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心目中的上将许世友是怎么一个人?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teng-xiang-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许世友在某些方面是有才能,和叶帅比,只能说各有千秋。叶帅观感好一些,毕竟是读过书明事理,骨子里有些东西还是能守得住的。关于许世友,有些事咱们真不能反话正论,许世友客观上是我国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将农民的狡猾与精明诠释的透透的。

和叶帅长期游离在风暴中心之外不一样,许世友这一生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后能有个好评价,安享晚年泽被后辈,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有的时候我真的怀疑他是谛听转世,对人性的揣摩和对人情的把握简直堪称艺术。受毛主席的教诲仅次于副帅,说实话他比我们这些自称为主席学生的人更像学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副帅对许世友也是青眼有加,这大概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共鸣吧。

爱喝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酒后还能说出切合时事的话语,那就很厉害了。许和尚行侠仗义的故事听的多了,就是不知道他写不写日记,发不发酒疯,提不提反诗。施恩于人不如有求于人,许世友算是将“求”字诀玩出花样,悟出了道道。我读党史军史的时候,曾经在无意识里中了许世友的魅惑魔法。在与人聊天中,我一直认为红四方面军硕果仅存只有徐帅。被人指出才反应过来,许世友曾经也是和张国焘一起做事的,我怎么就单单遗忘了他。这实在是太过诡异的事情,我模模糊糊的理解了许世友那种万刃锋中过,片疤不着身的神奇之处。

这人的身形藏的是真滴好,一方面哪里都有他,存在感不低。另一方面在出事的时候,永远是处于量子叠加状态。总能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恰当的话,在需要的空档做出该干的事情,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在该犯错误的时候果断出错,在该幡然醒悟的时候回头是岸。危险的时间段,做事滴水不漏水泼不进。安全的时期小错不断,大错不犯。鲁莽的时候像张飞,喝酒的时候像鲁达,委屈的时候像林冲,温柔的时候像陈平,发怒的时候像李逵,关键的出手比叶帅更像周勃。

这真的是一个复杂的传奇人物,写到这里,我只能无奈的承认,关于他我贫瘠的语言表达不全,我单纯的思想承载不住,我拙劣的眼光描述不了。在此,我只能借用小平同志“四个特殊”的评价来表达我对许世友的敬佩。

邓小平:“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以上......


user avatar   san-er-yi-7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典型的不倒翁军头

南大工作队、整江苏省委、批谭风波、一二六中的表态、“镇压”五一六、再整省委/省军区......

完美赶上了能捞一次的机会,完美错过了能挨揍的机会,CR第二阶段造反没反得了他,拨乱反正没拨得动他,可谓完美的滑头。

过去你们南京军区,谁敢讲话,水都泼不进,谁讲一句反话,就打成五一六。
—叶剑英

顺便吐槽这位滑头的是另一位大滑头


user avatar   he-qi-liao-7-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五一六,家家有,不是亲戚是朋友。

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南巡到南昌时谈的许多话,显然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在座的几位司令员当时都掌握着军队,并且有的是四方面军的人。全党要团结,不要搞分裂。毛泽东是希望、并且提醒他们注意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时许世友转换了话题。他对毛泽东说:“主席呀,有‘五一六’分子怎么办呀?”
毛泽东一愣,不很高兴地说:“怎么又谈到‘五一六’啦?”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许世友在江苏大抓“五一六”分子,还是重重地伤害了一大批人。许多人对许看法的逆转皆出于此。
所谓“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原指北京一个的人数很少的极左小团体。他们打着贯彻中央1967年5月16日《通知》的旗号,建立秘密组织,进行秘密活动,散发并张贴反动传单和标语,恶毒攻击周恩来总理。北京广大群众对他们的恶行极为愤慨,纷纷自发予以反击,要求严惩这批“歹徒”。没用多久,这个反动组织就被清查出来,为首分子被公安机关逮捕,问题基本上解决。中共中央1971年2月做出决定,统一部署清查所谓“五一六”问题,把清查活动推向了全国。经毛泽东批准,中央成立了“联合专案组”,用以统筹全国清查“五一六”的步伐。许世友闻风而动,抓得很紧,抓得很凶。
大抓“五一六”分子,果然抓了一大批所谓的“反军派”头头。人们同时发现,所谓的“拥军派”头头,也抓进去不少。还有穿军装的。军区司、政、后机关抓了,所属的一些部队也抓了。“大抓”之后,来了个“深挖”。从上到下,层层清查,一直搞到基层单位。关押、殴打、逼供……有整残的,有整死的。“五一六”分子一时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的代名词。
在这次清查中,江苏省和南京军区到底错整了多少人,这可以从许世友1971年给毛泽东的汇报信中得知一二,他在信中写道:“在‘一打三反’中,发现我们这里有不少‘五一六’分子,不仅地方有,军队也有。据不完全统计,本人已交代参加‘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有1190多人,嫌疑对象2000多人。”在“批林批孔”中,省革委会常务副主任吴大胜作检查时讲道:“前后隔离审查了一万多人。”还有文章写道:“据最保守的估计,总数有二三万人之多。”“仅南京军区军职以上的领导干部,先后就有一百人被打成了‘五一六’分子,或者与‘五一六’有牵连的嫌疑分子。”
毛泽东对许世友抓了这样多“五一六”分子是不满意的。
但许世友坚持说:“‘五一六’在南京相当厉害。文凤来是‘五一六’分子,这个人到上海,要毒害主席。”
毛泽东问许世友:“毒害我的事,你们查清楚了没有呀?”许世友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这件事,你们要查清楚,不忙作结论。”

引用自许世友大抓“五一六”分子:他们要毒害主席-历史频道-手机搜狐 (sohu.com)

二.茅台故事

酒是许世友一生中最大嗜好。有一次我开玩笑地问他:“你最多一次能喝多少酒?”许指指茶几上的大茶杯说,能喝五六杯。接着他说,在长征路上一次喝过一脸盆。他不喝其它酒,只喝茅台。有一次京西宾馆放酒的柜子锁了,拿钥匙的人不在,一时拿不出茅台,就在茅台空瓶里灌上五粮液。许一喝就火了,说:“这是什么茅台?糊弄人!”
1985年秋,我去南京出差,去许府上看他。许叫不上我的名字,我在他脑子中是“河南大胡子老乡”。1980年以前接触不多,1980年以后他当了军委常委,组织关系转到军委办公厅。我时任军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主管会务和迎来送往。许来京离京都由我安排,自然就熟了。约好晚上7时去他家,6时50分,许司令就穿戴整齐,站在大门口等我了。看到我,他把手一挥说:“怎么这么晚才来?”我说“没有晚点呀!”他说:“我都等急了。”许喜欢有人来看他,陪他喝酒。因为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医生建议他少喝酒,每餐不得超过3、5杯(三钱三的杯子,二两酒)。有客人来,就管不住他了。我故意逗他说:“我没有从北京带酒来,你家有酒吗?”许拍拍肚皮哈哈大笑说:“在中国,要是我都没有酒喝了,谁还能有酒喝!”我说:“你别吹牛,李福海还到三座门找我给你拿酒呢?”
  80年代茅台奇缺,有人开玩笑说,找瓶茅台比找个老婆还要困难。许世友每天一瓶茅台,如果有客人来那就得二三瓶,少说每月要50瓶酒。当时的江苏省计委专门为他发了文件,按北京政治局委员的标准,每月给他6瓶酒。这相差太远了。许世友没有酒喝,他们办公室的人都很着急。李福海专程来北京找我商量如何解决这一困难。我们三座门茅台酒也有限,给了李福海两件酒(一件12瓶),我对李说:“不能让你空手而回,给你两件酒先带回去,我想办法解决。”
  不久,军委在京西宾馆开会,饭后在京西宾馆的大厅里,我碰到了南京军区向守志司令员,我急忙跑过去,向他敬礼说:“向司令,向你报告一件事。”向司令员很诧异,问:“老傅有什么事?”我说:“许司令在南京没有酒喝了。”其他司令员也凑过来。向司令员说:“老傅你说具体点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上个月许司令的李秘书拿着江苏省计委的文件来北京找我,江苏省每个月只给许司令六瓶茅台酒喝,而他每月六六三十六瓶酒也不够用呀!”司令员们一听纷纷说:“那怎么能行,我们的许司令不能没有酒喝!”
  “好了,许司令在南京喝酒的事包在我身上。”向司令许下愿,回到南京后,派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的钟局长专门去深圳议价为许世友买酒,保证每月供应许五件酒。
  从此以后,全军都知道许世友没有酒喝。许的老部下互相传话,去看许司令时,什么也别拿,千万要带上一瓶茅台酒。1986年许世友去世时,他没有什么遗留,惟有在他的桌子里、床头柜中、沙发旁找到了老战友送给他的18瓶茅台酒。

原文见《百年潮》2005年第二期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管理结构中需求独特的棍子角色,你发现没有,每个像样的大型复杂董事会,每个完整的管理层,总会有一个大炮筒子,不多,仅有一个,不间断偶尔但并不破局地放几下巨响,对于肃清、警告、搅局、放风等战略骚扰和战略游击举措,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人不好找,也不好当,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勇气,若非出身或把柄等缺陷,足够聪明的人不愿意做。


user avatar   cpcli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是被冤枉的——对许世友在1979年对越作战中表现的评价

“至于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许世友

开宗明义,长期以来,许世友是被冤枉的!结尾部分高能,请慎重阅读。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许世友作为广州军区司令员,指挥了东线的自卫还击作战。长期以来,主流意见普遍认为在这场战争中,许世友指挥能力低下、表现拙劣。

1,对许世友的非议从何而来?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东线的自卫还击作战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即高平方向、谅山方向和禄平方向。对于谅山方向和禄平方向,没有多少争议,普遍意见都认为打得不错。尤其是在谅山方向的55军,攻克同登、谅山,并创造了参战9个军歼敌数量的最高纪录。禄平方向的43军,进展也迅速,有力地配合了55军攻取谅山的作战。

大家感到非常不满意的是高平方向。原计划投入7个师,在3-5天的时间里全歼该地区之越军346师及地方部队。但实际上,我军投入了11个师,打了28天也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尤其是50军150师448团在回撤时,因为军工作组指挥失误,在那嘎以北地区损失一个营,成为这场战争中我军最大的损失。高平方向进展不顺利、战斗很艰苦,伤亡也比较大,这是事实。由于参战部队大多数都是我军历史上有着光辉战绩的老部队,几十年不打仗了,谁都想抓住机会大显身手,再展当年的雄风。没成想过程如此艰辛、伤亡也不小,上上下下怨气都很大,对军区前指、对许世友很有意见。用许世友自己的话说,叫做把整个作战说得“漆黑一团”。

2、高平方向为什么打得艰苦?

广州军区前指打高平的战法是大纵深远距离战役穿插,即集中41军、42军、43军129师及加强部队,采取大胆穿插、包围迂回战术,速决全歼高平地区守敌346师及其地方部队。41军和42军除了以3个师又1个团分别进攻朔江、八姑岭、复和、七溪之外,主力分别从念井和布局突破,向高平实施穿插突击,首先关门,包围住高平地区之敌,尔后分割歼灭之。

断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是我军打歼灭战的传统战法。但谁也想不到老经验在新时期、新地形、新敌人面前,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敌国的敌情、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军作战行动的可能影响,没有能够充分的研究,特别是对进入敌国作战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认识模糊,估计不足。比如越北的山岳丛林地形,路少、路窄、路况差,严重影响了部队进攻路线的选择和机动的速度,使得我军的优势兵力和重装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北线担任战役穿插的部队为了按时到位,只能一个劲的往前猛冲,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兵力来巩固所经过的走廊。沿途的越军还是在交通线上不断捣乱,这样就搞得自己成了无后方作战,比如121师失去后勤保障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连后勤都不能保障,仗能打得好看吗?伤亡能不大吗?(但是注意,不要拿这个来黑我军的后勤保障,因为121师的情况是特例,不是普遍现象)。南线担任战役穿插的42军主力遇到越军炸坝放水,在班翁地段形成泥泞路段,导致交通严重堵塞,部队前进困难,极大地影响了攻克高平的时间。

在高平被我军攻克之后,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越军迅速改变战法,从依托阵地节节抵御转入化整为零的游击作战,凭借山高、林密、洞多、谷深的有利地形条件同我军周旋。由于整个战区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加上地形复杂,因此战役第二阶段对越军的清剿作战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却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3,实施大纵深战役穿插不是许世友的打法。

实战证明,高平方向的大纵深远距离战役穿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场面不好看,伤亡又大。但是,这个打法不是许世友的本意!最初,许世友决定的初步作战方针是:全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根据许世友的这一决定,军区前指计划将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线突破越南边境防御,首先歼灭位于边境的12个公安屯。第二阶段集中兵力分割围歼位于中越边境的6个守备团。第三阶段转移兵力寻歼敌3师、312师、346师等主力。但是这个方案被军委否决了。军委的意思就是要搞大纵深远距离战役穿插,断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

如果东线作战按照许世友最初稳扎稳打的方案进行,那就能够充分发挥我军的兵力火力优势,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后来那么艰苦的局面,那么大的伤亡。

4,云南方向比广西方向打得好吗?

必须承认,云南方向进展比广西方向顺利,伤亡也比广西方向小。但是,这不等于云南方向比广西方向打得好!因为不顾条件的比较,是耍流氓的行为!

广西方向我军参战兵力、越军参战兵力、作战地域、作战规模都倍于云南方向,伤亡大些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广西方向的战果同样倍于云南方向。敌我交换比广西方向还要高于云南方向,广西方向为1:1.65;云南方向为1:1.34。

套用43军褚军长比较本军与东线其他兄弟部队的话说,云南方向碰到的情况,没有广西方向那么复杂,受到的考验也没有广西部队那么严峻。

5,部队整体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推到许世友头上。

打仗不是光靠指挥员的运筹帷幄,要是部队本身的战斗力不强,也是白搭。当时东线部队没有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经验,此类作战的组织指挥、战法运用都基本上是空白,对战场环境也极不熟悉。(云南方向有的仗打得不错,伤亡也不大,和他们有热带山岳丛林战的基础是分不开的。)有的部队侦察能力差,到了高平城下搞不清敌情,迟迟不敢发起进攻;有的部队技战术水平低,战斗力差,不能完成赋予的任务,这是平时教育训练的问题,自身不过硬,难道也能把责任推到许世友头上?1979年暴露出的更多的是部队整体存在的问题,是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不能把责任推到哪一个人头上。许世友所要承担的,恐怕只是一般的领导责任。

以当时部队的状态,就算把很多网友津津乐道的粟裕委任为东线总指挥,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6,许世友的表现究竟如何?

至于许的缺点,周德礼也说过:许司令对革命忠心,执行命令坚决,作战勇敢,但创造性和谋略性不足。在1979年作战中,许世友没有表现出卓越的战役指挥艺术,但是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如果不服,就列出个ABC来,看许到底有什么错误),平平淡淡而已,既不出色,也无大错,你可以说他平庸,但是对他的贬低、攻击是不符合史实的。


以下高能,心理素质差的请慎重!

—————————————————————————————————————————

打仗不是就靠指挥员开脑洞!不好意思,今天要得罪你们一下。

很多人对于战争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演义、说岳演义等等古典章回小说的水平上,对于指挥员的认识,仍然是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标准。认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指挥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小说看得多了,而且还是古代文人创作的章回小说,以为打仗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指挥员的脑洞开得够大就行。却完全忘记了孙子“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的教导。(辽沈战役时,光亭兄就引用此言回复蒋校长要他与林彪决战夺回锦州的构想。当然,而况于无算乎这句话他没敢说出来。)

战争是物质的较量,现代战争更是如此。我们的先辈也早就说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却被只会津津乐道神机妙算之类的人抛之脑后。胜利的因素,是对敌我双方物质条件,以及地形、天候等客观自然条件的准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周密计划、科学分析与准确判断。脱离物质基础去纠缠所谓的指挥艺术,是无根之木,是跳大神,是耍流氓,是典型的军盲思维。

拿抗美援朝做例子,由于我们的后勤保障能力太差,一次攻势只能维持7-8天左右,被李奇微总结为礼拜攻势,他很快就拿除了相应的应对办法。由于我们的技术装备太落后,火力太弱,就算包围住了敌人,也往往啃不下来,砥平里就是血的教训。这些物质上的致命弱点,是你所谓的指挥艺术能够弥补的?

在具备相应物质基础和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指挥员的指挥艺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毋庸置疑,1979年许世友的指挥艺术是不怎么样,可以用平庸来形容。但是平庸,不等于拙劣。以当时部队面临的实际情况,你让粟裕上,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鉴于有的人看不懂,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某班一诊考试的成绩是百分之九十的人围着二本线打转转,校长于是更换班主任,要求三个月后高考百分之八十的人上985线。各位参加过高考的,读过书的,觉得可能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有干货,没有水分。

欢迎关注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请打开微信搜索 cpcliusi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去掉了土匪做派和军阀习气的顶配李云龙。


user avatar   wu-fu-28-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那么简单。起码不是我们以前想象中的性如烈火,耿直率真的程咬金。

其回忆录中谈到济南战役,说“陈毅同志和谭震林同志还亲自到参战部队作战前动员,激发了无比高昂的战斗士气。”

其实那时候陈毅在中野呢。济南战役的总指挥是粟裕。

不提粟裕也不行吧?那怎么提?

许世友回忆录:“华东野战军首长研究决定:以山东兵团加上外线兵团一部,占参战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四,共约十四万人,组成攻城兵团,由谭震林同志和我负责,以参战兵力的百分之五十六,约十八万人,组成打援兵团,归粟裕同志指挥。”

“华东野战军首长研究决定”,首长是谁?

而通过许世友的叙述,许跟谭震林负责攻城兵团,粟裕负责打援兵团,这就把粟裕跟自己放在一个层面上了。

就这样,“研究决定”的华野首长是谁?没提。

粟裕也参加了,跟自己分工合负责一块。

然后,陈毅和谭震林亲自到参战部队做动员讲话。

此事可见许将军一斑。

在红四方面军,sf时,许世友安然无恙,反而是张某人的爱将。

许世友不乱讲话,也不参与别人的评论。

曾中生等召集高级将领谈论张国焘的问题,许世友不发言,一定让他说,他就说:“张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不比我们高明?”

这个会议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而许世友这个讲话却大受张国焘的欢迎。

许世友后来和老人们回忆的时候说:“那时候,我是无门无派,我就是觉得当兵打仗,不听上面的要吃亏,曾中生他们太书生意气了。党内除了主席,谁也不是老张的对手,老张手很黑,一般人斗不过他。

这段话则明确见出许世友的精明处。

当年是说张代表中央,反对他就是反对中央。这话出自一个以直率著称的没文化的工农干部,显得又本色,又有原则,不会引起曾中生等人的反感。

而后回忆的这一番话,则见了真章。他知道老张厉害,一般人斗不过他。这就是从实力分析,而不是像当年一样用原则讲话了。他甚至评价曾中生等人书生意气,可见眼光多么毒辣!

一副懵懂直率的大老粗表现,而心里明镜似的!这就不是一般人了。

那么,是否可以说许是心口不一阴险诡诈的伪君子呢?

当然不是!

就他针对老张的发言,谁能在原则上挑出毛病?

就有关济南战役的回忆,那是针对中央已作出的决议的配合,惟中央马首是瞻,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有的态度啊!

而且,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也绝不含糊!数次充任敢死队长,这可是九死一生啊!我军发展初期条件艰苦,多少师团长在指挥位置上都牺牲了。许将军这敢死队长可没有任何小聪明用得上!就是置生死于度外,勇敢无畏,没什么其他好说的。

如果真皮诡诈之徒,贪生怕死,别说敢死队长,就是普通作战,在艰苦异常的年代里也不可能撑得下来。真刀真枪,生死一瞬的战争年代,谁也装不了!

在延安时跟老大的故事已被传说化,但这件事中,我觉得许将军有气不过的激愤,一时冲动是有的,但后来见老大,表忠勇,这就有理智成分在里边了。也就是说,本身有那个性格,本身也真激愤,但清醒过来后,凭本能的理智,接下来的行动就有些有心为之了。

所以,我认为许世友是猛将,战场上勇敢无畏,这是无可置疑的。

他的聪明,他的人生经验,也必能看得出来,投机取巧,贪生怕死,是肯定不行的,只能让你更倒霉。这是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民间智慧。他知道,歪门邪道并不比正道以行更容易。

然而,他的信上边,善观察,心里起起伏伏清清楚楚,也证明他绝不是我们想象的大众粗犷耿直的形象。

这就是许世友,简单有复杂,精明又直爽,用一种本能直觉,领略到了我们悠远而深刻的民间智慧。他身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



曾经担任许世友四任参谋长的贾若瑜少将说:

“不要以为许司令是个粗人,他是倚粗卖粗,粗中有细,特别精明。很多干部跟他比起来,比不了,不在一个档次上。“

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曾说:

“在一些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父亲的倚粗卖粗,成功地保护了自己。”

这个“倚粗卖粗”说的好。

关键这个“卖”字。卖弄,展示,也就是说,有刻意的成分在,是有意识原则的一种姿态。这是选择是一种本能的精明。

虽说是“选择”,但跟“饰伪”是两回事。

因为许世友的经历,知识水平,性格,本身有粗犷的一面,他的表现,他的说话做事方式,本身如此,只不过他意识到这种形象有利的一面,并有意发挥使用它。

至于精明,则集中体现在粗犷形象下的敏锐警觉,世事洞明。

六五年杨成武代理总参谋长,许世友对比评价:老杨以后要翻车。

果如所料,杨成武不久就被撤职靠边站了。

许世友作出这个论断,主要倒不是着眼于当时政治形势,而是着眼于杨成武的个人性格和行事作风。他后来说:

“杨成武当时干的是军机大臣的活,但是,嘴巴还是原来那个样,不严,早晚要出事。”

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厉害不?

考虑到这个一个给大家留下粗犷豪放印象的猛将,这份敏锐的眼光就更可怕了。

也就是说,你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样,我这个粗人一眼就看到底了!

“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而且就是你这个人,我也也看透了。你的优缺点,你怎么回事,我这个粗人心里门清。

所以我说,你那嘴巴,不严,而要干这事,行不行?一定不行!

顺便提一下,其实许世友本人平时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所以贾若瑜说的:“很多干部跟他比,比不了,不在一个档次上。”绝非下属故旧的溢美之词。

知人者明,自知者智。许世友能知人,也能自知。

比如前边说到的,鄂豫皖时期,他知道自己什么位置,所以知道该不该说话,该说什么话。

对自己身处的形势,也能有明晰而准确的判断。

林彪厉害不?林在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多次有意换下许世友。这个事情传出后,许世友自信地说:

“他动不了我!”

还真就动不了!许世友知道自己被派到什么用场,充当什么角色。就像一粒棋子,它知道棋手的心思,也知道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就厉害了。

如果没这种明智,在如日中天的副帅、将来的继承人的多次拉拢之下,可能就贴过去了。

一旦贴过去,一旦跟副帅黏上,那老大怎么看?倒不是说以后副帅折戟沉沙这事,即便副帅不出事,你也得出事。

观世事如棋盘,察人心如明火,这才能在起伏不定的政治风波中自如穿行,全身而退。


话外:

其实我觉得像许世友这样,其实挺好的。

在1987年的一次红四方面军将领聚会中,陈再道语含讥讽对李先念说:“人家外面都说你是不倒翁!”

李先念回答:

“是不是都倒了就好了?都倒了谁跟‘四人帮’斗争呢?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别人。”

能谋身自保,留下有用之身才能做更多工作,于公于私,都是好事。

你倒是条耿直汉子,急了就一头撞死,但这样怎么继续斗争呢?怎么继续为人民服务呢?这不是放纵了坏人放弃了工作吗?

所以,只要做好人,至少不做坏人,能精明自保,那是最好!

当然,有些人在那个位置上,避无可避,有些话不得不说,到了一定时刻,不得不仗义执言,舍身为公,也值得钦佩!本回答已整理发在同名G号,有兴趣的可以来看。

所谓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个人品质优劣,不能以精明与否论,还得就事论事,好人的精明反而是大慈悲!


徐向前元帅有句著名的话: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当年草地分裂,中央红军连夜独自北上,并对四方面军放出警戒,前方将领电话打到指挥部,问:打不打?

这是大事,陈昌浩也拿不定,转头问徐帅,徐帅说出上面这句话。

其实在这件事中,四方面军派出许世友带一个团作警戒。

徐陈担心许世友在前方不明情况,真打了就不好说了。

徐陈急忙骑马赶去,发展并没打。问许世友时,许世友说走了,你们惩罚我吧,处分我吧。

这是我许世友第一次违抗指令,不听指挥。

我就想不明白,都是红军,为什么红不到一块,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走?我下达命令,没有打红军,没有拦截,让他走了。

这里可见出许世友将军的远见!

性如烈火的许世友不仅没打,而且连请示也没有。

不打已是有格局有眼光,而不请示不报告,直接放行,就更不一般了。

他知道打肯定不行,一旦动了手,不管情况如何,后果都很难收拾。

而如果请示,总部万一让打怎么办?如果有命令打,不打不行,打了就更不行。

尽管有命令打,直接动手的人,在中央红军这边,在大领导这边,你这个人就算彻底完了。

在红四这边,将来如果要处理这事,让谁担责,张国焘?陈昌浩?不如你许世友。

所以,于公于私,于中央于红四,于当时于以后,许世友的选择都是最佳选择!


user avatar   liu-jun-sheng-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来到西湖视察,发现西湖的西山位置漫山遍野都是墓地,觉得这样实在浪费土地资源和木材资源。


回到北京后,在毛主席的带头下,所有高级将领和干部,都在一份“同意死后火葬”的计划书上签字。当所有高干人员都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唯独一个人说什么也不愿意签字,他就是许世友将军。

许世友,1906年出生在湖北,是地地道道的穷苦出身。由于许父早亡,让这个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变得更加穷困潦倒。


母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准备将最小的女儿卖掉。许世友不希望母亲卖掉小妹,宁愿让母亲卖掉自己以替代小妹。最终,在许世友的哭诉和恳求下,一家人抱在一起涕泗滂沱,没有卖掉任何一个孩子。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为了能够有一口饭吃,年仅八岁的许世友,像当年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选择投身少林寺,以便能够在那里填饱肚子。

许世友进入少林寺后,并没有出家当和尚,而是当了一名小小的杂役,干一些劈叉、挑水、洗衣服的杂务活。


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杂役,但许世友天资聪慧,一有空闲,他就偷偷跑去观察少林寺的武僧们练习拳脚功夫和舞枪弄棒。久而久之,许世友竟也跟着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而且耍的游刃有余,就连飞墙走壁也不在话下。


许世友在少林寺一共待了整整八年时间,直到有一次回家探亲,得知自己的表哥被地主恶少暴打后不治身亡,许世友便孤身前往地主家讨要说法。

地主哪里会跟你讲道理,当即指使众家丁跟许世友动起手来。家丁们三脚猫的功夫哪是许世友的对手,三拳两脚之下,家丁们全都被打的趴在地下。幕后主使者地主恶少,在这次打斗中被许世友失手打死。


失手打死地主恶少之后,许世友不能继续留在家中,也不能回去少林寺。迫不得已,他只能逃离家乡,到处流浪。


流浪后的许世友,正巧碰上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队正在招人,走投无路的他,报名参加了军阀吴佩孚的部队。

在吴佩孚的军队中,旧军阀习气严重,老兵欺负新兵是家常便饭。跟许世友常在一起的一个老兵,总是让许世友去打洗脚水,以及干各种各样本应大家一起干的杂务活。


日子久了,许世友忍耐不下去,跟这个老兵顶了几句嘴。老兵二话不多,伸手就打,不曾想,许世友轻松躲过,回身抬腿就是一脚。毕竟是在少林寺偷师学过艺的功夫高手,就是这么简单的一脚,竟然结果了老兵的性命。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由于吴佩孚麾下冯玉祥部的临阵倒戈,直系部队最终不敌奉系张作霖的东北军,吴佩孚战败后宣布下野。

许世友脱离了直系旧军阀,加入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并于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许世友离开国民革命军回到家乡,由青年团转入共产党正式党员,于当年11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1928年,许世友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营长。在鄂豫边苏区的斗争中,许世友身先士卒,作战极其勇猛,为红军早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立下赫赫战功。


所谓艺高人胆大,许世友作战时的勇猛无畏,在红军队伍中是出了名的。他曾先后七次担任过敢死队大队长,许多次弹尽粮绝之后,率领士兵手持砍刀,继续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

在率领敢死队与敌人近身肉搏的那些战斗中,许世友共砍废过五把大刀,可见其无惧生死的战斗精神,叫人叹为观止。


除了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之外,许世友的另一个特点更加让人深入人心,那就是他的嗜酒如命。如果说在红军将领中,谁的脾气秉性最像梁山好汉,恐怕非许世友莫属,从当年他失手打死地主恶少和军阀老兵这两件事情,便可见一斑。


许世友嗜酒如命,且酒量极大。有一次,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物资匮乏,军队规定禁止喝酒,就在禁酒令刚刚发布后,许世友担心以后没有喝,便一下子偷偷喝了整整一盆的酒。为此,有人将这件事情投诉到总政委那里。

许世友爱喝酒的毛病,全军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毛主席得知后,也只是哈哈一笑。倘若让许世友在命和酒之间只能选择一个,他一定会选择后者。


总政委得知许世友偷喝了一盆酒后,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告诉那个人说,如果你的酒量跟许世友的酒量一样,那么你也可以偷喝。


许世友虽然嗜酒如命,但却给自己立下一个死规定,三种情况下绝对滴酒不沾: 第一, 临战布阵前不喝;第二,战斗打响后不喝;第三,打了败仗不喝。

这是许世友给自己定下的三条规矩,他也十分自律,从来没有破坏过这三条规矩,叫旁人敬佩不易。


许世友爱喝酒,酒量又大,比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有一个人的酒量,却让许世友感到自愧不如。


有一次,周恩来亲自前往许世友的住处,并且带了几瓶好酒。饭桌上,推杯换盏之间,周恩来跟许世友两个人,一杯接着一杯,举杯便是一饮而尽。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个人数不清喝了多少杯。

恍惚中,许世友观察到,周总理竟然面不改色,稳坐如泰山,目光炯炯,谈吐时仍旧吐字清晰。许世友暗自琢磨,真没想到,原来周总理的酒量竟然这么厉害,这次恐怕自己要败下阵来。


果不其然,又几杯酒下肚之后,许世友躺在了桌子底下,等清醒时,已经是第二天中午。而周总理在那之后,始终坦然自若,就连第二天的工作也丝毫没有耽误。


1955年解放军授衔的时候,许世友将军劳苦功高,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已经是很高、很了不起的成就,但一向“好汉风格”惯了的许世友将军,竟然发起牢骚来,觉得给自己的军衔评低了。


然而,当他从周总理口中得知,呼声甚高的粟裕竟然推辞了本应授予他的元帅军衔,只接受了大将军衔时,许世友的情绪当即平复下来。跟粟裕大将比较起来,自己被授予上将并不吃亏,从此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在毛主席倡导所有高干死后全部火葬的时候,许世友的“好汉脾气”又来了,他没有在文件上签字,而是向上级反应,希望自己去世之后能够土葬,并且葬到家乡,埋在母亲身边。


自古忠孝两难全,许世友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外面带兵打仗,对于母亲而言,自己从来没有做到一个儿子应该尽到的孝顺责任。许世友将军觉得,自己生前没有尽到孝道,死后一定要埋在母亲身边,尽到一个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

1985年,许世友因肝癌去世,关于许世友将军生前要求土葬的遗愿,邓小平给予了特别批示: 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人物。许世友这次要求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许世友将军下葬的时候,亲人在棺椁内放了几瓶好酒,外加两支手枪: 一把是孟良崮战役时,缴获的国民党军中将师长张灵甫的贴身配枪;另外一把,是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赠予他的手枪。

时至今日,因为知道许世友将军生前特别喜欢喝酒,人们在祭拜许世友将军时,都会在其墓地周围撒上美酒,以表达对许世友将军生前所立下不世之功的一种无上敬仰。


偷师少林好武功,

遇事不公化旋风;

贪杯嗜酒缸中卧,

魂归故里侍家翁。


user avatar   light-2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角度。

许世友带出来的胶东部队是我军里一等一的强悍战力。

1,东野四纵--41集团军--七十五集团军。塔山阻击战。驻港部队。四野主力

2,华野九纵--27集团军。2017年撤编合并。 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三野王牌

3,华野十三纵--31集团军--七十三集团军。主力对台部队。三野后起之秀

85军改后总共就18个集团军,有仨。2017军改后总共十三个集团军。有俩。

带出的兵特别能打,这是很强的能力。


user avatar   si-nei-zheng-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人这么评价许世友将军:

“是的,将军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就参加了CCP,但是可以这样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的那些理论对他来说一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遥远世界。而三国里的刘关张三结义,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说岳全传里的岳将军,对于他似乎更近些,亲切些,实在些。毛主席就是他眼中的刘备、宋江、岳飞。将军晚年病重时,我去探望他,想不到他竟用老家的习惯,把一把扫帚倒挂在墙上辟邪。他谈起古代的英雄故事仍然津津乐道。他的家乡,他的亲友,他的童年生活,许许多多的事情他都忘了,唯独他家门口贴的一副对联他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两件事读书种田,一等人忠臣孝子。


23岁,许世友担任农民自卫军炮队队长,奉命攻打一个地主武装的山寨,他带着一根削尖了的竹竿率先杀上山寨,结果刚爬上墙顶就被对方用竹竿桶了下来,掉到山沟里昏迷了两天两夜,最终捡回来一条命。

26岁,国民党对大别山区进行围剿,商潢战役打响。当时许世友担任红四方面军红12师34团团长,奉命守卫豆腐店。他挥舞大刀,带着战士们率先冲锋,和反动派军队厮杀,硬是用大刀和刺刀杀退了国民党三个团的进攻,为战役中四方面军大部队包抄全歼敌人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7岁,四川军阀刘湘集中二十万大军围剿四方面军,展开了长达十一个月的进攻。许世友率领红25师坚守万源县南的大面山,手持大刀率众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反复冲杀,坚守阵地。当敌人快要冲破主阵地的时候,他叫通讯员向一个团长传令要他亲自上阵地督战,结果通讯员慌乱中传错了命令变成了许世友召见这位团长。当团长气喘吁吁的跑进指挥所的时候,许世友气的七窍生烟:“不是叫你顶住吗?你怎么跑到这里来!”把对方当成逃兵挥手一枪就把这个年仅19岁的团长打倒了。血泊中的团长奄奄一息的说“不是你叫通讯员命令我过来的吗?”许世友又挥手一枪把通讯员打倒了。然后他大喝一声“警卫排跟我上!”拿着大刀杀入敌阵,一口气冲到敌军指挥官的面前把正在督战的敌军军官斩首.....多年后许世友的警卫员回忆起当年可怕的场景依旧心有余悸。战后,他依旧因为情急之中错杀两人而后悔不已,但是此战过后许世友的名号响彻整个四方面军。

31岁,延安。红军开始清算张国焘路线,但是批判运动步步升级,许世友和王建安、洪学智、詹才芳等四方面军出身的抗大学员也成了批判重点。他们想不通,发牢骚,最终忍无可忍的许世友在喝闷酒时借着酒力,一气之下要密谋造反,脱离延安回大别山去打游击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革命分子。之后被人举报,震动整个苏区。许世友为首的四方面军十多名高级将领被逮捕和公审。此事被毛主席得知,他认为株连一大片的清算行动很有问题。于是就允许依旧在情绪之中的许世友带枪和他见面,也就有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推心置腹的谈话。许世友一吐四方面军将领的委屈,毛主席也解脱了四方面军将领背上的冤屈。以此事为契机,许世友成了我军中对毛主席最为忠诚的将领之一,甚至有可能可以把之一去掉。

之后,他在毛主席麾下,战河北,扫胶东,从日本人手中解放了威海和烟台,在莱芜战役中参与了围剿李仙洲,在孟良崮参与了消灭张灵甫,并且亲自指挥围攻济南,俘虏了王耀武.....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组织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战功卓著。

毛主席评价当年他在胶东的战绩:“许和尚有办法,在胶东歼敌六万三,连下十余城,不秃不毒。”他是主席的爱将,他对主席的忠诚也没人能够质疑。

然而也不是所有主席的话他都听的进去。

他50岁那年,主席在北京率领所有中央要员在全党倡导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签名,凡签名者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行火葬的意愿。当年CCP八大上所有参加的党政军领导都签了名,不在北京的人也纷纷打电话和写信表示同意签名。唯独他一个不签名,不仅不签名而且表示很不理解,想不通,为什么必须得火葬呢?他十分认真的向毛主席表达,自己自幼离家参加革命没能对母亲尽孝道,活着要尽忠,死了也要尽孝,不想火葬,一定要埋在老母的坟边。毛主席一笑了之,也没有批评他。最终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许世友一生中只跪过两个人,他的母亲,和毛主席,对母亲,是孝,对毛主席,是忠。在生命的晚年这种忠诚的特质表现的很突出。当年主席在北京大会堂会见厅召见各大军区负责人,和各个将军握手致意。主席看见许世友站在后排,他立即主动走向前把许世友拉到前排。许世友激动的握住主席的手说:“发动CR我拥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要不要?”主席回答:“军队还是要讲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嘛”。在毛主席发动的CR中,无论是批判那两个人还是各种运动,都得到了以许世友为首的各大军区将领们的支持。

总之,主席说的,就是对的,身为最忠诚的将领必须冲锋在第一线。在他61岁那年,就是CR的第二年,揭批516分子运动到了高潮(虽然至今也没法说明白到底什么是516分子,和516分子都是什么人)。有一次南京军区开新闻工作会,会议结束时请他讲话。他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上台讲的是:“不要鼓掌了,谁知道你们是真欢迎还是假欢迎?你们之中有没有516分子?有,马上给我揪出来!”于是,1967年,当时人口一百多万人的南京市共抓出二十七万516分子,包括军区十多个军区以上干部也成了516分子。只不过被抓的人没一个能说明白516到底是干啥的....

当然可以放心的是,许将军绝对不是CR派,应该说他很讨厌CR派。他与其说支持CR不如说是单纯的支持毛主席而已。

自从当年在延安毛主席放了他,他就始终感恩戴德,而主席对他也一直很放心。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人敢批评他。批评也没用,主席会原谅他的。他是个办事简单粗暴的人,谁拿他都没招。CR时,别看他抓516那是因为主席说516不好,但是换个人说试试?看好不好使就完事了。比如CR时军区一些文化单位造反,许就要求党委把参与造反运动的单位全解散,然而全下放当兵。这还不算,他还在文件上批示,谁再造反就先杀了再报告,搞得造反派狼狈不堪。又比如为了纠正高级干部中的特殊化和不正之风,军区作出了不许去打猎的规定,不满的许将军在规定上批了一句:打猎不行,打鸟还是行的.....CR派得势的时候,许将军偏偏就不给他们面子,主席还在世的时候他就敢公开骂CR派。

但CR派奈何不了他,林党也奈何不了他,因为毛主席喜欢他,护着他。

1967年,造反派声势浩大,南京的造派包围军区司令部,高举“打倒大军阀许世友”“揪出张国焘的黑干将”等标语。他召集自己的亲信随从,包括秘书、参谋、警卫员等等聚会 ,高举茅台酒宣布要和造反派磕到底,然后带着部下跑到大别山的一座野战医院安营扎寨。然后给北京发电报说,如果造反派和红卫兵敢来给自己戴帽子,来就开枪格杀勿论。据说这是CR中第一个公开亮出对抗旗帜的举动。然而他安然无恙。当时林彪委托人打电话商量劝他出山,没用。总理派人稍话说冷静冷静也没用。直到毛主席传令,要在上海接见他,他才出山过去。当时主席没让别人去接,偏偏派反对许世友的张春桥去接。然后许世友见到毛主席就跪下大哭,毛主席只是宽慰:“起来,没事,回来好好干”整个CR中许始终官运亨通,始终在中央屹立不倒,也是少有的。

在毛主席眼里许世友像当代的周勃,还推荐许世友看汉书中的《周勃传》,还推荐他看红楼梦。有人的理解是:毛主席说周勃厚重少文,就是人是好人老实人,就是可惜没文化。意思是叫许世友也是厚重少文,应该学学文化。但是恐怕许世友读《周勃传》的理解可能是毛主席是让他帮忙提防吕后,在那之后对四人众就一直心怀警惕。他在广州军区当司令的时候,有一次他把广州军区新华社分社长叫去,说“张春桥是个X头军师,姚文元是托派的儿子,江青是个臭X子烂X鞋,要不是看主席面子上老子早就毙了她。你们搞宣传的要独立思考,不要老跟着《红旗》和《人民日报》跑,这一段时间广州军区稿子少登点没关系......”出口成脏,满口粗话,顺便把对面吓的目瞪口呆(当时还是75年CR派如日中天的时候)。PS:复述这段话我都担心过不了知乎的审(笑)。至于红楼梦嘛,看来许将军厚重少文是很难改了,主席劝他看看红楼梦还说至少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哼哈答应,回头一遍都没看下去。

许世友绝对不是CR派,虽然他抓516抓的很起劲,他只是单纯的忠于主席罢了。九届二中全会时,毛在间隙时约许世友谈话,他把自己的手放到许世友手上说:“你摸摸,我的手是凉的,脚也是凉的。我只能当导演,不能当演员。你回去做做工作,不要选我当国家主席”,71年南巡的时候,他也约见过许世友。后来林叛逃的时候,就是他临危受命在南方布置把南方军队中的林党一网打尽以绝后患。CR派策划的上海民兵武装起义,许世友的部队也成了CR派指挥不动的最大障碍。

不过,放心,他也绝不是特色派。

CR时他和主席说过如果还有战争他还想打最后一仗。可能是运气好,主席把他调到广州后,正好在任上赶上了越南战争。他想打最后一仗的愿望也满足了。虽然这场战争打赢了,但是他也谈不上太高兴,战后他也没急着庆功,而是先总结战争教训,包括基层干部和高级军官都没有战争经验,适应战争太慢、对南方丛林作战气候地形等等调查都不足、战争准备也不重复,打到纵深后没考虑好给养问题、我军装备过于落后,战士负荷过重,一个战士负荷高达60-80斤,不方便行军也不方便打仗等等..........从广西前线回到广州的时候,他也不太喜欢当地的领导,他下令不许通知广东省委,不许搞迎接,不许走漏消息。然而这个事还是传出去了,当时的广东最高领导(注:78年在广东的那个,笑)赶紧提前赶到火车站迎接。然后许将军看见了欢迎队伍阴起了脸,虽然对方地位比自己还高,之前当过副总理的,他也没客气。对方满脸笑容的把手伸过来时,他接住手突然用力一握,把对方搞得大惊失色。然后,许将军高呼一句“X了个X的,谁叫你们欢迎的!”后便扬长而去。

他的晚年,那个他忠诚的对象已经不在了,而他,对北方,已经颇有听调不听宣的意味了。1980年代初的时候,他的职务由广州调任北京当中央军委常委,十二大更是选他当中顾委副主任,按道理他应该去北方就职。然而他借口身体不适应北京气候以及要在南京写回忆录,不去,要去南京住。然后中央居然把他这个报告给批了。

他的晚年也是孤独的,甚至是凄凉的。当年换发新军服的时候,他去南京军工被服厂量身材定做一套新军服,然而最终这套军服没有收到,还受到了中央最高领导的不点名批评,因为全军换发新服装的时候已经规定过了,退居二线的人一律穿便装,发服装费,不得搞特殊。一个六十年军龄的老兵连军装都不能穿了,心情会如何呢?

晚年的时候,他提出要到“临汾旅”的一个连队看看,这个部队是1958年将军下放当兵活动中他去当普通兵的队伍。人老了容易怀旧,就想去当年呆过的地方看看。结果八十年代中期的军队在许将军的眼中已经是相当陌生:连部会议室里,墙上挂着的是琳琅满目的花鸟山水画和书法条幅。会议室里的座位是高档沙发,沙发前的茶几摆满了高级糖果和水果,会议桌上摆着熟料花装饰.......活像一个公司的接待室。在部队里视察着,一边听着连队干部对连队建设训练成就的种种汇报,一边看着战士们脚上五花八门的鞋子、看着泔水缸里白花花的馒头、看着这个按理说应该很熟悉却看起来很陌生的环境........

他带着失望的离开了连队,回到了自己家中。此时离他的大限已经不远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目击者看到的他总是一直低着头在小小的山坳里踽踽独步,给人的感觉就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去世。29年前他亲自向主席表达不满的那个要求土葬到母亲身边的要求,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此时在北京的那个掌握着中国的人,经过思考,最终以火葬确实是自愿原则的理由,批准了土葬的要求。

11月,南京军区副总参谋长范志伦带着一支车队,连夜悄悄的离开南京城,并专挑夜间通过沿途闹市区,行驶30多个小时,赶赴河南省新县乘马岗许家村。在11月9日清晨开始了一场鲜为人知的葬礼。整个葬礼没有鞭炮、没有哀乐、禁止拍照、禁止录像,被允许参加入殓仪式的只有200多人,但是途中依旧有许多当地百姓赶来送行。许将军的遗体身着老式军服,身上覆盖党旗,棺材的缝隙处放了几瓶茅台酒和一些钞票,就这些随葬物品。最后许将军的遗体下葬,满足了生前最后一个愿望,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

作家吴东峰在他的一本书《毛泽东麾下的将星》里如此评价许世友:他是“一位简单到使人难以理解的人,一位粗鲁到使人难以接受的人,一位真实到使人难以相信的人,一位强硬到使人难以改变的人。”

他自幼出身贫困,没有文化,年纪轻轻便走上革命道路,是典型的官逼民反的革命者。他一生战功卓著,贡献无数,却也有过诸如把南京十多万人下放、抓出二十多万516分子、开发江南煤田浪费数千万财产等等过失。当然,评价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简单的非黑即白的,过失不能消除他的功绩,贡献不能掩盖他的错误。而他本人却又是一个纯粹的人,对于许世友将军的评价,我觉得开头引用的那个对联就很合适,那就是他是一位“忠臣孝子”,这个词形容他应该很贴切。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这位b站用户的言论? 
  伊拉克战争给美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泽伦斯基是怎么成为俄乌战争的大赢家的? 
  如何评价俄罗斯联邦南部军区第8近卫集团军司令Andrei Mordvichev中将在乌克兰南部阵亡? 
  一到两套密集阵系统能否罩住大和? 
  中方回应「美国防部批准 1 亿美元对台军售」,称「将采取有力措施捍卫自身主权」,释放了哪些信号? 
  军队如果要彻底包围一座省该怎么做?以内地任意省为例,绝对不允许任何人通过任何突进进出? 
  以以色列现在的实力,能够攻克麦加和麦地那么? 
  自学军事,武器装备,战术,战略,战史,后勤等等,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 
  如何评价陆军火力准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发表过哪些惊人言论?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三国时杀死魏帝的成济?一个忠诚完成领导任务的黑手套,还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人?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