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李健如此受欢迎? 第1页

  

user avatar   li-bei-qia-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从李健回归《歌手》后,就时不时有“听友”留言给我,问我要不要再写写他。我猜,她们估计是因为当年那篇花痴文关注我的吧!

那已经是前两届了,当时他刚刚因为《歌手》而从民谣圈走向更大众,被奉为“秋裤男神”。现在,两年过去了,他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男神”,不过人家现在已经不穿秋裤了。▼

不仅幽默不减,颜值衣品也依然在线。

上周末杜丽莎老师夸李健唱歌深情又有诗意,还很酷,女孩只要看着他就会着迷。▼

李健机智的回答,还有这个动图,我可以看一百遍。▼

我最近一直在想,曝光率不高、话题不多、和听友互动也不频繁的李健,为什么一回归就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号召力?

这是有数据支持的。他回归的第一期,节目的收视率从1.318升至1.518,一跃至当晚的综艺排行榜第三名。观众规模比上期上涨12%,到达观众规模为2596万,多了292万……也是名副其实的流量担当啊。

讲真,像他这样从小众突然爆红的明星,往往会经历一个万人捧高--爆出黑料--人设崩塌的路径。

但两年过去了,李健依然稳居男神之列,人设也没有塌,没有出现群嘲事件,就算不粉他的人也不至于对他反感。

想起李健刚刚爆红那阵,我有个男性朋友说,“你们就看吧,很快就有很多黑料爆出来,说不定他的人设很快就会崩塌”。

2015年,李健参加节目爆红,跻身到男神行列,在媒体界“霸屏”了一段时间。从他的家世、学识、事业,还有让人羡慕的爱情都被赞美了一轮。不过,随即就有人爆出“黑料”。就像他自己说过的:“中国人总是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

只是所谓的“黑料”没激起大火花,很快就归于平静。我觉得,这和他一直清醒地和圈子、人群维持着适当的距离感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说话之道,还是对社交媒体、名利、圈子、歌迷,甚至对音乐,他都能把握很好的分寸感,真是令人佩服。

说话之道,分寸感要有高情商支撑

确实,李健这次回归歌手舞台,给我触动最大的地方,不是他的打扮,他的歌声,而是他的说话之道,他待人处世的分寸感。

在节目里,作为“行走的弹幕”,他无论点评同行还是“吐槽”别人,分寸感都把握得很好。

之前每次看节目,一到非唱歌环节,我就很想快进。自从健哥回归后,这部分终于能看下去了。真的不是因为花痴,而是因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行走的弹幕”。

很多人的幽默,是靠插科打诨抖包袱。但他的幽默,不会让人爆笑,但往往会让人会心一笑。▼

他也爱调侃别人,但往往是有趣的,温和无害的,所以非但不让人反感,还很好地调节了气氛。比如“损”洪涛,说他的介绍语是“信息量为零”。▼

他可不是光负责耍贫嘴。很多时候,他还兼职“解说员”。听完林忆莲唱《蓝莲花》,点评李上线。▼

萧敬腾演唱完之后扔拨片给观众,李锐问这是在干嘛,李健立刻科普了一下拨片礼仪的同时,还顺便调侃了一把李锐~▼

在一个竞技节目里点评对手,本来是个很难把握好分寸的事,但他都很好地把“点评”控制在音乐专业领域,所以也很少引发什么反弹和争议。

有一期张杰唱完后,大家都送上了夸赞。李健也不例外。但他的说法比较耐人寻味:▼

对梁博的评价也挺中肯的,没有夸大他的唱功,但着重夸了他的状态。▼

他在“危机公关”上也颇有自己的一套。

比如他回归第一期的时候,在后台被张杰问起多年前邀歌被拒的事,还蛮尴尬的。

李健虽然刚开始有点懵,像是想不起来的样子,但随后反应很快地说“觉得你声音还会更高,以前给你写歌就委屈你了”。一方面捧了张杰,化解了尴尬,另一方面的“再等等”,也巧妙地把话题结束了。▼

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跟歌手之间的相处,李健总能把握好分寸,会直接表达欣赏的态度,但不会过分亲昵或者套近乎,面对不同类型的也不会贬损对方,但也不会尽说场面话,所以让人感觉很舒服。这种分寸感,是要有高情商和高智商作为支撑的

嗯,自黑起来也毫不手软。有一年他去参加一个荷花节,夏天的室外有很多飞蛾,在他前面的女歌手在唱的时候有一只飞蛾飞进嘴了,噎住了。下一个出场的他就是下面的状态:▼


对于社交媒体,分寸感代表着一种取舍

李健的分寸感,不止表现在说话之道。他对很多东西都维持着适当的距离感

比如说社交媒体。

现在是信息资讯时代,多少人整天手机不离手,像我自己就是。所以我还蛮享受在飞机上关机的那几个或者十几个小时,可以给自己多一点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

看过《我是歌手3》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李健的手机这个梗。当时沈梦辰发现李健用的还是诺基亚的蓝屏按键手机。只有微博,没有微信,也用不了微信。以致胡彦斌想要留个微信增进感情的愿望落空。▼

后来李荣浩要和他交换电话号码,李健还开玩笑地说“别拍我手机,很不体面感觉”,哈哈。他还说自己有“威信”就不用微信了~你这么有“威信”,说什么都对。▼

就因为这样,他也收到过不少朋友的投诉,没有微信,电话也打不通,只能发短信。甚至有一段时间李健还两三小时才会看一下电话,连回短信也回得很慢。

“没关系,时间长了大家就习惯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他是“故意”的,省了多少无效的社交时间啊。

当然,我不是鼓励所有人都这么做,这毕竟和工作性质有关。但对于创作者、尤其是创作型歌手来说,这是让自己保持专注的好办法。他自己也说过:“我想保护自己的时间,因为它能带给你的好处终究是小于它浪费的时间。现在通讯工具会让所有人的时间碎片化,当需要专注的时候都变得不可能了。像我们创作的时候需要专注。”情不自禁为这段话鼓起掌来~

他对社交媒体的态度,也代表了他对社交的态度。在《传奇》这首歌被王菲在春晚唱红之后,李健也算是一夜成名吧。他在那之后接受马东的采访时说,成名后很多人想认识他,请他吃饭,他一般都会选择拒绝,因为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作上。▼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过着“老干部式”的生活。对于信息资讯,他也会选择性地看

他每天都会看一看微博,但“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他微博上的很多内容都是和音乐相关的。更新频率也很低。在没回归《歌手》之前,有演唱会的话,还能一个月两三条,没有的话就基本一个月发一条。

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稍微熟悉他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把更多的空闲时间放在了看书上。他甚至在《人民日报》撰文,写了一篇《读书的“有用”与“无用”》,其中写道:

人们常问我: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我最近在读古诗,常惊叹古人奇崛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原来他没事就在偷偷培养幽默感啊~


对于名利,分寸感是一种智慧

很多明星在爆红之后,通常都会趁热打铁,接各种广告参加各种综艺和演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现在流量的保鲜期实在太短。

当时大红的李健也面临同样的选择,大量的商业活动接踵而至。他也接广告代言、也参加商演。但并不至于让人觉得“怎么哪哪都有他”。

《我是歌手》爆红之后,选择了避开强劲的风头。▼

在节目一结束后,就趁着别的工作顺便出国度假了。▼

因为李健喜欢旅行,所以团队在给他安排档期的时候也会最大程度照顾到他的这些需求。这是他2016年的档期安排:

4月因工作去美国参加录制,随后待在那里旅行一个月。

5月专心筹备制作新专辑,同时也准备一些宣传访问。

下半年启动巡演。

巡演在李健口中变成了“巡游”:“我马上要开启我的巡回旅游,第一站去大城市铁岭……4月份去美国,在L.A录两首歌。我觉得夏天适合旅行,秋天适合演出。”

这两年他并没有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却看了不少好风景。

请欣赏这两年,李健到处走的好风光。北极、美国、澳洲、西藏……城市冰川高原都走了一遍。▼

在西藏高原上,李健还录了视频给网友们看,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高原反应……说好的高冷话少呢?▼

“听说你是澳洲的明星?”▼

我的老东家《南方都市报》曾经有一篇采访,写李健的一天。

他喜欢慢生活,每天以一杯气泡水开始,一天两顿饭,因为他晚睡晚起(凌晨两点睡,早上十点起)。然后喝喝咖啡,下午再品茶。空余时间就弹琴,弹着弹着灵感来了,就写一下歌。其余时间就看书和运动。

有人说他不食人间烟火。他自己第一个反对:“不食人间烟火那都是假象,谁不食人间烟火?人就要做人的事情过属于人的生活,包括你所呈现出来的弱点,不好的一面。我享受普通人拥有的权利和快乐。”

“我喜欢可控的生活,我喜欢隐藏在生活里,我喜欢旁观者。如果天天都给你排特别满,像催命似的,那不是我喜欢的状态。”

只不过,这样的抽离,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智慧的。

大家都知道,唱片业不景气,一个歌手红了以后,主要的收入就是靠商演和代言。一旦有机会爆红,身价一夜之间翻了十倍百倍,无论是自己还是团队,都希望尽量把商业价值最大化。

李健的团队曾讲过怎么处理这一点:

“找过来的人真的很多,但是团队一直比较谨慎,不会单纯因为金钱贸然去接一些不太符合艺人格调的活动。比如会有一些厂商的活动和年会,那简直是用钱来砸的,但考虑到演出的场地和音响可能不那么专业,团队经过商量都婉拒了,因为考虑到李健对唱歌这件事还是有所坚持的。”

他最爱接的商演,是音乐节活动。▼

就音乐人的商业价值这一点,李健一直都认为能有商业价值,固然是好事,也是运气,市场接受了你。但赚钱不应该是音乐人的第一目的。

2013年接受采访时,他就说过因为商演不能唱自己喜欢的歌而感到苦恼。曾经有过一家有名的白酒厂出百万价格来邀歌,但是李健拒绝了,因为对白酒没有情感和好印象。▼

我数了一下,这两年,李健接下的代言有汽车、音响、电视和矿泉水……相对于他的爆红程度和受欢迎程度,真的能说是”屈指可数“了。这也是李健不招人烦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他身上没有那种急吼吼向上爬的劲儿

对于曝光度,分寸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就连曝光度,他都维持着很好的分寸感。

名气大了之后,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采访。李健也做。频率不多,但往往传播度很高。

记者要是采访李健的话,也不用担心写稿困难,因为李健的回答都很实在,而且内容丰富。

所以经常能看到有关他的采访,里头的内容从书籍清单到音乐收藏,生活消遣到工作磨炼,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健身、旅行……最近还录了健身视频。

李健的老同学曾这样评价他:▼

避而不见,说的应该是以前的他。现在的他,要做到避而不见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他也很注意和人群的“距离感”。

大众最八卦的,也无非是李健跟妻子小贝壳的爱情故事。但因为李健之前突然走红,小贝壳的微博曝光,本来只是用来记录生活点滴,偶尔才写一两个跟先生的温馨小段子,却惹来了一批网友在底下恶语相向。

两人性格本就清淡,加上小贝壳也不是圈中人,不惹是非,之后她也就没更新过微博了。李健也甚少讲到家里的故事。

唯独在2016年北京终场演唱会上,在场的都是熟悉并真心喜欢李健的听友,李健团队才放出了夫妇二人的甜蜜合照。▼

他和歌迷之间也维持着一种距离感。他用“听友”来替代“歌迷”这个词。在他的观念里,没有遥不可及的明星和后面苦苦追星的粉丝,只有平等的歌唱者和听歌的朋友。

有人问过他现在越来越红了,家庭生活会不会有所变化。但李健脱口就说“毫无变化”,“只是被更多的人认识而已”。▼

爆红以后,大家都知道了李健毕业于清华,写过《传奇》这样的经典好歌,有不少像王菲、那英这样天王天后级的好友,博览群书,气质儒雅,有难得的幽默感和直男好衣品,而且还有一段简单温馨的爱情故事。

人人都说李健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

但李健并不陶醉于这种人设,甚至有点警惕。“大家把对我的评价缩小20倍,那才是真实的我”。听到自己被封为男神的时候,李健马上就回绝说“那非常可怕,我没那么好”。

想起他在两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说,“比如说你是一个文人就该保持健康的体格,经常锻炼,你是一个运动员就应该多看书,你的工作是面对人群,在生活中就要远离。”这段关于分寸感的话,还蛮值得揣摩的。

最后,很让我欣赏的一点是,李健对于自己身材管理的分寸感,这次回归。身材和衣品依然在线。▼


好身材的他不但自己健身,还在微博上教起了大家健身,“和李健身”,名字虽然不洋气,但干货挺多~▼

他说:“我觉得一个40岁的人,变得大腹便便,开始秃头,肆无忌惮地光着膀子上街,这是我非常忌讳的。人可以变老,但要老得体面一点。”


user avatar   aliceleee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相关话题

  有没有万人齐唱的歌曲能令你泪流满面? 
  听音观不正是怎么样的体验? 
  如何评价马頔的《皆非》? 
  请问在国内找乐队公开演奏德国老歌曲是否合法? 
  有哪些电影配乐让你觉得「这电影配不上这音乐」? 
  有没有很甜很甜的古典音乐? 
  为什么喜欢古典的人基本也是爵士迷? 
  音乐会结束以后什么情况该喊bravo,什么情况该喊brava或者bravi? 
  我需要下载无损音质的音乐吗? 
  如何评价在上海春浪音乐节压缩苏打绿时间,以及主办方直接关闭吴青峰话筒,清理粉丝出场行为? 

前一个讨论
4位数字0到9顺序组合,如何在7次内猜出该数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这拨大学生不到两成想当科学家」?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