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心理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第1页

     

user avatar   chai-sang-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强奸案,校园暴力等新闻下总有些“谁叫她穿这么暴露,活该被强奸”,“为什么不强奸别人就强奸你?”,“苍蝇不叮无缝蛋”这种莫名其妙指责怪罪受害者是自作自受的智障言论。

这些智障言论背后其实有一个比较扯淡又值得深思的心理学概念——公正世界假设


在这个假设里,人们生活在一个绝对公正的世界里,因此,每个个体的所作所为均会给自己带来一个公正的结果。也就是俗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关的俗语还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举头三尺有神明”,“好人一生平安”……


这个听上去非常扯淡荒谬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认知倾向和常见错觉,尤其体现在吃瓜群众对受害者的态度。


最早提出“公正世界假设”的,是社会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

上个世纪70年代,他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被试全为女性。她们需要观察另一名女性进行学习测试,每当那位被观察者在练习中犯下错误时都会遭受一次痛苦的电击。当然,这只是一场设计好的表演。

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的态度发生了奇怪的转变。一开始,她们认为电击场面很残酷,并且同情那位女性,可逐渐地,她们对那位女性开始冷嘲热讽,否定、贬低她。

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中,她们继续观看了同一女性被电击的场景。不过,其中一部分女性被告知,接下去的电击会变本加厉;另一部分则被告知,那名女性会因为协助完成实验而得到一笔酬劳。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前者因此更讨厌那位女性,而后者的敌意消失了,仅仅因为有人说她为实验作出了贡献。

Lerner分析,一部分女性会认为受害者应该被电击是因为她自己表现不好,总是给出错误答案而导致的,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电击这种惩罚本身就是不合理、不道德的。


真实的世界当然不可能公平简单,生活充满变数,世界运行随机,最打脸的一个例子就是“雷锋不嫖不赌不抽烟不喝酒只活23岁,吃喝嫖赌全占张学良活103岁”,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不管你人品好不好。

如果一个没做什么错事的人遭受了性侵等灾祸,就会违背某些吃瓜群众心中的公正世界假设,他们就会开始惊慌和担忧“就算我什么坏事都没干,灾难也可能发生在我头上吗?

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偏差,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宁愿去相信受害者是自作孽不可活,受害者自己就不算什么好人,是活该。

这样一想,整个事件就又合理了,他们就会从下次受害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恐惧不安中解脱出来,世界又是公平美好的了。自己一定会“好人一生平安”的。

本质上这种魔幻行为的成因还是过于认知固化了。

独立思考能力真的很重要,我就有一份自己的逻辑学私人书单,这些书帮我提升眼界,认知升级,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也想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暂时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可以关注公众号【拾柴院】,我把我的私人珍藏书单分享给你,都是我觉得很棒的书,相信一定会对你影响很大,改变你以后的思考方式。

因此,网络上也好、闲谈中也好,常常会出现怪罪受害人的情况(“你之所以被强奸,是因为你长得漂亮穿的少大晚上还光着大腿上街”)。

这种想法或归因方式,很可能是偏激的、缺乏正义感的、不人道的、政治不正确的(so强烈建议大家不要表达出这种看法)。

它对内心起到了安慰作用:只要我不做这样的事,只要我不是他这样的人,我就不会遭到这种不幸。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大多数人也保持着盲目的乐观和迷之自信,相信自己掌握着自己的人生脉络,而不会被某些意外打击致死。

已经发生曝光的案件已成定局,无法改变,这也是这类人只能选择去指责受害者的原因,甚至有时候还会自动忽略掉行凶者。

但是事实上,那些强奸犯事后被抓了都表示,“记不清楚被强奸者当时穿的什么衣服”。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以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为自己消除认知失调的恶性行为。


Lerner认为,人们可能会采取许多策略来维护公平世界假设,其中理性的做法有接受世界不公正的事实和阻止不公正事件的发生。不理性的做法包括逃避(眼不见心不烦)和重新解释事件(把锅甩给受害者)。


但是在藉由不自觉的扭曲被害者形象,来保护自己的价值观、巩固自身的安全感的时候,这些人在自我欺骗中如果遭受了真正的不可预防的意外,怕是身心都收到个双重打击到怀疑人生怀疑世界。


嗯,不过他们也是活该的。

——

如果感觉我的文字有点意思,希望你关注下我 ~

@柴桑

95后自媒体狗

大学实现完全经济独立

沉迷朋克养生的干货段子手

公众号:【拾柴院】

想分享我亲身验证让你维度拔高的思维方法 / 学习技巧弹药库

我的新书《另一种天才》已上市,希望给到你更多成长启发,认知外挂~

最后老柴祝你思考愉快噢~

我经常在知乎给好答案点赞,这样以后就会收到很多类似的高质量推荐噢~你还可能对我的其他回答感兴趣:

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



user avatar   jing-shi-xin-li-da-xue-t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0.学了心理学以后走到哪人家都说我会读心术,然而事实是我真的不会啊!!!

其实心理学上还蛮多事实是没学过心理学的人不愿意接受的,然而不管你接不接受,你都已经被心理学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1.星座是骗人的——巴纳姆效应

在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候都相信过星座。在初中的时候,仿佛手里有一本星座血型的书就能迅速成为女生的核心,甚至还有暗恋隔壁班班花的男生来偷偷问白羊座和天秤座合不合。


但现在我们都知道,星座其实都是骗人的,不管是上升星座还是太阳星座统统都是玄学,所有关于星座的解读都是模糊不清的、广泛的、普遍的,而我们却会认为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准确地概况了自己的特点。


心理学家弗拉将这种效应命名为巴纳姆效应,他曾经对一些学生进行人格测试,却给了他们同样的反馈,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份报告说的就是他们自己[1]。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2]。

2.你可能和鸽子差不多迷信——斯金纳“迷信的鸽子”实验

不知道最近你有没有在票圈看到过这张图片……


俗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长大转锦鲤。前一段时间期末考试的时候,在空间和票圈里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锦鲤,有金色的,有黑色的,还有人形锦鲤杨超越……很多博主都会说,这条锦鲤是真的有用!我上个学期转了,期末考试真的没有挂科!但这其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迷信行为!


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在一个笼子里养了8只鸽子,然后每15秒钟给鸽子一次食物,最后斯金纳发现,8只鸽子中的6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一套动作来“迎接”食物的到来,有的鸽子会在两次投食的间隔转两三圈,有的鸽子会反复将头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鸽子认为是自己的“舞蹈”带来了食物,但其实食物是定时投喂的[3]。



转发锦鲤就像鸽子的舞蹈一样,虽然看起来好像是锦鲤起了作用,但实际上和锦鲤关系并不大。转发锦鲤不会保证你不复习不挂科,转发杨超越也不会。


3.弹性工作时间让员工满意度降低——真爽警告

在小时候,弹性工作时间是少数的“新新人类”才会做出的选择;而现在,大家仿佛越来越嫌弃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日子,而更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时间,但弹性工作一定是更好的选择吗?

2018年发表在Personnel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发现,弹性工作时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它可能会导致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4]。弹性工作时间可能会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如果你的老板能够容忍你上午睡觉下午工作的话,可能他对于晚上十点给你安排工作也毫无愧疚……

4.你玩游戏就像小白鼠按动杠杆——操作性条件反射

如果我们玩抽卡游戏,那么抽出的无论是R卡、SR卡还是SSR卡都是对我们抽卡行为的一种反馈,如果我们玩MOBA类游戏,那么我们补每一个兵得到的金币,释放技能之后对手掉的每一滴血都是对我们操作的反馈。这样的反馈就能够强化我们的行为,致使我们“根本停不下来”。


斯金纳的一个实验中,将小白鼠放进了一个箱子中(这种箱子后来被称为斯金纳箱),开始的时候,只要小鼠按下杠杆,就会得到食物。但后来,斯金纳仅仅在某些小鼠按下杠杆的时候给予食物,结果发现,小鼠更加频繁地按下杠杆,直到得到食物[5]。这种行为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通常用R(Reaction)-S(Stimulus)来表示,即在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一定的刺激,从而将二者联结起来。在很多游戏中,你就仿佛小白鼠一样,疯狂抽卡直到抽出SSR以证明自己的血统或补最后一刀来获得更多的金币,而你所不知道的是:其实你一直在被强化。


5.养娃,只有钱是不够的——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我努力上班挣钱,怎么孩子一点都不理解我非要缠着我呢?”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心理上的支持呢?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认为,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应该和他们有太多的亲密接触,然而哈洛在恒河猴身上做的实验则证明这种观点是有很大的不足的。


哈洛为刚出生的小恒河猴和做了两个“妈妈”,一个“妈妈”是绒布包裹着的,而另一个“妈妈”则是有奶瓶的,结果发现,小恒河猴更喜欢在绒布妈妈周围玩耍,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会去找有奶瓶的妈妈吃奶,随后很快就返回到绒布妈妈这里[6]。


随后哈洛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了妈妈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是需要一定的接触的,这种接触带来了孩子需要的安慰感。


6.失败可能不是成功之母——习得性无助

“不能让孩子一帆风顺,得多让他经历挫折。”
“小孩嘛,就是得多打压才能成长”

很多家长信奉挫折教育,认为孩子应该只有在家经历了足够的打击之后,到社会上才能适应。但其实这种打击可能会带来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把一条狗关在了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对它进行电击。开始的时候这只狗会尽力逃跑,重复了很多次之后,铃声响的时候狗就会倒地呻吟,这时候即使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试图逃跑了[7]。同样,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很多挫折,那么他可能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陷入悲伤之中。



最后:你有你的玄学,我有我的心理学,不是很玄,但是很科学!


参考文献:

[1]Rosen, G. M. (2015). Barnum Effect. The Encyclopedia of Clinical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2]怀斯曼. (2009). 怪诞心理学.天津出版社:天津.

[3]罗杰, 霍克, 白学军. (2010). 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4]Edward Hyatt, & Erica Coslor. (2018). Compressed lives: how “flexible” are employer-imposed compressed work schedules?. Personnel Review,47(2).

[5]姚梅林. (2006). 学习心理学 : 学习与行为的基本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Harlow, H. F. (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3(12), 673.

[7]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 Teasdale, J. 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1), 49.


作者:河豚少女

原文链接:你的生活,被心理学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成为当代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学堂。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欢迎参与机构号提问讨论& 评论回答& 私信学堂君和TA 的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bnupsychology”欢迎关注!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


user avatar   liang-yong-na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到一个人就恼怒 鄙视 痛恨他

很可能是他故意勾引出你心中不满的情绪 引诱你欺负看轻他

你要是这么做 他会很满足 因为这就是他习惯并且努力维持的生活


user avatar   hua-sha-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才恰巧看到 @刘博洋 博士的回答。突然想到了一个点。

说起来,天文学看似真的和心理学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期天文学观测倒是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心理学的实验化和科学化的过程。

早期的天文学观测可没有现在的计算机辅助。很依赖于天文学家亲自下场。比如天文学家开普勒虽然说以三个定律闻名遐迩,但是不得不说因为他继承和总结了他的导师第谷的观测资料和数据,也是从而思考和计算出来这一物理学的基石。所以说,早期的天文学进展是建立在人之上,也就是观测者的视觉系统之上。


在18世纪末,一个故事开始了。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在科研工作中发现,一位助手的数据总比他慢0.8秒。作为一个严格的老板,他相当不爽:如此工整的误差,简直就是系统误差(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因此他觉得手下助手不认真。后来,这一数据也被发表而见于天日。


现在的我们,肯定不会「断然开除」。因为这个「系统误差」其实就是人差方程(personal equation),我们每个人对于刺激的反应其实是有差距的。记录的反应时其实有一定差异,而且稳定恒常。这可以说是心理物理学的实验「萌芽」,也是我们对于心理现象发展发生原因的一大探索。之后费希纳-韦伯定律,以及早起的心里物理法也顺着类似的思路,探究物理刺激与心理感知觉的数学关系。真可谓华生所言的 "a purely objective experimental branch of natural science"[1]


其实在这之前,心理物理学也有「萌芽」。由于需要广泛观测,其实早有天文学家对于人类视觉能力感兴趣。比如Tobias Mayer 就在[2](详见Grusser, 1989)对人类视觉系统对于色光的反应很感兴趣。因此,其实心理物理学的雏形早已显现,后来的费希纳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


最后插一句,马斯基林其实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不止于此。其实,研究视觉系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大模块,在这里,心理学家和眼科学家有很多交叉研究。马斯基林本人的眼睛以及其观察的数据也被人研究了一大番。比如,有人就发现,马斯基林的眼睛很可能罹患夜间近视(night myopia)[3]:在夜间无法看清楚远处事物,也就是看不清楚星光(这个和夜盲无关,而且本身人类在夜间就会视觉能力下降,这是由于视网膜本身的物理结构和反应机制所限制)。说起来,倒是在现在还对我们理解衰老和恶劣环境对于眼睛和视觉系统的影响作出贡献。


这么一说,天文学倒是推动了现代心理学以及其分支视觉科学的发展啊!

参考

  1. ^ Watson, J. B. (1913). 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 Psychological review, 20(2), 158.
  2. ^ Grüsser, O. J. (1989). Quantitative visual psychophysics during the period of European enlightenment. The studies of the astronomer and mathematician Tobias Mayer (1723–1762) on visual acuity and colour perception. In History of Ophthalmology (pp. 93-111). Springer, Dordrecht.
  3. ^ López-Gil, N., Peixoto-de-Matos, S. C., Thibos, L. N., & González-Méijome, J. M. (2012). Shedding light on night myopia. Journal of vision, 12(5), 4-4.

user avatar   da-ming-hu-pan-de-xiao-xian-yu-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韭菜义无反顾?

为什么赌徒执迷不悟?


我们得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讲起。

简单说,

如果我们每次摇铃时,都给予狗食物。

之后有一天,

你摇铃,即便是没有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很有意思,

这叫经典条件反射


要注意的是,上述是在有外界条件刺激下,引起了动物的生理反应。

那有没有办法,

可以让一个动物自发地进行某种行为?

有。

斯金纳设计的斯金纳箱。

笼子里有一个开关,试验动物需要学会一个技能,比如灯亮了就拨动杠杆。

完成后给予食物奖励。


这个模式,是现代教育和训练动物的基础。


然而实验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当某个行为培养出来后,

我们移除奖励,

老鼠在发现怎么拨动杆杠都没食物后,就再也不会去拨动杠杆。


这里,

说明动物可以靠奖励机制学会一个行为,也会因为奖励消失而遗忘这个行为。


继续实验,

这一次...

我们改变了拨动杆杠获得的食物比例--

比如,拨动杆杠40次才能获得食物。


老鼠会自己去拨动杠杆40次???


...会,而且如同染了毒瘾一般,不管是否得到食物奖励,都会继续去拨弄。

...直到许久许久后才放弃。


还不算完。


这一次,我们采取--不规则的食物奖励比例


比如,


老鼠可能做一次就给,也可能做100次再给,

什么时候给,完全随机


然后对比以上所有实验数据,

结果是,


不规则的食物奖励(随机),

消除既有行为需时最久。


如果你赌博一直输一直输,

那你怕了,你就不会想去赌。

但如果是输输赢赢,即便输大于赢?

你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玩股票亦然。

你看盘,你报班,输输输赢赢。

久经沙场,

最后不赚不亏,或者有点小赚...

不要沾沾自喜...

其实还是亏了,时间精力也是一种投入


谈恋爱亦然。

你送礼物,你表衷心,你跪舔...ta只要残酷拒绝,你并不会沉迷其中。

怕就怕,

回头给你个眼神,给你个小温暖,

ta没说话,也没表态。

你就自己“领悟”,开心跳脚。

被吊成备胎,

失去了底线,面目全非。


韭菜亦然。

你要跟一只没受过训练的老鼠说:


“你拨弄个杆子,我就可能给你奖励。”


老鼠要是会说话,肯定不屑一顾:“我只相信真能到手的东西。”


人比老鼠高级啊,

像个狐狸似的。

在旁边听到有奖励了,

就自己屁颠屁颠跑上来问。

然后自己把自己埋土里,

长出一丛绿油油的韭菜。

另外,关于本回答,也适用于手游,小说等。

而我也在思考,如何让学习,自我提升成瘾?不那么艰难?是否能给自己创造一个斯金纳箱?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具体细节还待考究,目前仅有一点思路。

哪天理清了,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

----

兑现诺言,可以去关注这个专栏:


user avatar   wang-er-li-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生时期,我吃炒面一碗六块钱,心里常常恨恨地想,有朝一日我中彩票了,发了大财,一定要餐餐多加一个蛋,人生幸福无比,霸道!

这么想过的人不在少数。

后来巧合间了解到这样一个心理学理论,顿时颓了。这理论说:

极端情况对我们的幸福影响很小。

这话可以这样翻译。

你以为你现在不开心是因为没钱,或没对象,或事业没达到自己预期等。因此虽然心里不痛快,但多少还咬紧牙关坚持着,有个盼头,想着坚持到xxx就好了。那这个理论就是在很残酷地告诉你:“抱歉,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也许你有了钱会爽一段时间,但半年不到,一定会出现许多你未曾想过的事情,你该不快乐还是不快乐。”

印象中是一个叫塔尔宾·夏哈尔的博士做的研究。他针对获得与没获得tenure的大学教授做了考察,发现即使他们之前认为这是影响他们幸福感的最大因素,但在六个月后,他们的幸福感完全回到了之前的水平,和获没获得几乎没有关系。

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接地气儿,我做个类似的比喻。

我找了一批学习成绩差不多的高三学生,他们都认为能否考上大学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事儿。

第一步:我让各位评估一下自己当时的幸福值(在实际心理学实验过程中该步骤会更严谨),有人评了8分,有人评了3分,大多数人都评了6分。OK,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等待。

第二步:“kuang叽”一下高考结束了,成绩一出来一半考上了一半没考上,考上的当然爽翻了,没考上的如丧考妣感觉人生都灰了。我又跑出来说各位,来评估一下自己的幸福值。这时候我可以注意到,考上的人幸福值都往上浮动了。而没考上的人的幸福感普遍都下降了。

第三步:关键的一步。我接着又等了六个月,考上的人基本上都在大一上了半年了,而没考上的有的在复读,有的参加工作了。我把这些人都找到,再次做了一次评估,这些人的幸福值基本上都回到了过去的水平。

要知道我找的这些学生对高考这件事是十分看重的。他们曾经以为,考上了自己就身处天堂了,但六个月后他发现,呃,自己的内心好像没有太多变化。乐天派依然乐天,考上大学的喜悦似乎已经被时间冲淡了;悲观主义者依然为了就业,考研,同学关系等等等等在焦虑着。

样本的另一端,他们也都坚信着如果考不上大学自己的人生一定就毁了。但六个月后,悲观的人逐渐接受了高考失利的事情,依然紧锁眉头跟生活着较劲;而乐观的人则逐渐找到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希望,还是在积极地生活着。

--------------------------------------------------------------------------------------------------------------------------------

前些日子有部叫《马男波杰克》的美剧特别火,其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佐伊 & 萨尔达,她们是花生酱先生在他扮演的情景剧里领养的两个人类小孩。

在第一季中,戴安的前男友在和众人的聚餐中说:我相信所有人要么是佐伊,要么是萨尔达,佐伊聪明尖酸,性格内向;而萨尔达阳光风趣,性格外向。




能看到这个回答的朋友,我相信各位应该都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见过一些世面的好汉。在你们的交际圈里,一定有这样一类人,或者你自己就是这种人:他们打心底为人友善,生活积极阳光,每天充满正能量,开朗,自信。

我曾经试图寻求过这些人身上的客观共同点,是家庭,财富,外貌,还是智商,情商,体能?有没有一种决定因素,当我得到这个因素后,就可以跟他们变得一样了?

但后来有一个角色击碎了我最后的幻想,让我彻底明白了“内心是消极还是乐观”。这是一个人的底色,跟外在条件没有太大关系。

正如电影对白说的那样:

“大春我真嫉妒你。”

“啊?”

“能像个傻逼似的活着。”

——《夏洛特烦恼》

财富,美妻,才华,地位全都具备的重生夏洛,也只能羡慕。

众所周知,《马男波杰克》是一个毒鸡汤剧。但我今天并不是想给大家灌一碗毒鸡汤然后跑路美滋滋。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其实这个毒鸡汤也是有很好的药用作用的。


咳,我重点想跟各位佐伊聊两句。佛祖说了,人痛苦是因为妄求。

佐伊出人渣,这是自然。这些人我对你们没什么好讲的。反正怎么都是嚯嚯一辈子,你们晚上睡得着就行。

但更多的佐伊们,大都在咬着牙,噙着泪,在清晨的镜子面前咧出一个笑脸,强迫自己像萨尔达一样去生活。对于这些朋友,我只想劝你们接受一个事实,“你们永远无法像萨尔达那样阳光。”

接受这件事后,这并不代表着你可以毫无负担的丧下去,恰恰相反,你解放了自己,你不再妄求自己是一个八面玲珑阳光自信的人。但你依然可以温和,善良。把那些刻薄的话留在心里,没人的时候悄悄拿出来大笑。

心理学告诉我们了,你的幸福感是恒定的,这当然是挺悲观的一个事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它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说,别等了。

别再等着中彩票,处对象,一步高升。

别再等着让谁来拯救你。认命吧,就算“X”真的来了,也不过只能带来个把月的欢愉。

真正接受了这个以后,你才可能真正低下头,去审视一下自己当前的生活。

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去热爱眼下,热爱那个并不十分美好的自己。

诶?我是不是聊出了点向死而生的意思?哈哈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心理系的教授ABCDE......之间,真的可能完全不了解彼此到底在研究些什么,甚至不了解各自学术方向的基础知识,甚至会认为对方的整个学术体系是垃圾,方向是玄学。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对人民大众对 “心理学” 的直觉认知,如心理咨询或抑郁症/精神病介入等,无交集也无兴趣。

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水平在线的心理学教授,其默认态度都是,视人脑为 “客体”、“黑盒”、“物体”,等等,而不是视之为 “人”。研究方法论也纯就是制造输入来分析输出,或者观察输出来分析输入,进而试图呈现黑盒,最终目标是无缝融入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大家庭。

而人的那些悲欢,就算被研究,也是努力维持客观和描述性的,而闻不到半点儿所谓 “人文” 或 “关怀” 的味道。

人,确实需要 “人文” 和 “关怀”,这种需求很本能也很真实,这世上也确实存在靠谱且成体系提供这类 “关怀” 的方法论体系。但依然,要小心 “心理学家” 亲自下场来提供这种 “关怀” — 这是当今的割韭重灾区之一。


user avatar   weiyi-45-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感谢大家对本篇文章的喜欢,不怎么写知乎,最近太忙就没有再关注消息提示。竟然有几千个赞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更为激动的是,今天我微博收到考研同学的私信才发现,这篇文章竟然神奇的击中了今年心理学312研究生考试的两道简答题。还是连着的两道简答题。



312心理考研第76题“什么是认知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312心理考研第77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



当时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结合前段时间的咨询为引子,有感而发,想要科普一下关于认知失调和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对这种歪打正着感到即意外又惊喜。


其实,心理学魅力无穷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联结应用、产生共鸣、验证经验、了解人性、指导生活。心理学的学习和考试都可以是有趣可爱的。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心理学,这也是我这个心理老师最为幸福的感受。

以下是2018年9月份写的原答案。




前段时间接待了一个初中生厌学孩子的家长,这个初三的孩子在下半个学期突然“无缘无故”的极度厌学,就待在家里玩手机玩电脑,说什么都不去学校。而期间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应激事件,父母和孩子经历了几场家庭混战之后,父亲无奈的找到了我,想来咨询一下,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成这样。

这个父亲一脸沧桑的做在沙发上,叹唉声叹气的开始了交谈,慢慢的从无头绪的抒发中平静下来,开始详细讲起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这个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力行雷厉风行的风格,坚信奖惩分明的组织管理原则,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从小孩子的成绩是与物质奖励挂钩的。例如考到80分以上,奖励新款手机,考到90分以上,奖励新款电脑,总分考到前10名,暑假欧洲旅行,这些奖励很诱人是不是。

那考的不好呢,或者管不住自己总想玩怎么办?惩罚力度同样强大。没收你最喜欢的东西,停发零用钱,甚至连穿着饮食条件也会降低。

父亲一心想让孩子树立一种信念:这个世界没有免费午餐,想得到好东西就要付出,不努力就什么都没有。

听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孩子当前汹涌的厌学情结是怎么来的了。


“赏罚分明,力度到位” 这种管理方式是高效的,并且迁移到教育上看起来也没有错,还是很多家长乐于奉行的原则。

而心理学上早早给出了答案:关于奖惩,你所认同的一切,可能全都是错的。


先看一下两个关于奖励和惩罚的经典研究:


奖励是怎么改变态度:

在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的研究中,要求你做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缠一个小时的毛线。没错,一个小时不要停,什么也不做的就只缠毛线。

缠完之后要求你出门告诉其他等候实验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任务哦。




然后分两种奖励情况,一种是高奖励(200块奉上),一种是低奖励(10块打发走)。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你回去睡了一觉,第二天,在哪种奖励情况下,你对缠毛线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你发自肺腑的认为你爱上了缠毛线这种好有趣的工作(好神奇的一夜)。

答案是低奖励组,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

结果发现,获得高奖励的人,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初衷,虽然嘴上告诉别人这很有趣,但是内心依然觉得这任务无聊透顶。

而那些获得低奖励的人,反而改变了最初的态度,开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惩罚是怎么改变态度:

Aronson和Carlsmith(1963)在研究中,给儿童一堆玩具,其中一个玩具是不允许他们玩的,如果孩子玩了就会受到惩罚,惩罚分为重和轻两种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接受哪种程度惩罚的孩子,会改变对玩具的喜欢程度,并且不再违背大人意愿去玩这个玩具了。


答案是低惩罚组,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


结果发现,受到较重惩罚的孩子并不改变对玩具的喜欢程度,反而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还会再玩这些玩具。




而受到较轻惩罚的儿童却改变了自己对玩具的态度,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再去违背大人的意愿而去玩玩具了。

这种情况怎么如此反逻辑反常识,怎么解释呢。

这两个实验其实很好的说明了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我做我喜欢的事情);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例如违心夸了不喜欢的人),并会导致心里紧张(好虚伪的感觉)。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一些方法,比如改变态度(变得喜欢这个人)、改变行为(停止夸奖)或者通过认知合理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重新恢复平衡。




第一个奖励实验中,你明明对任务不感兴趣,偏偏要求你宣称很感兴趣,撒谎就带了严重的认知失调,而如果撒谎有了充分的外部动机(我是为了得到200元的被试费啊),就有足够的理由合理化了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这个时候体验到的认知失调就会大大减少了。



而低奖励组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解释撒谎行为(为了10块钱出卖自己的灵魂,不能够啊),严重的认知失调会使他们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便做到表里如一的平衡。

同样道理:一个孩子本身不爱学习,但又必须坚持去学习,这就是认知失调。如果你给予他高奖励,这种高奖励就维持了孩子一边学习还一边讨厌学习的状态,不爱学习就会越来越根深蒂固。

反而低奖励的孩子会因为一直以来持续的学习行为,而改变讨厌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对学习感兴趣。

第二个惩罚实验中,玩了本不应该玩的玩具,心理会产生认知失调,而高惩罚带了足够的合理化理由(我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换来了心安理得。

而低惩罚却没有让你重回心理安宁的理由,于是改变了对玩具的喜欢态度,行为上也尽量避免再次违规。

同样道理:一个孩子喜欢打网络游戏,如果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他内心其实是知道不对的,会有认知失调感。

这个时候父母一顿狂风暴雨式的暴击,反而让孩子越来越丧失了内心的自责,越来越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沉迷游戏。

而换做适可而止的提醒或者温和的告诫,反而可以利用孩子的自责心理自我约束。

有家长说,我这天天严防死守的打击还不管用呢,就温和的提醒两句他还不得上天啊。当然这应该在最开始的教育里利用孩子是非对错的本心,如果这个孩子已经在你的惩罚奖励中麻木了内疚心,那就摧毁了认知失调的作用原则了。




所以说,有些时候一些小的奖励比大奖励更能诱使我们产生对一件事情的积极态度,而有些时候,一些小的惩罚比重的惩罚更能促使我们产生对一件事情的拒绝能力。


除了勿用高奖励培养孩子对不喜欢事情的兴趣外,还有一种情况,甚至连小奖励最好也不要有,那就是孩子本身就有很强的内部兴趣的时候,任何的奖励都会破坏它。

心理学家马克·兰博(1973)对一群3~5 岁大的孩子做的研究中,让这些孩子自愿参加一项画画活动。对孩子们画画的行为反馈分三种类型

A组孩子只要拿起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B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 C组孩子则不给奖。

那么问题来了,哪组孩子有最高的画画行为。


答案是C组。

结果发现,一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用画笔自由画画,因为绘画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然而经过不同的奖励后,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A组孩子,明显比其他人画画的行为要少了。而C组的孩子保持了最高的画画行为。

怎么解释这种情况?

当孩子本身对一件事情有很强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期望的奖励这种外部动机就会大大损害内部动机的强度,孩子不再是为了自己喜欢而画了,而是为了奖励。而外部动机带来的效果远远不及内部动机强大。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关于奖励和惩罚的作用,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学点心理学,远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成为更明智的父母。


作者:萧宵

心理学考研主讲

二级心理学咨询师

一个专注分析心理学干货的心理老师

微信公众号:萧宵谈心理



user avatar   lao-hu-li-59-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创:笨熊

转载于公众号:灰色项目实操


现阶段的社会,是有隐形阶层的。


我以前高中同学,读书的时候成绩稳居最后三名,花钱上了个野鸡大学,毕业后怎么着,去银行当经理,一个月随随便便坐下办公室就能拿三万多。


而另一个朋友呢,拼了命的学习,拼了命的加班奋斗,到现在也只有他一半的收入。


你问为什么,因为他爸就是行长。


再问为什么,他爷爷之前是武汉工商局的副局长。


还有一同学,高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在家里玩了四五年,父母说你这样不行啊,得找点事情做啊。


他是个吃货,就想着开个餐馆,好家伙,家里拿出一百多万给他当创业资金,前期没客源,老爹就把公司的人叫过来给他捧场,管理有问题,就出高价请专业的人员来。


现在生意上了轨道,在深圳开了四家分店,也是一个成功人士了。


有的人,就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


他们有你想不到的资源,你认为千难万难的东西,他轻轻松松就能做到。


他们就是上等阶层的,家里有钱有势,有各种人脉资源,从小就不用为生计发愁,想的都是怎么玩怎么把人生过得爽就是了。


生了病,有专业的医生给他看。


有了娃,直接上贵族幼儿园。


做生意,从来不缺贵人朋友相助。


他们活在我们的云端,你就算没见过,至少也听说过。


而还有很多很多人,是属于下等阶层的


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人,给不起他们什么物质上的帮助,所以他们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高考,要熬夜做试卷多争取几分


毕业了拿着简历满大街找工作,在烈日灼心的大街上彷徨不安。


有的成为房奴,月底发了工资都不敢出去吃顿好的。


有的看不起病,只要是不会挂掉都舍不得去医院。


有的自甘堕落,混着日子然后像蚂蚁一样死去。


他们活在我们的脚下,你一定见过很多,你一定清楚他们无助的眼神。


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一定要努力?


至少对于我,是为了突破阶层。


我希望我有老婆生孩子的时候,去医院能找个主治医生帮忙接生,而不是因为没有熟人,只能让实习生来操刀,缝伤口都能出问题。


我希望父母老去身体不行的时候,我也能带他们去国外看医生,而不是陷入绝望的情绪中,甚至为了钱放弃治疗。


我希望我的孩子成长的时候,不会因为家贫被其它同学瞧不起,他可以有健康的心态去学习成长,而不是像我当年那么自卑,甚至偷钱去买名牌。


或许我的这些文字过于偏激,但如果你们睁大眼,会发现这就是现实。


如果不想被踩在脚底,那就得拼了命的往上爬,去奋斗,去努力,去冲破那貌似不存在实则难以逾越的阶层界限。


活成这个样子,是我的不幸。


但如果我的孩子还是活成这个样子,那就是我的无能了。


人性,是世界上最简单 单纯的东西,


谁要说人性复杂,


这个人要么不够成熟,要么不够聪明,


是的,你没看错,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会觉得人性复杂,


是因为涉世未深,


没明白,其实人性说到底要的就是那几样东西,


财富 权利 欲望 地位 影响力,


总而言之一个词 “更多”,


How much is enough ?

More .


年轻女白领,被油腻男上司搭讪,


对方频频示好提供资源和帮助,


你猜他的目的是什么?


不言而喻的“性”,


多单纯的目的,


但很多年轻姑娘会在吃了亏后,


说社会真复杂。


合伙人决裂,


搭档人往高处走,


出卖了核心技术,或者出走高位,


你猜他的目的是什么,


不言而喻的“钱”,


多纯粹的目标,


但很多年轻创业者会说,


人心难测啊。


我始终认为,


单纯的是人性,复杂的是手法,


仅此而已。


为何穷人孩子往往显得成熟?


因为早就看到了社会的险恶和直白。


为何富家子弟往往显得精明?


因为父母一路点拨和指导。


唯独中产阶级孩子普遍容易成巨婴,


父母呵护之心有余,


开导之能不足。


我越到后来越明白,人活着真的很苦。穷很苦,得病很苦,而人性很残酷。


张长林说的对,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user avatar   ri-yao-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不相信你的另一半吗?那么对方可能真的要出轨了

解读:自证预言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另一半,总觉得对方可能背着你出轨,那么我只能说你马上就会得到你最不想得到的结果了:对方要么和你分手,要么喜欢上别人。

因为不信任对方的话,你就可能会不停的逼问对方,猜疑对方,甚至是无理取闹,对方这个时候就会不停的和你争吵,和你冷战。

然后你就会觉得对方的表现就是摆明了不喜欢你了再找事,所以你的反应更加激烈,进一步去和对方大吵大闹,直到对方彻底受不了你和你提出分手。


甚至更残酷的是,有的人可能本身就没什么事情,就是因为另一半太“作”,自己十分苦恼,恰恰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个十分温柔善解人意的异性开导自己,结果后来开导着开导着,就真的出轨了。

情感中的“自证预言”就是这样:你以为是什么,就会怎么对你的恋人,你的恋人就会怎么表现。


被渣男伤害那么久还不分开?因为已经分不开了

解读: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来都来了。


这个人已经和他在一起了,两个人一起经历过很多时间,自己在这个人身边也度过了很多日子,这个感情虽然不好,但是也并不是全坏,还有稍微那么一些值得回忆的东西。

每当想到这个的时候,那些女生就被沉没成本效应耽误了:

我现在和他在一起付出过的那些努力,我们曾经美好的时光,如果我选择了分手就再也不复存在了。

而且如果我选择了分手,我就承认了自己爱上了一个垃圾,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愚蠢的决定,但是事情应该没有我想的那么坏,还是有好转的机会的。


我还能再坚持坚持,没准他就回心转意了呢?

无数被渣男伤害之后还不离不弃的女生,其实就是被这样的思想禁锢了,她们舍不得放弃感情中最后一点值得怀念的东西,而且其实在心里很抵触自己犯错爱错了人这个事实,因此她们选择了不离开,期待着对方会一点点变好。


“男神”和“女神”是怎么诞生的?可能先从一个小好感开始

解读: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其实这一点在小时候我们就已经从家长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每次要见重要的陌生人的时候,家长都会带着你一起好好收拾打扮,希望能给对方留一个好的印象。

因为如果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好的话,那么以后对方就会受这个观念影响,不断地在你身上发掘你更多的优点,把你身上的一些特质都往积极意义上解读。


如果说对方第一印象对你不错,那么你之后哪怕发几次火怼人,可能都会被认为是真性情;

但是如果对方第一印象对你不好,那么哪怕你只是合理的表达你的愤怒,对方可能都会觉得你难伺候,脾气大。

所以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强调朋友圈建设的重要性,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光环效应。


个陌生的异性一加你的微信,刚开始注意的就是你的朋友圈,如果你的朋友圈建设的很好,那么对方自然就会觉得你是一个生活有情趣,有意思的人,那么接下来和你聊天就会带着正能量的情绪

但是如果对方一加你发现你的朋友圈充斥着无意义的鸡汤,偏激的言论,或者是粗糙的照片,那么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平淡,就会以后和你交往的时候也带着这种情绪,一时半会消失不了。


信不信由你,日久真的能生情

解读: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

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

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在你不引起对方反感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撩汉撩妹还真的需要你脸皮厚一点,和对方多接触,多交流,多创造机会见面。

我之前问过好几对情侣,他们当中条件远好于另一方的人都表示,本来对另一半没感觉,也没想到会喜欢上对方,但是接触久了之后不由自主的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人,到最后好像只有这个人是自己想要的。


其实也好理解,现在大家都说想恋爱,要小哥哥小姐姐,但是真正坚持和人交往的其实没有几个,如果对方不反感你,你只需要耐心多接触下来,你的竞争对手们可能自己都放弃了,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联系的增多你们之间反而产生了别人都没有的感情联系。

这个时候,你说对方不喜欢你喜欢谁?


在爱情中反复权衡利弊真的有助于找到幸福吗?未必

解读:手表定理意思是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但是现实条件不完美,导致最后根本无法做出决策。

就像有的人不仅想要那种独立尊重的情侣关系,还想要像相互依赖的情侣那样“甜”和“暖”;

有的人不仅想要对方事业有成,又想要对方随叫随到当自己的“小奶狗”;

有的人不仅想要自己的伴侣风流倜傥魅力爆棚,还想要对方忠诚专一,老老实实。


并不是说没有人可以同时具备两种属性,但是这样的太少了,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真正看重的因素是什么,不能动不动就想着“我全都要”。

在择偶或者作出情感决策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

如果我做了这个选择,负面结果我能不能真的承受?

如果我只能看重一个因素,我选择哪个因素会好一些?

当你想要的太多,但是现实很骨感的时候,你就会十分痛苦。




     

相关话题

  旧金山选民罢免了该市公立校区几乎一半的校董会成员,为什么? 
  现在的高考题难度是过低还是过高,还是恰到好处? 
  你知道哪些游戏里的冷知识? 
  传染病是人类的宿命吗?有没有开挂的科技,帮我们避免下一次的新冠? 
  如何让一个男人在精神上离不开你? 
  哪些因素导致了高考竞争中的劣势? 
  有哪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医学名词,其实是大家一听就懂的事? 
  成功更多地靠自主还是自律? 
  对一个女生最坏的教育,就是“必须听话”,你怎么看? 
  孩子尿裤子被妈妈疯狂责骂,工作人员帮忙也被推倒,如何看待母亲的行为?这对孩子会产生哪些影响?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