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同是德意志民族,为什么奥地利打不过普鲁士? 第1页

  

user avatar   count_pala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欧洲历史上,为什么奥地利军事方面不如普鲁士,为什么普鲁士战斗力这么强,奥地利这么弱,动不动就被人家打到首都维也纳。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欧洲历史上,为什么奥地利军事方面不如普鲁士,为什么普鲁士战斗力这么强,奥地利这么弱,动不动就被人家打到首都维也纳。
user avatar   shi-feng-6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欧洲历史上,为什么奥地利军事方面不如普鲁士,为什么普鲁士战斗力这么强,奥地利这么弱,动不动就被人家打到首都维也纳。
user avatar   dong-feng-gu-zao-miao-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


user avatar   you-chuan-hui-ye-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信吗?巴基斯坦人不信→_→。


首先,在政治层面,尽管巴基斯坦政治、军方高层对华友好,但巴基斯坦新一代青年对华友好感情有所淡薄,对中巴基斯坦关系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在中国外交优先列表中,巴方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巴基斯坦历届政府都将对华友好视为外交政策基石。2011年总理吉拉尼访华时公开宣布,“中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将永远同中国站在一起。” 巴基斯坦军方坚持推动中巴军事合作与交流,是对华友好关系的坚定支持者。人民党、穆斯林联盟(谢里夫)两大党领导人都曾多次访华,并反复表示中巴友好是巴基斯坦外交的出发点。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巴基斯坦新一代青年政治精英和中高层军官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多留学西方,没有经历中巴友谊的风雨,对中国社会、文化缺乏了解,对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许多巴青年精英认为中巴之间只是单纯的利益关系,中国利用中巴特殊关系平衡中印、中美关系。他们认为随着印度的快速崛起,中国希望同印度保持正常关系,将印度视为潜在的贸易伙伴,将回避印巴之间任何冲突,包括阿富汗问题上的印巴矛盾,以避免在印巴之间作出选择。而在巴方所希望的借助中国抗衡美国方面,由于中美关系远比中巴关系重要,中国绝不会因美巴关系变动而有所变化 。有些人甚至单纯以援助多少和重大项目投入与落实多少作为标准,来质疑中巴关系,认为中国在对巴关系上说得多做得少。 另外,还有部分巴方亲美人士认为中巴军事合作不利于地区和平。在他们看来,中国对巴基斯坦军事援助的主要目的是“将印度注意力从经济发展与地缘政治方面转到地区军备竞赛” 。认为中印之间的游戏将进一步巩固南亚地区现状,对巴基斯坦长远发展不利。如果中国继续助推印巴军备竞赛,那么印巴之间各种合作,如贸易、阿富汗问题、能源共享,边境争端、应对跨国威胁如天气变化等就很难实现。巴基斯坦一些深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学者还认为中巴友谊损害巴基斯坦民主进程。他们认为“……不喜欢民主带来的混乱和矛盾,更喜欢维持军方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上特殊地位的传统局面,……可能教给巴军方如何控制抗议运动、屏蔽自由媒体和网络自由,回避人权和劳动权利”。

其次,在经济层面,巴基斯坦工商界人士期待搭乘中国经济快车,但对中巴经贸合作现状不满。巴基斯坦举国上下都将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视为重要机遇,希望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借机全面提升经济水平,融入亚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虽然巴中经济有一定互补性,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但当前巴方不满双方经济合作现状,认为中国对巴基斯坦投资与“全天候友谊”的高度不匹配,中国过于注重自身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巴方。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港口、桥梁,更多是为中国经济利益或战略意图服务,如开采巴基斯坦各种矿产资源等就是中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所致,巴方在合作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获得收益过少 在巴方看来,中巴经贸也存在一定问题:(1)中巴贸易逆差太大。2010~2011财年(2010年6月30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巴双边贸易总额为74.23亿美元,其中巴基斯坦自中国进口57.89亿美元,向中国出口16.34亿美元,巴方逆差41.55亿美元。且巴方出口多为原材料,中方多为附加值高的产品。巴基斯坦出口商品高度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等领域。其中,棉纱、棉布和棉花三种商品对我出口额占巴基斯坦向我出口总额比重就高达69.21%;而中国商品集中在机械设备及配件、化工类产品、钢铁及其制品、机动车及配件、轮胎等工业制成品 。(2)中国商品严重冲击巴基斯坦国内行业。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巴基斯坦国内相关行业无力同中国竞争,纷纷倒闭。(3)走私严重。由于中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部分中巴不法商人滥用协议,将非中国生产的商品也打上中国产地享用了优惠,致使巴方税收损失很大。(4)中国商品质量较差。(5)中国企业社会形象不佳。巴方认为中国企业只关心物质利益,对当地领导人热情交往,而对当地普通民众生活关心不够。还有当地专家认为中国对巴基斯坦投资与当地经济融合度不高,对巴基斯坦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巴基斯坦工商界对华期待形成较大反差。

再次,在安全层面,巴基斯坦部分世俗知识精英、宗教人士对中国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举动心存疑虑,担心中美在反恐方面渐趋相同。巴基斯坦部分学者认为,邻国极端势力日益猖獗,这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些恐怖分子许多都在巴基斯坦境内受训,而且在危机时刻他们也往往逃往巴基斯坦进行避难。许多关塔那摩美军监狱拘留的维吾尔族恐怖分子都是在巴基斯坦境内被捕的。同时,新疆的稳定还关系到中国通向中亚的能源及贸易之路是否通畅。从安全角度出发,巴方认为“中国很可能采取同美国一样的强硬态度,要求巴方清剿境内恐怖分子避难所” 。巴方有观点认为,2007年正是在中国而不是美国的压力下,巴基斯坦政府对绑架中国人的“红色清真寺”进行镇压,使得巴基斯坦安全形势恶化。而且,前总理贝·布托就是因为支持这个行动而被杀害 。而中国在巴基斯坦工程人员众多,很容易成为各类恐怖势力袭击对象,2008年,“巴基斯坦塔利班”就绑架一名中国工程师,事后中国曾严厉指责巴方保护不力。2011年……,因此,巴方认为,“如果巴基斯坦境内恐怖势力对中国人员和投资的威胁越来越大,……很可能改变肯定巴基斯坦反恐努力的态度”。

最后,在社会交流层面,巴基斯坦普通百姓对中国怀有朴素友好的感情,但普遍对中国社会、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巴基斯坦民众多将中国视为应对印度、美国威胁的战略伙伴,年轻人则希望抓住中国崛起机会,希望到中国留学和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多。但两国文化交流渠道狭窄,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多来自西方媒体或深受西方媒体影响的巴基斯坦本土媒体,对中国当前发展现状特别是中国政治制度不够了解,甚至存有误解。巴基斯坦青年则多向往西方生活,不了解中巴关系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未来中巴关系继续发展缺乏动力。 而代表知识精英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主流对华友好,但认知不够准确、全面。

自穆沙拉夫总统放开媒体管制后,巴基斯坦社会气氛空前活跃,各种独立媒体日趋增多。近年来,巴基斯坦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新兴势力,在巴基斯坦影响力大增。巴基斯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以中巴友好为基调,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为主题,缺乏对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深度报道,同时,对中国的报道多转引自西方媒体,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同时,巴基斯坦传统或有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对华友好,但部分新兴非政府组织受美、中东资助,具有浓厚亲西方色彩,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与西方保持一致,对中国认识较为负面。

巴方对中国的认知之所以存在众多负面因素,根本原因是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下,两国外交战略层次难以完美对接。巴基斯坦政治、经济面临内外重重压力,对中国的期待较高,但中国外交目标与巴基斯坦并不完全一致,且能力有限,不能无限制满足巴方需求,属典型的“需求与供给不对称”。同时,由于巴方政治、安全形势不佳,即使中国大力推动,一些重要项目也难以落实,2011年9月,中国庆华集团就因安全问题而退出在巴项目。种种问题制约了中国对巴投资与合作的能力,这种高期望值与承受能力之间有着较大落差,这是巴基斯坦各界对中国存在一定失望情绪的主要原因。

其次,中巴传统交流方式无法适应巴基斯坦多元化社会的新局面。当前巴基斯坦社会碎片化趋势明显,权力越发分散,主体趋向多元化。但中国在当地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各种中巴友好活动也局限于传统的纪念活动、新闻报道等等,对巴青年缺乏吸引力。另外,由于历史、语言原因,巴基斯坦当地媒体在华记者较少,不能及时、深入报道中国情况,对中国的报道多转引自西方媒体,而且西方媒体也经常刊登歪曲中巴关系的文章,以上因素对巴基斯坦民众对华负面认知的影响不容小觑。

再次,民间交往过少限制了双方相互了解。中巴友谊一向呈现政治热、军事热、经贸冷、人文交流少等特点,经济上巴基斯坦属于资本主义体系,与西方经济体系关系更为密切,与我经贸往来程度不高。而文化与中东接近,属伊斯兰文化圈,与中国文化等有较大差距,这是两国社会文化交流不畅的重要因素。而中巴交通不便,这也造成两国人民交往困难。至今中巴之间空中航线仅有3条,还不能每日往返。陆地交通则只有喀喇昆仑公路,且自然条件恶劣,一年之中因天气原因要封闭半年,还经常因地质灾害而被迫中断,前不久中国援助的喀喇昆仑公路修复工程刚刚开工。同时,尽管巴基斯坦是中国最早签署的旅游目的地国之一,但因安全形势不好也让中国人不敢前往旅游,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巴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当然,对存在的问题,中巴两国还需重视,只有妥善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中巴友谊之花才会在未来的风雨中更加娇艳。


引自

《“全天候友谊”背景下巴基斯坦的中国观 》

杜冰


user avatar   wang-jin-88-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京肯定第一,上海肯定第二。第三城就一直没有定论。武汉、南京、西安的呼声最高,成都有时也说自己是第三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三城?


  

相关话题

  芬兰和瑞典最早于 2022 年夏天申请加入北约,这对两国意味着什么? 
  欧洲历史上,有哪些文艺名流与贵妇、小姐、王室之间有哪些佳话的? 
  普京称决定从乌克兰边境部分撤军,外交部回应「美方炒作战争威胁,给乌克兰带来严重冲击」,释放了哪些信号? 
  踩到地雷是不是不动就不会爆炸,还是不动也会爆炸? 
  在美军眼里对日军和志愿军评价分别是怎么样的,对谁评价高? 
  欧洲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弑君事件? 
  为什么在英格兰的不列颠人几乎被同化,在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反而能保存凯尔特语言及文化? 
  如果清朝善于利用列强矛盾站队是否会打赢近代的对外战争? 
  近代欧洲战场上有哪些骑兵冲垮线列步兵的经典案例呢? 
  古希腊如此伟大的文明,为什么留下的文明文物如此之少? 

前一个讨论
浙江某景区因 24 孝雕像「女子母乳喂婆婆」引争议,二十四孝雕像是否应该出现在旅游景区?
下一个讨论
家里有个公知怎么办?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