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在国际奥数比赛中,近些年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可是为什么至今没有人获得菲尔兹奖? 第1页

     

user avatar   waltery-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补充一句,就我这些年与法国老师交流的法国数学教育经验来看,法国大概是把我们卷奥数的劲头拿来卷纯数学,1500课时高等教育阶段的纯数学教育,基本可以筛选出进入下一阶段的人,比中等教育的奥数有用。


培养一位能够在这个体系承担数学教学的主管老师也要花较大功夫,要对如下图的整个数学体系有比较好的了解,尤其是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要对整个培养模式很熟悉,能充分利用讲学导学辅导小测口试大考等多种手段。要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及课堂反馈的信息很敏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等等。我承担过预科物理教学一个学期,并且围观了预科教育十年,一点体会。



从我的另一个回答搬运。


今天多写几句,纯数学教育太贵了。法国是纯数学教育做的很好的,我们作为工科院系,有幸采用法国预科教育模式教了很多年数学。我们一位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的数学课课时是近1500,远超一般工科院系的400左右。而且我们采取导学课小班教学,实际一学年提供的数学课超过3000(最高时)。而且要经过很多次小测大考口试,每张试卷都是按0.25分的细致度计分和批改,这些都体现不到工作量内。

对一位法方专任教学老师,每学年可以承担600多课时,而国内高校科研教学并重的教师岗位,承担1/4已经很花精力了。

法国大概5%的高中生接受过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规模,涉及的资源投入必须由大的机构组织,在法国是由直属于教育部的机构组织的。

这里的贵体现在

1、师资,足够多能够胜任这样课程的老师还愿意承担这样的教学,这些老师很多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成长的,放弃纯数学研究和放弃去业界,留下来坚持教学并不容易。

2、成效,教育本身就是百年树人,难以在短期看到成效,纯数学这样强烈依赖于天赋的更是很难,可能教100位学生也没一位最后从事纯数学研究的,进行规模足够大的筛选才行。

3、对社会的贡献,纯数学的贡献都是对全人类的,很难对国家和地区的较快做出直接贡献。

投入大,成效低,还是为全人类买单,确实有些贵。

法国是教育部下属单位统一组织,形成了规模效应,既能选拔出最出色的数学人才,又能让很多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进入业界,又有一部分学生作为老师维持这个体系的循环。



我觉得,金牌多说明中等数学教育做得好,菲尔兹奖没有说明高等数学教育做得不够好。


虽然不是数学专业,有幸学过北大数院的分析高代,最近也和一位法国老师合作讲过工程数学方法。


北大数院一位老师说,我们的老师学生都很努力,但如果没有或很少人对现代数学足够了解,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不够了解。


跟法国这位老师合作,他的导师是法兰西科学院院长,菲奖评委会主席,他的师门五代都有菲奖。他博士毕业没多久发过一篇论文,引用1000多。跟后面一位菲奖得主合作过一篇,引用1000多。后面这位老师转去应用数学做工程力学了,也长期在工程师学校讲泛函在工程的应用,比如退休后发挥余热来我们学院。但他讲的弱导数,分布理论,索伯列夫空间等内容,我们理工背景的老师没一个人学过。法国连工程教育都能上到这种数学,菲奖多也可以理解。


user avatar   luwang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菲尔兹奖是授予四十岁以下的的数学家的,而奥数金牌通常是十八岁以下。

如果我们假设菲尔兹奖获奖者平均37岁,而奥数金牌获奖者平均年龄17岁。则他们的年龄差别大概在20岁左右。这样通常情况下,1990年金牌获得者要在20年后的2010年才处在菲尔兹奖评选范围内。

List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participants

上,我们可以看到,菲尔兹奖与20年前左右的IMO成绩的相关性是惊人的高的。从1990年开始算起,每届获奖者中都会有至少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获奖者,一共26位获奖者中有13位是曾经的IMO获奖者。把他们的菲尔兹获奖年份和他们的最好成绩年份做差之后,得到平均值恰好是20,符合我们的猜测。


而从中国队IMO比赛历年成绩总结(

imo-official.org/countr

):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队是从1997年开始从未低于第二名的,那么这批人要到菲奖评选,差不多在2017年。

另外虽然中国总分老是第一,但个人赛中,只是从2000年开始才总是有选手获得个人的头名,而数学基本都是拼个人是否顶尖而不是团体。

这样算起来差不多要在2020年才会菲尔兹。

巧合的是,2000级北京大学数学系校友张伟(

math.columbia.edu/~wzha

)和恽之伟(

stanford.edu/~zwyun/CVc

)(后者是上图中2000年满分金牌),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获得拉马努金数学奖(

SASTRA Ramanujan Prize

),这个奖项是只授于32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的。

所以,只是时候未到。

用伍鸿熙《黎曼几何初步》于北大1984年5月致读者的话(

frankliou.wordpress.com

)中的一段作为结尾:

我講這個課的時候,剛好和奧運會重合。由於祖國在奧運會上的豐收,自然引起了“為什麼中國數學家不能拿數學界的金牌”的問題。於是“拿金牌”這個口號不脛而走,暑期中心的同志們人人面上都掛著一個問號:“中國再什麼時候才拿數學界的第一面金牌?”這個問題後來甚至在雜誌、報章上也被提出來了。這個想法實在很具有刺激性。若是真能把一門嚴肅的學問當作一種體育比賽,以後可以玩的花樣就多得不可想像。比方說,人民日報第一頁可能有如下的標題:“Poincare與高斯在拓樸場上激戰,Poincare大勝,五比零。”又或:“群論決賽,Abel苦戰Galois,不幸以二比三敗北”等等。不過我猜想提倡在數學上“拿金牌”,主要的用意也不過是作為一種鼓勵罷了。這個用意自然是很好的,但是,這個口號卻不幸被人誤解,以為學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外是拿一個什麼獎之類。這就和古代“十載寒窗,一舉成名”的封建思想,有太多重合之處了。你們一定很清楚地認識到,在你們自己這一代當中,這種功利主義的想法已是與日俱增,犯不著再用“金牌”作為鼓勵了。我覺得比較值得做的事,倒是鼓勵你們去培養一種“實事求是,為這門有悠久歷史的學問盡一己之力”的學者風度。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菲尔茨和奥赛有20年的相位差,所以要到2018左右中国才真正开始有希望拿奖。

另外,这玩意四年一届,只给4个人,随机性很大。所以有希望和拿到奖区别还是很大的,没必要要求2022一定有,等2026-2034吧。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人玩这个是为了考大学。不是真心爱数学。你只要看看那些奥数特招的孩子,进了大学之后、干什么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user avatar   acel-rovsi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难是因为你姿势水平太低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难是因为你姿势水平太低


user avatar   junyi-x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难是因为你姿势水平太低


user avatar   snor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惠州防疫人员将萨摩耶“雪球”打死,是以人为本,以防疫为重的果断举措。

1,科学研究已指出宠物有加剧疫情的风险。

2,惠东县大岭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因环境内多样本呈新冠阳性,犬只感染可能性大,工作人员扑杀了一只狗。

但只因爱狗人士抱团闹事,政府居然低头道歉,还对打狗英雄停职,引发舆论哗然。

3,狗主人用微博账号【有只雪球】在网络煽动爱狗人士闹事,并传播【猫狗不会传播新冠病毒】的伪科学,破坏防疫,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4,网络大v安提-利以及众多正义网友,知道积极举报爱狗人士的帖子,删除了一部分。

大v也好,网友也好,都只是普通人,却敢于与疯狂的爱狗人士决一死战。

而作为有实权的政府,竟然不敢直面舆情,只会按闹分配,向闹事的爱狗人士示弱,出了事儿就甩锅给下级,令人失望。应该联系微博,把爱狗人士的帖子删了,并追究狗主人破坏防疫的法律责任。

5,爱狗人士以宠物狗是“私人财产”为由阻挠对涉疫动物进行捕杀,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人民和社会利益之上的表现。

6,不仅是惠州,爱狗人士在全国都兴风作浪,自私自利,破坏防疫。

别的人都普遍配合防疫。唯独养宠物的人群总是索要各种特权,各种不配合。

养狗人为了不让狗在自己家里拉屎,还经常以遛狗为名,故意带狗下楼到小区拉屎,风险极大。

政府不应该再对爱狗人士妥协,否则迟早疫情防控要被爱狗人士给彻底破坏了。

总结:一,应该严惩破坏防疫的狗主人,以儆效尤。

二,要敢于捕杀宠物,并有理有据强硬反击那些闹事的爱狗人士。

三,要充分保护和尊重那些负重前行的打狗英雄。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不禁联想 现在全社会考公务员热,考上了这一生就有了保障,而且只要进入了体制内的队伍,结合当前的新闻来看,只要不违法就算犯了多大的错误最多也就是撤职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依然能在体制内美滋滋的领工资。行政处罚最严厉的惩罚不是给你抓进去拘留15天,而是有了记录之后自己和后代失去了考公务员的资格!失去了考公务员资格自然也不会有人跟你结婚,所有从根本上也就不能有后代了。毕竟清华70%毕业生都进入体制内就业。

只要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没有双重进步来解决问题,诞生一批像保尔的老师朱赫来这样掌握先进生产力却在俄国内部得不到升迁得人来引导革命,武士和僧侣就能在物质和精神上统治很多农民,把他们的剩余产品都拿过来,这也客观得证实了为什么现在社会师医公是YYDS!!! 在社会不能变革前提下同学们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考公吧!

最后放几个节目的截图作为结尾




     

相关话题

  逻辑学中,前提为假而命题为真的推论如何解释? 
  如何严格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这两个性质? 
  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意义? 
  有没有碰到过可以通过建立物理模型且运用了物理基本原理来得到解析解的数学题? 
  (xⁿ - 1)/(x - 1) = y² 这个不定方程蕴含了哪些知识? 
  [题]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最大公因数是6,这两个数可能是多少? 
  何为分析方法、代数方法、几何方法、拓扑方法? 
  非常神奇的数学结论有哪些? 
  函数 f(x)=x/2+√(x²-x+1) 的最小值怎么求? 
  有没有办法从数学上定义脸蛋的光滑性? 

前一个讨论
诸葛亮被蜀国认可也就罢了,为什么晋国也认可?一般不是诋毁敌国权臣吗?
下一个讨论
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