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是如何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的?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

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

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时面临秦国的强大压力,急于削弱秦国。郑国提出修建郑国渠的计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项浩大的工程消耗秦国的国力、扰乱其国内秩序,从而为韩国争取喘息之机。

秦国之所以同意修建,是因为当时秦国国力日盛,急需发展农业生产以供养日益增长的军队和人口。郑国以修建水利工程能够“益地七百顷,岁益万钟”的巨大好处来吸引秦国,这恰好迎合了秦国发展的需求。秦国当时虽然强大,但其统治核心层未必有能力洞察到如此深远的“疲秦”意图,更多的是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可以说,秦国最初对郑国渠是抱着“善意”和“利用”的态度,期望它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二、 初露端倪:工程进展中的疑点与韩国的活动

随着郑国渠工程的深入,一些疑点开始浮现,这些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指向了韩国的意图:

工程的复杂性与耗时性: 郑国渠的工程量是巨大的,穿越了复杂的山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韩国之所以选择这个计策,正是抓住了秦国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消耗,让秦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审视工程的实际效益与潜在风险。
郑国本人的身份与行为: 郑国作为韩国人,其最终目的并非真心为秦国服务。在工程进行过程中,郑国本人可能有一些行为,比如与韩国保持联系,或者在工程设计上留下一些不为人知的“后门”,这些都可能被秦国的情报系统捕捉到。
韩国的异常反应: 当郑国被发现在背后搞鬼,想要破坏郑国渠的修建时,韩国并没有因此放弃对郑国的支持,反而试图保住郑国。这一点非常可疑。按照常理,如果韩国真心想帮助秦国,那么在郑国被揭露后,应该积极配合秦国,而不是遮遮掩掩。韩国的这种行为,让秦国人开始怀疑其动机。

三、 关键证据的出现:郑国的供词与“疲秦计”的暴露

真正让秦国确信郑国渠是“疲秦计”的关键,是郑国的被捕和供词。

间谍活动的暴露: 秦国必然有自己的情报系统。通过对郑国的监视和调查,秦国逐渐发现了郑国与韩国之间的联系。当郑国被捕,并且秦国通过审讯或者搜查得到了确凿的证据(比如郑国与韩国往来的书信、韩国方面的指示等),证明郑国实际上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其任务就是通过修建水渠来耗尽秦国力量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疲秦计”的明确: 郑国在供词中,很可能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任务和韩国的战略意图。当他亲口承认自己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东进而服务于韩国时,这个“疲秦计”的性质就彻底暴露了。

四、 秦国的应对与认知的深化

在确认郑国渠是“疲秦计”之后,秦国的反应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这一计策的认知。

秦王的态度转变: 尽管郑国背叛了秦国,但秦王嬴政在得知真相后,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君主那样将郑国处死或者一概否决郑国渠。相反,他听取了李斯的建议,认为郑国渠的修建确实能够对秦国有利,只是韩国的意图令人警惕。这种理性的判断,体现了秦国统治层的高度成熟和战略眼光。他们能够将“计策”本身与“计策的实施者”分开看待,并且能够从对方的阴谋中发掘出对己方有利的方面。
郑国渠的后续利用: 秦国并没有因此废弃郑国渠,反而继续修建并投入使用。这说明秦国人认识到,即使是出于敌对目的提出的计策,如果其本身具有战略价值,秦国也能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战略思维:不被对方的计策所迷惑,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对方的意图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化敌为我用”的能力,正是秦国能够横扫六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来说,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1. 初期误判与利益驱动: 秦国被郑国渠的经济效益所吸引,未能深入洞察韩国的真实意图。
2. 工程中的疑点积累: 工程的规模、郑国本人的身份和行为,以及韩国在相关事件中的异常反应,引起了秦国部分官员的警觉。
3. 情报与审讯的决定性作用: 郑国作为间谍被捕,其供词以及可能搜查到的证据,彻底揭露了韩国的“疲秦计”。
4. 战略思维的升华: 即使计策暴露,秦国也能够理性分析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利益,展现了其高超的战略驾驭能力。

这并非某个单点的“发现”,而是对一系列情报、事件和自身利益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一个深刻的战略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秦国展现出的不是简单地被欺骗后愤怒,而是能够从对方的阴谋中提取对自己有利的元素,并加以利用的智慧和远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反对一些之前就知道 因为是外国人建议的大工程的缘故

秦国让外国人跑来干的大工程少了?

user avatar

疲秦之计,在当政者眼里马上就会成为测秦之仪,当平时根本无法承担政治后果而硬抻国力的事件,真的发生了,而且后果并未产生太大的恶劣影响,自己的口袋比自己和他人预想得更深的时候,那么发起更大规模行动的决策信心,就此产生了。

孟良崮之于华野和中央;

贸易战之于中国;

新冠疫苗紧急测试之于mRNA方法;

而且事情过去以后,任何政治代价都可以轻松甩锅。

如何发现?当然都是智慧大于勇气的谋士,忽悠了勇气大于智慧的二愣子,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user avatar

郑国渠是韩系外戚主持的工程,韩系外戚为了和楚系,赵系竞争,对这个工程很重视,把郑国渠说成是自己的一大功绩。

后来,夏太后去世,成蛟叛变,韩系外戚倒台,它的政治对手否定它的功绩,于是说郑国渠是疲秦计,是阴谋。

说一千道一万,政治需要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让诸葛亮在长平之战前夕执掌赵国军政大权,那么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巨变,其走向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首先,诸葛亮绝不可能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长平之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对军事的浅薄认识,以及对经验丰富的廉颇的误信和罢免。诸葛亮以其“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
  • 回答
    鸿茅药酒当事人谭秦东于5月17日发布的声明,其中包含了“是想抓眼球”、“考虑不周”、“深表歉意”等表述,这一声明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促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个事件的发展及其后续的表态。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声明发布的背景:要理解这份声明,首先需要回顾事件.............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 回答
    秦国和齐国,一个雄踞西陲,一个地处东海之滨,地理上可以说是相隔甚远,并没有直接的边境线相连。然而,在战国纷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尤其是经济上的往来,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巧妙得多。秦齐两国之间的贸易,并非通过直接的边境交换,而是依赖于一系列间接的渠道和贸易网络。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条.............
  • 回答
    秦桧的转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斗争、个人动机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的,我们需要梳理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事件。一、 北宋末期的崛起与“主战”的立场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
  • 回答
    比亚迪秦PLUS DMi 确实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变速箱,它的动力系统叫做 DMi 超级混动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台发动机和两台电动机,通过一个叫做 EHS(Electric Hybrid System)的电控系统进行智能协调和分配动力。所以,当你说它“没有变速箱”,其实是指它没有那种我们熟悉的齿轮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吾乃秦之民,生于斯,长于斯,视国如父,视民如兄弟。昔日,六国争霸,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耕战不辍,终成虎狼之国。然,吾国独抗天下,亦非易事。每闻战鼓雷动,心有戚戚焉。吾知,战士们浴血沙场,为的是家国安宁,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然,战火连天,亦伤及无辜,吞噬生.............
  • 回答
    如果蒙古崛起时统治中原的是秦国,那历史的走向必将天翻地覆,其中蕴含着无数种可能,也充满了想象空间。要详尽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和空间都拉得很开,从秦国本身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出发,去推演与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蒙古崛起”这个概念本身,指的.............
  • 回答
    “秦始皇陵的复杂程度与秦代社会是不匹配的。”这句话出自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长段清波之口,在考古界和历史学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和讨论。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审慎和质疑的态度,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秦始皇陵这一宏大工程的传统认知,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未解之谜,甚至是对现有史料解读的再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
  • 回答
    秦晖先生的《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是一篇极具启发性和思考深度的文章,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明确的“朋友名单”或“敌人名单”,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历史和辩证的视角,探讨了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哪些力量和因素真正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哪些力量和因素在阻碍其发展和进步。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 回答
    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就如同让我在滚烫的烙铁和锋利的刀刃之间做出选择。我是谁?一个寻常百姓,一个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耕种、劳作、生儿育女的人。我的名字或许会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的生死也只是一滴水滴入奔腾的江河。如果我是齐国人,我的祖辈曾在这里沐浴着东海的波涛,感受着稷下学宫的文风。我的国家,曾经是礼乐之邦,.............
  • 回答
    关于秦国公室的“氏”以及秦始皇是否应称“赵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称谓。我们来一一梳理一下。秦国公室有没有明确的区别于“赵氏”的“氏”?如果有,是什么氏?答案是:秦国公室确实有区别于“赵氏”的“氏”,这个氏是“嬴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西安 600 年明秦王府城墙倒塌”事件,我需要先进行一些澄清。目前并没有官方或媒体报道指出西安明秦王府的城墙在近几年有发生大面积倒塌的事件。西安现存的城墙主要是明代修建的,历经 600 多年,虽然有一些部分经过修缮和加固,但整体结构是相当稳固的。如果存在“600 年明秦王府城墙倒塌”的.............
  • 回答
    BBC的一篇报道将秦凯在里约奥运会上向何姿求婚的行为解读为“男权主导行为”(male control),这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视角差异。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 BBC 这篇报道可能提出的论点。当提到“男权主导行为”时,通常意味着在.............
  • 回答
    赵武灵王若是能长寿,赵国灭秦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非板上钉钉,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变量和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如同剖析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赵武灵王为何被视为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武灵王为何如此重要。他的“胡服骑射”改革,绝非仅仅是换套衣服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深刻的军事和制度革.............
  • 回答
    假如当年登上秦朝皇位的不是秦二世胡亥,而是长子扶苏,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很可能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苏其人,在史书中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温文尔雅、仁厚宽厚,与急功近利、专横暴戾的赵高、李斯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信奉“仁政”,与秦始皇推行的严酷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得他在诸公子中.............
  • 回答
    在我查阅的资料中,关于中原(秦汉)和草原(匈奴)在“几乎同一时间”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的说法,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让我们分别来看秦汉和匈奴的统一情况。中原的统一:秦朝与汉朝的帝国化秦朝的统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