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浮生六记》作者沈复?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去年秋天,接了个约稿,将《浮生六记》翻成现代文。因此必得将这书重新嚼一遍。

感觉如下:

沈复,相比于同时代文人,是个有些趣味、能动手、精力也旺的家伙。

颇有才气,但抵不上他的心气高。所以他的文章,内容与题材胜过文笔 。总觉得自己很了得,但确实做啥都不太能成。

他常念叨自己是林和靖之类,但骨子里其实很好热闹,是红尘中人,有苏州小市民活泼的内心。


而他的光彩,主要是因为芸的存在。

他很幸运,遇到芸这样的妻子。全书中有趣的部分,几乎集中在他与妻子的过程,外加一些亲自动手搞园林的部分。

而其他一些,比如他的私人游历,他去广东嫖妓还自命风流的段落,可读性就差了一筹。说刻薄些,还经常洋溢着“兄弟我不是不会,是不屑这么做”的劲儿。我觉得他嫖妓那段各类自命风流,尤其如此。


写在书后记里的话:

众所周知,《浮生六记》说是六篇,如今仅存四卷。“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除了《坎坷记愁》,剩下三章,还真都是谈论生活细节、为欢之事:闺房之乐、花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致。其《闲情记趣》一章里,谈论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段落,颇有趣味,可见沈复是位实干动手型的,倒不像其他名家,只是指点评论一下便过去了;《浪游记快》,也因为他幕游在外的身份,以及穷愁潦倒还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显得很是热闹,风景层叠,目不暇接。
当然,若要挑剔,则沈复的文笔见识、详略取舍,并不比李渔、张岱那些大师们强,文中自然也不免如袁枚先生那类乾隆年间才子们似的,时不常要显摆一下“兄弟我这个也是懂的”的劲儿,以及“这里其实未必要写,但我舍不得删嘛”的调调。但好在,如他自己篇首自谦所云,这文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吹毛求疵,则他许多叙述,未必如他自己想象的那么有趣,但在“如实道来”方面,细微曲折,都点到了。沈复虽然是读书人,而且时时标榜好诗文喜风雅,还以林和靖自况,但性格上却是典型江南市民:好热闹,喜交友,声色美景娱目的,他都不讨厌。所以记叙下来,虽然许多事平铺直叙,也算是热热闹闹。所谓不以文胜,而以质取吧。倘若说《金瓶梅》全书,可以当作明时市井风物的百科全书来看待,《浮生六记》也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轴画来欣赏——还是加了大量风景描绘的山水卷轴呢。


《闺房记乐》是为本文的核心精华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诚非过誉。实际上,读完全篇,我简直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的念头。自然你可以说,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沈复对他妻子已经算是极好了。而芸的出色,也恰是在细节中呈现:身为一个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沈复很喜欢描写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这也是此书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的所在:自来才子喜欢描述家人名妓狎玩故事(沈复当然也写了类似篇章),但如此深情描写自己的夫人,却实在罕见罕闻;芸也的确是个心路活泼的妻子,比如,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敢于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也有主意为自家公公找姬妾,诸如此类,乍读便令人神往,觉得实在是个有趣的女子;但略多读几遍可知,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
在一个并不那么良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无甚长处的家庭环境里头当媳妇儿,她默默的担负着许多东西,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闲散风雅劲来。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金璞玉的凑成了一体。甚至在沈复略带得意的谈论自己放意浪游、大兴诗会的那些篇章之后,你都能感觉到芸温柔又宽和的笑容。古来肯布衣蔬食过日子的夫妻,许多是迫于无奈;平心而论,沈氏夫妻过的日子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过得下去,最终难以为继,妻子早逝,也足令人扼腕,但在此之前的漫长时光里,终于还能过出风流倜傥,甚至清暖温柔的味道来,里里外外,无一处不是芸的光彩。




再说直白点。

如果没有沈复与芸的秀恩爱段落,没有芸本身的光彩。

《浮生六记》就是一本“不错的苏州文人旅行日常随笔集”,绝难有今时今日的地位。


有些东西是文以人传,比如袁枚李渔们太有才,写什么都流传。

有些东西是人以文传,比如若没有《海上花列传》,韩邦庆的声名恐怕不像今日。

沈复得以名垂至今,芸占了极大的分量。芸是因为沈复的记载而有名,反过来,沈复也是因为记载了他的妻子,文章才得以如此流传。


user avatar   zhen-lan-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其他答友说起了芸娘,就贴个跑题的,也算是沈复的侧面,大家可以自己评判。

文章原名: 沈复与芸娘,夫妻多年成兄弟

作者:闫红


顾城的小说《英儿》里,提起过《浮生六记》,因为那里面有个女人芸娘,和小说里的雷米一样,不介意另外一个女人走入她与丈夫的二人世界,芸娘还热情高涨地帮丈夫纳妾,与美貌的雏妓互通款曲。

小说里的意思是:其实这样也可以。这种强调,已经有现代文人道德的迟疑,再朝前推一点,文人的说法是:其实这样多好啊!他们对芸娘如此的热爱与敬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彰她,帮她招来后世女权主义者的非议。

世界是由误会组成的。无论是表彰,还是非议,都与清代女子芸娘无关。如果你愿意了解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应该远离那些典型事件,研究她生活的细枝末节,后者常常比前者更能表现真相。

好在,关于芸娘的细节,有不少被记录下来。

芸娘的事迹见于她丈夫沈复的大作《浮生六记》,在这里让我先向他致敬,很少有男人花那么多笔墨去描述妻子活泼的性情而不是美好的德行。

在沈复的笔下,芸娘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子啊,她热爱自然,流连于风花雪月;喜欢交朋友,闺蜜众多而且大多生动有趣;闲来也会和老公斗斗嘴,可惜温厚的性情使她常常处于下风;见到美好的事物便如醉如痴,和妓女憨园的一场情缘就可以归为此类。

沈复有个表妹婿,讨了个漂亮的妾,得意洋洋地跟大伙炫耀,搁那时,就跟现在的男人买了个新款的手机似的。芸娘却不以为然,品评曰:“美则美矣,韵犹未矣。”那位表妹婿正在兴头上,被浇了这么一瓢冷水,自然很不爽,就说,那将来你要是为你丈夫讨小老婆,一定是“美而韵者”了?

这话很有些揶揄意味,芸娘两口子都不是会过日子的人,他们那点家底,上哪儿娶一个“美而韵”的妾?偏偏芸娘就大言不惭地说,那是当然!后来她偶尔见到妓女憨园,后者亭亭玉立,恰如“一泓秋水照人寒”,芸娘一下子被她打动,下定决心替丈夫把她娶回家。

芸娘的做法似不可理喻,那是因为她的婚姻本来就在常理之外。在那个年代里,做个好男人成本极低,《十八春》里的薛仁贵,把妻子丢在家里十八年,都还是众人眼里的好男人。要是能够举案齐眉,两口子客客气气,像贾政与王夫人那样,就足以做大众楷模,所以,婚内孤单,在当时非常普遍,而且,时人还觉得很有审美性,写了无数的闺怨诗来咏诵不已,他们喜欢一个女人像绣架上的花鸟那么寂寞。

沈复和芸娘的婚姻却不是这样。芸娘起初也曾是缄默而拘泥于礼教的女子,沈复想方设法逗她说话;芸娘迂腐,沈复若为她整袖递巾,她必站起来说:“得罪”、“岂敢”,沈复笑话她说:“你想用礼教束缚我吗?礼多必诈!”一番玩笑下来,“岂敢”、“得罪”竟成夫妻间打趣的语助词。

他们结婚二十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这些生活小节,其他的夫妻间或许也有。但沈复鼓动芸娘女扮男装随他游水仙庙,实在是仗义之极。那水仙庙是繁华的所在:“回廊曲折,小有园亭。每逢神诞,众姓各认一落,密悬一式之玻璃灯,中设宝座,旁列瓶几,插花陈设,以较胜负。日惟演戏,夜则参差高下,插烛于瓶花间,名曰“花照”。花光好影,宝鼎香浮,若龙宫夜宴。司事者或笙箫歌唱,或煮茗清谈,观者如蚁集,檐下皆设栏为限。”

芸娘很向往,又苦于自己是个女子而不能至,沈复就怂恿她穿上自己的衣服,戴上自己的帽子,脚着蝴蝶履,做拱手阔步状。其间芸娘几番迟疑,沈复强挽之而去。不消说,那一晚芸娘非常的快乐,观灯赏花的快乐之外,还有小小地逾礼而生出来的自由的快乐,而这,是她那不肯将她束缚在朱门之内的丈夫所给予的。

芸娘因此逐渐豪阔大方,她原本是薛宝钗的范儿,逐渐被沈复挖掘出史湘云的风采,沈复帮她挖掘出很多作为“人”而不只是“妇人”的快乐。真正的爱,就是这样,不是愿意给你更多,而是愿意带你领略更多,帮你变成一个更善于体验生命乐趣的人。

古往今来的那些丈夫们,未必不爱他的妻子,只是若那爱必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不能与他无谓的安全感冲突。更多的时候,他们将妻子作为一个宠物、一个合作者来爱,将对方打造成自己需要的样子。就像娜拉的丈夫,他们总是搞不懂,一个宠物、一个合作者,为什么还会有寂寞这种体验。

沈复与他们不同。我若是芸娘,也要回馈于同等的仗义。在那个年代里,纳妾是合理之事,但妻子们皆反感,因为这与自己的利益冲突。即使因不得已的原因,帮丈夫弄个女人来家,也多半是选好控制的良家女子。

芸娘却不同,沈复待她,未曾有一点私心余地,她对沈复,亦是不遗余力,夫妻多年成兄弟,她一定要为他觅一个“美而韵”的佳人——说下大天来,男人都是不拒绝美女的,在纳妾成常态的时代里,芸娘并不需要沈复为婚姻而存天理灭人欲。她不介意分享,而且,让我说句三观不太正的话吧,我也觉得,分享,亦好过孤单。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芸娘骨子里亦有不同寻常的热情与浪漫,她喜欢美景、美文、美人,看到憨园,就像贾宝玉看见那个红衣少女,想着怎么把她弄到自己家里就好了。芸娘愿意想象三个美好的人共同生活的图景,浪漫的人执迷于生命中形形色色的美,对于有可能带来的危害,从来不愿意多想。

她热情高涨,以她自己方式,结交憨园,居然真的将憨园说动,口头上答应了她。

打那以后,她每天张口闭口全是憨园,面对这种可爱的喋喋不休,沈三白也只有啼笑皆非的份吧。但是,她的热情终究不能改变世间规则,憨园的母亲不答应,将美貌的女儿另嫁有钱人。

芸娘为此大病一场,后来她公公用这件事做借口,将她撵出家门,她一生的颠沛流离都是以此而起。她想不通憨园的薄情,多少年之后,她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还是“憨园负我”,对于深情而单纯的她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嘲弄。

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他说这话,倒不是为了表彰那狗屁的“不妒”美德,她的一切行为,都不可以做世俗之内的解释,而更像《红楼梦》里的女子,万般惊世骇俗,都出自烂漫天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她是一个终生保持少女风貌的女人。

少女和妇女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是警惕与禁忌,当一个女子开始有所警惕,懂得规避生活中的各种禁忌时,她就是在朝妇女转型了。像芸娘这样的女子,她的字典里永远不会有这两个词出现,总是听凭心灵的指引,按照直觉行事,即使满面风霜,脸上的笑容依然像少女一般透明。在普遍紧张兮兮的古代社会里,这种轻盈的姿态自然要遭到阻挡,于是,她们的脚步变得跌跌撞撞。清代女子芸娘的一生,就可以视做一场受阻的舞蹈。



另外,我记得特别关注(一本杂志)上有篇很好的文章叫绝世芸娘,可惜没找到,那篇写的更为细致,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查。


user avatar   xie-ran-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个字来形容沈复:情深不寿

下文是观《浮生六记 卷一》之感,沈复其人,大抵可窥一二矣。

[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此书开篇就给了单身狗们致命一击:卷一便是《闺房记乐》,通篇皆是二十三年来沈复与其结发妻子陈氏的琐碎情事。说它琐碎,是因为几乎没有几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铺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悬念转折;说它皆情事,则是因为字里行间莫不是珍惜、卷首页眉都透着恩爱。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痴矣!


记得当年初见,彼此仍是少年。沈复喜她才思隽秀,虽恐其福泽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释之,对母亲诉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复十三岁。


都说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一个十三岁的小小少年,因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个月的族中阿姊,这一倾慕,就是一生。


洞房花烛饮合卺酒之时,头一次在案下握住了陈氏的手腕,二十三年过去,沈复依然记得那时阿姊“暖尖滑腻”的手感,和“胸中不觉怦怦作跳”的紧张。婚后某晚,其与故人划拳饮酒,酩酊大醉卧倒在床,醒来时陈氏正对镜晓妆。我自己看书的时候不做别的念想,现在回头来看,不过就是一次醉酒,有什么值得刻意写下来?转而想到,大概从妻子过世之后,他再也没法儿喝醉醒来还能看到她当窗理云鬓的模样了吧?


那时候,陈氏初为新妇,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宽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说新娘惫懒,日日太阳初升便要起床,沈复喜欢赖床,可看她严肃认真的样子,只得跟着一同早起,这大概就是现在年轻人常说的“为爱改变”了吧。婚后两人每天里“耳鬓厮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警察叔叔这里有人虐狗!)。”

接踵而来的就是婚后小别,那叫一个“一日三秋,梦魂颠倒”。小别之后见面,两手一握“魂魄恍恍然化烟作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啧啧啧,简直比干柴烈火还烈,这特么是汽油遇上火啊!整一卷都是这些啊!夫妻两人游园消夏,读书论古,品月评花,每件事都秀得一手好恩爱啊!


可惜好景终不长久,沈家家道中落,陈氏又接连失弟丧母,多番打击之下,身体日渐沉疴,病榻之侧,沈复悉心守护终不曾离弃。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想天下恩爱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记得婚后数年,沈复和陈氏整理书卷论及诗词,沈复得知陈氏最为推崇者是那 张口吐出大半个盛唐的李太白,当即像个小孩子一样笑道:“夫人定是与‘白’有缘啊!”陈氏不解,沈复说道:“夫人启蒙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诗词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与这个字有缘么?”陈氏莞尔。此间情状,不解风月之人如何体会得来!即便是如今这个多少显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痴儿情女,也会因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缘分让我们在一起”而惊叹,情到深处无从解释,只好托词于上天,道一声:一切真乃缘分也。


最后,其实文中最打动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难与共,也不是相守到老。世间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难得的是,沈复在斯人不再后,于贫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写下了这些故事,只属于沈氏夫妇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万尺黄泉之下,虽于逝者无补,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罢!


user avatar   feimag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另一个答案恰恰相反,我认为沈复是个幸运的人。

即使放到现代,亦有不少人羡慕沈复。

且看开篇:“余生乾隆癸未冬卜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后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太平盛世,衣冠之家。又是在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沧浪亭畔,能在封建中国的江南秀水生活长大,虽不能算得有权有势,也算小富即安。

而后男大当婚,三白遇到了芸娘。据书描写,芸娘比三白是大几岁的,而且并不算是美女:“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但芸娘擅长诗词,三白饥饿时还偷偷藏了小粥给他。

还记得三白写新婚:“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莫不傀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妪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

写下这些文字的三白作古了几百年,芸娘甚至都未能陪三白到老。可几百年后,我们翻开《浮生六记》,一样能感受到三白的快乐:他和芸娘吃臭豆腐,芸娘女扮男装游沧浪亭。即使在自由恋爱的今日,大家又能得多少红颜在傍的时光?

而后卷二写道沈复自幼到长大的一些闲情记趣,例如把蚊虫看成仙鹤,留在蚊帐中喷烟,作“青云白鹤”。也有写到沈复闲时摆弄的一些插花盆栽,诗词书画。。再回头看大部分碌碌麻木的现代人们,不知“旦得一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可惜,不仅仅是芸娘早逝,连沈复自己后半生都在颠沛流离,如果不是恰好写了一本《浮生六记》,甚至说,若不是恰好记下了被林语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的芸娘,沈复这一辈子也就压根不留痕迹了吧。


观望一下文学写的感情,大多以悲剧收尾,白娘子被关了雷峰塔,罗密欧和朱丽叶殉情而死,唯一一对终成眷属还得化成蝶才行。人,终究是脆弱渺小的,每个人在残酷现实前都无力(尤其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幸福只能相对而无绝对。也许就是沈复前半生的幸运,使得其后半尤为显得凄凉。


人生似柳絮散去幻幻真真。

故何妨太认真,

生亦何欢,

死又何苦?

人这一辈子,若曾像三白那样快活过,要权要势做什么?长命百岁做什么?


月夜里的沧浪亭,是否有芸娘和三白在湖水撑着小舟,苏舜钦是否又在亭中独自吟着诗词。


user avatar   seawa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浮生六记》,除了醉心于其幽闲之趣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两位相爱甚笃的主人公了。

芸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自然是魅力非凡的。“削肩长项,瘦不露骨”是她恰到好处的身材,“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是她气质熠熠的面容;而“两齿微露”的瑕疵,则如脂砚斋所言“天生美人方有一陋处”。她析古诗时眼亮心明,看戏剧时情深意切,处家事时克己奉礼,比寻常的传统女子又多了一份聪颖、一份痴心、一份涵养。她既可以做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又适合成为一个红袖添香的知己,实在是过于完美了。

我曾给女友念《浮生六记》:“芸出堂陪宴,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大醉而卧”;又有“芸笑挽素云置余怀,曰:‘请君摸索畅怀’”,逗弄她说,你看人家姑娘多通情达理啊,男人新婚夜泡妞,她来应付客人;带其他姑娘喝花酒,她主动要求夫君赐以咸猪手。当然,更让后代文人垂涎的是,像芸这么美好的女子,不但允许夫君纳妾,而且撮合着要寻“美而韵者”。怪不得历代至今的文人说起芸来就口水滴答,若得陪伴,夫复何求啊。

不过我一直有个疑惑,按理说爱是一种排他性极强的情感,女人若不吃这口醋,大可断定她并不爱这男人,可芸却并非如此。时代在变,有些属于本质的人性特点却不会随波逐流,古典女人难道就不希望郎君专情?当然不是,关于这方面的情趣故事可多了去,女人不但会吃醋,嫉妒的心思泛滥起来,还会造就诸如吕后做“人彘”那样的悲剧。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在中国古代妇女受到的禁锢那样和压迫,既有格外明显的外在表现,又有不易察觉的内心渗透。爱人而又容人欢谑,怕是夫为妻纲的伦常对正常性爱心理的小小扭曲吧。

三白则是当之无愧的才子,虽然此人算不上什么文学大家,但这本《浮生六记》足够为其青史留名。他虽然谙熟经典,看法却也不拘一格;煮酒弄花的小日子被他过的有滋有味,采菊东篱,嫁接花木,堆叠盆景,静屋焚香,应试对句,茶泡花香,这生活的情趣俨然是后无来者了。

但我还是看他不起。一个男人再清高正直,再不屑于与这“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的世俗生活相安,也得把自己的肚子喂饱吧。若有个老婆,也得管上衣食病灾的,光念诗捱不过日子去。如果没能力管,趁早别娶人家。遇到人生坎坷不去尽力解决,一天到晚求爷爷告奶奶的,还牛逼烘烘的号称“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好意思吗?家境败下来以后,沈三白连续几年都找不到差事做,在家里摆书画摊,三天入不敷一天出。大龄文艺男青年在家如此长期待业,一方面是因为养尊处优惯了,也不会做些赚钱营生;另一方面我估计他也是看不上一些下贱的工作,怕有辱了斯文。这时候芸又是如何呢?不但呕血的毛病久治不愈,衣服首饰也都典当了去,自己挨冷受饿的,孩子也跟着苦楚,干脆就断了治病省点药钱。这一切不是沈复的责任么?

更可气的是当芸病痛而终后,这窝囊废还不悔恨反省,迷茫了半天总结了一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感情太好了分别时要伤心的,听听,这龟儿子就想着不能让自己太伤心,真恨不得操起灵位夯死他。旧文人,乃至现今搞文艺的落魄分子总哀叹女子薄情爱财,可人家好姑娘一咬牙跟了你,你就尽心竭力照顾周全了?别说我以现代人的标准要求他,看三白这副衰样,我还宁肯芸去嫁个地主老财呢。中国文人易犯的三大毛病,一是如韩愈那样心藏功利、言行不一;二是像郭沫若般全无骨气、苟活自贱;其三就是三白这样,谋生无能,怨天尤人。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蹦极,

我喜欢危险的感觉。

当我站在几十米的高台,脚下就是湖面,难以遏制的恐惧会紧紧抓住我的内心,让我战栗,让我警醒,让我瞬间感觉到,活着是多么真实的事,而活着又是多么幸运。


user avatar   luoxiaoyi-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你看到了我的消息还是没回对吗?”

“是”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东罗马帝国皇帝曼努埃尔二世(Manuel Ⅱ Palaiologos)? 
  魏晋风度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如何评价金海陵王完颜亮? 
  为什么史迪威没有带兵经验,而能做到中国抗战参谋总长? 
  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清算? 
  有哪些事可以称得上「『帝国』最后的荣耀」? 
  哪些历史人物如果早死几年,可能评价就完全不同?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他是怎么做到依然能让这三千死士对他死心塌地的? 
  有哪些你小时候很讨厌,但长大了却不讨厌甚至喜欢心疼的人? 
  有哪些背叛出身的历史人物?包括背叛家族、阶级等? 

前一个讨论
怎样保留桂花的香气?
下一个讨论
比一般车位大的「女性停车位」是否是歧视?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