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宋朝的官员薪水高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avid-ren-pe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我有幸成为东京汴梁的一个门吏”,我当然会很幸福,但问题在于我平白无故的怎么会成为东京汴梁的门吏呢?!我是跟着赵光义到河北抓花姑娘,还是跟着赵匡胤到陈桥造反?还是跟着其他皇帝装神弄鬼?

好吧,既然这些都很难,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很现实地摆在“我”面前了——如果”我“不是汴梁的门吏,”我“还会觉得活在宋朝很幸福吗?

首先我需要为朝廷强行塞给我的耕牛付费;

其次我需要被迫贷款,用”依法贷款“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忠诚;

再次我从太爷爷辈起,就得为包拯等日益增加的清官的高收入埋单,括弧包括但不限于包公等人修造私人别墅,亭台花园的经费以及占用我抢险救灾、种地逃荒的时间;

第四,每年我还要不定期停下我赖以谋生的活计,去为拗相公、拗皇帝、拗将军以及其他拗dog们的拍脑瓜决定奔走。

第五,我甚至可能因为写了不该写的字,说了不该说的话而被迫落草为寇,莫名其妙成了历史上最和谐社会的反动分子。继而代替雇佣兵去为养廉主义社会制度奉献生命!

请问如果本楼诸位答主,如果你们谁没带着爹妈、学问、存款和社会地位投胎到宋朝,你们还会为宋朝制度点赞么?


user avatar   kim-7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无聊时换算过宋朝名官——包拯大人的俸禄,现在给大伙瞅瞅:

据记载,包拯在开封时曾担任至开封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枢密副使(是军委委员到正大军区职这一一个级别,略比省部级大一些)、礼部尚书(相当文化部外交部部级)。

担任开封府时,在开封府每年俸禄为:

——19200贯

——180石米

——180石麦

——240捆柴火

——480捆甘草

当时包拯还兼任了龙图阁植学室并有俸禄:

——每年铜钱1656贯

其他的生活用品 例如:

绫——10匹

绢——34匹

罗——2匹

棉——100匹

在当时的宋朝:

一匹绫=1600文

一匹绢=1200文

一匹罗=4000文

一两棉=85文

一捆干草=19文

一捆柴货=50文

大米每石=400文

麦子每石=300文

再加上之前的包拯每年的凤乳这么一算 包拯一年俸禄就有能有234076贯

每一贯就是一两白银

按现在换算说一两白银等于800米的话,那么包拯年收入经过计算折合下来是18,726,080元人民币,年薪千万级别!

同时在宋朝,像包拯这样的重要官员还会现有朝廷赐予的封地:

包拯当时就拥有封地2000亩,而且还不用缴税。如果包拯把这些地租出去,每年还能收2000亩的土地租金,这是一笔非常大的额外收入。包租公是也!

以上换算纯属个人闲余之作。职场角度来看,包拯当时对于宋朝财政或者民情稳定方面的贡献来说,是远远高于他的俸禄的,这个在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包拯IP电视剧里面就可见一斑啦。


user avatar   xiang-ke-qin-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我大宋朝的一些冷知识 :

1,朝廷主导的三易回河工程几乎把河北冲成白地,百姓死伤百万。

2,把唐代留给地方的那部分赋税全部收归中央,內帑堆积如山,州郡遂日困弱,地方政府基本上靠各种加派维持,胥吏横行,百姓丰年难以足食,民间发生大规模溺毙婴儿事件,尚巫之风比南北朝那种乱世更盛。

3,朝廷不仅因袭五代军阀割据时期的大量苛捐杂税,还滥发虚值大钱和纸钞侵夺民间财富,实行盐铁酒官营,搜刮天下以奉朝廷。

4,为拉拢士绅阶层,朝廷在设置大量冗官并发放高薪的同时,不设田制不抑兼并,士绅豪强大量侵夺百姓土地,造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贫富差距。

5,对民间的无底线掠夺造成各种起义不断,【宋史】入传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有在地方任上平叛的经历。但也由于地方州县的普遍凋敝,没有形成大规模流民的基础,换句话说,除了东京洛阳临安等大城,其他地区都穷的一逼,流民队伍做不大。

6,空前的中央集权,造就的不仅有空前繁华的开封洛阳、空前繁荣的上层文化艺术,也有空前腐败低效的体制和悲惨劳苦的农民。

7,所谓的政府税收超过一亿,并不是白银,而且匹石贯两束大杂烩,包括各种纸钞虚钱草束,维持政府日常运转已极为艰难。由于民间物质生产的萎缩,宋廷联金灭辽后,砸下6000万贯居然采购不齐五万多军队的给养,造成燕山驻军大量饿死的人间惨剧。

8,能把“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说的那么理直气壮,一点遮羞布都不要的唯我大宋士大夫。

9,穷的一逼,赎城费凑不齐,拿女人向金人抵债。

10,宋军强行驱赶七万民夫在阵前当肉靶,致使民夫伤亡殆尽。

积贫积弱,厚颜无耻。


user avatar   song-meng-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看题主的问题和说明哈。


问题:宋朝的官员薪水高吗?

说明:宋代公务员的薪水估计是5000多年来公务员待遇最好的了。1个宰相的月薪是50万文,在当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好米 现在好米算2.5元一斤,12万斤是30万RMB,年薪360万。当时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也赶不上东京一位守城门的士兵,因为士兵尚且穿得起丝绸制的鞋。
这个是否属实?

题主这个问法其实是有点不大妥当的。问题是“宋朝的官员薪水高吗”,补充说明是“1个宰相的月薪是50万文,在当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好米 现在好米算2.5元一斤,12万斤是30万RMB,年薪360万。”

也就是说,你的题目问的是宋朝官员的薪水情况,而说明则是利用米价的换算来评价宋朝宰相的薪水情况。


第一,关于宋代的米价到底是多少,可不可以这样简单地换算, @殷守甫 已经算过了,我不再赘言。

第二、宋代的官员薪俸水平如何,与宋代的宰相薪俸水平如何,其实是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就像你不能根据国务院总理的工资水平来评价普通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一个道理。


我先上结论吧,免得大家还得费劲先拉到最后再回来看论证过程。


1、宋朝的宰相待遇水平不错。

2、宋朝政府整体支出的薪水不少,但是大部分官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不高。


——————————————宋朝官员俸禄制度变动情况说明———————————————


@殷守甫 已经讨论过了,宋朝的物价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北宋前期到南宋物价上涨很严重。其实宋朝的俸禄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


宋朝的俸禄制度是和宋代的官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宋朝的官制,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特意去创设,还是沿用晚唐五代的那一套。有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去修修补补,直到建国一百多年之后,神宗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元丰年间进行官制改革,才又建立成系统的官员制度,这种变革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元丰改制的对象,是文官中的京朝官,至于文官中的幕职州县官和武选官,徽宗时期才重新定阶改革。相应地,宋朝的俸禄制度也有着几次大的变动。


北宋建立初年,官员待遇水平具体多少,现在没有留下成系统的史料,仅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诏令保存在文献中。根据日本学者衣川强在《宋代文官俸禄制度》中的研究,从宋初到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主要对地方官的俸禄进行调整;直到大中祥符二年(1009)之后,开始调整中央官员的俸禄。现在可考的,最早的系统性的关于官员俸禄的诏令见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史称《嘉祐禄令》,《宋史·职官志》完整地记录了《嘉祐禄令》中各官员的俸禄。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官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恢复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也将官员的寄禄官与差遣的称呼分别开来。相应地,官员的正俸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由寄禄官而得到的料钱,以及由差遣拿到的职钱。自从元丰改制之后,其他的变化都是小打小闹了,元丰的官制和俸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大致没有太大变化。


宋朝无论俸禄还是物价都处于变动时期,整体来说,是俸禄的涨幅跟不上物价的涨幅,到了北宋末和南宋初,物价更是涨得没边了。所以说,如果要定量的话,大概需要截取一个片断来计算。仁宗嘉祐年间是公认的盛世,不妨以这段时期为例,来看看宋朝官员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嘛,总是收入减支出。先来看看普通官员的支出情况。


——————————————————宋朝官员的家庭支出————————————————


算支出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下,宋朝官员的家庭成员与现在是不同的。现在基本上是以小家庭为主,即使算上双方父母,每家最多也不过十人。而宋朝,一方面聚族而居的观念比较盛行。另一方面,科举及第者,在大家族中处于相对显赫的地位,可以享受官府的种种优待(诸如免除服役,官户所交田租有所减轻等等),所以同族中的其他人更加倾向于和他一起居住。比如说,真宗时期的杨亿,“良贱相从三十余口”;仁宗时的石介“衣食夫五十之口”,神宗时的秦观,“聚族四十口”等等。我们就假设一家三十余口好了。那这三十余口,当然不可能都是家人,也会有佣人之属,但生活都要仰仗官员的俸禄。每月各种物资大概能消耗多少呢?


关于宋朝各生活物资的价格,也有了许多研究,我们不妨看看程民生先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的研究结果。程民生先生在此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对各种生活水平的各种物品进行了计算。简单起见,就只看衣食和住。


衣:仁宗时,丁度曾说“在京西,有强盗杀人,取其弊衣,直不过数百钱”。一件破衣服,也要值数百文钱。徽宗时,赵明诚在太学读书,和李清照二人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如果想买些字画碑文什么的,得把衣服当掉。“质衣取半千钱”,一件普通衣服典当价钱大概500文。那就按一件衣服500文,每人四季各一件,2000文,也就是2贯钱。一家一年60贯,平均每月5贯。


食:我们估且按每家都只吃米饭来计算,副食等一概不管。米价的变动情况,殷守甫已经讨论过了,我们只看,嘉祐左右的米价。熙宁元年(1068),曾巩上书,提到之前15年,即仁宗皇祐后期到治平年间,全国平均米价是”贵价每斗七十文,平价七十文,贱价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也就是说,中等价是每斗70文。那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吃多少米呢?范仲淹在范氏义庄曾规定,成年男女,每日食米一升。南北宋之交的庄绰说,“盖健啖者,一饭不过二升。”南宋中期赵汝愚说,“吾曹盛壮时,日食二升米饭,几不满欲。”青壮年男子,每天二升都不一定够。考虑到妇孺老弱,算每人每天1.5升计算,每户每月至少食米1350升,135斗,9450文,姑且按9.5贯钱来算吧。


住:宋朝官员如果按做官所在地,可分为京师和地方。地方官因为每任三年,不会长呆,所以一般不在当地买房子,会租或者住公廨。京师的房价是比较贵的,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即曾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自神宗置东西府,宰相方有第。”神宗建东西府是在熙宁四年(1071),那租赁房屋大概是多少钱呢?熙宁六年(1073),乾德赐西夏归明人(取弃暗投明之义)李崇贵租钱“日五百”,即每天500文,每月15贯。元祐二年(1087),御史中丞胡宗愈,“每月僦钱十八千”,每月18贯。那我们就取15贯来算好了。


这样算下来,每户的开支,每月至少29.5贯。但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的都是按最低标准来计算的。每月难道只吃米饭,不吃肉、水果、蔬菜吗?做饭不需要调料,不需要买柴吗?《五朝名臣言行录》转引《东轩笔录》中的一则资料,称范仲淹寄居在僧舍读书时,“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十数茎,汁半盂入,少盐,煖而㗖之。如此者三年。”强调的肯定不是粟米之少,而是只有粟米、菜叶汁和盐,日子清苦。

其他的生活水准也是如此,官员总是要见客,不需要高级些的衣服以及冠帽、佩饰、鞋子吗?女眷不买首饰吗?住也基本都是经济适用房,并没有豪宅大院。而且对于文人来说,难道文化生活不是必备的,不需要交游唱和,买书画笔墨吗?


所以标准不同,不同的研究论著中对于每户官员家庭需要多少钱,估计量是不同的。比如杨果,在《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中,认为20口之家,至少需要20贯(和我的估计相差不大哈)。衣川强在《中国文官俸禄制度》中就认为,每户至少需要100贯,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官员实际能拿到多少钱?


————————————以《嘉祐禄令》为例看官员的薪俸收入——————————————


元丰改制之前的禄令制度,不妨以仁宗的嘉祐禄令为例来说明。在这段时期,大部分官员的薪俸主要由本官(又称寄禄官)决定,仅有一小部分比较重要的差遣(如三司使,财政部门的负责人)或者馆阁的帖职(如龙图阁学士)等由差遣或者贴职决定。那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本官俸料情况。

(图片节自《中国俸禄制度史》)


从表格来看,宰执的薪俸确实是一等一的高,而且除了每月300贯的料钱,各种赏赐也都是其他官员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宋朝宰相的薪俸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看看其他官员的薪俸水平。按照衣川强先生的计算,如果单纯依靠正俸,只有能拿到100贯以上,能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那除了宰执和三司使就没人了。所以我们降低标准,按每月30贯,能过上能勉强满足温饱的生活的标准,看有多少人能够达到。从图表上看,也要郎中以上才行。巧了,郎中在当时刚好是五品官员。在宋朝,六品转五品是个坎,非常难过。仁宗时五品官员的数量我没有找到史料。但何忠礼先生在《宋代官吏的俸禄》一文中,引用了《长编》元祐元年(1086)的一则史料,“京官自承务郎至朝议大夫凡二千八百余人,选人一万余人。”何忠礼先生认为,“朝议大夫以上为正一品至从五品的大官,人数甚少”,估计五品以上官员不到200人,合计全部文官共约13000余人。也就是说,在这13000余人中,只有不到200人能够依靠正俸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而且宋朝还有一个叫做“省陌”的惯例,也就是说,到手的工资只会发标定的77%,而且到手的工资也并不全发钱,二分现钱,一分折支。那这样算起来,钱数就更少了。


当然,除了料钱之外,官员还会有其他的收入,衣赐,禄粟,各种各样的添支,以及郊祭的赏赐等。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收入也都是与官员的级别以及具体的差遣挂勾的,品级越低的人所能拿到的越少,很难说对具体生活的改善有太大的作用。


——————————————————列举史料的分割线—————————————————


从史料上看,当然有很多人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


有名的比如说晏殊,小时候家境特别贫困,真宗朝他担任馆职时,有天别人都出去玩了,只有他埋头苦读。真宗非常赞赏他,结果他很诚实地告诉真宗:“我只是没钱,有钱我也出去玩(臣非不乐宴游,直以贫无可为。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也)。”但是做相之后却嘲笑别人做的富贵诗“乞儿相”,自称“每言富贵不言金玉锦绣,惟说气象”。”并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来自证,称“穷儿家有此景致也无?” 可见起码晏殊家中有楼台院落池塘。


比如说宋庠宋祁兄弟,读书时,上元节在州学吃虀饭,冬至请人吃饭没钱,把先人留下的镶有一两钱的剑鞘给当掉了。后来做官后,宋祁也是夜夜笙歌,宋庠都看不过去,说他“穷极奢侈”。


比如说范仲淹,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改嫁,连姓都改了。可是后来还建了范氏义庄,没钱哪里能支撑?


比如说韩亿和李若谷。没考上时那个穷啊,俩人结伴去考试,一共只有一席一毡,每次需要出外拜客,根本雇不起车夫充门面,轮流给对方做车夫。后来李若谷先考中,去许州长社县做主簿,韩亿帮他背着箱子送行,离长社还有三十里,要回去了。李若谷对韩亿说:“这里有六百钱,恐怕县吏来我还得给赏赐。”然后一人一半,大哭一场分别了。后来两人都做到了参知政事,韩亿几个儿子都做到了待制以上的高官。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是有,但是也要看这些人是谁。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宰执,位极人臣。而又有几个人能走到这一步呢?反过来看,哭穷的更是一抓一大把。


真宗时,杨亿自称“曾糊口之不及……汉臣饿且欲死,难免侏儒之嗤”;李宗谔“禄廪不足以给婚嫁,(王)旦前后资借之甚多。”杨亿还是知制诰,李宗谔还是翰林学士呢,都免不了这样的困境,下层官员就更多了。有穷得“与妻采野蔬杂米为薄粥以疗饥,欲去官卖药”的,有“亲属多贫,不能赡养,闻岭南物贱,因求其官”的,有死后家人“贫不能归,乳妪挟二子行丐于市”的,有卖女儿“以为归葬计”的。放眼望去,比比皆是。


即使做到宰执的,也不能保证子女的生活。晏殊死后,晏几道就过得很清贫啊。吕夷简为相,死后儿子也缺钱花,要变卖宅院。


——————————————————分析原因的分割线—————————————————


为什么宋朝的官员这么穷?


首先呢,是和科举考试以及家族制度的盛行有关。科举考试兴起之后,门阀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大批出身贫寒的士人走进仕途。宋朝之前,官员多出身于门阀士族,有家底,无须考虑俸禄来养家糊口。而到了宋朝,官员普遍家底薄,负担重,即使收入不菲,也经不起这么多人分。打个比方,宋朝之前的官员,是官二代官三代,不指望工资过日子。而宋朝的官员,是凤凰男,一个人挣钱家人一起花。


其次,和宋朝的待选制度有关。宋朝的“冗官”一直为人所诟病,所谓的“冗”不止是结构上的叠床架屋,人浮于事。而是同一个职位,会与几个人相关。当时的制度不像现在的公务员,从考上就可以一直做到退休,而是几年成一考,要考核后等着再给你安排下一个工作。而下一个工作就得等到有员阙时才能分配了。基本上一个职位,有一个已经离职的,一个在任的,至少还有一个等着现任官员期满的。待阙的时间一般还比较长,王安石称“盖七六年而后得三年之禄”。也就是说,九年中只有三年是无需等候直接做官,其他时候都是闲着没钱拿的。这样一平均,薪俸就更少了。

————————————————————结语—————————————————————

自从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一条中称,宋朝官员俸禄“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之后,一直有人称宋朝官员俸禄最高。但其实这个问题,学界早就有过讨论,从40年前的衣川强到现在,基本都认为,宋朝政府用于官员俸禄的开支并不少,但是由于官员人数多,官员薪俸要供养的人也多,整体来看并不足以养家糊口。


参考论著及延深阅读:

1、
衣川强著、郑梁生译《宋代文官俸给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2、
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历史研究》,1994年03期。

3、
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user avatar   yinshou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上瘾,你们也来秀一秀恩爱吧。各位小伙伴不要回到OOXX,虽然这个也是只和你一个人做的事儿。谢谢
user avatar   MichaelChang1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防止有人不看完就血脉贲张,我先把自己的观点凝练总结一下:

尺度适当且全场保持一致,就是好判罚;如果尺度不一致,或者本来尺度一致,最后这下突然不一致,就不是好判罚。所以只有看完了全场比赛才有资格讨论,而不是拿几张截图抠足球规则说事。



皇马1:3尤文的比赛已经过去好多天了,我还是要炒个冷饭。

因为自己是一方球迷,很难在赛后冷静看待,所以赛后不说正事只说情绪。情绪平复了再说正事。

那个点球到底该不该判?

或者说,这是不是个好的判罚?

又或者说,好的判罚的标准是什么?

有人说,标准当然是按照足球规则,该判就判,不该判就不判。

我说——放屁!

只有完全没看过足球比赛的才会说出这种屁话。

真严格按照足球规则来执法比赛,足球比赛就没法看了。

足球规则和判罚真的构成了那一句老生常谈——“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

常看足球比赛的都知道,场上球员身体接触根本避免不了——撞人、踢人、推人、拉人,几乎每分钟都在发生。说到底足球是个富有激情的男性运动,男性荷尔蒙里自带侵略属性,你把这些东西完全杜绝了,球员在场上缩手缩脚,不敢做动作,足球运动早被观众唾弃了。

如果裁判完全按照足球规则来吹比赛,一犯规就吹,比赛每分钟都要暂停一下,这叫好的判罚?

好的判罚怎么体现?

两个字——平衡。

坏的判罚怎么体现?

两个字——平衡。

那位说了,好坏都是平衡,你说的才是屁话。姑且说这就是屁话,往下听——

好的平衡是裁判选择一个折衷的判罚尺度。

如果判罚尺度过松,对场上球员的约束小,场面太脏,会变成踢野球,足球运动的技战术之美无法发挥,完全成了身体对抗;如果判罚尺度过紧,就不免要经常吹哨,把球变成死球,严重影响比赛的流畅性,裁判反倒成了主角。

好的判罚就是要在尺度上找一个平衡,裁判在有作为的情况下不抢戏,保证比赛既流畅又不至于动作太脏。

坏的平衡是裁判在两队之间找平衡。

往往这样的裁判心虚,不够自信,又总想显得自己很公平。判罚时不能冷静,判了A队之后又后悔,为了补偿就只好找B队的毛病,判了之后再次后悔,又反过来放松B队严吹A队,导致整场比赛尺度游移不定,但双方在吃牌和危险区域定位球(包括点球)数量上达到了某种平衡。

这种平衡就是坏的平衡。


相比之下,坏的平衡容易操作,好的平衡不容易掌握,所以好裁判难得。

那么什么样的尺度是可以达到好的平衡呢?

答案是:看情况。

好的尺度不是唯一的,而是看双方在这场比赛的具体表现。

如果双方都踢得很文明,尺度就不妨严一点,双方都不会有意见,大家都玩技术不玩身体,那就拼技术呗。

如果双方都踢得很脏,尺度就不妨稍松一点,为了比赛的流畅性,规则什么的就灵活掌握了,守住底线,小动作什么的就算了。

如果一方比较脏一方比较文明,那就要想办法让脏的一方收敛收敛,除了通过判罚之外,裁判与球员的沟通也很重要,让球员明白,我并不是针对你,但我不能放任你这么玩,你们也不想吃牌下去几个吧?


所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开场前30分钟,裁判先要适应双方的风格,然后修正判罚尺度,这30分钟内如果尺度不一致大家也都能理解,毕竟比赛刚开始,双方都有机会,这段时间是球员和裁判博弈的时间,裁判在试探,球员也在试探。慢慢的,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这场比赛到底应该是什么尺度。裁判和球员磨合之后产生无声的默契——球员大概知道自己做什么样的动作裁判不会管,什么样的动作裁判会干预;裁判也大概知道球员对什么样的判罚会抗议,对什么样的会默许。尺度一旦达成,就要一直按这个尺度来,双方会一直不断地向裁判施压,为自己一方争利,裁判要做的就是顶住压力,维持尺度。

这才是真正的足球规则!真正的球场跟写在Laws of the Game上的乌托邦是两个世界!


如果裁判尺度不一致,比如全场吹罚都比较松,最后突然紧一下,本来之前都不吹的动作,这时给个点球或红牌,甚至红点套餐,球员不围过来才怪!

因为球员的心理活动是——"I trusted you!" (我白相信你了!)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比赛都进行了一大半了你突然变个尺度,你玩我呢?


回到皇马1:3尤文那场比赛最后的点球,贝纳蒂亚动作并不大,如果是一个扫堂腿直接撂倒了巴斯克斯,我相信就算是尤文球迷(或者巴萨球迷,嘿嘿),就算这是93分钟,就算尤文几乎创造了奇迹,就算这是布冯最后一次欧冠,谁也说不出什么来,都只会骂贝纳蒂亚,不会骂裁判。但现在这么个动作——说他推人了,似乎也可以说是惯性动作;说他抬脚过高,禁区内解围谁管那么多;说他碰到球了,似乎又是在身体接触后碰到的,到底该不该判?

按照上面说过的标准,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个判罚,是否与整场比赛的尺度一致。那么就只有看过全场比赛的人才有评判的先决条件。拿出那几分钟的截图,再把足球规则搬出来,那都是球盲。

没看整场比赛的人首先都闭嘴。

我没看整场比赛,所以我闭嘴。

看过整场比赛的,相信你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虽然是不一样的答案,现在你们有资格继续掐了)。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北宋的经济?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如何? 
  有史以来最强的纯人力武器是什么? 
  黄巢军「舂磨砦」将人活生生碾碎作军粮,是否属实? 
  为什么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会被世人唾骂? 
  宋史研究最强是不是日本? 
  钱谦益和洪承畴,哪个更加可耻? 
  以现在的标准,清末部分激进的革命党人算不算恐怖分子?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前,各国国君诸侯为什么没有积极变法富国强兵 而选择赂秦保己? 
  哪些国家正处于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小的时期? 

前一个讨论
宋朝时期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周瑜/周郎在古诗词中被提及的频率如此高?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