价时,也会有历史遗留的“基础价”和“通胀”的考量。

所以,总结一下,这50%的涨幅,并不是“凭空”来的。 它包含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更高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同时也是一种市场细分策略,用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并引导他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作为旅客,我们也会希望铁路部门在提升服务的同时,也能在票价制定上更加灵活和透明。例如,是否可以根据车型、季节、客流等因素,进行更精细化的定价,而不是一刀切的50%?或者,能否在某些线路、某些时段,提供一些“特价”的新型空调车,吸引更多旅客尝试?

总而言之,这50%的涨价,是技术、成本、市场和运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了这些,或许就能更平和地看待这个问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一句话,问得很简单,想回答这个问题可真是差点让我吐了血。

@盲目流动的观车者 只讲了新空调上浮的现象,而没有指出关键点:优质优价原则

我们来看看原国家物价局对新型空调票价提高是如何表述的:

按照优质优价原则,决定铁路新型空调客车的票价在现行各票种票价的基础上提高百分之五十(不再另收季节性空调费)。行李、包裹运价及邮政租车费暂不提高。以上由你部统一安排,自九月一日起实行。[1]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明确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优质优价原则”,那么优质优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铁道部在收到国家物价局文件后,着手安排新型空调车提价时,一共做了这么几项工作:

  1. 明确调价范围:25型客车编成的全列空调列车,包括京沪13/4、21/2次,京广15/6、47/8次,京武37/8次,京西41/2次和长深57/8次[2]
  2. 明确调价幅度:以上列车在现行票种票价基础上上浮50%[1][2]
  3. 明确调价日期:1992年8月24日对旅客公布[2],1992年9月1日起上浮[1][2]
  4. 修改客规,明确售票相关方法[3]:主要是此次调价列车只售本次列车停车站,最远售至终点站,即不发售到站为非本次列车停靠站的直通客票;对于持直通票中转签证上述列车的补价手续和常备补价票样进行了规范。同时还公布了新型空调列车旅客票价表。
  5. 最重要的一点:明确了旅客列车优质优价条件[4],对车内的舒适程度和服务质量进行了规范。

而我们注意到,对于优质优价的要求,并未指明必须是25型客车编成,也未要求上浮必须是50%。那就说明,新型空调列车符合优质优价条件可上浮50%,其他列车如能符合优质优价条件,也是可以进行幅度不等的上浮。这在后面一段时间的客运工作中得到了体现——1995年调整基础运价[5]并未影响此政策的执行:

  1. 1993年广州桂林间36/37、38/35次更换为新型(25型)空调客车,准自12月1日从始发站起执行新型空调客车特快票价。[6][7]
  2. 1994年沈阳北北京间53/54次改换为全列新型空调客车车底,准自5月1日起按新型空调客车直达特快票价执行[7][8]
  3. 1995年图们—长春图们江号列车[9]车辆设施较好,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客流较稳定,铁道部特准图们江号票价比照新型空调列车票价执行[10]
  4. 1997年宜昌—无锡414/3次列车拟部分使用新型空调车厢,铁道部批复:准许该列车编组内使用部分新型空调车厢,票价准许上浮30%。[11]

而到了1999年,随着客车装备技术不断提升,25型客车也不断投入使用。铁道部于1999年准许用新型空调车厢开行的临时旅游列车票价上浮50%。临时列车上浮比照办理,但上浮幅度不宜超过30%。[12]

2000年,铁道部重新公布双优列车票价,对已经实行上浮票价的空调列车进行了梳理,同时重申“提速不提价”,即特快列车与快速列车均收取一个特别加快票。[13]

同年年末,铁道部重新公布《旅客票价表》[14],对新型空调政策未作调整,但将原来的普通、特别两档加快正式改为了普通、快速、特别三等加快,但特别加快票价一直未核收。

2004年,铁道部在此修订双优列车上浮,对折一、折二和新空票价进行再一次的梳理。[15]

2008年,铁道部取消折一、折二票价,所有新型空调列车均执行新空票价。[16]

2013年,取消铁路强制保险,铁道部重新公布《旅客票价表》[17],同时单独列出(新)空调列车分票种票价和联合票价表,新空票价正式列入了旅客票价表,与普通空调区分开来。

参考

  1. ^ a b c 国家物价局 [1992]价工字342号 关于提高铁路新型空调客车票价的复函
  2. ^ a b c d 铁道部 铁运[1992]91号 关于提高新型空调列车票价的通知
  3. ^ 铁道部 铁运[1992]91号 关于提高新型空调列车票价的通知 附件一 对《客规》修改内容
  4. ^ 铁道部 铁运[1992]91号 关于提高新型空调列车票价的通知 附件三 旅客列车优质优价条件
  5. ^ 国家计委、铁道部 计电(95)126号 国家计委、铁道关于调整铁路客运价格的通知
  6. ^ 铁道部 1993年第606号电报 关于广州-桂林建36/37、38/35次准予按新型空调客车票价执行的批复
  7. ^ a b 笔者注:彼时票价表内加快票价仅有普通加快和特别加快,分别对应一倍加快票价和二倍加快票价。直达特别票价为单独核定,并不与普通加快票价有稳定的比例
  8. ^ 铁运函[1994]108号 关于沈阳北~北京53/54次开行全列新型空调车的批复
  9. ^ 笔者注:图们江号列车为非空调列车
  10. ^ 铁道部 铁运函[1995]525号 关于开行吉林至长春等旅游列车的批复
  11. ^ 铁道部 1997年第333号电报 关于宜昌—无锡414/3次新型空调车厢票价上浮的批复
  12. ^ 铁道部 1999年第587号电报 关于新型空调客车有关票价事项的通知
  13. ^ 铁道部 2000年第126号电报 关于重新公布直通双优列车票价的通知
  14. ^ 铁道部 铁运函[2000]435号 关于重新公布铁路旅客票价表的通知
  15. ^ 铁道部 铁运电[2004]50号 关于第五次提速调图重新公布直通空调列车价格执行档次等事项的通知
  16. ^ 铁道部 铁运电[2008]110号 关于新型空调列车均执行新空票价的通知
  17. ^ 铁道部 铁运[2012]302号 铁道部关于重新公布《旅客票价表》的通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国铁新空调车票价上浮50%,不少旅客确实有些疑惑,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呢?咱们不讲那些生硬的官方解释,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门道”。首先,得承认,这50%的涨幅,确实不小,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荷包的“压力”。但要说它完全是“乱收费”,可能也冤枉了它。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成本与价值的权衡,以及市场引导的策.............
  • 回答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呈现出“消极抗疫”的态势,这并非简单的“不够重视”所能概括。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差异等等。要细究起来,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消极抗疫”这个词的语境。它可能指的是: 措施不力或时滞明显: 很多国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要聊欧洲铁路和国内、日本铁路站台高低不同的原因,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技术、运营和经济的考量。欧洲铁路的低站台:历史的烙印与灵活性的考量欧洲铁路系统普遍使用低站台,这首先跟他们的铁路发展史有很大关系。 早期铁路的设计理念: 欧洲的铁路兴起于1.............
  • 回答
    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以及为何大家会感觉比某些国家“慢”一些,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关于“米国的新冠疫苗打进身体已产生抗体”这句,需要澄清一下。 疫苗的作用就是通过模拟病毒的某些成分,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所以,只要疫苗是有效的,并且人体对其.............
  • 回答
    新加坡和中国,这两个在地理上毗邻,文化上有着深刻渊源的国家,其关系可谓复杂而多维,既有紧密的合作,也存在微妙的差异。要理解为何国内支持新(加坡)的声音较大,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重原因交织的结果。历史与地缘的羁绊:新加坡的地缘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华人移民是新加坡社会的主.............
  • 回答
    在中国国内相对安全的时候仍然鼓励接种新冠疫苗,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其重要性。简而言之,即使在低流行时期,疫苗接种依然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策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群体免疫屏障,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并最大化个人和社会的健康效益。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细微之处。为什么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国旗上是“残月”,却常被称为“新月旗”?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可以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让我们来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残月(Crescent Moon): 指的是月相中,从地球上看去,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呈现出一个弯弯的弧形.............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俄美欧的武器装备名字,比如“阿帕奇”、“黑鹰”、“苏27”、“米格29”、“豹2”、“挑战者2”等等,都充满了力量感、神秘感或者独特的象征意义,听起来就让人印象深刻。反观一些国家的武器名字,有时候可能就显得比较直接、技术化,甚至有些“平平无奇”.............
  • 回答
    “亡国奴”这个说法,从字面上看确实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似乎将国家灭亡这一政治事件与个人身份的奴役直接划上了等号,这与现代国家概念下,公民身份的流动性显得格格不入。然而,“亡国奴”的说法并非仅仅是字面意思的映射,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语境,以及一种特定时期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要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层互动,绝非简单的“失败”二字可以概括。要理解为何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进程充满挑战,甚至在中国这样有着强大国家机器管控的语境下也未能完全奏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回到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通常我们理解的世俗化,是指宗教在公共.............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国外不充分借鉴中国新冠肺炎防治的经验”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涉及到很多复杂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疫情初期的不同认知和应对策略的差异 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和早期压制: 中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极端的“清零”政策,包括大规模封锁、强制隔离、出行限制、大规.............
  • 回答
    国内关于“与新冠共存”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的群体和考量也非常多样。这股声音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对病毒认识的深入而逐渐形成的。出现“与新冠共存”声音的背景和原因要理解这些声音的来源,首先需要审视整个社会背景:1. 疫情的常态化与病毒.............
  • 回答
    雷克萨斯在国内市场一直以其精致的工艺、卓越的可靠性和舒适的驾乘体验赢得了不少拥趸。然而,当我们谈论到 GS F、新款 LC500 以及 LS500 这些在海外市场备受瞩目的高性能或旗舰车型时,却发现它们并未如预期般登陆中国市场,这确实让不少车迷感到疑惑和惋惜。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国际关系和情报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实,我们媒体上关于美国、英国、俄罗斯这些传统大国间谍活动的报道要多得多,似乎其他国家的间谍们就隐身了一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是其他国家间谍就不存在,或者他们就不“出事”,而是有几个层面的考量: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间谍活动”和“间.............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触及了新冠疫情早期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在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会有这么多高层人士、知名运动员和演艺明星感染新冠肺炎?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病毒的传播特点、社会环境、人群的互动方式以及信息公开透明度等。一、 病毒传播的普遍性与随机性:.............
  • 回答
    关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表现“最糟糕”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治理体系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最强大”和“最糟糕”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定义“最强大”可以从.............
  • 回答
    关于美国等国家在新冠肺炎防护上“松懈”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政策、经济、文化、科学认知以及民众行为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病毒认知和初期应对的“不确定性” 早期信息不完整: 疫情初期,关于新冠病.............
  • 回答
    莫卧儿王朝的崛起,并非仅仅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它在许多层面上都标志着印度次大陆政治、文化和社会格局的深刻变革,与之前的德里素丹国相比,它更像是一个全新的开端。这种“新”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王朝的根本性质:从土耳其贵族统治到突厥蒙古融合政权德里素丹国虽然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王朝统治,但其核心的统治.............
  • 回答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巴西、英国等国家在经济上可能呈现出一些亮丽的数据或有其特殊的经济模式,但在疫情防控方面,它们确实出现了一些被广泛批评为“愚蠢”或“效果不佳”的做法。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愚蠢”二字可以概括。以下将尝试详细分析这些国家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令人困惑的应对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